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审美元素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以积极的精神要素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审美关系的建立,人对周围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而和谐社会在为整个社会的审美创造提供广阔天地的同时,也对美学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审美; 美学;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B8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3-0024-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这里,主体是人,关键在人,在于人对世界的全面、完整、协调、和谐地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愈文明,社会愈进步,人对世界的把握就理应愈全面、愈完整、愈和谐、愈科学。其间,既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的等多种方式的把握,也必不可少地需要有艺术的即审美的方式的把握。审美关系的建立,人对周围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应是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
  
  (一)
  
  全面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其核心和实质在于“和”,“和”则为美,是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达到的一种和谐自由关系。我们知道,审美是以按照美的规律的建造为实践目的,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动力,集情感愉悦、理性体验和能动改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了美好的体验,在艺术中看到了一个新的比现实更为合理的世界,他们还看到美对于人的精神的温情抚慰和积极调谐,看到人们经由审美实现了精神的升华和人格的提升。于是,人们很自然地要设想人的发展会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人的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他们在艺术中看到的那个世界变成现实存在的世界,而当人们的实践活动开始自觉地向美学创造提升时,人的全部生活也会因此不断加强它的审美特性,审美经验也就成了人的现实生活的经验。美的存在、审美的体验所包含的范本意义,就是能够促使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对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进行新的重建,推动社会生活的审美化。
  审美对于人生,总是怀有严肃的审视与批判的态度,总是具有以爱与美为价值取向的情感特征,总是体现了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关怀,从而实现了对复杂的现实关系的超越,使人们获得了和谐的心理感受,而和谐也正是人的基本的和最高的追求。通过审美,通过艺术的熏陶,艺术和谐会转化为人们争取现实和谐的努力,融入人的实践活动中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自身能够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作为积极的精神要素,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审美之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审美是对现实的理性超越,有助于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人们掌握自然的本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物质财富的拥有量也有了此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增加。但是,人类文明进步日益加大的脚步并没有因此消弭人与自然长期存在的对立性质,相反,这种对立在某些方面大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在现存的社会中,尽管自然界本身越来越受到有力的控制,但它反过来又变成了从另一方面控制人的力量,变成了社会伸展出来的手臂和它的抗力。商品化的自然界、被污染了的自然界、军事化了的自然界,不仅仅在生态学的含义上,而且在存在的含义上,缩小了人的生存环境。
  我们知道,在物质实践中,人们要向自然索取,人的肉体需要——物质需要形成强烈的心理的躁动与不安,人关心着他的活动的实际结果,这种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审美则不然。在审美中,审美态度是非功利、非索取的态度,人对自然并不怀有物质性的需求,人对自然采取的是一种“充满情意的注视”。经过人的情感的改造,人与自然完成了精神上的契合,达到了真正的和谐。这种艺术和谐又成为人改造自然时的积极的参照物。这样,在物质性实践中,人为本质力量限制而产生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便不复存在。审美关系包含了对人的日常关系的一种超越。正是在这样的对象化关系中,人变得超然了,不再计较片刻的得失和即时的荣辱,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产生了欣赏对象的闲情逸致。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说,审美将人导向一个人物和谐的新境界,审美是现实人生能感受到的最高的和谐。
  
  2.审美是对生活的现实反思,有助于导向人与人和谐的新境界。构建更适合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现代社会虽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欲的膨胀带来了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由原来和谐融洽的关系变得日益淡漠与生疏,人的心理、精神健康问题凸现了出来。
  然而,通过对生活进行审美的发觉,既能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作形象的展示,又能对这种耳熟能详的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意义层面上进行观照。例如,鲁迅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发现了它的“吃人”本质,卡夫卡从西方后工业时代的物质文明中,发现了人的精神的异化,人成了非人。有反思必有针砭,审美对生活的反思当然也包括了对生活的审美批判。西方社会中那些关注现实,怀有人道主义良知的美学家在他们的论著中,总是站在人性人道主义的立场,对现实提出种种发人深思的诘问,卢卡奇对“物化”生产的批判,弗洛姆对人的生命活动陷于“占有和生存”状态的关注,马尔库塞对造成“单向度的人”的那个社会的批驳及对建立“新感性”的倡导,都是这种审美反思的积极成果。正如人们所说的,审美是一种发现性的思维形式,审美反思正是以睿智的发现,对现实人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审美活动不仅担负起排除人类精神障碍的任务,打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实现个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并且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精神的最终解放铺路架桥,提供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支持,最终对和谐个体的形成和构建全面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3.审美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和谐社会归根结蒂是以培育和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为最高理想。而现代社会从众现象越来越严重。日常性的刻板,群体的压力,他人的引导,依从的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消磨着个性,分裂人的心智。美学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的生存智慧。在充满了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之中,美学所包含的超越精神是多方面的,它给予人们某种形而上的慰藉,唤起了人的终极关怀,有一种对人的意义、民族的命运、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
  具体而言,审美具有沟通、宣泄、感染、陶冶、升华的作用,它们构成了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一方面,审美具有对人的深层心理的极强的渗透力,其情感性和形象性,总是能将自己的投影刻在人的心灵深处,从而发挥其他思想意识形态所难以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审美体验总是能够在人生的关键处对确定人的生活方向、人生目标等关涉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方面发生作用。康德在人生的重大矛盾之前,企图借助审美来沟通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间存在的矛盾;席勒也在感受到现实的深深痛苦之后,意识到审美的拯救意义,他在现实与理想、诗意与庸俗的二元对立中发现并阐发了艺术的升华作用;马斯洛还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艺术审美活动对人的心理的积极影响。因此,审美对人的关怀是重要的和有终极关怀的价值的,它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人的人生体验,健全人的人格;它有助于弥合由日常生活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诸如理性与感性的分裂、物质对精神的侵蚀、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等等;它可以整合人的心智,创造美和欣赏美都需要情感思维和想象思维。而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人,才有可能具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才能营造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因而多一点审美的人文关怀,多一点美学的理想和趣味,有助于人的健康、协调的全面发展。
  
  (二)
  
  审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全面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正引导着中国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人既是进行审美和美的创造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审美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结合点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同时其自身也成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
  从根本上讲,全面和谐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和超越,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社会美的感性呈现。在这样的社会中,实践是积极、主动和自由的,实践主体由于社会的丰富性、全面性、多元性而使自身也变得更加丰富、深刻、自由而全面。在这样的社会中充满了能动的活力和自由的创造力,审美活动相应地也应具备更多的创造特征。因此,和谐社会对整个社会的美学和美育建设,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1.遵循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以审美方式打牢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构建全面和谐社会首先要从社会精神基础上重建崭新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促动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法律意识、振作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推动和谐社会的最终形成,为全面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彭修银:《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第113页)先进文化体现着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品格。而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实现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美学须有所创新发展,最根本的是应以现代人文精神为中心,遵循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首先应继承和创新优秀的传统审美精神,注重它在人与自然、个人和社会、情感和伦理之间讲究“执两用中”、和谐如一的“中和美”精神,在此基础上,将审美观、艺术观和生存观、生命观创新地统一起来;其次应吸收、借鉴和创新国外审美观念中积极的成果,特别是西方美学比较偏重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想,以及主认知、倡写实、讲个性、重真美的艺术趣味等;再次应在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培育当代审美实践中出现的新生的审美形态,特别是对目前比较盛行的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审美形态,不应简单地排斥和否定,而应取其精华,使之成为新世纪民族审美精神发展中新鲜的、活跃的文化力量,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繁荣。
  2.高举社会主义审美理想的旗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黑格尔曾精辟指出,审美具有一种令人解放的功能。在今天,艺术美学和美育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就必须高高举起社会主义审美理想的旗帜。共同的文化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而共同的审美理想则是营造艺术生态和谐环境的思想灵魂。社会主义的审美理想,就是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成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提升人的精神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成一切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宗旨”。(仲呈祥:《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断想》,《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4期,第2页)这就要求美学艺术家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着力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表现人民的大情大义和人间的亲情真情,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优秀作品,从而“以美引真”,使人更智慧,“以美导善”,使人更高尚。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用代表着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高尚精神塑造人,通过培养和塑造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公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整个社会走向繁荣与富强。
  
  3.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实现中国美学二十一世纪的转型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多元、多变,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碰撞、激荡,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范式正在重构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因此,美学、艺术和美育应为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营造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在当前出现这种驳杂情况的形势下,我们更加有责任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面向全世界,突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在多元化美学世界中占据一席重要地位。而艺术美学和美育的一切创新,都根源于哲学层面思维方式的创新,因而我们应科学深入地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从哲学层面上彻底摒弃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方式,代之以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全面、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按美的规律和方式”进行美的创作、鉴赏、教育和艺术批评。在面向构建和谐社会来思考美学建设时,我们应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研究、开掘中国人自己的有悠久历史的美学宝库,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融会中西美学,建立在体系、结构、范畴、原理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
  责任编辑于朝霞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英语的应用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而语言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口语.为了能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中更具竞争力,英语口语越来越受到学生、老师、家长以及社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师为顺应改革发展的脚步,也做出了许多改变,力求为教育事业献出一份力.在初中教学中,化学占据重要位置,对于学生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当下文学的合法性地住并没有消失.借用哈桑“沉默文学”的概念,当下文学的合法性存在的状况是:文学被肢解,但却继续在“没有琴弦的七弦竖琴”上唱歌.从艺术界的社会体制层面
《中华人民共各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法)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国家“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翻译研究在英语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转向”这一研究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翻译研究面临严峻的挑战。最初,研究翻译的目标主要是纯语言层面,而“文化转向”后的研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