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语文课堂上的领舞者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lh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探讨的一个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文本解读本身就是一个特别需要借助个人经验的过程,而每一篇用来作为例子的文本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值得挖掘、咀嚼的点。下面,笔者以自己三次执教《汉家寨》的过程为例,试图展示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
  《汉家寨》是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当代散文,作者张承志。作为一篇选修课文,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在仔细阅读了文本之后,笔者对这篇文章形成了这样几个认识:1.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点十分明显,分别为“走近——走进——离开”,游记的中心对象是汉家寨的景与人;2.这篇散文的“神”,显然应该是文中出现的高频词——坚守,对于汉家寨而言,坚守意味着坚守生命,坚守民族文化;3.汉家寨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作者在离开汉家寨之后,仍然“在不知不觉之中,坚守着什么”,但作者的坚守是解读的难点,因为张承志本身有着很强烈的宗教色彩;4.文中有一些比较难懂或审美感强烈的句子,如“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理解这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句子也是重点。那么,哪些可以作为教學内容呢?笔者想,首先,基于游记散文的体式,汉家寨肯定要讲,因为它是理解其他内容的基础;其次,基于这篇散文本身阅读上的困难,理解关键词“坚守”的内涵显然也是重中之重;最后,作为散文教学中常见的句子理解与赏析倒是可以舍弃,因为有些句子太过于个人化,讲了学生也未必明白。
  于是,笔者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归纳汉家寨的景物特点——分析汉家寨的坚守——以“三岔口”为思考点,找出文本三个部分中作者的所思所感——介绍作者,理解作者坚守的意义。对于作者的坚守,笔者这样写道:张承志作为一名回族作家,他曾经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是淡漠的,但在游历了蒙古草原、新疆天山、黄土高原后,他从身体到心灵都皈依了自己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在中国,他成了一个以自己的回族文化认同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作家;在国外,他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护卫和坚守着民族文化。所以作者说,“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就是我人生的答案”,张承志的人生答案就是——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然后去坚持,这就是“三岔口”带给作者的意义,这就是作者的坚守。
  带着这样的理解和选择,笔者把这节课作为自己参加2015年中南六省优质课竞赛的比赛课。课上下来,自己谈不上感觉有多好,也谈不上有多坏。但上课时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自己的情绪与学生的情绪都调动得不是很充分。
  第二次执教,是时隔一年之后,笔者给自己任教的班级上这篇课文。笔者没有找出以前的教案,而是又一次捧起了教材,带着许久没有见面的陌生感重新去阅读。在这次重读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1.作者在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周遭的环境,为什么?2.关于汉家寨的人。以前的设计中,笔者只谈到了“老小二人的汉人服饰”,由此推出一个“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就停止了,那么,张承志为何要描写这样的两个人,是实写还是虚写?老人为何对“我”的提问不做任何回答。3.作者颠倒时空的叙述结构。文章开始是“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是回忆;中间有“好多年以后,我觉得那就是我女儿的眼睛”,是未来。这种颠倒时空的叙述让文本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4.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每每读到这篇文章都会觉得被打动?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从何而来?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读是“作者在第一部分极力铺陈大自然的空默、冷酷就是为了第二部分写人的坚守做铺垫。换言之,在这样的大自然里,只要有人本身就证明了伟大”。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也有了新的想法,作为散文,作者应该是对要描写的人物做了艺术处理,老人为何不回答,回到问题本身,因为“我”在问“路”,老人的不回答就是一种暗示,人生的路只能自己去走;同时,老人的不回答还彰显了一种力量,他不知道,却坚守在这,即作者想强调的更多是“坚守”本身,或者说作者之所以被感动,恰恰是这样一种无意义的也不自知的坚守。笔者想,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意象的多重意蕴,都是这篇散文打动人心的地方。那么,是将这些都给学生讲述吗?前两个问题关乎关键词的深入理解,是必须要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只能舍弃,因为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必定应该是相对集中的,学生的消化能力毕竟有限。
  于是,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变成了:归纳汉家寨的景物特点——分析汉家寨的坚守——探讨汉家寨留给作家印象深刻的原因(重点是“我”的转变)。在课的结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结语:回过头来,一个贫瘠、荒芜、人烟稀少、贫穷且落后的汉家寨已然变成了一个关于人生的寓言,当我们跟随着张承志的目光回望汉家寨时,汉家寨是否存在已不重要,何以存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作家主观审美意识的观照下,汉家寨已经成为了我们所有人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这道风景诠释了一种品格,这种品格的名称就叫作——坚守。
  笔者在所带的文科实验班上了这节课,一节课下来,感觉酣畅淋漓,学生也始终能跟着笔者的思路思考,谈论,并在课堂结束时主动给予了笔者肯定的掌声。
  由此有了第三次执教。受省教科院蒋红森老师邀请,笔者在全省“楚天论坛”上执教一节课,重点体现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的培养。笔者决定再次执教这节课,因为它的确很好地扣合了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笔者几乎没有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只是进一步优化。当笔者去执教班级布置预习任务时,隐隐感觉到学生与预想的有差异,但考虑到自己深入的文本解读,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就不愿意舍弃能展现自我的东西。就这样,带着对曾经上过这节课的自信,笔者站上了讲台。然而,在第一个问题抛出时就遇到了障碍。学生没有想象中那样熟悉文本,连“坚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不知道。笔者感觉自己拖着一辆笨重的车,怎么也拽不动,勉勉强强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下课后,很懊悔,向蒋老师请教。本来还带着对学生的一肚子怨气,听到蒋老师这样的话:今天学生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看得出来,他们也在努力地配合你,当第一个问题推进有困难时,你为什么不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本熟知不过的常识就摆在面前,那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本身就需要考虑学情。笔者上次带的是重点高中文科实验班,这次是一般高中的理科重点班,学情不同,教学内容自然就应该不同。笔者在反思中这样写道:如果考虑到学情,我就应该将教学目标调整为“读懂汉家寨的景,知道汉家寨的坚守”。
  三次执教《汉家寨》,带给笔者思考很多。在笔者看来,文本解读是教师教学的起步,教师要努力克服想要把自己所想所知全都告诉学生的想法,要努力克服用自身的喜好选择教学内容的倾向,应该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重点,在文本体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这一个”文本的特殊性,最为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我们才能不成为课堂上的独舞者,而是领舞者,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舞蹈。
  (作者单位: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其他文献
随着“心行教育”的实施并见诸媒体,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二高”)日益引人注目,人们猜测:二高会否又迎来一个发展转型的契机?抑或,二高将成为光谷教育的特色范本?  要找寻此类问题的答案,需要清晰地了解以校长董超纲为首的二高人探索的“心行教育”之路,以及沿着此路,可以欣赏到的,是怎样的教育风景。  在守望中构筑心梦  2012年12月,光谷以特殊人才引进的方式,将董超纲从武穴调入二高任书记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数概念的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需要经过两次甚至多次循环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对数的全面认识。作为小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起始章节,如何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小数概念自然生长?下面以人教版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生活引入,认识小数的外形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你能举例说说吗?  2.(利用课件呈现书本的四幅图)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数吗?  3.第一幅图
“吕巷”这个名字,如一缕春风,温润着汉川教育园地。吕巷小学,这一偏僻的村级学校,曾经演绎着汉川教育的“吕巷现象”,现在正用“吕巷特色”演绎着汉川教育的“吕巷奇迹”。  一变观念  吕巷小学,教学质量的红旗一直飘扬在汉川教育的制高点上。从2010年起,连续九年荣获“汉川市二类学校教育教学目标评价先进单位”奖牌。然而,这红旗的旗杆是插在他们时间加汗水的苦涩基座上的。  “分数,不等于教育质量;自闭,加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以综合与实践课研究为突破口,一师三课、一课三上、一课三研。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及时总结“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策略: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数
在3D打印、创客空间、创客等新词不断涌现,新的教育形式层出不穷的今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如何做教育?这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是一种选择。当我们将如何做教育的问题思考清楚时,如何做创客教育就有了更接近教育本质的答案。  在神龙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韩瑾看来,一所有朝气的学校,真正需要的应该是安静的创客式教育。这种教育不盲目跟风,不追求教育过程的轰轰烈烈,而是让每一位教师学会思考,并能试着用创客理念改变日常教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动能力,确定了“显性表达、隐形渗透,形式丰富,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巧妙地将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连通,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思想文化精髓贯穿在教材的整个编写过程之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现代生活的滋养和行为方式的训育。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深刻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着力把握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这一特点,在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
陈京山  教育的本质是追求自我教育,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要迫近这样的本质,课堂教学需要完成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过渡。分析我国现代以来的课堂,大体呈现出四种教学形式:教师讲授知识的课堂——教师导学的课堂——问题导学的课堂——自我导学的课堂。四种形式呈梯形结构,一层比一层成熟,一层比一层境界要高。  课改的最突出成果,是让“教师讲授知识的课堂”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教师导学
高考语文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体验等语文学科素养皆可通过小说阅读来提升。小说阅读一直是高考全国卷必考内容,而人物形象类题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常见题型是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分析,学生答题难点在于信息搜集不全,性格特点概括不准,思维品质需要提升,表达规范需要加强。人物形象类题型渐趋多样如要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剖析人物精神困境的根源等,审题难度加大。  针对以上现状
摘要:概述切削力和切削热的定义及其对机具的影响,详细分析车削加工中形成切削力与切削热的主要原因,掌握其变化规律,为减少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动能消耗和刀具损耗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切削力;切削热;车削加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G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1-0089-02  车削过程中,车刀、工件都会发热;当吃刀量过大时,机床卡具、工件和工具易发生强烈震
让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找到中华文化自信是“LCC”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为达成这个目标,江汉区红领巾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文道岐黄》,并依托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研学活动。  一、《文道岐黄》的结构与内容  《文道岐黄》中的“岐黄”代指中医药知识,“文道”代指中医药知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之所以想到编写这样的校本教材,是因为红领巾学校距离武汉科技馆、武汉中医药学基地不远,便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