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使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进了课程改革的步伐。本文从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掌控三方面阐述如何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更为有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行为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科的一线教师,结合受教育者心理特征,努力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迫切要求。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单位时间内,实现教学预期的目标,在符合学生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课堂应该抓住几个关键要素:一是儿童心理特征,由这段时期儿童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出现的那些心理特点构成;二是时间要素,即在单位时间内(小学40分钟)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三是空间情境,由于学习场地多数在教室,当然也有室外的延伸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保证教学内容以及延伸的活动在教室完成;四是合理组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调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教学对象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关注:
1.分析对象心理特征
小学生阶段的儿童,其心理发展上正处于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的时期。在感知时常常较笼统,把相似的事物相互混淆,记忆材料不注重理解,缺乏方法,以机械识记为主;思维活动展开时往往凭借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描述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活动丰富,但易冲动、易转化、稳定性较差;做事情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难以集中精神坚持到底,意志发展水平较低;个性中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正在形成。
2.结合教材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整个教学行为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教师要在研读课程标准对学科规定的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制定每一个课时目标,教师要在研究本课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期的阶段目标、教材的特点,选编教材的目的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年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设计好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步骤,又要考虑到目标的达成度,最重要的是要考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学到什么?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环境、智力等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要体现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首先得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加以考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其认识发展存在哪些特点,又要考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认识发展有哪些特点。在兼顾学生的认识差异的基础上,抓住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的重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发展真正起到了作用。例:《巨人的花园》设计的教学目标:①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增添”、“训斥”、“覆盖”、“凝视”、“冷酷”等词语。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描述的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通话的魅力。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思维这一过程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字词,文章的结构,都不能凭直接感知获得,主要借助于教师的讲解,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上述教学目标中,教师通过挖掘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品读、讲解,学生经过自己积极地分析、理解最终能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做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设计,在过去几十年间的教学中,多数老师都是在“教教材”,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新课程的教学要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以及意志、个性等品质,务必做到反复推敲,仔细揣摩,精益求精。
1.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预设的教案展开教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就在教师传授、学生被迫接受的模式中进行,毫无乐趣,枯燥沉闷。对于教学,其实教师的预设非常重要。但是课堂又不能完全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途径,自主探究为目的的教学。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主观的情感、意志及个性等等,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抓住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不断的生成中进行师生互动,以求共同发展。这就是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发展,在生成中提升自己预设的层次。
2.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的改革给语文教学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包括现用教材内容的沿用及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增删)。
首先教师要着眼于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发展(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新课程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了大量的字、词、句、段、篇、语法等训练点,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抓住所有训练点做到面面俱到。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做出特殊的处理,精选适合学生发展的训练点。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还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适量适度地选择他们能接受的教学内容。
3.有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效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可以来自教材、教师的实践教学,需要三者和谐的统一。有效的提问,三言两语,直达文本的主旨,因此,问题的设计不在多而在精。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把问题提在学生的疑点上,提在突破课文难点的内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中,首先在质疑课题、初读课文之后,解决理解“崛起”的意思,再抛出另一个问题“中华为什么要崛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当学生找到“中华不振”这个至关重要的答案后,老师让学生深入课文探究中华不振的原因及表现。学生通过读文本,理解文本,品读重要词句,最终对课文中的中华不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掌控
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受外界干扰、意志不坚定,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掌控”好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从营造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及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几个方面对课堂进行掌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
1.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注意处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过渡,但是有意注意的时间还很短,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新课程改革提倡师生之间应该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也是有效学习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或是因紧张、懒散而无法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导致无法配合教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来教学,多给学生亲切的鼓励,多样化的提问等,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始终集中注意于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2.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程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动性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上课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以及学生的良好情感。为了维持这种良好情感的持久性,教师在学生接受挑战时,还要进行适当的鼓励。
3.适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是影响教学有效与否的主要因素。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娴熟的驾驭能力,在研究教材教法之后,充分挖掘课堂的各项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设计疑问,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思考,在沉闷的语言讲解时,设计幽默或是带入情感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心境等。教师还要注意收集各种层次学生反馈的信息,让学生倾听到各种不同观点,以便引起学生的思考、共鸣,为课堂创设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
四、结论
为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调控课堂的教学情境时,需多方面结合10-12岁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实现以教学对象为主体,推进教学效果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哲民.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东方城乡报[N],2008.4,第A06版.
2.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写.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许政援.沈家鲜.吕静.曹子方.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郑晓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5.林冬娥.课堂提问要关注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93-94.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行为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科的一线教师,结合受教育者心理特征,努力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迫切要求。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单位时间内,实现教学预期的目标,在符合学生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课堂应该抓住几个关键要素:一是儿童心理特征,由这段时期儿童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出现的那些心理特点构成;二是时间要素,即在单位时间内(小学40分钟)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三是空间情境,由于学习场地多数在教室,当然也有室外的延伸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保证教学内容以及延伸的活动在教室完成;四是合理组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调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教学对象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关注:
1.分析对象心理特征
小学生阶段的儿童,其心理发展上正处于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的时期。在感知时常常较笼统,把相似的事物相互混淆,记忆材料不注重理解,缺乏方法,以机械识记为主;思维活动展开时往往凭借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描述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活动丰富,但易冲动、易转化、稳定性较差;做事情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难以集中精神坚持到底,意志发展水平较低;个性中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正在形成。
2.结合教材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整个教学行为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教师要在研读课程标准对学科规定的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制定每一个课时目标,教师要在研究本课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期的阶段目标、教材的特点,选编教材的目的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年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设计好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步骤,又要考虑到目标的达成度,最重要的是要考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学到什么?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环境、智力等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要体现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首先得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加以考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其认识发展存在哪些特点,又要考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认识发展有哪些特点。在兼顾学生的认识差异的基础上,抓住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的重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发展真正起到了作用。例:《巨人的花园》设计的教学目标:①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增添”、“训斥”、“覆盖”、“凝视”、“冷酷”等词语。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描述的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通话的魅力。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思维这一过程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字词,文章的结构,都不能凭直接感知获得,主要借助于教师的讲解,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上述教学目标中,教师通过挖掘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品读、讲解,学生经过自己积极地分析、理解最终能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做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设计,在过去几十年间的教学中,多数老师都是在“教教材”,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新课程的教学要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以及意志、个性等品质,务必做到反复推敲,仔细揣摩,精益求精。
1.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预设的教案展开教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就在教师传授、学生被迫接受的模式中进行,毫无乐趣,枯燥沉闷。对于教学,其实教师的预设非常重要。但是课堂又不能完全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途径,自主探究为目的的教学。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主观的情感、意志及个性等等,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抓住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不断的生成中进行师生互动,以求共同发展。这就是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发展,在生成中提升自己预设的层次。
2.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的改革给语文教学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包括现用教材内容的沿用及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增删)。
首先教师要着眼于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发展(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新课程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了大量的字、词、句、段、篇、语法等训练点,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抓住所有训练点做到面面俱到。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做出特殊的处理,精选适合学生发展的训练点。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还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适量适度地选择他们能接受的教学内容。
3.有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效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可以来自教材、教师的实践教学,需要三者和谐的统一。有效的提问,三言两语,直达文本的主旨,因此,问题的设计不在多而在精。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把问题提在学生的疑点上,提在突破课文难点的内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中,首先在质疑课题、初读课文之后,解决理解“崛起”的意思,再抛出另一个问题“中华为什么要崛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当学生找到“中华不振”这个至关重要的答案后,老师让学生深入课文探究中华不振的原因及表现。学生通过读文本,理解文本,品读重要词句,最终对课文中的中华不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掌控
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受外界干扰、意志不坚定,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掌控”好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从营造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及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几个方面对课堂进行掌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
1.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注意处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过渡,但是有意注意的时间还很短,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新课程改革提倡师生之间应该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也是有效学习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或是因紧张、懒散而无法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导致无法配合教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来教学,多给学生亲切的鼓励,多样化的提问等,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始终集中注意于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2.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程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动性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上课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以及学生的良好情感。为了维持这种良好情感的持久性,教师在学生接受挑战时,还要进行适当的鼓励。
3.适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是影响教学有效与否的主要因素。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娴熟的驾驭能力,在研究教材教法之后,充分挖掘课堂的各项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设计疑问,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思考,在沉闷的语言讲解时,设计幽默或是带入情感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心境等。教师还要注意收集各种层次学生反馈的信息,让学生倾听到各种不同观点,以便引起学生的思考、共鸣,为课堂创设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
四、结论
为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调控课堂的教学情境时,需多方面结合10-12岁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实现以教学对象为主体,推进教学效果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哲民.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东方城乡报[N],2008.4,第A06版.
2.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写.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许政援.沈家鲜.吕静.曹子方.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郑晓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5.林冬娥.课堂提问要关注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