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紫光天燃气化学工业公司的前身丰都国有化学工业公司因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而关闭。
十年后,紫光天化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资源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生态企业发展之路。
紫光天化趋势,正在成为库区趋势。
生态链缺失:氢化钠项目“流产”
2011年12月12日,紫光天化氢酸车间的工人曾永红正在紧张地工作。说起这个厂的前世今生,他腼腆地说:“以前那些日子,真是太令人寒心了!”
他原是忠县氮肥厂职工。20世纪90年代,忠县氮肥厂因经营不善破产,曾永红等人第一次失业。幸运的是,他们遇上了三峡移民的良好机遇。氮肥厂原址属移民搬迁范围,利用移民搬迁政策及占地补偿机遇,丰都县为氮肥厂选择了一个替代项目——年产100万吨的氢化钠项目。于是,在长江之滨的镇江镇,丰都国有化学工业公司诞生了。
曾永红又成为公司的工人。面对宽敞大气的厂房和崭新的机器设备,曾永红和再就业的同事们决心在这里干上一辈子。
哪曾想到,生活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999年,环保部门对该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的氢化钠项目进行环评,结果污水处理不达标、废气排放超标……同年12月,氢化钠项目被迫下马。800余名原氮肥厂职工,再度下岗。
“当时感觉天都塌下来了!”曾永红说。2001年,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曾永红硬着头皮前往福建务工。800多名原氮肥厂职工,有的在街边摆摊卖凉面、擦皮鞋,有的进入建筑工地打零工,更多的只能泪别故土,像曾永红一样,加入外出务工阵营。
生态先行:牵手紫光天化
“那几年,我看见氮肥厂的工人,心里就难受。”丰都县政协副主席李华当时主抓工业项目,对氢化钠项目的“流产”痛心不已。
2000年,丰都县开始寻找能够盘活这笔存量资产的实力企业。吃一堑,长一智。有了上次的惨痛教训,丰都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把目光投向那些生态型企业。经过充分调研,总部位于永川的紫光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进入招商人员的视野。
创建才五年多的紫光天化,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达68.8%,累计实现利税1.6亿元,2002年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欧洲跨国公司的HSE审计,连续三年进入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2004年进入中國“化工500强”。
更令他们心动的是,紫光天化推崇“生态化工”,不但成功治理了废水、废气污染,并且通过自主创新,使多项资源能够循环利用,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就是它!”招商人员锁定了紫光天化,开始了历时六年的恋爱之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6年,紫光天化接受了丰都县抛出的“红绣球”,落户镇江镇。
两个月过后,丰都紫光天化一期项目建成投产;五个月后,二期项目建成投产;一年半后,第三期项目建成投产……原氮肥厂下岗职工幸运地优先进入该公司就业。
“得知这个消息,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乡去。”曾永红当即辞去福建的工作,回到紫光天化公司报到上班。同曾永红一样,田锦涛、马久金、尹洪等100余名原氮肥厂下岗职工回到了熟悉的公司。
紫光趋势: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坐落于长江之滨的紫光天化,将“保护库区一汪清水”作为企业使命,严格遵循环保标准,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打造生态产业链,形成了TMOF、DMM、DHP生态产业循环圈,实现了关联产品的复合成网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废水、尾气都是资源,我们通过循环使用,将资源榨干吃尽!”紫光天化的负责人风趣地说。他认为,电能、蒸汽、冷量是能源化工生产的“血液”,实现对这些能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紫光天化通过对装置、工艺、技术和管理等改进和提升,在能源综合利用方面实现了最大化利用。
“我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目标!”紫光天化环保项目负责人李德祥自豪地说。2010年7月,该公司上马了一套污水循环使用系统。这套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原水用量,节约了水能、电能,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20万元。
不但污水实现了“零排放”,紫光天化工业尾气的排放也接近“零排放”标准。HCN生产系统排放的尾气主要包含甲醛、氢、氩等,该公司使用国内先进的尾气焚烧锅炉,将这些尾气全部回收焚烧,使尾气实现达标排放,产生的大量蒸汽,再返回生产系统循环使用。每个尾气焚烧锅炉每小时可生产蒸汽18吨,每吨蒸汽的成本仅为20元。若到市场上购买蒸汽使用,市场价为每吨160元。该公司全年产生化工废气25万立方米,可副产蒸汽7.2万吨,节约标煤1.8万吨,创造效益约468万元。
通过废水、废气的循环使用,紫光天化真正做到了对资源“榨干吃尽”,实现了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建立起脉络清晰的生态产业链条。
在生态产业链条的驱动下,紫光天化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2011年,该公司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产值8亿元,上缴利税1.2亿多元。
而那些曾经经历了两次失业的原氮肥厂职工们,也在紫光天化实现了安稳致富的梦想。曾永红目前在氢酸车间工作,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他高兴地说:“在家门口能够拿到这样的工资,很满足了!”
十年后,紫光天化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资源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生态企业发展之路。
紫光天化趋势,正在成为库区趋势。
生态链缺失:氢化钠项目“流产”
2011年12月12日,紫光天化氢酸车间的工人曾永红正在紧张地工作。说起这个厂的前世今生,他腼腆地说:“以前那些日子,真是太令人寒心了!”
他原是忠县氮肥厂职工。20世纪90年代,忠县氮肥厂因经营不善破产,曾永红等人第一次失业。幸运的是,他们遇上了三峡移民的良好机遇。氮肥厂原址属移民搬迁范围,利用移民搬迁政策及占地补偿机遇,丰都县为氮肥厂选择了一个替代项目——年产100万吨的氢化钠项目。于是,在长江之滨的镇江镇,丰都国有化学工业公司诞生了。
曾永红又成为公司的工人。面对宽敞大气的厂房和崭新的机器设备,曾永红和再就业的同事们决心在这里干上一辈子。
哪曾想到,生活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999年,环保部门对该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的氢化钠项目进行环评,结果污水处理不达标、废气排放超标……同年12月,氢化钠项目被迫下马。800余名原氮肥厂职工,再度下岗。
“当时感觉天都塌下来了!”曾永红说。2001年,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曾永红硬着头皮前往福建务工。800多名原氮肥厂职工,有的在街边摆摊卖凉面、擦皮鞋,有的进入建筑工地打零工,更多的只能泪别故土,像曾永红一样,加入外出务工阵营。
生态先行:牵手紫光天化
“那几年,我看见氮肥厂的工人,心里就难受。”丰都县政协副主席李华当时主抓工业项目,对氢化钠项目的“流产”痛心不已。
2000年,丰都县开始寻找能够盘活这笔存量资产的实力企业。吃一堑,长一智。有了上次的惨痛教训,丰都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把目光投向那些生态型企业。经过充分调研,总部位于永川的紫光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进入招商人员的视野。
创建才五年多的紫光天化,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达68.8%,累计实现利税1.6亿元,2002年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欧洲跨国公司的HSE审计,连续三年进入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2004年进入中國“化工500强”。
更令他们心动的是,紫光天化推崇“生态化工”,不但成功治理了废水、废气污染,并且通过自主创新,使多项资源能够循环利用,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就是它!”招商人员锁定了紫光天化,开始了历时六年的恋爱之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6年,紫光天化接受了丰都县抛出的“红绣球”,落户镇江镇。
两个月过后,丰都紫光天化一期项目建成投产;五个月后,二期项目建成投产;一年半后,第三期项目建成投产……原氮肥厂下岗职工幸运地优先进入该公司就业。
“得知这个消息,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乡去。”曾永红当即辞去福建的工作,回到紫光天化公司报到上班。同曾永红一样,田锦涛、马久金、尹洪等100余名原氮肥厂下岗职工回到了熟悉的公司。
紫光趋势: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坐落于长江之滨的紫光天化,将“保护库区一汪清水”作为企业使命,严格遵循环保标准,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打造生态产业链,形成了TMOF、DMM、DHP生态产业循环圈,实现了关联产品的复合成网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废水、尾气都是资源,我们通过循环使用,将资源榨干吃尽!”紫光天化的负责人风趣地说。他认为,电能、蒸汽、冷量是能源化工生产的“血液”,实现对这些能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紫光天化通过对装置、工艺、技术和管理等改进和提升,在能源综合利用方面实现了最大化利用。
“我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目标!”紫光天化环保项目负责人李德祥自豪地说。2010年7月,该公司上马了一套污水循环使用系统。这套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原水用量,节约了水能、电能,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20万元。
不但污水实现了“零排放”,紫光天化工业尾气的排放也接近“零排放”标准。HCN生产系统排放的尾气主要包含甲醛、氢、氩等,该公司使用国内先进的尾气焚烧锅炉,将这些尾气全部回收焚烧,使尾气实现达标排放,产生的大量蒸汽,再返回生产系统循环使用。每个尾气焚烧锅炉每小时可生产蒸汽18吨,每吨蒸汽的成本仅为20元。若到市场上购买蒸汽使用,市场价为每吨160元。该公司全年产生化工废气25万立方米,可副产蒸汽7.2万吨,节约标煤1.8万吨,创造效益约468万元。
通过废水、废气的循环使用,紫光天化真正做到了对资源“榨干吃尽”,实现了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建立起脉络清晰的生态产业链条。
在生态产业链条的驱动下,紫光天化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2011年,该公司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产值8亿元,上缴利税1.2亿多元。
而那些曾经经历了两次失业的原氮肥厂职工们,也在紫光天化实现了安稳致富的梦想。曾永红目前在氢酸车间工作,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他高兴地说:“在家门口能够拿到这样的工资,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