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者对“乡土教材”的解释有数十种之多。笔者对此的定义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大纲及本地发展战略,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生物、经济政治发展等资源进行整合,从中选取一部分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爱人类、爱自然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公民素养养成的资源,以生活化、直观性、实践性等为特征所编纂、开发的教材。
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本地(包括地区、社区、学校)的资源都可成为我们挖掘的素材,成为乡土教材开发的内容,具体可涵盖乡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建筑、民俗、语言、动植物、音乐、美术等多个方面。
乡土历史教材开发内容
根据深圳乡土历史文化内容,笔者认为可从下列方面着手:
深圳自然地理、地名沿革、辖区变迁等。
深圳移民史:移民路线、西广府东客家的移民特性、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文化、和谐社会。
深圳历史变迁:明清前的开发、明清时的管理(鸦片战争前)、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改革开放史。
深圳的社会:交通、水利、能源、人口、产业(古代的盐业、养蚝养珍珠,现代的高科技产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环境(红树林、湿地)等的变迁。文教卫艺事业的发展、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文物古迹的介绍、保护意义及现状等。
乡土历史教材开发方式
1. 通过主题教研活动挖掘乡土资源
乡土教材开发的基础是乡土资源。笔者曾组织了一次科组教研活动,自设东、西、中三条线、以“探寻深圳的历史文化”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搜集文字资料等方式积累了不少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其中图片及音像皆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还以此次活动内容向全区《历史与社会》教师做了一个专题讲座。乡土资源搜集起来后,怎样更大效率地利用它们呢?笔者认为,公开课、研讨课应是一种好方式。笔者曾尝试以历史剧的形式上了一节区级公开课:“漫游宗教景观,感受多元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乡土资源内容。上此课的初意是:因教材篇幅的限制,三大宗教内容很少,学生在参观了本地宗教场所后对其包含的宗教信息仍不知其解。因此教师在搜集了大量本地的宗教景观资源后,创作了一个剧本,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具有强烈民族特点和宗教风格的景观。
2. 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课收集素材
在上一些可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课程前,笔者会先布置学生自己或家长带领去实地参观、采访或拍摄,以搜集资料。也可利用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乡土资源的搜集和乡土教材的开发工作。
2007年9月,我校部分《历史与社会》教师开设了一门以探寻深圳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深圳探秘》。实践课的形式主要有:学生上网查资料、自由讨论、户外教学、专家讲座和教师讲解。教师的讲义和学生的作业将成为乡土教材开发的基本素材。反过来,开发出来的乡土教材也将主要用于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当然也可成为中小学教师及中小学学生的课外读本。
3. 通过专家引领和做课题形式形成教材
深圳现有一批致力于唤起市民历史文化情结,找准深圳城市定位,以更好地规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和专家。乡土教材的开发离不开这些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如笔者所在学校已与深圳市博物馆取得联系,希望“博物馆进校园”,市博物馆正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为了寻求理论突破和政策、资金上的支持,笔者的课题《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开发深圳乡土教材的实践研究》已获福田区公益课题立项,并申报了十一五深圳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的最终成果不仅是一本教材,还有与之相配套的网站、音像资料、教师的考察随笔、学生的活动案例和师生的反思案例等。
当前深圳乡土历史教材开发工作,基本上由一线教师承担。在没有专家引领的情况下,一线教师乡土教材的开发和编纂能力普遍偏弱。此外,一线教师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时间精力的缺乏等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所幸的是笔者的课题得到了市、区教研员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笔者认为,如有专家的学术引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具体政策支持和时间保障,深圳的乡土历史教材开发工作会走得更顺畅。
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本地(包括地区、社区、学校)的资源都可成为我们挖掘的素材,成为乡土教材开发的内容,具体可涵盖乡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建筑、民俗、语言、动植物、音乐、美术等多个方面。
乡土历史教材开发内容
根据深圳乡土历史文化内容,笔者认为可从下列方面着手:
深圳自然地理、地名沿革、辖区变迁等。
深圳移民史:移民路线、西广府东客家的移民特性、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文化、和谐社会。
深圳历史变迁:明清前的开发、明清时的管理(鸦片战争前)、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改革开放史。
深圳的社会:交通、水利、能源、人口、产业(古代的盐业、养蚝养珍珠,现代的高科技产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环境(红树林、湿地)等的变迁。文教卫艺事业的发展、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名人的事迹、精神;文物古迹的介绍、保护意义及现状等。
乡土历史教材开发方式
1. 通过主题教研活动挖掘乡土资源
乡土教材开发的基础是乡土资源。笔者曾组织了一次科组教研活动,自设东、西、中三条线、以“探寻深圳的历史文化”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搜集文字资料等方式积累了不少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其中图片及音像皆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还以此次活动内容向全区《历史与社会》教师做了一个专题讲座。乡土资源搜集起来后,怎样更大效率地利用它们呢?笔者认为,公开课、研讨课应是一种好方式。笔者曾尝试以历史剧的形式上了一节区级公开课:“漫游宗教景观,感受多元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乡土资源内容。上此课的初意是:因教材篇幅的限制,三大宗教内容很少,学生在参观了本地宗教场所后对其包含的宗教信息仍不知其解。因此教师在搜集了大量本地的宗教景观资源后,创作了一个剧本,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具有强烈民族特点和宗教风格的景观。
2. 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课收集素材
在上一些可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课程前,笔者会先布置学生自己或家长带领去实地参观、采访或拍摄,以搜集资料。也可利用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乡土资源的搜集和乡土教材的开发工作。
2007年9月,我校部分《历史与社会》教师开设了一门以探寻深圳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深圳探秘》。实践课的形式主要有:学生上网查资料、自由讨论、户外教学、专家讲座和教师讲解。教师的讲义和学生的作业将成为乡土教材开发的基本素材。反过来,开发出来的乡土教材也将主要用于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当然也可成为中小学教师及中小学学生的课外读本。
3. 通过专家引领和做课题形式形成教材
深圳现有一批致力于唤起市民历史文化情结,找准深圳城市定位,以更好地规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和专家。乡土教材的开发离不开这些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如笔者所在学校已与深圳市博物馆取得联系,希望“博物馆进校园”,市博物馆正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为了寻求理论突破和政策、资金上的支持,笔者的课题《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开发深圳乡土教材的实践研究》已获福田区公益课题立项,并申报了十一五深圳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的最终成果不仅是一本教材,还有与之相配套的网站、音像资料、教师的考察随笔、学生的活动案例和师生的反思案例等。
当前深圳乡土历史教材开发工作,基本上由一线教师承担。在没有专家引领的情况下,一线教师乡土教材的开发和编纂能力普遍偏弱。此外,一线教师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时间精力的缺乏等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所幸的是笔者的课题得到了市、区教研员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笔者认为,如有专家的学术引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具体政策支持和时间保障,深圳的乡土历史教材开发工作会走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