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自主课堂教学探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zhang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课堂是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场所。提升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自主课堂教学,需要抓住四个环节或者维度:拟主题,引主动——提升政治认同素养的驱动力;创情境,激心动——提升政治认同素养的合作力;设问题,促脑动——提升政治认同素养的认知力;善评价,导行动——提升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力。
  关键词:政治认同;自主课堂;民族精神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四维统一。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依托自主课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逐渐形成对政治生活的感悟与选择。本文以“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例,试对有效提升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自主课堂教学谈些认识。
  一、自主课堂及其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自主课堂是指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合作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自主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成为学习、认知的主体;自主课堂强调学生的合作性,即通过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课堂强调思辨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在问题的探索中思考本质,学会客观地看问题;自主课堂强调实践性,即通过实践活动的检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所以,自主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维度:驱动学习(激发学生参与)—交流学习(学生学会参与)—评议提升(学生自我评价)—反思拓展(学生自我认知)。
  自主课堂教学对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这种信念、信仰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必须借助有效的形式或活动。在自主课堂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通过自身能动的学习活动,主动地探索学科知识,逐渐形成对国家、民族、制度、政策等方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升对党、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提升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自主课堂教学探究
  现阶段,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强调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课,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以下结合本课例,对提升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自主课堂教学加以具体阐析。
  (一)拟主题,引主动——提升政治认同素养的驱动力
  依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学科性质和目标,师生共同提炼出适合课堂的教学主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更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做铺垫。教师于课前指导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等方式搜集与课程知识有关的内容,共同讨论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提升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实现政治课堂由“你讲给我听”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转变,增强学生政治课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分析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中基本要求探究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难度不大。教学难点是发展目标,即如何才能使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意识。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落实民族精神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自主课堂教学来看,要激起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可以通过课前和学生共同拟定本课的教学主题来实现。教师课前准备阶段,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每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教学主题,最终再由师生共同选出最适合的教学主题——“观邮票,话爱国”。主题确定后,教师布置各个小组去寻找不同时期爱国题材的邮票,在课堂上讲讲邮票背后的爱国故事。学生在选主题、定主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参与积极性提高,在搜集爱国题材的邮票的过程中,了解了中华民族儿女勇敢、自强、抗争的故事,激发了爱国情感。
  (二)创情境,激心动——提升政治认同素养的合作力
  政治认同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要激发学生情感上的政治认同,必须打造“走心”的自主课堂。正如教育家梅纽因所说的那样,学生的动力首先还得来自于学生,这一动力必须从学生身上去发掘。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教师通过创设跟教学内容相關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在情绪上有所感染,在情感上有所体验,回归到政治生活教学的本质,逐渐提升对政治的认同感。
  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中,教师通过主题导入,创设情境:你知道邮票吗?你了解邮票背后的故事吗?并请两位学生简要介绍邮票。教师展示几组爱国题材的邮票:爱国民主人士系列、开国十大将专题系列、伟大的祖国系列、国防建设——火箭腾飞系列,请学习小组推荐代表讲述邮票背后的故事,由全体学生分析故事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通过设置故事情境,学生不仅聆听了邮票背后感人的故事,更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爱好和平精神的理解,感悟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巨大力量作用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动员鼓舞中国人民奋斗的一面旗帜和精神支柱。
  三、设问题,促脑动——提升政治认同素养的认知力   政治认同是一种理智上的认同。高中生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有一定的观察、思辨和合作的能力,但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情绪上易怀疑、好争论,有时甚至走极端,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必须想办法提高自主课堂的思维度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主题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及活动。设置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矛盾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萌发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正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现实社会问题的好方法。
  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主题,教师通过设置三个问题来引导教学、引发思考。(1)“听了邮票背后的爱国故事,你能说说哪个人或事感动了你,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精神?”(2)“你能概括出不同系列邮票故事的共同本质吗?”(3)“有人说,生活水平好了,民族精神已经过时了,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对这个观点的认识。”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第二个问题旨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第三个问题旨在引发学生思考和辨别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现实价值以及应如何做一名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透过邮票中的历史故事看民族、观国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反思,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善评价,导行动——提升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力
  自主课堂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来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政治认同的评价,一方面看学生情感归属,另一方面是看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基于课堂内容和客观条件,因生而异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课堂检测、小论文、反思、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演讲等形式,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剖析学生的政治认同的程度,为日后教学指明方向。
  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中,为了解学生政治认同状况及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了开放的作业菜单供学生选择。菜单一:请你搜集几张与中华民族精神有关的邮票并将邮票背后的故事分享给周围朋友们,请一位听众写一段感悟。菜单二:小小的邮票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请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有关民族精神的小文章。菜单三:生活中需要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你寻找身边的爱国、勇敢、勤劳的人和事,并让我们大家分享。菜单四:了解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你是否已经做好了传承的准备?请你利用手中的邮票,向相关部門寄出一封为当地建设发展提出宝贵建议的信。分层次作业和评价,满足了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学生,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故事讲述和实践行动中体会践行者的快乐,也为教师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政治认同的程度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通过自主课堂创设,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主题、设置思辨问题,进行有效评价,对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其他文献
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或分割)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策略.它作为高中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历来是高考数学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知识要点概述  1.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原理及作用  在研究与解决数学问题时,将数学对象划分为若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研究解
汤一介 著  乐黛云、杨浩 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年第1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多种思想元素不断融入,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现实形态。而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诠释,又是对文化本身的承当与阐释。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成就正是这反思与创新性诠释的典范与写照。历史是民
摘 要:一份高质量的试卷,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2017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着眼素养立意,恪守育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运用,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生活性、教育性、创新性,这对我们的学科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试题再现;命题特点;教学思考  2017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着眼素养立意,坚持以生为本,恪守育人导
摘 要:考试评价对思想政治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政治学科的教学和备考复习中,都要重视对选考试题的分析和研究。要精准解读考题,把握选考试卷中的各类题型;要精准把握考纲,领会考试说明中的全部考点;要精准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选考试题;精准教学;核心素养  试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文试以
摘 要:追求學科本质,是实现教学改进的重要方向。“文化生活”课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着眼于关注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学生,立足学生生活,依托学生经验,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本质;文化传承  追求学科本质,是实现教学改进的重要方向。笔者通过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科能力提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予学生语文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审美与创新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两者兼之呢?本文就此浅谈自己的看法和一些思考,请专家指正。  一、审美与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美,蕴含在语文作品的诸多方面。有自然的美,也有人文的美。有人认为,作品中描述的蓝天与白云,太阳与月亮,鸟语和花香,山
摘 要:思想品德课引入自然学科的课堂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旨在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融通,丰富教学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引导观察—探究知识—内化情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过程性、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关注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有助于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自然学科小实验;思想品德课;教学重难点  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双善于发掘教学资源的“眼睛”
摘 要:从创设对话情境、巧设对话话题、重视生成资源等方面展开深入思考和实践,积极探寻有效对话的策略,从而使师生之间实现由衷的言语沟通、心灵与心灵碰撞、思想与思想互动,使学生心灵得到滋养和塑造,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师生对话;有效策略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师生之间通过对话
摘 要:试题情境是考試评价的基本平台。随着评价改革的不断推进,创设复杂程度不同的典型情境,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以真题为例,从情境熟知度、知识覆盖面、任务多元化和决策综合性等方面厘清复杂情境的内在架构,有利于针对性地改进现实教学行为,实现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转型。  关键词:高考真题;复杂情境;内在架构;教学启示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总结和研究、学习和运用、传播和推广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的智慧结晶。中国智慧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界、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世界的认识积淀发展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宝库。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智慧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才会对它的价值有更真切的体会。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智慧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周易》《孙子兵法》《论语》是中国智慧,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