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已学习了多篇小说,对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本单元的四篇小说,无论是主题、人物形象,还是表达技巧,都独具特色。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对小说的艺术魅力有更深的感受,对小说反映的时代和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命运是同时代紧密相连的,在学习中获取不同的人生启迪。
  《故乡》《小男孩》和《奥伊达的理想》揭示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百合花》则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和崇敬,表达了军民团结是胜利之本的主题。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形象背后隐含的意义,认识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探究小说在选材、构思、表达技巧、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精读课文,教师要注重点拨引导,教给学生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略读课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和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小说的主题,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现实问题。
  3.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作品中描写的问题能有自己的理解。
  4.探究小说在选材、构思、表达技巧、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5.在阅读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课时分配
  《故乡》3课时,《小男孩》2课时,《百合花》2课时,《奥伊达的理想》2课时。
  (辽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任丽芬)
  
  《故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故乡》的内涵比较丰富,但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反复阅读,掌握分析小说的方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培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采用朗读、圈点勾画、质疑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引导等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重要字词。
  2.理解文章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
  3.分析把握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之一:从概括介绍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为分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之二:从《故乡》的重要影响及其艺术价值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切入点
  1.从人物形象切入:从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性格变化历程。
  2.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切入:教师提示并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表达技巧、语言等。
  3.从探究小说的主题切入:抓住要点,释疑解惑。
  (三)勾画讨论
  1.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共同品味,挖掘小说的主题。
  (1)为什么作者说“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2)怎样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3)如何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讨论作者塑造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对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
  (四)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勾画出含义深刻或不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挖掘小说的主题。
  2.列图表对比法。学生通过列图表的方法,把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3.综合分析法。采用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本人思想推敲词句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四、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编排课本剧《故乡》。
  2.学生完成课外作业——《走近鲁迅》。内容包括:鲁迅的主要经历、主要作品、名言等。
  (辽宁锦州市第十二中学李杰)
  
  《小男孩》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小男孩》将引导学生把视角转向当今社会,感受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灵创伤和艰难处境,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学会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情节脉络,分析小男孩的性格特点。
  3.探究小说的写作特点,提高欣赏能力。
  4.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会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离异家庭的调查资料(大屏幕),学生交流看法。教师小结:夫妻离异、弃养子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个小男孩,去感受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处境。
  (二)教学切入点
  1.引导学生回忆欣赏小说的方法,讨论确定学习的切入点。
  2.引导学生注意小说时空的转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3.比较自己和小男孩的生活处境,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会珍惜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
  (三)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批注法、合作交流法。勾画文中能表现小男孩性格特点的语句、描写很精彩的语句,并做批注,讨论交流,分析小男孩的形象及小说特色。
  2.综合分析法。分析小男孩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要结合小男孩的性格和处境来体会。
  四、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孙云晓的报告文学《孙佳星的故事》,选文略。
  2.请你给文中的小男孩写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
  (辽宁锦州市实验学校孟强)
  
  《百合花》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百合花》情节简单、主题鲜明、人物形象丰满,易于理解。学生在体会小说中描写的至真至纯的情感的同时,可重点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初步形成的文学欣赏能力,细心揣摩,主动表达,积极探究。教学这篇文章,可让学生采用“朗读欣赏—交流探究—整理总结”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3.欣赏小说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可从选材、抒情色彩、细节描写等方面来赏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三年解放战争好像一幅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人们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应该忘记那些普普通通的为新中国的诞生默默奉献的人。
  导入二:茅盾对这篇小说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指1958年)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是什么使他感动?
  (二)教学切入点
  1.采用“朗读欣赏—交流探究—整理总结”的阅读方法。
  2.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500字左右,勾勒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
  3.排演课本剧。
  (三)检测预习:作者、写作背景及生字词。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听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3.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4.概括小说的主题。
  5.课文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寓意?
  (五)欣赏探究
  1.学法指导: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与表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训练学生边阅读边批注,然后交流,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2.突破重点:
  (1)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逐步展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如,通讯员的外貌、身世,是在去包扎所途中,通过“我”的见闻分几处逐步点出来的。
  (2)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枣红底白花的新被子。
  (3)通过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多方位描写刻画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如“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六)分析特色
  1.取材新颖,小中见大。
  2.情节简单,情感浓郁。
  3.手法多样(象征手法、对比手法),主题鲜明。
  四、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
  2.课外练笔:尝试运用细节描写方法写一个人。
  (辽宁锦州市第四中学郭咏梅)
  
  《奥伊达的理想》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奥伊达的理想》以精当的选材、轻喜剧的笔法刻画了一个鲜活而略显夸张的人物形象,读后令人忍俊不禁。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在选材、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思考小说折射出的家庭教育问题。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学生读后的评价和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课文轻喜剧式的写作特点。
  4.对作品所反映出的家庭教育问题能有自己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借助某个几何图形表达自己与父母的感情,并做简单的说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画的图形中可以看出父母都深爱着你们,对你们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反映家庭教育问题的小说《奥伊达的理想》。
  (二)教学切入点
  1.从情节切入:依据奥伊达的成长线索,用情节发展链式图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人物形象切入:圈点、勾画描写奥伊达的语句,探究奥伊达这个人物形象。
  3.从写作特点切入:体会本文的选材特点和轻喜剧的笔法。
  举例:从探究小说的情节切入。
  (1)自由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同学之间互相检测。
  (2)分角色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奥伊达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发生的几件趣事。
  (3)两人一组用链式图表述奥伊达理想的变化过程,理清思路。
  (4)深入探究奥伊达理想变化的原因,分析奥伊达的形象。
  (5)欣赏文章轻喜剧式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突破
  分析奥伊达的形象是文章的教学重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可让学生在圈点勾画、自主讨论中突破重点。
  本文的难点是赏析轻喜剧的笔法,可在师生、生生的讨论中完成。
  (四)学法指导
  1.画情节链式图法:指导学生合作编写情节链式图。
  2.圈点勾画法:圈点勾画描写奥伊达的语句,并做旁批。
  3.联系实际法: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你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你对文章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什么看法?
  2.课外阅读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辽宁锦州市第五中学孙丽)
其他文献
在执教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时,许多年轻教师都按照教参上的说法,将这一课的主旨仅仅归结为对以老王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物“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天性”的讴歌。作品的确反映了这个主题,这是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轻而易举地读到的东西。但如果将作品的主旨完全归结于此,笔者认为违背了作者的写作初衷,甚至可以说将作者看得太浅薄了。  其实,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人物的颂歌,但更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这主要
如果你问笔者打造独特音乐课堂的关键是什么,笔者也许会给出这样几个关键词:游戏、跨界、创意、温度。笔者希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内心生长需要的阳光和养分,让音乐成为他们美好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让音乐游戏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借助游戏化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尽情参与和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学习与积累音乐知识,已经成为教师打造特色课堂的常用手法。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游戏适用于所有的课堂,那么,如何选
【摘 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人。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通过“开学玩两天”的课程构想,从一个角度切入,创新回应了“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育人要求。  【关键词】五育并举 全面育人 开学玩两天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006年5月22日,在“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研修暨海峡两岸小学语文学术交流会”上,台湾省桃园县中坜市大仑小学王家珍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类叠法与短诗创作》一课。这节课主要由循序渐进的三大板块构成:一是认识叠词;二是感受“类叠法”的作用;三是运用“类叠法”创作短诗。台湾老师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笔者结合现场听课笔记和现场录像整理的课堂实录。  (王家珍小传:台湾省桃园县中坜市大仑小学
“正德厚生”是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中学的校训,出自《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就是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这里的“德”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德的含义,而是指事物的属性;“正”此处为使动用法,意为使事物的属性平正,不偏斜。从过去的治国理念到现今的治校理念,“正德厚生”都无不体现一脉相承的思想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在教育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发生变化,并赋予时代特征
21世纪以来,我国高考制度进行了以多样化为目标的诸多改革。近年来,关于高考改革的多种重要文件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基本模式。无论是分类、综合还是多元,都折射出我国高考的多样化改革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是实行大学多样化招生的典型国家,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为美国的高等教育选拔了适合而优质的生源,造就了其在世界上的绝
师:上一堂课我们已观看了《闺塾》一出戏的录像,还花了半节多课让同学们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剧情。同学们对这出戏的内容、人物形象、结构等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记录学生的问题,以备讨论。)  生:古代是师道尊严的社会,春香为什么敢这么胡闹?杜丽娘为什么不管管春香?  生:杜丽娘和春香两个人物形象有没有共同之处?  生:《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这出戏与整个剧本联系
“区域教研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缩小教学差距、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  举措”。① 区域教研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引领、校际联动、成果交流、资源共享的机会,以弥补单一教研形式的不足”。② 区域教研是校本教研的有益补充和辅助,可以整合区域教研力量,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均衡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教育大区,虽然教育资源丰富、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但进入新课改后,在教师
从“钱学森之问” “卡脖子技术”“强基计划”这些高频词汇,不难看出中国一定要培养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潜能的青年学生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人才的需求。  一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与多样化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小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2011年,成都师范银都小学(以下简称“银小”)本着立足高新区,放眼全世界,走国际化
人教社2004年6月第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有《搭石》一文,课文中有下面两段文字: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第103页)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