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提出了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很多新理念、新举措。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正确处理立足国内与适度进口的关系,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用世界近9%的耕地、6.5%的水资源,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最近发布《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我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报告将我国列入良好表现一档。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我国是为数不多的粮食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仍处在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口粮消费会继续下降外,其他农产品的食用消费都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粮食需求总量将会持续增长。数亿农民进城将使粮食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同时,耕地减少势头不减,水资源短缺加剧,气候恶化影响加深,我国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呈长期紧平衡的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农业,农业发展战略布局要立足于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大国经济体的优势,多渠道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要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防范和化解单纯的农产品进口带来的风险。
面对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正确处理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关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承包经营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
坚持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关键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认农民拥有独立的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权在法律意义上具有财产权性质。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有利于减少现行土地产权关系中内含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农民的产权保护。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应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登记效用,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确权登记颁证带来的好处,让农民像城里人重视房产证,甚至像重视结婚证一样重视自己的土地权证。
强调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绝不是固化目前分散、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应扶持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
正确处理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的关系,加快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把生态环境可持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协调兼顾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态度,守住18亿亩红线。要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防止和杜绝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保耕地红线不仅要体现在数量上,更要体现在质量上。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增强受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能力。
二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农业水污染治理,对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进行综合治理。
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恢复草原生态植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
四是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加大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生态效益补偿的力度,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要坚定不移地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对能够让市场调节的事务,政府应尽量退出,放手让农民大胆去闯市场,真正使市场在农业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是顺应市场供求规律,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为防止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和价格大起大落,应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二是大力培育农村土地等要素市场。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土地要素市场还不完善,要建立有形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和规范农村承包土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逐步形成公平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承包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的流转交易价格。三是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有很大进展,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严格限制金融市場准入,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小额信贷等“草根式”金融服务机构得不到充分发展,农户和农村企业仍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应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引入竞争机制,放松农村金融管制,建立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三位一体”的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市场失灵现象在农业中表现更为突出。可以说,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很高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都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保护。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加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稳定物价等方面依然承担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必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一是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突出重点;三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正确处理城乡间要素交换和公共资源配置关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必须城乡统筹联动,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最重大的任务。其中最重大的课题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是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必然要求。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必须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是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基本保障。城镇化过程中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剧,根本原因是我国征地制度改革还未破题。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必须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得到足够的补偿,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必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多、农民转移不彻底、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同时,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和差距,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创造居民自由迁徙的公平环境。
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必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尽管如此,公共资源在城乡配置中失衡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所享受公共服务仍存在很大差异。必须继续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正确处理立足国内与适度进口的关系,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用世界近9%的耕地、6.5%的水资源,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最近发布《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我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报告将我国列入良好表现一档。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我国是为数不多的粮食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仍处在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口粮消费会继续下降外,其他农产品的食用消费都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粮食需求总量将会持续增长。数亿农民进城将使粮食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同时,耕地减少势头不减,水资源短缺加剧,气候恶化影响加深,我国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呈长期紧平衡的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农业,农业发展战略布局要立足于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大国经济体的优势,多渠道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要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防范和化解单纯的农产品进口带来的风险。
面对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应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正确处理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关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承包经营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
坚持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关键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承认农民拥有独立的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权在法律意义上具有财产权性质。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有利于减少现行土地产权关系中内含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农民的产权保护。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应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登记效用,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确权登记颁证带来的好处,让农民像城里人重视房产证,甚至像重视结婚证一样重视自己的土地权证。
强调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绝不是固化目前分散、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应扶持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服务体系。
正确处理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的关系,加快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把生态环境可持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协调兼顾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态度,守住18亿亩红线。要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防止和杜绝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保耕地红线不仅要体现在数量上,更要体现在质量上。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增强受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能力。
二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农业水污染治理,对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进行综合治理。
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恢复草原生态植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
四是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加大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生态效益补偿的力度,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要坚定不移地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对能够让市场调节的事务,政府应尽量退出,放手让农民大胆去闯市场,真正使市场在农业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是顺应市场供求规律,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为防止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和价格大起大落,应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二是大力培育农村土地等要素市场。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土地要素市场还不完善,要建立有形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和规范农村承包土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逐步形成公平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承包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的流转交易价格。三是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有很大进展,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严格限制金融市場准入,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小额信贷等“草根式”金融服务机构得不到充分发展,农户和农村企业仍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应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引入竞争机制,放松农村金融管制,建立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三位一体”的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市场失灵现象在农业中表现更为突出。可以说,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很高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都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保护。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加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稳定物价等方面依然承担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必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一是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突出重点;三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正确处理城乡间要素交换和公共资源配置关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必须城乡统筹联动,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最重大的任务。其中最重大的课题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是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必然要求。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必须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是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基本保障。城镇化过程中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剧,根本原因是我国征地制度改革还未破题。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必须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得到足够的补偿,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必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多、农民转移不彻底、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同时,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和差距,保障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创造居民自由迁徙的公平环境。
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必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尽管如此,公共资源在城乡配置中失衡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所享受公共服务仍存在很大差异。必须继续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