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德育,但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存在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等弊病,尤其是做表面工作,搞形式主义,本文从立足外部条件、自然感悟、自我教育、以及从教学方法多形式着手,对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悄然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接受做了些浅探,以求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育 ;外部条件 自我教育 ;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德育”。但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等弊病,尤其是做表面工作,搞形式主义,以一阵风运动式的教育代替深入细致的工作,因而收效不大。怎样克服这个弊端,使同学们在学习中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枯燥的知识,做到“润物细无声”一直是一名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探索的目标。对此,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立足外部条件、自然感悟是先导
这一方法主要体现在“知——情——意”系统产生心理作用的过程。动之以情,是教育的先导。情是开启学生信息接收系统大门的钥匙。以情激情,是激发道德情感的好办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导(或演讲)必然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优秀作品、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晓之以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道德准则及其执行意义。教师要讲究说理的艺术,以理服人尽量要做到让人“心服”,采用强制性的压服是不好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更谈不上接受。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寓理于学科教学之中,于无形中潜移默化。 比如榜样条件:榜样在德育中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人类优秀分子身上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他们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震撼。学生周围的好人好事都能构成学习的榜样。在讲到七年级《人生多彩》中探索人生的意义时,我引用了中央电视台郭明义的公益广告这段视频。并组织同学们讨论“有人说我是郭傻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经过同学们的发言与总结,人生的意义已深植于同学们心中。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氛围条件:除了硬环境外,要善于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例如升旗仪式,对场地、设施、队列、服装 、鼓号乐、歌声、演讲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庄严且富有爱国情感的氛围,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有时我们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疏导方针时,更要通过外部条件的设置来使同学们的内心得到感悟。尤其是法制教育、 规章制度的学习总是很枯燥的。但当同学们看到少年犯现场报告会上服刑少年的深条纹囚衣,以及法警严肃的表情和手中钢枪时,其效果可能要好过课堂上反复讲解。
二、自我教育是关键
由于接受德育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德育潜移默化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探索自我教育潜移默化的形式,探讨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
对德育的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德育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的层次。为此,“填鸭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比如在《社会规则与正义》的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中国式过马路”的视频。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过马路的实际表现,进一步让他们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与法律的认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自省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心理活动过程。不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就不能以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对好的自我肯定,错的自我否定。因此在自我教育中自我反省的德育过程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自我强化。反省中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行为时,会有愧疚的心理体验,对道德准则有了新的认识,痛下决心,改正错误。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级目标
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感、 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道德标准的重要因素。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制是我们德育的自我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多采用常见的外界提示法,在生活或学习的场所设座右铭、挂“制怒”牌等,而学校在公共场合设警戒标语(例如禁止吸烟)、在校园里 《守则》《规范》上墙等。学生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结果。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调控能力,就要认真地研究学生的不同成长环境以及自身所有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最终实现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一个相对规范的环境中自觉提高自制力的德育过程。
三、教学方法多形式是途径
教学方法多形式是考虑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接受德育。因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同“浓厚的兴趣”有关的。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得到满足 。教法忌讳单一,就如同每天都吃同一种食物就会感觉乏味。所以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激发同学们对德育的兴趣。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的教学手段,以小故事、视频、图片、音乐等做为导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考虑不同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在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别或暂时较大的差异,因而要达到全员积极参与,还要注意教学设计的多层面。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初级中学 476000)
关键词:德育 ;外部条件 自我教育 ;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德育”。但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等弊病,尤其是做表面工作,搞形式主义,以一阵风运动式的教育代替深入细致的工作,因而收效不大。怎样克服这个弊端,使同学们在学习中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枯燥的知识,做到“润物细无声”一直是一名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探索的目标。对此,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立足外部条件、自然感悟是先导
这一方法主要体现在“知——情——意”系统产生心理作用的过程。动之以情,是教育的先导。情是开启学生信息接收系统大门的钥匙。以情激情,是激发道德情感的好办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导(或演讲)必然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优秀作品、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晓之以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道德准则及其执行意义。教师要讲究说理的艺术,以理服人尽量要做到让人“心服”,采用强制性的压服是不好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更谈不上接受。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寓理于学科教学之中,于无形中潜移默化。 比如榜样条件:榜样在德育中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人类优秀分子身上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他们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震撼。学生周围的好人好事都能构成学习的榜样。在讲到七年级《人生多彩》中探索人生的意义时,我引用了中央电视台郭明义的公益广告这段视频。并组织同学们讨论“有人说我是郭傻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经过同学们的发言与总结,人生的意义已深植于同学们心中。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氛围条件:除了硬环境外,要善于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例如升旗仪式,对场地、设施、队列、服装 、鼓号乐、歌声、演讲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庄严且富有爱国情感的氛围,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有时我们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疏导方针时,更要通过外部条件的设置来使同学们的内心得到感悟。尤其是法制教育、 规章制度的学习总是很枯燥的。但当同学们看到少年犯现场报告会上服刑少年的深条纹囚衣,以及法警严肃的表情和手中钢枪时,其效果可能要好过课堂上反复讲解。
二、自我教育是关键
由于接受德育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德育潜移默化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探索自我教育潜移默化的形式,探讨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
对德育的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德育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的层次。为此,“填鸭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比如在《社会规则与正义》的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中国式过马路”的视频。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过马路的实际表现,进一步让他们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与法律的认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自省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心理活动过程。不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就不能以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对好的自我肯定,错的自我否定。因此在自我教育中自我反省的德育过程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自我强化。反省中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行为时,会有愧疚的心理体验,对道德准则有了新的认识,痛下决心,改正错误。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级目标
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感、 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道德标准的重要因素。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制是我们德育的自我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多采用常见的外界提示法,在生活或学习的场所设座右铭、挂“制怒”牌等,而学校在公共场合设警戒标语(例如禁止吸烟)、在校园里 《守则》《规范》上墙等。学生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结果。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调控能力,就要认真地研究学生的不同成长环境以及自身所有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最终实现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一个相对规范的环境中自觉提高自制力的德育过程。
三、教学方法多形式是途径
教学方法多形式是考虑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接受德育。因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同“浓厚的兴趣”有关的。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得到满足 。教法忌讳单一,就如同每天都吃同一种食物就会感觉乏味。所以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激发同学们对德育的兴趣。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的教学手段,以小故事、视频、图片、音乐等做为导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用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考虑不同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在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别或暂时较大的差异,因而要达到全员积极参与,还要注意教学设计的多层面。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初级中学 4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