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果注定平庸无奇,那就不如做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喜欢的文章。
沙辉:草心好!我之前和你深入讨论过你的小说《玛庵梦》,后来你在大型纯文学刊物《芳草》上发表了长篇《虚野》(获第六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奖),2017年8月,你又出版的长篇《第三世界》,今年《四川文学》第1期在头条推出你的中篇《洛科的王》,而《洛科的王》也即将以长篇单行本的形式面世。可喜可贺!你的小说语言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是“诗化”了的语言,在我看来,你的小说是“诗歌化的小说,小说化了的诗歌”。你的小说不重于以“揭示”“重塑”的写实手法“再现生活”,而偏于以写意的方式带动读者思考你要思考的一些人生课题、生命课题等等以及一些无以言说的东西。是这样吗?请从诗歌与你的小说的关系、你的创作思想和风格追求,以及你所背靠的彝族传统文化对你的创作的奠基作用等方面谈谈。
英布草心:沙辉好!我是这样认为的,诗歌与小说,有时可以分开,有时也可以融合。一首好诗,除了给读者抒情与反思,更多的,其意境能够展现出某个时代的追求与困惑。如顾城的《一代人》,只用了两行,却把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环境描写出来了。我们能说,那仅是一首诗吗?一部好的小说,除了给读者缠绵悱恻的故事,更多的,是要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而这些风貌,最终还是以诗的形式凸现主题,如《红楼梦》,那些置放在小说里面的诗歌,没有一首诗不是对故事主题的升华,一首《好了歌》可以把人类活在世上的失与得描绘得入木三分,比起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这样说,无论古代还是现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汇集了诗歌,小说与散文等文体的思想之精華,手法之上乘的。—部好的小说,如果没有精美的语言与意境,那是迟早被时代所淘汰的。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读者,—个好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最后能留下的,不是这—代人所关注的故事与抒情,而是跨越时代的精神境界与思想深度。如果一个作家以写实的手法去“再现生活”与“重塑历史”,也没有什么不对,但不能尽情展开来书写,到头来也不能客观事实地再现生活和重塑历史,这是许多写作者内心里最清楚,也最悲哀的。当然,也可以算是大部分写作者的宿命。
沙辉:我在你的《玛庵梦》里的那篇序中曾非常肯定地断言你将成为年轻一辈中的实力派彝族作家,果然这之后,你出手不凡成绩不俗,成为当下普遍看好和受到好评的彝族青年作家,也因为我在上面的提问中所讨论到的你的作品的独特特征以及所具有的极高的“辨识度”,以及它们的以先驱实验性和彝族文化题材作为背景的写作,给彝族现代小说创作者以新的启示,也给中国当代小说以内容和形式上某种意义的补充。你的创作理想、野心是什么?
英布草心:其实更多时候我没有自信,所以也谈不上有创作理想与野心。写《玛庵梦》时,我这样想,如果这一生无论工作还是写作,都将注定平庸无奇,宛如—潭死水的话,那就不如做自己喜欢的事,写你自己喜欢的文章。如果《玛庵梦》是一座山,那就是一座“寻找自己”的山。如果一个人按照别人喜欢的方式工作与生活,而倒过来别人也不会喜欢你,你也不开心的话,不如寻找真实的自己,宁愿让别人伤心讨厌也不要让自己憋屈。《玛庵梦》写完后,这样一座“寻找自己”的山就翻过去了,我除了编刊物,就是写小说,也算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与生活了。
二、先锋写作其实是“冷写作”,令我着迷之处正是这样一种写作具有“毁灭”与“重生”的考验。
沙辉:很多读者反映你的小说语言美、想象奇特,又因为是魔幻小说,似乎还带有玄幻、奇幻小说的一些特征,你作为印后作家,有意弱化了和摒弃了细节的繁复描写和认认真真的故事情节串联以及人物形象的老老实实刻画,而更多地展现了小说的语言打磨以及语言和内容的跳跃性。因此,阅读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具有挑战性,有时也感觉比较费解,他们摸不着小说和其中一些内容的表达主旨何在?所写的意义目的是什么?为何而写?
英布草心:如果—个作家,既要保持高标准的文学创作,又要“雅俗共赏”的读者群体,这几乎是失败的。就小说写作而言,细节的繁复描写和认认真真的故事情节串联以及人物形象的老老实实刻画,其实是最根本的,或者是最基础的。—部小说,如果因为语言打磨以及语言和内容的跳跃而导致阅读理解起来具有挑战性,对作者而言,这其实不仅是具有挑战性,更是“毁灭”与“重生”的考验。于这样一种魔幻写作,其写作技巧与思想观念更趋向于先锋写作,——先锋写作,其实是“冷”写作。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种写作,令我着迷之处正是这样—种写作具有“毁灭”与“重生”的考验。再说了,有些书,从你读完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死了,除了阅读时的快感,你从中学不到任何东西。还有一些书,它会跟你一起成长,常读常新,每次读你都会从书中发现新的惊喜。而这样的书,茫茫书海,总量估计不超过100本。对于特定的个人来讲,数目会更少。人生有涯知无涯,这就是矛盾所在,总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从某个角度而言,在阅读一本书之前,知道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其实比读完这本书更加重要。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读得多不如读得精。但问题是,为什么?理由在哪里?更重要的你有没有这么去做?—个人的阅读水平(选择)与写作水平(高度)是成正比的,—个写作的人,首先是优秀的读者,然后才是—边摸索—边前进的作者。
沙辉:你的小说给我的印象就像上面说到的,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是你不像其他的小说家一样刻意追求“故事”,即小说的情节描写、完整或者说连贯的故事讲述不是你的小说的追求目标和侧重点。一切的写作都是为了表达、表达自我内心的某种“冲动”(即某种需要表达的东西),你的创作“冲动”和“热情”应该不在于营造故事结构、故事讲述,而在于表达你对世界的认知、体验和感受。
英布草心:—个作家不管是否刻意去追求“故事”,其灵魂深处都必须是有“故事”的人。—个有故事的人,才能对生活有认知、体验和感触。不管是什么故事,无论读者还是作者,其实不会只为了故事。我们知道的,《圣经》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讲述古时犹太人、耶和华的历史,并记录先知预言。在传教过程中,不是一味散布先知预言,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导自己的信徒神无处不在,神就是真理和历史。《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以故事片段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有人物原型、环境原型、情节原型的。这些原型必须是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又很少有人注意的。小说与《圣经》、《佛经》有相同之处,就是最终的目的都是教人向善、热爱生活的。小说以讲故事为主,故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读者读起来会轻松很多,读完后会获得一些人生感悟,这很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小说,故事、情节、环境等由无数个片段构成,要连贯、完整起来需要读者费一番心思去构建,对于普通读者,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会造成一些难度,但在情节转化、主题升华、生命思考等本质问题上更加自由灵活,摸索空间更大,从而能给予读者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触也会更多。 沙辉:我在别人评论你小说的文章中看到,他们大多数还是从常规意义上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土王’的成长、一个族群的兴衰史”等这样的角度进行阐释,而我以为,你的小说的关键主旨不在展现这方面的“故事”,而是在探讨人类生命的存在样态和过程,以及生命个体在族群、时空中的存在现象和意义等这样幽微的“终极意义”方面。
英布草心:谢谢您给予我的写作那么高的定义!您谈到的“生命个体在族群、时空中的存在现象和意义等这样幽微的‘终极意义’”,我想您要提出的,应该是小说的“现实意义”。一部小说里的人物,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个写小说的人,细察、热爱、思考生活是必须的,也是最根本的。所谓生活,在小说作者的心中,其实就是“人”。—个写小说的人,必须有细察、热爱、思考“人”的能力。—个写小说的人,对自己周围能接触的人,包括同事,亲戚朋友等,要用—颗宽容的心去细察,热爱和思考他们。从这点上讲,一个写小说的人写出的小说里的人物,全来自周围接触过的人。其实,一个写小说的人是分不清好人与坏人的。在小说作者的心中,人只有两种,—种是自我毁灭的人,另—种是自我成长的人。无论您提出的“终极意义”(现实意义),还是大多数评论家从常规意义上进行的阐释,其实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沙辉: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更适合于将天马行空般的描写与表达的自由度、伸展度和现实思想表达很好地与之结合起来,请谈谈你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和写作体会。
英布草心:魔幻写作是文学表述方式之一,当然不是写作的全部。我觉得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表述的手段和方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写好,写成功,真实表达想表达的。如果一部作品写得失败,那就算有再多的标签,再好的写作手法也拯救不了的。当然,魔幻在中国,在彝族人民的史诗叙事里,一开始就根深蹄固。所谓魔幻,在中国,在彝族传统叙事中,大多以神话性质展开。我们知道的,中国最后的神话,终止于辛亥革命,终止于“五·四”运动。于彝族而言,最后的神话或魔幻,终止于民主改革,在民主改革前,我们老家还有很多神奇人物,比如因为有野人婆指甲而刀枪不入的,因为有龙骨而可以医治百病的。我选择魔幻现实主义这么一种表现手法,开始时是无意识的,魔幻是形式,现实是内核,成败不在魔幻,而在现实的深刻度、广泛度与复杂度。
三、一个人不管是写,还是不写,其实都在生活里,有些人找到了良好的呈现手段便成为了我们所说的作家。文学的魅力,就是它会给你无数的可能性或惊喜。
沙辉:在我看来,人文关怀是一切文学的根本和出发点。小说应该竭力呈现和挖掘的是人性深层、精神深处的东西,是人文情怀里的东西,比如对于人的苦难背后的温情、怯懦之后的勇敢等等方面的人性能量的解剖、传递和颂扬。人家为什么要看你的作品?不就是想从你的文字中得到人情冷暖的光照和关照,和相关精神方面的“共同沐浴”吗?文学的终极意义应该是人性的终极关怀。谈谈你的想法和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英布草心:我就以《第三世界》和《洛科的王》为例来谈论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吧!《第三世界》通过一代王鲁的成长,把“神光”当作鲁独有的神秘力量(武器),告诉读者,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爱,不是为了恨。也可以这样说,《第三世界》在多数情况下,告诉读者的,是“你若这样去生活或去爱,也许会更好”。《洛科的王》财恰恰相反,不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生活与爱的答案,而是让读者在主要人物纳拉·阿弥的荒诞离奇里找到生活与爱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身边的。有名人说过,—件事情若找到了问题,问题也就解决一半了。我不知道能不能为读者解决什么问题,但把“问题”以文学的方式挖掘出来,且一个接一个抛了去,倒是真的。所以,从《第三世界》和《洛科的王》上可以看出,人文情懷是一切文学的根本和出发点,但文学的终极意义不会只是终极关怀。老实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文学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但应该是多种多样、多方位多点线的。也因为这样,—代代文学书写者才不断去追求和探索,苦苦寻找—个属于自己的结果,且文学书写者都会获得不同时代的成就。
沙辉:不可否认,你是目前我所读到的最具才华和创造力的彝族青年作家之一并为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你的小说无可模仿的创新性、独一性不仅是内容上的(即你的小说重心不在于讲述故事),也是语言上的(你的小说语言是彻底的诗歌化语言),加上作为作者的、生活中的你的深厚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我经常在你的微信和00里的真情流露出来的“说说”里深切感知到这一点),这形成了你的小说的独特性。你说说你对人文精神的自我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世界才是“理想国”的?
英布草心:巴金先生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所谓“感情”,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于我而言,也差不多,其实在写作上我认为我自己天资不够,才华也不够,且知道一个人的一生很短,很多东西无法弥补。因为这样,我曾苦恼过,迷惘过,甚至绝望过。可以安慰自己的,我有一个梦想,一直孜孜不倦,不一定当一个作家,但必须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一个写作者,写出作品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自我精神的救赎与心灵世界的完美,而写到这些年我方才明白,读书写作原来是让自己明白自己真的什么也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如果我有—个“理想国”,且是属于写作的,那就是——在知道自己的路上寻找那个不知道的自己,然后用自己真实的内心审视它,并记录下来。
沙辉:如上所言,你的小说已足够“自成一体”,这样的创作风格你觉得你还要“挖掘”多久?你感觉“挖掘”到什么样一部作品中以后才是到了极致的?
英布草心:《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副对联是这样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意是说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个人不管写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或者写不写作,看不看书,其实都在生活里,换句话说,人类—直走在学问里,文章里,有些人找到呈现的手段,便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作家、诗人,散文家等。你提出的“自成一体”在我看来就是“呈现手段”。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也谈不上很特别吧!以后我会探索与前面这类“呈现手段”有可能完全相反的表述模式。我一直这样认为,文学写作的魅力,就是它会给你无数的可能,只要你经过努力,就会获得无数的惊喜。
(责任编辑:李慧)
沙辉:草心好!我之前和你深入讨论过你的小说《玛庵梦》,后来你在大型纯文学刊物《芳草》上发表了长篇《虚野》(获第六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奖),2017年8月,你又出版的长篇《第三世界》,今年《四川文学》第1期在头条推出你的中篇《洛科的王》,而《洛科的王》也即将以长篇单行本的形式面世。可喜可贺!你的小说语言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是“诗化”了的语言,在我看来,你的小说是“诗歌化的小说,小说化了的诗歌”。你的小说不重于以“揭示”“重塑”的写实手法“再现生活”,而偏于以写意的方式带动读者思考你要思考的一些人生课题、生命课题等等以及一些无以言说的东西。是这样吗?请从诗歌与你的小说的关系、你的创作思想和风格追求,以及你所背靠的彝族传统文化对你的创作的奠基作用等方面谈谈。
英布草心:沙辉好!我是这样认为的,诗歌与小说,有时可以分开,有时也可以融合。一首好诗,除了给读者抒情与反思,更多的,其意境能够展现出某个时代的追求与困惑。如顾城的《一代人》,只用了两行,却把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环境描写出来了。我们能说,那仅是一首诗吗?一部好的小说,除了给读者缠绵悱恻的故事,更多的,是要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而这些风貌,最终还是以诗的形式凸现主题,如《红楼梦》,那些置放在小说里面的诗歌,没有一首诗不是对故事主题的升华,一首《好了歌》可以把人类活在世上的失与得描绘得入木三分,比起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这样说,无论古代还是现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汇集了诗歌,小说与散文等文体的思想之精華,手法之上乘的。—部好的小说,如果没有精美的语言与意境,那是迟早被时代所淘汰的。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读者,—个好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最后能留下的,不是这—代人所关注的故事与抒情,而是跨越时代的精神境界与思想深度。如果一个作家以写实的手法去“再现生活”与“重塑历史”,也没有什么不对,但不能尽情展开来书写,到头来也不能客观事实地再现生活和重塑历史,这是许多写作者内心里最清楚,也最悲哀的。当然,也可以算是大部分写作者的宿命。
沙辉:我在你的《玛庵梦》里的那篇序中曾非常肯定地断言你将成为年轻一辈中的实力派彝族作家,果然这之后,你出手不凡成绩不俗,成为当下普遍看好和受到好评的彝族青年作家,也因为我在上面的提问中所讨论到的你的作品的独特特征以及所具有的极高的“辨识度”,以及它们的以先驱实验性和彝族文化题材作为背景的写作,给彝族现代小说创作者以新的启示,也给中国当代小说以内容和形式上某种意义的补充。你的创作理想、野心是什么?
英布草心:其实更多时候我没有自信,所以也谈不上有创作理想与野心。写《玛庵梦》时,我这样想,如果这一生无论工作还是写作,都将注定平庸无奇,宛如—潭死水的话,那就不如做自己喜欢的事,写你自己喜欢的文章。如果《玛庵梦》是一座山,那就是一座“寻找自己”的山。如果一个人按照别人喜欢的方式工作与生活,而倒过来别人也不会喜欢你,你也不开心的话,不如寻找真实的自己,宁愿让别人伤心讨厌也不要让自己憋屈。《玛庵梦》写完后,这样一座“寻找自己”的山就翻过去了,我除了编刊物,就是写小说,也算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与生活了。
二、先锋写作其实是“冷写作”,令我着迷之处正是这样一种写作具有“毁灭”与“重生”的考验。
沙辉:很多读者反映你的小说语言美、想象奇特,又因为是魔幻小说,似乎还带有玄幻、奇幻小说的一些特征,你作为印后作家,有意弱化了和摒弃了细节的繁复描写和认认真真的故事情节串联以及人物形象的老老实实刻画,而更多地展现了小说的语言打磨以及语言和内容的跳跃性。因此,阅读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具有挑战性,有时也感觉比较费解,他们摸不着小说和其中一些内容的表达主旨何在?所写的意义目的是什么?为何而写?
英布草心:如果—个作家,既要保持高标准的文学创作,又要“雅俗共赏”的读者群体,这几乎是失败的。就小说写作而言,细节的繁复描写和认认真真的故事情节串联以及人物形象的老老实实刻画,其实是最根本的,或者是最基础的。—部小说,如果因为语言打磨以及语言和内容的跳跃而导致阅读理解起来具有挑战性,对作者而言,这其实不仅是具有挑战性,更是“毁灭”与“重生”的考验。于这样一种魔幻写作,其写作技巧与思想观念更趋向于先锋写作,——先锋写作,其实是“冷”写作。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种写作,令我着迷之处正是这样—种写作具有“毁灭”与“重生”的考验。再说了,有些书,从你读完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死了,除了阅读时的快感,你从中学不到任何东西。还有一些书,它会跟你一起成长,常读常新,每次读你都会从书中发现新的惊喜。而这样的书,茫茫书海,总量估计不超过100本。对于特定的个人来讲,数目会更少。人生有涯知无涯,这就是矛盾所在,总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从某个角度而言,在阅读一本书之前,知道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其实比读完这本书更加重要。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读得多不如读得精。但问题是,为什么?理由在哪里?更重要的你有没有这么去做?—个人的阅读水平(选择)与写作水平(高度)是成正比的,—个写作的人,首先是优秀的读者,然后才是—边摸索—边前进的作者。
沙辉:你的小说给我的印象就像上面说到的,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是你不像其他的小说家一样刻意追求“故事”,即小说的情节描写、完整或者说连贯的故事讲述不是你的小说的追求目标和侧重点。一切的写作都是为了表达、表达自我内心的某种“冲动”(即某种需要表达的东西),你的创作“冲动”和“热情”应该不在于营造故事结构、故事讲述,而在于表达你对世界的认知、体验和感受。
英布草心:—个作家不管是否刻意去追求“故事”,其灵魂深处都必须是有“故事”的人。—个有故事的人,才能对生活有认知、体验和感触。不管是什么故事,无论读者还是作者,其实不会只为了故事。我们知道的,《圣经》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讲述古时犹太人、耶和华的历史,并记录先知预言。在传教过程中,不是一味散布先知预言,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导自己的信徒神无处不在,神就是真理和历史。《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以故事片段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有人物原型、环境原型、情节原型的。这些原型必须是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又很少有人注意的。小说与《圣经》、《佛经》有相同之处,就是最终的目的都是教人向善、热爱生活的。小说以讲故事为主,故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读者读起来会轻松很多,读完后会获得一些人生感悟,这很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小说,故事、情节、环境等由无数个片段构成,要连贯、完整起来需要读者费一番心思去构建,对于普通读者,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会造成一些难度,但在情节转化、主题升华、生命思考等本质问题上更加自由灵活,摸索空间更大,从而能给予读者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触也会更多。 沙辉:我在别人评论你小说的文章中看到,他们大多数还是从常规意义上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土王’的成长、一个族群的兴衰史”等这样的角度进行阐释,而我以为,你的小说的关键主旨不在展现这方面的“故事”,而是在探讨人类生命的存在样态和过程,以及生命个体在族群、时空中的存在现象和意义等这样幽微的“终极意义”方面。
英布草心:谢谢您给予我的写作那么高的定义!您谈到的“生命个体在族群、时空中的存在现象和意义等这样幽微的‘终极意义’”,我想您要提出的,应该是小说的“现实意义”。一部小说里的人物,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个写小说的人,细察、热爱、思考生活是必须的,也是最根本的。所谓生活,在小说作者的心中,其实就是“人”。—个写小说的人,必须有细察、热爱、思考“人”的能力。—个写小说的人,对自己周围能接触的人,包括同事,亲戚朋友等,要用—颗宽容的心去细察,热爱和思考他们。从这点上讲,一个写小说的人写出的小说里的人物,全来自周围接触过的人。其实,一个写小说的人是分不清好人与坏人的。在小说作者的心中,人只有两种,—种是自我毁灭的人,另—种是自我成长的人。无论您提出的“终极意义”(现实意义),还是大多数评论家从常规意义上进行的阐释,其实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沙辉: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更适合于将天马行空般的描写与表达的自由度、伸展度和现实思想表达很好地与之结合起来,请谈谈你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和写作体会。
英布草心:魔幻写作是文学表述方式之一,当然不是写作的全部。我觉得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表述的手段和方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写好,写成功,真实表达想表达的。如果一部作品写得失败,那就算有再多的标签,再好的写作手法也拯救不了的。当然,魔幻在中国,在彝族人民的史诗叙事里,一开始就根深蹄固。所谓魔幻,在中国,在彝族传统叙事中,大多以神话性质展开。我们知道的,中国最后的神话,终止于辛亥革命,终止于“五·四”运动。于彝族而言,最后的神话或魔幻,终止于民主改革,在民主改革前,我们老家还有很多神奇人物,比如因为有野人婆指甲而刀枪不入的,因为有龙骨而可以医治百病的。我选择魔幻现实主义这么一种表现手法,开始时是无意识的,魔幻是形式,现实是内核,成败不在魔幻,而在现实的深刻度、广泛度与复杂度。
三、一个人不管是写,还是不写,其实都在生活里,有些人找到了良好的呈现手段便成为了我们所说的作家。文学的魅力,就是它会给你无数的可能性或惊喜。
沙辉:在我看来,人文关怀是一切文学的根本和出发点。小说应该竭力呈现和挖掘的是人性深层、精神深处的东西,是人文情怀里的东西,比如对于人的苦难背后的温情、怯懦之后的勇敢等等方面的人性能量的解剖、传递和颂扬。人家为什么要看你的作品?不就是想从你的文字中得到人情冷暖的光照和关照,和相关精神方面的“共同沐浴”吗?文学的终极意义应该是人性的终极关怀。谈谈你的想法和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英布草心:我就以《第三世界》和《洛科的王》为例来谈论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吧!《第三世界》通过一代王鲁的成长,把“神光”当作鲁独有的神秘力量(武器),告诉读者,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爱,不是为了恨。也可以这样说,《第三世界》在多数情况下,告诉读者的,是“你若这样去生活或去爱,也许会更好”。《洛科的王》财恰恰相反,不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生活与爱的答案,而是让读者在主要人物纳拉·阿弥的荒诞离奇里找到生活与爱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身边的。有名人说过,—件事情若找到了问题,问题也就解决一半了。我不知道能不能为读者解决什么问题,但把“问题”以文学的方式挖掘出来,且一个接一个抛了去,倒是真的。所以,从《第三世界》和《洛科的王》上可以看出,人文情懷是一切文学的根本和出发点,但文学的终极意义不会只是终极关怀。老实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文学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但应该是多种多样、多方位多点线的。也因为这样,—代代文学书写者才不断去追求和探索,苦苦寻找—个属于自己的结果,且文学书写者都会获得不同时代的成就。
沙辉:不可否认,你是目前我所读到的最具才华和创造力的彝族青年作家之一并为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你的小说无可模仿的创新性、独一性不仅是内容上的(即你的小说重心不在于讲述故事),也是语言上的(你的小说语言是彻底的诗歌化语言),加上作为作者的、生活中的你的深厚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我经常在你的微信和00里的真情流露出来的“说说”里深切感知到这一点),这形成了你的小说的独特性。你说说你对人文精神的自我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世界才是“理想国”的?
英布草心:巴金先生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所谓“感情”,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于我而言,也差不多,其实在写作上我认为我自己天资不够,才华也不够,且知道一个人的一生很短,很多东西无法弥补。因为这样,我曾苦恼过,迷惘过,甚至绝望过。可以安慰自己的,我有一个梦想,一直孜孜不倦,不一定当一个作家,但必须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一个写作者,写出作品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自我精神的救赎与心灵世界的完美,而写到这些年我方才明白,读书写作原来是让自己明白自己真的什么也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如果我有—个“理想国”,且是属于写作的,那就是——在知道自己的路上寻找那个不知道的自己,然后用自己真实的内心审视它,并记录下来。
沙辉:如上所言,你的小说已足够“自成一体”,这样的创作风格你觉得你还要“挖掘”多久?你感觉“挖掘”到什么样一部作品中以后才是到了极致的?
英布草心:《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副对联是这样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意是说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个人不管写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或者写不写作,看不看书,其实都在生活里,换句话说,人类—直走在学问里,文章里,有些人找到呈现的手段,便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作家、诗人,散文家等。你提出的“自成一体”在我看来就是“呈现手段”。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也谈不上很特别吧!以后我会探索与前面这类“呈现手段”有可能完全相反的表述模式。我一直这样认为,文学写作的魅力,就是它会给你无数的可能,只要你经过努力,就会获得无数的惊喜。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