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并成为特色学校。而学校特色的建设是特色学校成型的基础,需要以“欣赏型探究”的方式为学校的发展重新定位。“欣赏型探究(Appreciative Inquiry,AI)”,是激发集体智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法,为特色学校创建提供一条可以将潜在能量转化为活跃能量的途径。以“欣赏型探究”的方式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是学校提升质量和品位,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发现:用欣赏的眼光探寻学校办学优势
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发现(Discovery)的眼光。发现就是要动员学校成员深入探究学校成功的原因和优势,确定学校从过去走向现在和未来最核心的成功要素。
鉴于特色学校是结合校本实际,通过确立本土化特色项目,凭借前沿性办学理念、校本化课程体系、创新型校长、智慧型教师队伍、个性化学生群体、特色化管理制度,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最终使学校在整体的全方位的各种角度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成为一种综合效应。它不仅仅是个别特色项目,也不是经常变动的初级形态,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加以考察,是相对稳定的高级形态。一句话,“特色学校”由从某个最有优势的“特色项目”做起,将之做细做实,并延伸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形成“学校特色”。
1.选择优势特色项目
基于特色学校创建一般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特色文化”轨迹,学校围绕自身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资源优势、人文环境、人才储备等现有的条件和优势,科学地规划学校特色发展蓝图。学校特色的建设是特色学校成型的基础,需要以“欣赏型探究”的方式为学校的发展重新定位。
当前,学生和家长对家务劳动普遍重视不够,尽管家务活很多,但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有或很少参与;学生对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服务也是被动地参加,缺少主人翁姿态;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娇气、浮躁、怕吃苦,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大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个别人甚至滋长了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
为此,本着强化家务劳动意识,唤起公益劳动的主动意识,加强社会实践服务的责任意识的目的,山北中心小学的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开始用“欣赏型探究”的理论系统思考学校的建设路径,希望突出劳技教育的特色,以劳动技术教育为抓手,对劳动技术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的历史和学校文化的根本体现,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围绕“体验劳技,感悟劳技,共话劳技”的“欣赏型探究”的方式,对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2.提升特色建设的抱负
对一所学校而言,确立了学校优势特色项目后,如何进行学校特色的建设,如何在校园的各个方面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发展特色,精心培育特色?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谁来建设”。校长提升特色建设的抱负是关键。
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的设计者和倡导者,他将精心设计特色建设方案并融入学校发展战略,他会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带领班子成员去经历艰辛的实践过程,率先垂范、持之以恒、逐步推进、使人信服,进而加快特色项目建设的步伐。
在特色项目建设发展阶段,他不会为了“作秀”做“急就章”,来去匆匆,也不会满足于内容上数量的增加,却少了质量结构上的变化,而是借助外力转化为内力,把“短力”变成“长力”,使特色持续发展,越来越鲜明。一句话,就是把特色“做强”“做大”,让特色有更多的内容,更富有个性,受到更多师生的认同,内外辐射兼顾。
3.组建合理化教师梯队
学校中强势特色的发展,光有领导者的决心还不够,还有赖于一支有热情、专业化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山北中心小学的劳技特色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团队有7人。
第一梯队:特色活动的协调教师(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她是特色活动的总负责人,负责活动的组织,关系的协调,确保特色在学校活动中的恰当地位,并确保特色教育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梯队:由校内骨干业务教师(学校综合学科大组长)和校外实践机构的专业人员(会插花技艺、手工编织、蔬菜耕种的行家)以及理论专家(市劳技课程专家)组成,这些人专业技术精,负责对活动的技术性指导。
第三梯队:普通的业务教师(学校执教劳技学科的教师),他们的职责是组织、实施特色普及型教育活动。
有了这支队伍,再加上激励制度、引进制度、培训制度的跟进,让每个参与者有一种教育使命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劳技教育活动中,并积极地影响周围的人,进而扩展和强化特色教育的影响力。
二、“农育”:城市学生的劳技实践探索
基于实现特色学校梦想的最理想模式,去设计(Design)特色学校创建所需要具备的各项条件,大胆对学校进行基于网络和伙伴关系的全新设计,以保证梦想快速实现。在过去的两年间,山北中心小学成功地对学校组织文化与组织结构进行了变革,加强了城市学生的劳技实践教育,以构建欣赏型学校和学习型组织。
1.劳技教育管理的制度化
一个学校的特色,一定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活动,具有学校内部的普遍性。以制度化的劳动教育打造学校的“农育”特色,是山北中心小学设计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内容。山北中心小学率先在校园内开展劳技教育“三个一”活动:①学唱一首有关劳动的歌曲;②知道一个劳技新知识;③开展一次劳动小竞技。与此同时,学校安排学生每天有十五分钟的午间劳动,每周一节课参与陶园蔬菜耕作劳动,每月两次参加劳技社团活动(结合劳技教材开设的烹饪、编制、缝纫、DIY小制作等社团),每学期学校还安排一次公益服务劳动或职业体验活动,每年假期要完成一个月左右的家务劳动等。这些固定的劳动内容和时间的保证,是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劳动技能和品质的形成;更是宣传学校特色,扩大学校影响的一种途径,是提高普及水平的一种手段。 2.劳技教育内容的系列化
任何与外界缺少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必然是“死系统”。一个学校成熟的特色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育,为外界服务的同时,及时吸取经验和动力,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功能。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力,学校面向全区先后以劳技特色教育展示会和联合主题队活动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向同行、师生和家长、社区单位做公开展示,征求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如:“六一乐陶陶”展示会围绕“我辛苦”“我知道”“我发现”“我开心”四个主题,展示同学们的实践与收获。又如:《辛勤劳动 圆我梦想》主题队活动,学生们以小队汇报的形式,从“劳动信息大搜索”“劳动榜样身边找”“劳动现状大起底”“劳动体验众分享”四个块面进行汇报展示。这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还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三、收获:“陶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形成
以欣赏型探究探索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教师、学生找到重新设计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梦想的过程。因此,激发师生员工的能量和创造性,从而增强整个学校系统的变革动力,使学校走上特色发展的欣赏型探究道路。
1.搭建师生成长平台
学校借助劳技特色项目活动,为全体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成长的舞台。学校成立了“红领巾研究院”,招聘了一批热爱耕种的队员任小研究员,进行新技术种植蔬菜的研究,如:三年级重点观察种子发芽,侧重对植物栽培液体和土壤的选择;四、五年级对不同蔬菜的耕种方式进行了差异研究;六年级重点研究插花技法等。研究院还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做种植技术讲座,现场技术指导等。小研究员们平时还要进行耕种过程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
在收获节里,学校通过举办征文、绘画、摄影、蔬菜的销售等活动,展示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此外,形式多样的劳技课外实践活动则以社团的形式开展,低年段的自我服务,中高年段的家政劳动,包括缝纫、编制、烹饪、小制作等,结合着“耕种日志”改编的哑剧、舞蹈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校园散发着“农育”的味道。
鉴于学生对劳技的浓厚兴趣,教师们则将劳技与学科教学结合,比如美术学科可以在陶园开展写生活动,科学课上可以适当讲授“花、果实、种子”的相关知识,参与的耕种体验为语文的习作课增添了不少生动的写作素材,也为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责任意识平添了生动的实例。此外,教师们还以课题的形式,通过开展小型的劳技课堂教育研究,如“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实施劳技教育的启示”“劳技特色教育的一般程序研究”“劳技特色教育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等。提高自身的劳技素养,进而实现学生的发展,以此增加特色活动的吸引力。
2.共建家校精神家园
自2012年学校开展劳技特色教育以来,家长们对学校的劳动作业由开始的忽视到慢慢地关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劳动作业。“孩子如此有始有终地做一件事还是头一次看到,真开心看到他变得懂事,做事耐心了。”“当孩子面对劳动成果自豪地说‘这是我干的’,我看到的是孩子的自信和对劳动的尊重。”“一个连自我服务能力都没有的人,以后怎么可能指望他为他人服务呢?所以我们赞成学校这样的教育方式。”句句肺腑之言,道出了家长们充满正能量的劳动价值观。
对学校而言,短短两年里,学校凭借着劳技特色教育正朝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创新的教育目标有序推进。学校还通过“葵花少年”这一奖励机制,为积极参与劳技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并使之常态化。2013年学校“乐陶陶”社团在江苏省少工委组织的“我是美丽江苏小主人”生态环保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红领巾环保小社团”。
总之,以欣赏型探究的方式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是一种学校发展的新思维,需要持续的探索。李镇西老师曾说过: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它需要实践,更需要时间。所谓“需要实践”,就是说特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谓“需要时间”,就是说特色是一种长期的坚守,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种瓜熟蒂落,是一种水到渠成。在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秉持特色学校的建设规律,努力把我们学校逐步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注:本文系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与南师大教育领导与管理所合作项目“优质学校建设行动”(项目编号:1411022)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山北中心小学)
一、发现:用欣赏的眼光探寻学校办学优势
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发现(Discovery)的眼光。发现就是要动员学校成员深入探究学校成功的原因和优势,确定学校从过去走向现在和未来最核心的成功要素。
鉴于特色学校是结合校本实际,通过确立本土化特色项目,凭借前沿性办学理念、校本化课程体系、创新型校长、智慧型教师队伍、个性化学生群体、特色化管理制度,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最终使学校在整体的全方位的各种角度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成为一种综合效应。它不仅仅是个别特色项目,也不是经常变动的初级形态,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加以考察,是相对稳定的高级形态。一句话,“特色学校”由从某个最有优势的“特色项目”做起,将之做细做实,并延伸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形成“学校特色”。
1.选择优势特色项目
基于特色学校创建一般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特色文化”轨迹,学校围绕自身办学历史、文化积淀、资源优势、人文环境、人才储备等现有的条件和优势,科学地规划学校特色发展蓝图。学校特色的建设是特色学校成型的基础,需要以“欣赏型探究”的方式为学校的发展重新定位。
当前,学生和家长对家务劳动普遍重视不够,尽管家务活很多,但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有或很少参与;学生对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服务也是被动地参加,缺少主人翁姿态;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娇气、浮躁、怕吃苦,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大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个别人甚至滋长了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
为此,本着强化家务劳动意识,唤起公益劳动的主动意识,加强社会实践服务的责任意识的目的,山北中心小学的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开始用“欣赏型探究”的理论系统思考学校的建设路径,希望突出劳技教育的特色,以劳动技术教育为抓手,对劳动技术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的历史和学校文化的根本体现,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围绕“体验劳技,感悟劳技,共话劳技”的“欣赏型探究”的方式,对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2.提升特色建设的抱负
对一所学校而言,确立了学校优势特色项目后,如何进行学校特色的建设,如何在校园的各个方面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发展特色,精心培育特色?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谁来建设”。校长提升特色建设的抱负是关键。
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的设计者和倡导者,他将精心设计特色建设方案并融入学校发展战略,他会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带领班子成员去经历艰辛的实践过程,率先垂范、持之以恒、逐步推进、使人信服,进而加快特色项目建设的步伐。
在特色项目建设发展阶段,他不会为了“作秀”做“急就章”,来去匆匆,也不会满足于内容上数量的增加,却少了质量结构上的变化,而是借助外力转化为内力,把“短力”变成“长力”,使特色持续发展,越来越鲜明。一句话,就是把特色“做强”“做大”,让特色有更多的内容,更富有个性,受到更多师生的认同,内外辐射兼顾。
3.组建合理化教师梯队
学校中强势特色的发展,光有领导者的决心还不够,还有赖于一支有热情、专业化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山北中心小学的劳技特色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团队有7人。
第一梯队:特色活动的协调教师(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她是特色活动的总负责人,负责活动的组织,关系的协调,确保特色在学校活动中的恰当地位,并确保特色教育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梯队:由校内骨干业务教师(学校综合学科大组长)和校外实践机构的专业人员(会插花技艺、手工编织、蔬菜耕种的行家)以及理论专家(市劳技课程专家)组成,这些人专业技术精,负责对活动的技术性指导。
第三梯队:普通的业务教师(学校执教劳技学科的教师),他们的职责是组织、实施特色普及型教育活动。
有了这支队伍,再加上激励制度、引进制度、培训制度的跟进,让每个参与者有一种教育使命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劳技教育活动中,并积极地影响周围的人,进而扩展和强化特色教育的影响力。
二、“农育”:城市学生的劳技实践探索
基于实现特色学校梦想的最理想模式,去设计(Design)特色学校创建所需要具备的各项条件,大胆对学校进行基于网络和伙伴关系的全新设计,以保证梦想快速实现。在过去的两年间,山北中心小学成功地对学校组织文化与组织结构进行了变革,加强了城市学生的劳技实践教育,以构建欣赏型学校和学习型组织。
1.劳技教育管理的制度化
一个学校的特色,一定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活动,具有学校内部的普遍性。以制度化的劳动教育打造学校的“农育”特色,是山北中心小学设计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内容。山北中心小学率先在校园内开展劳技教育“三个一”活动:①学唱一首有关劳动的歌曲;②知道一个劳技新知识;③开展一次劳动小竞技。与此同时,学校安排学生每天有十五分钟的午间劳动,每周一节课参与陶园蔬菜耕作劳动,每月两次参加劳技社团活动(结合劳技教材开设的烹饪、编制、缝纫、DIY小制作等社团),每学期学校还安排一次公益服务劳动或职业体验活动,每年假期要完成一个月左右的家务劳动等。这些固定的劳动内容和时间的保证,是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劳动技能和品质的形成;更是宣传学校特色,扩大学校影响的一种途径,是提高普及水平的一种手段。 2.劳技教育内容的系列化
任何与外界缺少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必然是“死系统”。一个学校成熟的特色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育,为外界服务的同时,及时吸取经验和动力,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功能。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力,学校面向全区先后以劳技特色教育展示会和联合主题队活动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向同行、师生和家长、社区单位做公开展示,征求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如:“六一乐陶陶”展示会围绕“我辛苦”“我知道”“我发现”“我开心”四个主题,展示同学们的实践与收获。又如:《辛勤劳动 圆我梦想》主题队活动,学生们以小队汇报的形式,从“劳动信息大搜索”“劳动榜样身边找”“劳动现状大起底”“劳动体验众分享”四个块面进行汇报展示。这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还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三、收获:“陶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形成
以欣赏型探究探索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教师、学生找到重新设计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梦想的过程。因此,激发师生员工的能量和创造性,从而增强整个学校系统的变革动力,使学校走上特色发展的欣赏型探究道路。
1.搭建师生成长平台
学校借助劳技特色项目活动,为全体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成长的舞台。学校成立了“红领巾研究院”,招聘了一批热爱耕种的队员任小研究员,进行新技术种植蔬菜的研究,如:三年级重点观察种子发芽,侧重对植物栽培液体和土壤的选择;四、五年级对不同蔬菜的耕种方式进行了差异研究;六年级重点研究插花技法等。研究院还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做种植技术讲座,现场技术指导等。小研究员们平时还要进行耕种过程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
在收获节里,学校通过举办征文、绘画、摄影、蔬菜的销售等活动,展示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此外,形式多样的劳技课外实践活动则以社团的形式开展,低年段的自我服务,中高年段的家政劳动,包括缝纫、编制、烹饪、小制作等,结合着“耕种日志”改编的哑剧、舞蹈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校园散发着“农育”的味道。
鉴于学生对劳技的浓厚兴趣,教师们则将劳技与学科教学结合,比如美术学科可以在陶园开展写生活动,科学课上可以适当讲授“花、果实、种子”的相关知识,参与的耕种体验为语文的习作课增添了不少生动的写作素材,也为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责任意识平添了生动的实例。此外,教师们还以课题的形式,通过开展小型的劳技课堂教育研究,如“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实施劳技教育的启示”“劳技特色教育的一般程序研究”“劳技特色教育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等。提高自身的劳技素养,进而实现学生的发展,以此增加特色活动的吸引力。
2.共建家校精神家园
自2012年学校开展劳技特色教育以来,家长们对学校的劳动作业由开始的忽视到慢慢地关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劳动作业。“孩子如此有始有终地做一件事还是头一次看到,真开心看到他变得懂事,做事耐心了。”“当孩子面对劳动成果自豪地说‘这是我干的’,我看到的是孩子的自信和对劳动的尊重。”“一个连自我服务能力都没有的人,以后怎么可能指望他为他人服务呢?所以我们赞成学校这样的教育方式。”句句肺腑之言,道出了家长们充满正能量的劳动价值观。
对学校而言,短短两年里,学校凭借着劳技特色教育正朝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创新的教育目标有序推进。学校还通过“葵花少年”这一奖励机制,为积极参与劳技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并使之常态化。2013年学校“乐陶陶”社团在江苏省少工委组织的“我是美丽江苏小主人”生态环保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红领巾环保小社团”。
总之,以欣赏型探究的方式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是一种学校发展的新思维,需要持续的探索。李镇西老师曾说过: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它需要实践,更需要时间。所谓“需要实践”,就是说特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谓“需要时间”,就是说特色是一种长期的坚守,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种瓜熟蒂落,是一种水到渠成。在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秉持特色学校的建设规律,努力把我们学校逐步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注:本文系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与南师大教育领导与管理所合作项目“优质学校建设行动”(项目编号:1411022)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山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