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力量的消亡与复归的可能性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唇典》作为一部带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因精神力量毁灭而带有的感伤情调与悲剧力量。本文将从现代化不断入侵带来的传统精神力量的逐渐消亡以及由此带来的感伤的情调入手,通过对精神力量的不断消失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揭示《唇典》并不是一部描写“鬼神”之书,而是一部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心灵史。
  关键词:《唇典》 精神力量 复归意识
  在《唇典》中,作者力图用细腻的笔触与生动的语言再现20世纪20年代初白瓦镇洗马村村民的真实生活,并对抗战过程中身体与心灵都处于极端条件下的那些不屈的灵魂进行书写。
  具体到《唇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互交替的视角展开故事的,以现代化的不断入侵作为时代背景,探讨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曾在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萨满教中的“神灵”,在新的历史时期,地位不断受到质疑,并由此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此消彼长的争斗。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纵观全文,可以看出一种因精神力量的渐失而带来的一种悲剧的崇高力量。
  “要了解一个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②对于文学作品也应该如此,《唇典》不同于通俗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其中对于“乡村”“历史”的表述带有一种虚构的成分,加之大量的志怪描写,在一开始就将读者置于一个看似虚构又分外现实的时空当中,并通过人与“神灵”交流的媒介——萨满,将乡村的愚昧与落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通过结尾处满斗选择重新“上路”,提出了一個疑问:在现代性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当人类真正战胜神灵之后,我们该如何对待心灵世界的一片“荒原”?同时,对于处在现代化过程中,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的我们,在面对“灵魂树”“被盗”,精神无处可依的情况下,是否会像满斗一样,陷入一种精神的困苦与迷茫当中,从而继续走向一条不断寻找“灵魂树”的道路,进而实现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复归?
  《唇典》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带有民族秘史的性质,而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感伤的基调与主人公悲剧的命运,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灵性消失正是当代社会一个突出的精神问题。”③而在文章的最后,满斗重新踏上了归乡之路,就自然地带有一种“精神还乡”的意义在其中。
  而文中“故乡”,除了带有地理位置的属性外,更多地还带有一种心灵层面的指涉。满斗在文末说道:“我决心上路,我要到那座陌生的城市里去,去找我的灵魂树,去看望我流离失所的亲人,去和每一棵灵魂树说话,祭奠他们,做最后的告别。”④满斗所指的归乡,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回归,带有一种虚幻的所指。而当守护一个民族灵魂的“幽灵”只剩下苍老的满斗时,他在梦里看到了往昔的故土,一定程度上也为这次精神上的“归乡”之旅渲染上了一抹感伤的色调。
  首先,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始终将视角放在人对自我力量的不断认知上。也就是说,随着神性的逐渐消失,人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在现代科技已经使人变得几乎无所不能的时候反观现代性所给予我们的,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文明的产物、高效便捷的现代生活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无处可依的荒凉之感。正如文中所言:“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了,人与家族精神的关系割裂了,人和自然不再和谐,失去精神故乡的人们将彻底流离失所。”⑤
  伴随着现代化背景下神性的消失,人的力量不断凸显,作者所要表达的,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复归意识。但同时,作者在赋予满斗一种“归乡”的行为之后,使用了一种仿佛徘徊在梦境般的朦胧写法,这样一来,就使得小说结尾的表述方式成为一种不断被投置在回忆当中的带有挽歌式的抒情。也正因如此,对于精神上“归乡”的描写就不仅带有一种对传统的复归意识,也使小说在更深的层次上蕴含一种悲剧的力量。
  正如贺邵俊所言:“敬畏和珍惜是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是一种基本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产生于人类还不是足够强大时的文明阶段,但它凝练出具有普适价值的精神内核。”⑥最后笔者认为,这种复归意识,并不是想要回到过去,而是更多地要求现代人能够对传统、文化、自然等带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并自觉地表现在生活当中。换言之,人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与强调一种精神的复归,两者并不产生矛盾。虽然作者在文末并没有对满斗寻找“灵魂树”的结果进行正面的回答,但是在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对于精神复归的一种满怀信心的期盼与向往。
  注释: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法)罗丹:《艺术哲学》,傅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9页。
  ③⑥贺邵俊:《寻找在现代性中丢失的敬畏和珍惜——评刘庆的<唇典>》,《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3期,第92页。
  ④刘庆:《唇典》,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484页。
  ⑤刘庆:《唇典》,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第465页。
  (作者简介:龚峤雪,女,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徐参文)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手工艺品种类多样,造型独特,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陶瓷。陶瓷不仅在设计上彰显文化底蕴,在色彩上也具有特殊寓意。本文将从当代手工艺陶瓷艺术入手,主要研究手工艺发展的历史,并浅析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以期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手工艺 历史文化 陶瓷艺术  一、手工艺文化和历史  中国传统手工艺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前,通过手工的方法将某种材料改变形态,来达到人们的生活需求。随着手工艺技术的不
期刊
摘要: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带来了高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本文将从实际出发,探讨高校微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现状,并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微课的建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微课 教学改革 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教
期刊
摘要:社会的进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不仅可以拉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还可以满足游客对民族文化的潜在需求。但是部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乏保护意识,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求,因此民族旅游资源在开发中需要有保护策略,以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 旅游资源 保护开发 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收入水
期刊
作家刘家朋的中篇小说《杨力生的爱情事》以主人公杨力生的家庭生活矛盾带来的烦恼为切入点,以妻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纠纷两难选择作为矛盾冲突的焦点,着重描写了一个坚守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乡村汉子,在面对婆媳矛盾时无奈挣扎的精神状态。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城乡家庭普遍存在的婆媳矛盾,带给夹缝中的丈夫精神冲击与坚守、挣扎以及短暂背叛之后的精神救赎。从一个小的生活横断面上,艺术地再现了当下小人物的日常和精神真相,从
期刊
摘要:八板体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一个重要的曲式结构,一方面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将板数定为六十八板,另一方面却有着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给曲式结构增加了较大的弹性,存在很多的变形。潮州音乐是为数不多的将即兴传统完整保存下来的古老乐种。潮乐所独有的即兴变奏演奏方式,以其多变、随性的演奏特征使得潮州音乐极具即兴艺术性。八板体曲式结构给潮乐中的变奏催法带来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曲式格局,这也给即兴
期刊
摘要:《撞死了一只羊》是由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编剧兼执导,藏族演员金巴、更登彭措领衔主演的一部剧情片。本片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透过两位同样名为金巴的角色互相交织的命运,缓缓牵扯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的故事,讲述了因一宗复仇事件而引发的关于仁慈和复仇的故事。本文将从电影民俗化的角度出发,试分析中国民族电影中声音设计的特点及如何与民俗化相结合。  关键
期刊
摘要:电影《燃烧》是李沧东导演继《密阳》之后的又一部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原著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中“烧仓房”的设定与开放式的结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而李沧东导演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对当今韩国政治与社会年轻群体的处境的思考代入电影当中。通过讲述小人物对自我的追寻,展现不同阶层的年轻社会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界定和反思。本文将从审美的价值与需求层面对电影《燃烧》中人物行为动机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中
期刊
归自谣·寒窗几度迎红日  勤自律,不教灵台方向失,寒窗几度迎红日。  高懷莫道居陋室。甘泉滴,浇开朵朵奇葩茁。  归自谣·粗茶淡饭书城拥  明月宠,疏影横窗亲手种,幽香常惹诗心动。  粗茶淡饭书城拥。通宵捧,高楼独上摩天耸。  归自谣·平生爱与诗书处  消酷暑,绿豆冰糖文火煮,琼浆仙液金瓶贮。  平生爱与诗书处。英华咀,心猿意马须臾去。  归自谣·夜夜寒窗灯火烁  消寂寞,夜夜寒窗灯火烁,朝朝暮暮
期刊
自题像  我是一棵小草,  长在田边、野外、山坡道……  只愿赤脚行人,  踩上不要摔跤!  我是一棵小草,  幸得星辉、雨露、阳光照……  紧贴地球怀抱,  舒展不媚不妖!  我是一棵小草,  不慕牡丹、秋菊、美人蕉……  吮吸泥土养料,  植根大地牢牢!  我是一棵小草,  任凭风吹、雨打、霜煎熬……  偶伸点点枝叶,  带给人间欢笑!  家乡充满诗意  秦淮源头的清泉  滋润古老溧水大地  
期刊
摘要:21世纪以来,反腐小说创作在大热背后逐渐显示出创新力的不足和审美性的匮乏,本文将以湖南籍作家王跃文的创作为例,探讨其在反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上做出的积极探索,希冀当代反腐小说创作走出窠臼,提升到新的審美高度。  关键词:反腐小说 创新 王跃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反映当代官场现实的小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21世纪以来,此类小说由于着力描绘权力的运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