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1998-2015年间“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的34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作者与机构、参考文献、研究热点和研究突显情况等内容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呈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专业化四个研究热点;大致经历了国家政策导向阶段、高校扩张需求阶段、国家高校共治阶段、面向社会职业化阶段四个研究进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务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研究文献是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可视化图谱;研究热点;研究进展;知识基础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26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111-08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文化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职责也越发重要,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逐渐成为高校思政研究和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以往较高水平研究文献的考察和对高校辅导员研究知识基础的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地把握“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热点、前沿及趋势,为高校辅导员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创新等提供借鉴。
一、前言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自1998至2015年期间(截止2015年11月12日)所刊的有关“高校辅导员”相关主题的共计342篇文献。将CSSCI数据导入CITESPACE最新版(3.9.R13.64)软件,选择时区分割、阈值设定、呈现方式等所需键位展开操作。
2.研究方法
本文的计量分析采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基于java计算机环境开发的Citespace软件[1],并运用刘盛博研发的转换程序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3.刊文状况
1998年以来,我国较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年度刊文量一直少于10篇。自2006年开始呈现突破式增长(2005-2006年由4篇增到16篇),至2010年持续快递增长(2006-2010年分别为16、18、43、41、44篇)。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和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的出台紧密相关。说明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方面而言,在高校自主性与积极性还不够充足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效果显著。虽然2011年刊文有所减少,仅23篇,但随后逐年回升并于2015年又回到峰值40余篇,说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进一步得到了高校层面的重视。
图一 “高校辅导员研究”1998-2015年刊文量
从统计来看,以上刊发的342篇文献以研究论文为主,为291篇;文献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学科,为275篇;《江苏高教》《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中国高等教育》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的三大主要期刊,分别刊发了51、50、42篇。
二、高校辅导员研究刊文基本情况分析
对1998-2015年“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所刊文献的作者、机构、高频文献等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追踪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权威学者、机构和文献等信息。
1.刊文作者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统计,1998-2015年间CSSCI数据库共收录了455位作者发表的342篇文献,其中197位作者采用了合作的研究方式。发表论文超过3篇的作者为25人,占总人数的5.49%;其论文合计达109篇,占论文总数的31.87%,这些人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发表论文超过5篇的作者为6人,这些人是该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详见表1)。辽宁师范大学的曲建武等人是该领域早期的主要研究者,2006-2010年间涌现出合肥工业大学李永山、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陈岩松等人,近几年则有曲阜师范大学王志华、山东大学神彦飞等人;这些作者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动态。
2.刊文机构分析
由表2可知,1998到2015年该领域发文量超过5篇的机构共计有14所大学,发文共计93篇,占总量的27.19%,这些单位构成了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主要基地。机构类别方面,除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外,非985高校成为该领域的主力军。在机构地域分布方面,江苏省高校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的中心地,具体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等。
从高频被引论文(前20)的研究主题来看,主要集中于高校辅导员的专(职)业化的发展与困境(8篇)、角色定位(5篇),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4篇)等方面。概括起来为定位高校辅导员角色(如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模范等),探究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其业务能力的措施(如职业化管理、专业性培训与深造学习、建立从业资格考试制度等),显示了一定程度的分散化与问题导向的特点。
三、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整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帮助我们了解“高校辅导员领域”所刊载文献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操作前需要对软件的一些键位进行设置:如时区分割以1年为单位,表示分析对象的时间跨度为1年;阈值参数c/cc/ccv分别设置为(2、1、0.18)、(3、2、0.18)与(3、2、0.18),表示共现图谱中的关键词在前一时间分区内满足出现次数大于2次、共现次数大于1次、之间相似系数大于0.18,后一时区分别为3、2、0.18,其余时区的阈值由线性内插值决定。[2]经统计操作,确定了基本的分析对象:即593个有效的关键词记录、87个关键词节点和124条有效的节点间连线。 关键词共现图中关键词节点的大小揭示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操作显示:出现次数大于20次的共11个,这些关键词都有可能是寻找的研究热点。图二表明:“辅导员”与“高校辅导员”共现频次分别为230次与201次,是图谱中最大的两个节点;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专业化四个节点相对较大,说明辅导员研究高度集中于此。另一方面,CITESPACE软件还能计算并显示这些关键词节点的中介中心度,该指标能够反应该节点在整个网络图谱中发挥“媒介”作用的程度,即该关键词占据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中心度数值越大说明控制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越高,更多的节点连接时必须通过它来展开。[3]关键词共现可视化操作显示:中心度数值大于0.10有10个;“辅导员”与“高校辅导员”中介中心度数值依然最高,分别为0.60与0.41;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专业化分列其后。结合关键词节点出现频次与中介中心度值数,基本可以判定1998-2015年间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专业化”四个方面。需注意的是,这四个方面本质上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各自有所侧重。
图二 “高校辅导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1998-2015)
第一,“辅导员”作为关键词共现图中最大节点,表明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文献的研究对象明确,高度聚焦于高校辅导员这个群体。与“辅导员”这个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工作”、“职业能力”等,直接点明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义;围绕其外的关键词有“学生工作方法”、“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培养方法”、“工作模式”等,则阐释了辅导员应当在工作中做到为人师表而且以言传身教的态度来培养学生。《浅谈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威信》一文归纳总结了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时必备的基本素养:品德是树立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威信的关键、情感交融是其先导、学识提升是其重要条件、扬长避短是其重要途径。[4]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聚类,与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研究生教育”、“校园网络”等,围绕节点的关键词有“网络辅导员”、“政治辅导员”、“教师素质”、“人事制度改革”、“教学管理”与“结构转型”等。这既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基本职能,也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辅导员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突破口,尤其需要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教师素质和培训管理系统,并且以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保障措施,将辅导员队伍纳入教师队伍建设之中。那么,由此引发亟需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一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的探索[5];二是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之间的区别与界限的划分等。
第三,“高校”这个聚类,与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伦理”等,围绕节点的关键词有 “高校教育”、“辅导员队伍管理”、“博客”、“素质结构”、“工作创新”等。不仅意味着辅导员职业的职能扩展,从传统的思想政治辅导的行政角色(注重执行国家的意识形态使命)到兼顾当下的高校教育的管理角色(重视完成高校的管理任务),而且指明了高校应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培训与制度激励等方式来完善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应然发挥的作用及功能。由此引发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高校辅导员应然职能的确定及其工作突破传统政治思想辅导角色的力度。北京科技大学的彭庆红在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高校辅导员素质归结为管理能力、专业知识与个人思想政治三类,分别对应着由此建构的三围结构(“MKI”模型)即工作目标、知识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仍以个人思想政治最重要、管理能力次之、专业知识再次,然而辅导员最需提升的素质则完全相反[6];与本文研究结论“从国家思想政治辅导转向高校教育管理”一致。
第四,“大学生”这个聚类,与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胜任特征”、“高校德育工作”、“高素质辅导员”等,围绕节点的关键词有 “职业倦怠”、“角色定位”、“影响因素”、“辅导员专业”、“邓小平理论教育”等。这显示出通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理论学习,国家层面的思想政治辅导(辅导员队伍建设)与高校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角色的多元化)得到有效结合;并且指明了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是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前进方向。由此引发亟需解决的问题是: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引导与教育职能之间的均衡发展,原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曲建武早在1999年已对此展开论述:认为辅导员应当处理好大学生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成为邓小平理论学习的表率,高校应努力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文化素养,而不应使其沉溺于大学生出勤考察与行为习惯管理等“日常琐事”的处置[7]。
第五、“专业化”这个聚类,与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职业化”、“队伍建设”、“对策”、“路径”等,围绕节点的关键词有“激励机制”、“辅导员素质”、“管理体制”、“思考”等。集中显示了如何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如加强队伍建设,改变管理体制、提高辅导员素质等;提出了解决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一些路径,如引入激励机制、健全管理体制等。由此引发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系统工程的建构(类似于教授协会的辅导员协会的建构、工作标准设置等);缺少国内外辅导员同行之间的对比研究以及辅导员群体之外的专业研究者的研究。苏州大学付佳在调研江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待遇、提升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明确定位、确保辅导员理性选择职业,设立专业、提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托等应对措施[8]。
四、高校辅导员研究的进展分析
突现度往往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时代特征,是对时代和社会的回应。通过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1998-2015年刊发较高水平(CSSCI)文献关键词的突现图谱分析,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关键词突现表(表4)显示,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国家政策导向阶段、高校扩张需求阶段、国家高校共治阶段、面向社会职业化阶段。 1.国家政策导向阶段
以进入新世纪之前为时间节点,主要特征是国家政策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及其研究具有导向性影响,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突现度3.1583)”与“思想政治工作(突现度3.0186)”等突现对此有所彰显。1978年高校辅导员制度恢复,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由教师中政治觉悟高者担任并且定期轮换,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8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恢复了辅导员负责学生业务学习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双肩挑角色”;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可从教书育人好的教师与品学兼优的学生(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辅导员,并且规定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纳入教师队伍;199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并再次肯定了双肩挑制度[9]。
2.高校扩张需求阶段
从进入新世纪开始持续到2006年前后,主要特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素质辅导员的缺口,辅导员研究的关注点从国家政策转向了高校内部的辅导员选拔与培养等重点,关键词“高等学校(突现度3.228)”与“大学生(突现度4.727 8)”等突现对此有所彰显。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和大学生数量的短期内飞速增长,高素质辅导员需求庞大,加上高校规模扩大与种类增多使得高校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成为辅导员工作职能的直接体现;传统国家政策的“政治辅导员”角色如若不能顺应时势与高校扩张需求对接,那么高校辅导员工作将陷入无法推进的困境。由此辅导员基本脱离了传统的从优秀教师中选拔的做法(因大众化同样带来了巨大的教师缺口),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陆续形成了从优秀本科生选拔、优秀大一学生中选拔然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在硕士研究生中选拔[10]等方式。国家也通过出台匹配的政策帮助高校的辅导员建设工作。如《1999年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第三次培养工作会议纪要》批准14所大学设立“两课”培训基地,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升学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与教师水平[11];很多高校通过“保送研究生或保留研究生学籍”等形式补充了辅导员队伍。2004年出台的16号文件明确了辅导员应当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拓展了辅导员职能即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指出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把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结合,为大学生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3.国家高校共治阶段
始于2006年前后持续到2010年左右,主要特征是国家和高校就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基本达成一致并展开了深入有效的互动举措,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和能力素质的探讨等成为主要研究内容,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突现度9.5042)”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突现度4.5287)”等突现对此有所彰显。如2006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作为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12],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并于2007年依托21所高校建立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待遇与在教师岗和行政岗的两线晋升潜力使得辅导员的高校地位得以提升,在国家和高校的共同推动下辅导员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4.面向社会职业化阶段
始于2010年左右并持续至今,主要特征为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倾向越发明显,辅导员从业资格和如何更好的胜任辅导员工作等成为主要研究内容,关键词“辅导员博客(突现度3.203 7)”、“对策(突现度3.119 7)”与“专业伦理(突现度3.569 9)”等突现对此有所彰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呼声高涨,专家型辅导员的概念深入人心,201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以推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13],2014年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调整并完善了辅导员工作的培训考核等职业资格制度。高校辅导员职业也开始以面向社会且辐射全国的方式招聘,不再局限从本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和培养;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型辅导员的理念,并设立“青年精英培养基金”专项用于培养研究型辅导员[14]。另外,很多高校辅导员招聘开始明确要求博士生学历,如华中科技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虽然仍存在辅导员职业社会认同偏低、岗位过渡属性强烈、专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但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路径的探索将持续进行。
五、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
如果把研究热点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如研究思路),那么研究热点的参考文献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15]。知识基础的图谱分析不仅可以追踪到研究热点与进展的理论建构,还可为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实践行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阈值参数的设定对参考文献进行可视化操作,得到816条有效被引文献,篇均引文2.386篇,说明该领域较高水平的辅导员研究文献以研究者的主观实践经验为基础,相关的理论基础薄弱。
结合表5和图三可知:共被引频次大于5次的文献仅9篇,这些文献受到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最多的关注。但这些文献基本为2005年之后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最高被引频次也仅为15次,说明对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理论基础而言,研究者和实践者并没有达成学术上的共识,因而研究呈现零星化且研究的组织性较弱;“高校辅导员研究”共被引文献基本集中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主题,说明研究者们已普遍接受了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就其从业资格、胜任素质和角色界限等实际操作规范的探究仍任重道远。
在引用作者方面,可以看到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有江莉娜、陈垠亭、彭文平、刘捷等,也能够看到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重视为高校辅导员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教育行政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管理者杨振斌、冯刚等人的研究成果直接为高校辅导员实践工作的展开指明了发展方向。马克思相关著作则为高校辅导员研究提供了主要的理论基础。这也显示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存在长期倾向于“思想政治”,而对“教育”的本质重视不够。 在引用刊物方面,可以观察到高校辅导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因而“思想教育”类学术期刊成为该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理论基础平台;江苏高教、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也因其对高校辅导员研究的持续支持成为理论基础的重要来源。另外,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也对北京各大出版社发行的“思想教育”类图书给予了较多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北京媒体作为国家政策的宣传载体直接反应了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张。
六、结 论
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在1998-2015年间高水平论文的刊发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较大,既包含了主要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囊括了一线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经验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专业化”四方面聚焦成研究热点,大致经历了国家政策导向、高校扩张需求、国家高校共治、面向社会职业化四个发展阶段。
文献刊发方面,江苏省高校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的中心发源地。在文献被引作者与机构方面,马克思、冯刚、杨继平、江莉娜和张耀灿等人的著作和论文,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研究权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江苏高教,形成了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理论基础来源的三大平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冯刚等著《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务实》、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著作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高共被引文献基本集中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主题;这些文献既为高校辅导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高校辅导员实践工作提供了经验指导。
参考文献
[1][15] Chen,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 易高峰,刘盛博,赵文华.《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76.
[3] 尹丽春.科学学知识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6.
[4] 宋俊杰.浅谈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威信[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17-118.
[5] 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工委.高进优出 抓好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0(8):10-11.
[6] 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90-94.
[7] 曲建武.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1999(4):33-34.
[8] 付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以江苏省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84-85.
[9] 吉兴华、姜瑛等.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4-75.
[10] 王文余、吴艳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选拔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4-125.
[11] 教育部.关于印发《1999年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第三次培养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22-24.
[12] 教育部官方网站.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5-11-13)[2015-11-1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43.html
[13] 教育部官方网站.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EB/OL].(2013-05-03)[2015-11-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17/201305/151815.html
[14] 中国青年报网站.复旦大学大力提升辅导员队伍学术研究水平[EB/OL].(2008-03-07)[2015-11-15].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3/07/content_2092151.htm
[责任编辑:刘慧婷]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可视化图谱;研究热点;研究进展;知识基础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26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111-08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文化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所肩负的职责也越发重要,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逐渐成为高校思政研究和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以往较高水平研究文献的考察和对高校辅导员研究知识基础的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地把握“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热点、前沿及趋势,为高校辅导员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创新等提供借鉴。
一、前言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自1998至2015年期间(截止2015年11月12日)所刊的有关“高校辅导员”相关主题的共计342篇文献。将CSSCI数据导入CITESPACE最新版(3.9.R13.64)软件,选择时区分割、阈值设定、呈现方式等所需键位展开操作。
2.研究方法
本文的计量分析采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基于java计算机环境开发的Citespace软件[1],并运用刘盛博研发的转换程序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3.刊文状况
1998年以来,我国较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年度刊文量一直少于10篇。自2006年开始呈现突破式增长(2005-2006年由4篇增到16篇),至2010年持续快递增长(2006-2010年分别为16、18、43、41、44篇)。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和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的出台紧密相关。说明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方面而言,在高校自主性与积极性还不够充足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效果显著。虽然2011年刊文有所减少,仅23篇,但随后逐年回升并于2015年又回到峰值40余篇,说明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进一步得到了高校层面的重视。
图一 “高校辅导员研究”1998-2015年刊文量
从统计来看,以上刊发的342篇文献以研究论文为主,为291篇;文献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学科,为275篇;《江苏高教》《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中国高等教育》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的三大主要期刊,分别刊发了51、50、42篇。
二、高校辅导员研究刊文基本情况分析
对1998-2015年“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所刊文献的作者、机构、高频文献等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追踪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权威学者、机构和文献等信息。
1.刊文作者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统计,1998-2015年间CSSCI数据库共收录了455位作者发表的342篇文献,其中197位作者采用了合作的研究方式。发表论文超过3篇的作者为25人,占总人数的5.49%;其论文合计达109篇,占论文总数的31.87%,这些人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发表论文超过5篇的作者为6人,这些人是该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详见表1)。辽宁师范大学的曲建武等人是该领域早期的主要研究者,2006-2010年间涌现出合肥工业大学李永山、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陈岩松等人,近几年则有曲阜师范大学王志华、山东大学神彦飞等人;这些作者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动态。
2.刊文机构分析
由表2可知,1998到2015年该领域发文量超过5篇的机构共计有14所大学,发文共计93篇,占总量的27.19%,这些单位构成了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主要基地。机构类别方面,除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外,非985高校成为该领域的主力军。在机构地域分布方面,江苏省高校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的中心地,具体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等。
从高频被引论文(前20)的研究主题来看,主要集中于高校辅导员的专(职)业化的发展与困境(8篇)、角色定位(5篇),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4篇)等方面。概括起来为定位高校辅导员角色(如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模范等),探究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其业务能力的措施(如职业化管理、专业性培训与深造学习、建立从业资格考试制度等),显示了一定程度的分散化与问题导向的特点。
三、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整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帮助我们了解“高校辅导员领域”所刊载文献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操作前需要对软件的一些键位进行设置:如时区分割以1年为单位,表示分析对象的时间跨度为1年;阈值参数c/cc/ccv分别设置为(2、1、0.18)、(3、2、0.18)与(3、2、0.18),表示共现图谱中的关键词在前一时间分区内满足出现次数大于2次、共现次数大于1次、之间相似系数大于0.18,后一时区分别为3、2、0.18,其余时区的阈值由线性内插值决定。[2]经统计操作,确定了基本的分析对象:即593个有效的关键词记录、87个关键词节点和124条有效的节点间连线。 关键词共现图中关键词节点的大小揭示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操作显示:出现次数大于20次的共11个,这些关键词都有可能是寻找的研究热点。图二表明:“辅导员”与“高校辅导员”共现频次分别为230次与201次,是图谱中最大的两个节点;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专业化四个节点相对较大,说明辅导员研究高度集中于此。另一方面,CITESPACE软件还能计算并显示这些关键词节点的中介中心度,该指标能够反应该节点在整个网络图谱中发挥“媒介”作用的程度,即该关键词占据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中心度数值越大说明控制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越高,更多的节点连接时必须通过它来展开。[3]关键词共现可视化操作显示:中心度数值大于0.10有10个;“辅导员”与“高校辅导员”中介中心度数值依然最高,分别为0.60与0.41;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专业化分列其后。结合关键词节点出现频次与中介中心度值数,基本可以判定1998-2015年间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专业化”四个方面。需注意的是,这四个方面本质上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各自有所侧重。
图二 “高校辅导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1998-2015)
第一,“辅导员”作为关键词共现图中最大节点,表明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文献的研究对象明确,高度聚焦于高校辅导员这个群体。与“辅导员”这个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工作”、“职业能力”等,直接点明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义;围绕其外的关键词有“学生工作方法”、“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培养方法”、“工作模式”等,则阐释了辅导员应当在工作中做到为人师表而且以言传身教的态度来培养学生。《浅谈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威信》一文归纳总结了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时必备的基本素养:品德是树立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威信的关键、情感交融是其先导、学识提升是其重要条件、扬长避短是其重要途径。[4]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聚类,与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研究生教育”、“校园网络”等,围绕节点的关键词有“网络辅导员”、“政治辅导员”、“教师素质”、“人事制度改革”、“教学管理”与“结构转型”等。这既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基本职能,也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辅导员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突破口,尤其需要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教师素质和培训管理系统,并且以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保障措施,将辅导员队伍纳入教师队伍建设之中。那么,由此引发亟需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一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的探索[5];二是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之间的区别与界限的划分等。
第三,“高校”这个聚类,与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伦理”等,围绕节点的关键词有 “高校教育”、“辅导员队伍管理”、“博客”、“素质结构”、“工作创新”等。不仅意味着辅导员职业的职能扩展,从传统的思想政治辅导的行政角色(注重执行国家的意识形态使命)到兼顾当下的高校教育的管理角色(重视完成高校的管理任务),而且指明了高校应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培训与制度激励等方式来完善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应然发挥的作用及功能。由此引发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高校辅导员应然职能的确定及其工作突破传统政治思想辅导角色的力度。北京科技大学的彭庆红在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高校辅导员素质归结为管理能力、专业知识与个人思想政治三类,分别对应着由此建构的三围结构(“MKI”模型)即工作目标、知识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仍以个人思想政治最重要、管理能力次之、专业知识再次,然而辅导员最需提升的素质则完全相反[6];与本文研究结论“从国家思想政治辅导转向高校教育管理”一致。
第四,“大学生”这个聚类,与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胜任特征”、“高校德育工作”、“高素质辅导员”等,围绕节点的关键词有 “职业倦怠”、“角色定位”、“影响因素”、“辅导员专业”、“邓小平理论教育”等。这显示出通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理论学习,国家层面的思想政治辅导(辅导员队伍建设)与高校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角色的多元化)得到有效结合;并且指明了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是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前进方向。由此引发亟需解决的问题是: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引导与教育职能之间的均衡发展,原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曲建武早在1999年已对此展开论述:认为辅导员应当处理好大学生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成为邓小平理论学习的表率,高校应努力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文化素养,而不应使其沉溺于大学生出勤考察与行为习惯管理等“日常琐事”的处置[7]。
第五、“专业化”这个聚类,与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职业化”、“队伍建设”、“对策”、“路径”等,围绕节点的关键词有“激励机制”、“辅导员素质”、“管理体制”、“思考”等。集中显示了如何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如加强队伍建设,改变管理体制、提高辅导员素质等;提出了解决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一些路径,如引入激励机制、健全管理体制等。由此引发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系统工程的建构(类似于教授协会的辅导员协会的建构、工作标准设置等);缺少国内外辅导员同行之间的对比研究以及辅导员群体之外的专业研究者的研究。苏州大学付佳在调研江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待遇、提升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明确定位、确保辅导员理性选择职业,设立专业、提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托等应对措施[8]。
四、高校辅导员研究的进展分析
突现度往往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时代特征,是对时代和社会的回应。通过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1998-2015年刊发较高水平(CSSCI)文献关键词的突现图谱分析,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关键词突现表(表4)显示,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国家政策导向阶段、高校扩张需求阶段、国家高校共治阶段、面向社会职业化阶段。 1.国家政策导向阶段
以进入新世纪之前为时间节点,主要特征是国家政策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及其研究具有导向性影响,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突现度3.1583)”与“思想政治工作(突现度3.0186)”等突现对此有所彰显。1978年高校辅导员制度恢复,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由教师中政治觉悟高者担任并且定期轮换,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8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恢复了辅导员负责学生业务学习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双肩挑角色”;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可从教书育人好的教师与品学兼优的学生(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辅导员,并且规定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纳入教师队伍;199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并再次肯定了双肩挑制度[9]。
2.高校扩张需求阶段
从进入新世纪开始持续到2006年前后,主要特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素质辅导员的缺口,辅导员研究的关注点从国家政策转向了高校内部的辅导员选拔与培养等重点,关键词“高等学校(突现度3.228)”与“大学生(突现度4.727 8)”等突现对此有所彰显。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和大学生数量的短期内飞速增长,高素质辅导员需求庞大,加上高校规模扩大与种类增多使得高校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成为辅导员工作职能的直接体现;传统国家政策的“政治辅导员”角色如若不能顺应时势与高校扩张需求对接,那么高校辅导员工作将陷入无法推进的困境。由此辅导员基本脱离了传统的从优秀教师中选拔的做法(因大众化同样带来了巨大的教师缺口),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陆续形成了从优秀本科生选拔、优秀大一学生中选拔然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在硕士研究生中选拔[10]等方式。国家也通过出台匹配的政策帮助高校的辅导员建设工作。如《1999年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第三次培养工作会议纪要》批准14所大学设立“两课”培训基地,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升学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与教师水平[11];很多高校通过“保送研究生或保留研究生学籍”等形式补充了辅导员队伍。2004年出台的16号文件明确了辅导员应当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拓展了辅导员职能即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指出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把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结合,为大学生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3.国家高校共治阶段
始于2006年前后持续到2010年左右,主要特征是国家和高校就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基本达成一致并展开了深入有效的互动举措,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和能力素质的探讨等成为主要研究内容,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突现度9.5042)”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突现度4.5287)”等突现对此有所彰显。如2006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作为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12],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并于2007年依托21所高校建立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待遇与在教师岗和行政岗的两线晋升潜力使得辅导员的高校地位得以提升,在国家和高校的共同推动下辅导员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4.面向社会职业化阶段
始于2010年左右并持续至今,主要特征为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倾向越发明显,辅导员从业资格和如何更好的胜任辅导员工作等成为主要研究内容,关键词“辅导员博客(突现度3.203 7)”、“对策(突现度3.119 7)”与“专业伦理(突现度3.569 9)”等突现对此有所彰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呼声高涨,专家型辅导员的概念深入人心,201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以推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13],2014年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调整并完善了辅导员工作的培训考核等职业资格制度。高校辅导员职业也开始以面向社会且辐射全国的方式招聘,不再局限从本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和培养;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创新型辅导员的理念,并设立“青年精英培养基金”专项用于培养研究型辅导员[14]。另外,很多高校辅导员招聘开始明确要求博士生学历,如华中科技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虽然仍存在辅导员职业社会认同偏低、岗位过渡属性强烈、专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但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路径的探索将持续进行。
五、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
如果把研究热点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如研究思路),那么研究热点的参考文献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15]。知识基础的图谱分析不仅可以追踪到研究热点与进展的理论建构,还可为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实践行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阈值参数的设定对参考文献进行可视化操作,得到816条有效被引文献,篇均引文2.386篇,说明该领域较高水平的辅导员研究文献以研究者的主观实践经验为基础,相关的理论基础薄弱。
结合表5和图三可知:共被引频次大于5次的文献仅9篇,这些文献受到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最多的关注。但这些文献基本为2005年之后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最高被引频次也仅为15次,说明对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理论基础而言,研究者和实践者并没有达成学术上的共识,因而研究呈现零星化且研究的组织性较弱;“高校辅导员研究”共被引文献基本集中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主题,说明研究者们已普遍接受了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就其从业资格、胜任素质和角色界限等实际操作规范的探究仍任重道远。
在引用作者方面,可以看到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有江莉娜、陈垠亭、彭文平、刘捷等,也能够看到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重视为高校辅导员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教育行政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管理者杨振斌、冯刚等人的研究成果直接为高校辅导员实践工作的展开指明了发展方向。马克思相关著作则为高校辅导员研究提供了主要的理论基础。这也显示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存在长期倾向于“思想政治”,而对“教育”的本质重视不够。 在引用刊物方面,可以观察到高校辅导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因而“思想教育”类学术期刊成为该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理论基础平台;江苏高教、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也因其对高校辅导员研究的持续支持成为理论基础的重要来源。另外,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也对北京各大出版社发行的“思想教育”类图书给予了较多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北京媒体作为国家政策的宣传载体直接反应了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张。
六、结 论
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在1998-2015年间高水平论文的刊发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较大,既包含了主要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囊括了一线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经验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专业化”四方面聚焦成研究热点,大致经历了国家政策导向、高校扩张需求、国家高校共治、面向社会职业化四个发展阶段。
文献刊发方面,江苏省高校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的中心发源地。在文献被引作者与机构方面,马克思、冯刚、杨继平、江莉娜和张耀灿等人的著作和论文,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研究权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江苏高教,形成了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理论基础来源的三大平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冯刚等著《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务实》、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著作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高共被引文献基本集中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主题;这些文献既为高校辅导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高校辅导员实践工作提供了经验指导。
参考文献
[1][15] Chen,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 易高峰,刘盛博,赵文华.《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76.
[3] 尹丽春.科学学知识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6.
[4] 宋俊杰.浅谈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威信[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17-118.
[5] 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工委.高进优出 抓好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0(8):10-11.
[6] 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90-94.
[7] 曲建武.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1999(4):33-34.
[8] 付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以江苏省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84-85.
[9] 吉兴华、姜瑛等.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4-75.
[10] 王文余、吴艳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选拔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4-125.
[11] 教育部.关于印发《1999年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第三次培养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22-24.
[12] 教育部官方网站.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5-11-13)[2015-11-1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43.html
[13] 教育部官方网站.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EB/OL].(2013-05-03)[2015-11-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17/201305/151815.html
[14] 中国青年报网站.复旦大学大力提升辅导员队伍学术研究水平[EB/OL].(2008-03-07)[2015-11-15].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3/07/content_2092151.htm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