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明确了语文阅读教学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这么说,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人格,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美,丰富多彩;美,无处不在。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美育素质,学会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进而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是进行美育的必然内在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探索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与人的社会实践有关,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属性的统一。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可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让人心胸开阔,也激发我们审美的“情意”,深刻领会自然风物所蕴藏的情意内涵,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通过描写月色及月色下的荷叶、荷花及荷香,或静或动,有光有影,亦明亦暗,极具层次。让人仿佛置身于月光映照下的荷塘景色之中,感受那份凄清幽冷之美。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则抓住三峡的不同特点,对比着来写。瞿塘峡的险——像一道闸门,巫峡的秀——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西陵峡的凶——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他用审美的目光,从美学的角度来写三峡的壮美和优美,其所赋予的映衬美、和谐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意境美
丰子恺先生的《竹影》,一开始零零碎碎地叙述,好像杂乱无章。其实都在重复着一句话:孩子的眼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现美、欣赏美、积攒着美。孩子们天真烂漫,从不缺少发现快乐、发现美的眼睛。但文章并没有就此收手。因为先生深知,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的教育精心引导的。这对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和为人师表者来说,仍然具有十分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告诉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因势利导,平等待之,尊重孩子们的人格,不能粗暴干预,不要居高临下地训服说教,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保护孩子的天性,你的教育才会起到作用,让人感受到那种“意近而旨远”的意境美。
三、哲理美
有许多诗文,在形象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真理的光彩,表现了一种带有哲理的内在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创作于1825年,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诗人过的是一段孤独寂寞的幽禁生活,诗人“要用诗歌唤起人的善良的感情”。“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了的,将会变得可亲”。在这里,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用时间去医治心灵创伤的药方,而是要人面向内心世界,放眼未来,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言辞平淡而极具哲理。诗人进一步指出,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即便身处逆境,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真诚、善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亲切自然、朴素流畅又热情深沉的语调,其中蕴含着的含蓄美、哲理美,让人回味,令人振奋。
四、语言美
诗文中的语言美也是不可缺少的美,刘勰说,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好的内涵也要由美的文字来表现,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美的语言与思想感情也会相得益彰。郦道元的《三峡》,以区区不到200字的篇幅,写出了错落有致的三峡雄伟峭拔的自然风貌。“朝发白帝,暮至江陵”,以喻夏季江水之疾;“素湍”和“绿潭”两种色彩交织,衬托动静情态;“绝山献怪柏”与“悬泉瀑布”,描写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蔚为壮观,生意盎然;“清荣峻茂”,分写“水清”“山高”“柏荣”“草茂”;“良多趣味”抒发作者的切身感受。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荡气回肠,令人百读不厌,语言美与意境美在此高度统一。让人享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之美,节奏明快,也让读者共享到作者身隐林泉淡泊致远之乐。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占了大多数,而且都是文字艺术宝库中的珍品,都是美育的极好素材。有的展示了一轴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时代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有的像格局别致的雕栏画栋,给人峰回路转、意境深邃的艺术享受;有的朴素深沉,如深厚的土地;有的博大精深,妙语解颐,珠圆玉润,令人似对激情的海洋;有的情真意切,一唱三叹,叫人读后荡气回肠……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探索美、发掘美,才能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不断汲取美的营养,以此净化灵魂,充实心智,陶冶情操,完成和谐的人性建构,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美、享受人生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谢家滩镇华民中学)
责任编辑:邓 振
美,丰富多彩;美,无处不在。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美育素质,学会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进而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是进行美育的必然内在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探索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与人的社会实践有关,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属性的统一。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可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让人心胸开阔,也激发我们审美的“情意”,深刻领会自然风物所蕴藏的情意内涵,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通过描写月色及月色下的荷叶、荷花及荷香,或静或动,有光有影,亦明亦暗,极具层次。让人仿佛置身于月光映照下的荷塘景色之中,感受那份凄清幽冷之美。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则抓住三峡的不同特点,对比着来写。瞿塘峡的险——像一道闸门,巫峡的秀——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西陵峡的凶——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他用审美的目光,从美学的角度来写三峡的壮美和优美,其所赋予的映衬美、和谐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意境美
丰子恺先生的《竹影》,一开始零零碎碎地叙述,好像杂乱无章。其实都在重复着一句话:孩子的眼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现美、欣赏美、积攒着美。孩子们天真烂漫,从不缺少发现快乐、发现美的眼睛。但文章并没有就此收手。因为先生深知,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的教育精心引导的。这对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和为人师表者来说,仍然具有十分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告诉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因势利导,平等待之,尊重孩子们的人格,不能粗暴干预,不要居高临下地训服说教,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保护孩子的天性,你的教育才会起到作用,让人感受到那种“意近而旨远”的意境美。
三、哲理美
有许多诗文,在形象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真理的光彩,表现了一种带有哲理的内在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创作于1825年,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诗人过的是一段孤独寂寞的幽禁生活,诗人“要用诗歌唤起人的善良的感情”。“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了的,将会变得可亲”。在这里,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用时间去医治心灵创伤的药方,而是要人面向内心世界,放眼未来,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言辞平淡而极具哲理。诗人进一步指出,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即便身处逆境,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真诚、善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亲切自然、朴素流畅又热情深沉的语调,其中蕴含着的含蓄美、哲理美,让人回味,令人振奋。
四、语言美
诗文中的语言美也是不可缺少的美,刘勰说,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好的内涵也要由美的文字来表现,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美的语言与思想感情也会相得益彰。郦道元的《三峡》,以区区不到200字的篇幅,写出了错落有致的三峡雄伟峭拔的自然风貌。“朝发白帝,暮至江陵”,以喻夏季江水之疾;“素湍”和“绿潭”两种色彩交织,衬托动静情态;“绝山献怪柏”与“悬泉瀑布”,描写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蔚为壮观,生意盎然;“清荣峻茂”,分写“水清”“山高”“柏荣”“草茂”;“良多趣味”抒发作者的切身感受。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荡气回肠,令人百读不厌,语言美与意境美在此高度统一。让人享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之美,节奏明快,也让读者共享到作者身隐林泉淡泊致远之乐。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占了大多数,而且都是文字艺术宝库中的珍品,都是美育的极好素材。有的展示了一轴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时代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有的像格局别致的雕栏画栋,给人峰回路转、意境深邃的艺术享受;有的朴素深沉,如深厚的土地;有的博大精深,妙语解颐,珠圆玉润,令人似对激情的海洋;有的情真意切,一唱三叹,叫人读后荡气回肠……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探索美、发掘美,才能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不断汲取美的营养,以此净化灵魂,充实心智,陶冶情操,完成和谐的人性建构,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美、享受人生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谢家滩镇华民中学)
责任编辑: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