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中不可避免的相似性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艺术发展到现在出现了无数种艺术形式,几乎所有艺术创作的手段方法都被侵蚀,新的社会生产形式不出现就难以改变当下的创作方式,就算个人创作观念超前,生产力也要跟上观念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很多相似的艺术作品不完全是抄袭,很多作品的创作理念都是相近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作品的相似性。
  关键词:当代艺术 相似性 创作手段 观念
  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的知识来源看似很多,但渠道却大同小异,而且在知识产权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多不同的平台盗用各种信息。这些丰富且混乱的信息构成了我们现在所有的知识结构,在这种相似的知识结构中就难免会有“撞车”的现象。
  当代艺术创作方式、方法同样丰富多样,其中最难界定的几种形式就是挪用、致敬、抄袭。在平时看作品展览时,我们总会发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有着如出一辙的相似性,有时他们难免会被扣上抄袭的帽子,但其实或许他们在相同的年龄段有着类似的经历,也许就会有相似的作品。
  其实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早就有类似现象。比如马奈的《奥林匹亚》在构图形式上就借鉴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画面里女性人体的姿势与位置、环境布局就非常相似;培根所画的教皇就挪用了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再如安格尔的《里维埃小姐像》被博特罗再创作;在艺术史中当波普艺术出现后,被大量挪用的作品就是《蒙娜丽莎》《玛丽莲·梦露双联画》,还有蒙克的《呐喊》,杜尚就创作《L.H.O.O.Q》反传统作品成为经典。即便如此,他们也是通过挪用、复制、重组等形式创造出新的含义,不少艺术大师都曾挪用经典作品创作出新的自己的东西,即便我们一眼就能认出被借鉴的原作,也不会被指责为抄袭。
  或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是聪明的伎俩。毕加索曾说:“拙劣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取。”这也表明了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是表明了借鉴大师的作品,而是通过“窃取”大师作品中的精髓,并用自己的思维认知赋予作品新的观念,这种取巧的方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所以大都会被认为抄袭,而那少数人则成为大师。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的爆炸和知识产权意识的进步,经常会出现类似“撞车”的事情,每当我们翻看画册或看展览,就会遇到同样题材或同样手法的作品。在文化基因相同的背景下,总会有相似的思维观念,而且现在的人们过于懂得“节约时间”,艺术家不是读了很多书,相反则很少读书,通过图像刷屏来极快地获取视觉上的“知识”,这从根本上促成了类同作品的出现。当然不能因为作品类同就完全抹杀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在绘画技法上很難有新的突破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抽象艺术、综合材料艺术等架上艺术也几乎被探索遍了,那重要的就是其作品中的观念,虽然我们知识的系统大同小异,但对类同作品中的区别和创造性还是需要被挖掘肯定的。在我们平时的绘画教学训练中,学生必须了解艺术史和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各自根据自己的喜好训练并且寻找自己绘画创作的特点,久而久之形成比较有个人特征的创作风格,但这并不容易。如前文所说,创作手段几乎被挖掘干净,个人很难探索出新的风格,但还是要搞清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形式。那么更重要的就是作品中被赋予的观念,虽然这是需要长时间阅读、积累并且思维训练的,但也可以出现不是过于深刻的想法,艺术的包容度非常高。重要的是尽可能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每个人都有一些别人不曾有过的经历,探索自己小众的那一面或许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相似的作品。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艺术市场的导向。在某种情况下,艺术和市场的关系决定了艺术作品价值,在一些人眼里这往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重要。那么抄袭一些在艺术市场比较火热的作品也许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这对于个人生存来说无可厚非,但对艺术的创造性来说就会让人耻笑。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作品的相似性无法避免,类同可以理解成流派风格,但雷同就很容易被认为是抄袭。我们生活在全世界不同的地区,都享用同一互联网的平面化时代,借鉴的内容有很多是跨界的,摄影照片、绘画、装置、景观布局等任何媒介都可以转换,这其中也产生很多版权问题,对于知识、事物或爱好兴趣都趋于相似的现在。这种状况并不仅仅发生在艺术界,但作为更需要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需要做的就更多,无论怎样的模仿或抄袭,艺术作品中的气质总是难以被复制的。
  参考文献:
  [1]贝尔廷.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丁永升,男,鲁迅美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主题性绘画新表现语言)(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的进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不仅可以拉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还可以满足游客对民族文化的潜在需求。但是部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乏保护意识,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求,因此民族旅游资源在开发中需要有保护策略,以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 旅游资源 保护开发 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收入水
期刊
作家刘家朋的中篇小说《杨力生的爱情事》以主人公杨力生的家庭生活矛盾带来的烦恼为切入点,以妻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纠纷两难选择作为矛盾冲突的焦点,着重描写了一个坚守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乡村汉子,在面对婆媳矛盾时无奈挣扎的精神状态。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城乡家庭普遍存在的婆媳矛盾,带给夹缝中的丈夫精神冲击与坚守、挣扎以及短暂背叛之后的精神救赎。从一个小的生活横断面上,艺术地再现了当下小人物的日常和精神真相,从
期刊
摘要:八板体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重要的曲式结构,一方面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将板数定为六十八板,另一方面却有着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给曲式结构增加了较大的弹性,存在很多的变形。潮州音乐是为数不多的将即兴传统完整保存下来的古老乐种。潮乐所独有的即兴变奏演奏方式,以其多变、随性的演奏特征使得潮州音乐极具即兴艺术性。八板体曲式结构给潮乐中的变奏催法带来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曲式格局,这也给即兴
期刊
摘要:《撞死了一只羊》是由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编剧兼执导,藏族演员金巴、更登彭措领衔主演的一部剧情片。本片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透过两位同样名为金巴的角色互相交织的命运,缓缓牵扯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的故事,讲述了因一宗复仇事件而引发的关于仁慈和复仇的故事。本文将从电影民俗化的角度出发,试分析中国民族电影中声音设计的特点及如何与民俗化相结合。  关键
期刊
摘要:电影《燃烧》是李沧东导演继《密阳》之后的又一部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原著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中“烧仓房”的设定与开放式的结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而李沧东导演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对当今韩国政治与社会年轻群体的处境的思考代入电影当中。通过讲述小人物对自我的追寻,展现不同阶层的年轻社会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界定和反思。本文将从审美的价值与需求层面对电影《燃烧》中人物行为动机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中
期刊
归自谣·寒窗几度迎红日  勤自律,不教灵台方向失,寒窗几度迎红日。  高懷莫道居陋室。甘泉滴,浇开朵朵奇葩茁。  归自谣·粗茶淡饭书城拥  明月宠,疏影横窗亲手种,幽香常惹诗心动。  粗茶淡饭书城拥。通宵捧,高楼独上摩天耸。  归自谣·平生爱与诗书处  消酷暑,绿豆冰糖文火煮,琼浆仙液金瓶贮。  平生爱与诗书处。英华咀,心猿意马须臾去。  归自谣·夜夜寒窗灯火烁  消寂寞,夜夜寒窗灯火烁,朝朝暮暮
期刊
自题像  我是一棵小草,  长在田边、野外、山坡道……  只愿赤脚行人,  踩上不要摔跤!  我是一棵小草,  幸得星辉、雨露、阳光照……  紧贴地球怀抱,  舒展不媚不妖!  我是一棵小草,  不慕牡丹、秋菊、美人蕉……  吮吸泥土养料,  植根大地牢牢!  我是一棵小草,  任凭风吹、雨打、霜煎熬……  偶伸点点枝叶,  带给人间欢笑!  家乡充满诗意  秦淮源头的清泉  滋润古老溧水大地  
期刊
摘要:21世纪以来,反腐小说创作在大热背后逐渐显示出创新力的不足和审美性的匮乏,本文将以湖南籍作家王跃文的创作为例,探讨其在反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上做出的积极探索,希冀当代反腐小说创作走出窠臼,提升到新的審美高度。  关键词:反腐小说 创新 王跃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反映当代官场现实的小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21世纪以来,此类小说由于着力描绘权力的运作、
期刊
摘要:《唇典》作为一部带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因精神力量毁灭而带有的感伤情调与悲剧力量。本文将从现代化不断入侵带来的传统精神力量的逐渐消亡以及由此带来的感伤的情调入手,通过对精神力量的不断消失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揭示《唇典》并不是一部描写“鬼神”之书,而是一部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心灵史。  关键词:《唇典》 精神力量 复归意识  在《唇典》中,作者力图用细腻的笔触与生动
期刊
寒冬——梅花盛开  也许领略了  春的烂漫夏的炎热秋的成熟  看着窗外的飘雪  一片静谧的这个世界  有些孤寂  我不知道  这片银色  是否是你心目中的圣洁  看着寒风中你的矗立  好想自己是一枝青翠的松叶  倾听你的诉说  感受你的思愫  成为彼此风景中的那道亮丽  然而 我发现我无法跟上  跟上你的追逐  只留下思念两行  这个冬天  好想念  二〇一一年二月九日  郑州的那场雪  心跳的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