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底线善用心,苏州越来越友好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座城都有它独有的温度,苏州也一样。在苏州,有太多的细节和故事值得被人津津乐道地谈论,这些,不是三姑六婆的家长里短,而会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苏州是一座值得爱与被爱的城市,是一个到处被阳光照耀着的,充满温暖的地方。
  苏州正用一个个细小的行动,镌刻出温暖且友好的城市肌底,满载一城的美好和希望,续写更多美好的故事。
  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
  “听说这里在免费教孩子们弟子规。”“真的吗?弟子规最近很火啊,能把孩子教得很有教养。” 近年来,为孩子提供公益课在苏州开办得红红火火,孩子们在学到知识,变得更懂事之外,还会用运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父母“讲道理”。
  蒂姆·吉尔说,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一个可以让孩子“随时随地自由活动”的城市。但如今这个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城市,高密度的生活、繁杂的交通网络、集成式的建筑风格无不压缩儿童专属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多的儿童成为“宅童”和“网瘾孩子”。这与拥有2500多年文化底蕴的苏州,对少年儿童的重视与其尊老爱幼的传统不谋而合,站在儿童的角度审视城市发展,是苏州自始至终散发出的对儿童的关怀。
  理想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是曾经皮筋里蹦跳出的欢笑,是足球里踢出的汗水,是《十万个为什么》里冒出的问号……即将建成的澄帆儿童友好公园就为儿童提供了这样一个游乐的天地,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自然课堂”。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安全开敞、丰富趣味的活动空间和充满童趣的儿童文化景观里探索大自然。
  除了儿童友好公园,苏州也在持续加强儿童友好街区和儿童友好家园的创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康、有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为儿童友好街区的优秀代表之一,苏州相城区漕湖街道打造的儿童友好街区,将儿童友好理念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贯穿其中,为儿童营造了优越的成长空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点扶持的项目——儿童友好家园,目前在苏州部分社区试点推广,为儿童提供阅读、活动、娱乐、学习、健身等方面的服务。
  总之,苏州对儿童的关怀渗透到了全方位,除了一些常规的儿童帮助,对于一些孤残儿童,苏州也已经全面建成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儿童福利工作站、兒童之家三级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并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市“困境儿童关爱系统”。
  点亮“幸福夕阳”底色
  “跨出家门进剧场,近在咫尺把戏赏。锡剧越剧任我挑,还有评弹叮咚响……”看完精彩的越剧演出,80多岁的老伯赋诗一首,在朋友圈分享戏曲韵味;“以后出来休憩纳凉,不用自带小板凳了,装了长凳后,就方便多了。”一位大爷笑着说,小区附近广场里的长椅刚安装好不久,便陆续有老人坐在上面纳凉……
  追求舒坦、出行自由、高品质的晚年生活,逐渐成为苏州老人的“新时尚”,而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出行、休憩等老年人友好型公共空间的建设,都只是苏州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缩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人本身也是社会应特别关注的群体。苏州深谙此理,以每个人为基础、以社区为单位、以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为依靠,不断带给他们带去春意的温暖。
  养老服务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载体建设。东坡苗圃打太极,幸福食堂享美食,书画室里寻乐趣,花间小憩助睡眠。在白洋湾街道和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启用现场,花匠们选苗、覆土、浇水,共同完成了东坡苗圃的首种。围绕“花式”养老主题特色,中心将属地的“三花”特色元素融入载体建设和运营理念中,为辖区老人打造“如夏花般绚烂”的养老生活。
  随着年纪的增长,老年人对家的依恋会越来越深。苏州率先提出了“3+X”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让老人“不离家庭、不出社区”就能安心养老。
  如今,步入网络时代,当聊到智能手机和上网的话题时,大多老年人会说“我学不会,什么也不懂。”但是苏州的老年人不仅有人教,上网还逐渐变成了老年人间的一种潮流。这都得益于社区课堂、老年大学等开设的“智能课堂”,让苏州老年人“联网”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作人员在老人面前,用手机流畅地滑动手机屏幕,看着不断变换着“新花样”的屏幕,老人们笑意盈盈,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和普通人一样
  周末在苏州中心逛街,记者偶然看到一位姑娘坐着轮椅在商店里购物,正当我为她的行动不便感到担忧时,在她周围的两个服务员,热情地拿着衣物在她面前比划,那位姑娘脸上也流露着购物所带来的舒心。
  日常的上下班、逛街、乘坐轨交,在我们眼里是最正常不过的生活,但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更多的是煎熬。但在苏州,残障人士除了不会受到歧视和冷眼,也一样能独立出行,他们可以不完全依靠他人就能乘坐交通工具、进入大楼建筑和无障碍厕所。
  在苏州高新区,有位苏州大学人工智能方向的毕业博士——李麟青,他开发出的无障碍地图,可以让使用者查询到苏州多个无障碍设施、交通信息、路径规划,极大地方便了残障人士的出行。据悉,目前此地图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投入使用。
  残障人士虽身有残疾,但他们有着健全、独立和渴求尊重的灵魂,渴望着与其他人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一家家“残疾人之家”便在苏州顺势而生。
  已稳定运营半年多的“湖东邻里中心残疾人之家”,通过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服务、实名制新增就业、实名制新增培训、残疾人活动等专业化服务,帮助这群特别的人收获快乐,为他们搭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让他们去迎接美好的生活。
  善良友好的苏州人、健全的基础设施、残疾人优待政策……一切的一切,苏州都在诠释着“让你的日常生活变得和普通人一样”。
其他文献
尧峰山位于苏州西南郊,地跨吴中区横泾、越溪两街道,是七子山西南支脉。明陈仁锡《尧峰山志》记载,尧峰山有清晖轩、碧玉沼、多景岩、宝云井、白龙洞等十景,旧时是文人雅士隐居和雅集之所。沧海桑田,今尧峰十景所剩无几,但宝云井仍在使用中。  在宝云井的西北面,是一大片茶园。在茶园中间,有一古墓址,宝顶塌陷,罗城基本完整。青石墓碑高1米多,宽约70厘米,斜靠着罗城。墓碑刻:“吴灵岩退翁和尚骨藏处”,落款:“弟
期刊
大型商场、农贸市场、公共卫生间这三个空间,几乎是每位苏州人都会踏入的地方。商场是居民购物、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农贸市场是市民的“菜篮子”,与每位苏州人生活息息相关;人有三急,出门在外谁能保证不会需要公共卫生间呢?  作为“直面”市民、游客的城市“门面”,空间里的贴心设计也成为了城市文明程度最直接的反映。  温情母婴室商场里最有爱的空间  “我记得2013年,大宝出生后,我还是比较少带他出门的
期刊
我们形容一位姑娘漂亮,是因为颜值高,而如果形容她很有气质,往往还带有对其整体形象,包括了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和谈吐的夸奖,而在众多溢美之词中,“满腹诗书气自华”应该是最为熨帖的。  赞美一座城市同样如是。夸好看,看的是建筑、道路和绿化等目之所及之处,但说某座城市有气质,则需要去看看这里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都有哪些内容,去探究下生活于此的人,都能享受到哪些文化供给。  众所周知,公共文化服务是文明
期刊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行至苏州时,被河网密布、枕河人家的景致所震撼,于是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此后,徜徉在血脉里的天堂之水,成为了世界认识苏州的第一张名片。  因水而生,护万物之生  苏州人被水哺育、与水共生,也开河建渠、与水抗争。时至今日,湖泊河川所滋养的子民们积累了更多的智慧,在保护水资源方面,也收获了不少成效。  80后小张从小住在十
期刊
近日,有细心的群众发现在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部分路段道路交通标志发生了变化,夜间行车远远地就能看见前方的“发光路牌”,而且十分地清晰。据了解,自2020年11月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开展以来,苏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全市范围实施了交通标志标线系统优化提升工程,营造安全、有序、友好、美观的道路交通环境。  其实,在苏州,像“发光路牌”之类的举措不计其数,也正是星星点点的交通整治、提升行动,令
期刊
看到阳明先生的一句话“登山即是学。虽登千仞之山,面前止见一步,只登一步,不做高山欲速之想,即是学。”联想起2021年初的一次登山。  那时候,身体状况还没有现在好,但还是完成了登顶天池山。记得很清楚,刚开始爬非常容易累,因为头脑中会习惯性地浮现出“上山好累啊”“我腿好酸啊”“可能我并不适合爬山吧”等等想法。之后我想起来打开蓝牙耳机随机播放储存在手机里的歌曲,并且开始像平日晨练那样,有意识地只是去感
期刊
2020年,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突破1000万,成为了首个在该平台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她的每一个视频,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视频里,那些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的烟火气和怡然自得的田园气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也有许多人质疑,说真正的中国农村非常落后破败,根本不是这种归田园居的理想化模样。其实,那些梦想中的美丽乡村在苏州比比皆是,踏进各具特色的苏州乡村,就能看到了理想村居
期刊
今年6月,一场以“企业信用看苏州”为主题,围绕苏州企业信用建设情况展开的活动在苏州举行,作为2021年“诚信苏州”系列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矚目。  事实上,苏州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砥砺深耕,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例如成功创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中长期保持前列;在国家和省的各类评比中屡获大奖。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批“信易+”联盟
期刊
“开车这么多年,行驶在路上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应该在斑马线前。”庄晓天曾经是一位从业十余年、拥有二十年驾龄的出租车司机,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十年来苏州道路硬件设施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令他感慨最深的,则是越来越多的车子会自觉地在人行横道前做到主动礼让行人,并做到不以鸣笛的方式来催促行人快走。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斑马线理解成行人的生命线。红灯停绿灯行、请您不闯红灯、车辆要礼让行人……这些小学生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喜欢用“小哥”来称呼外卖派送员和快递派件员,这一声声或稚嫩或苍老的“小哥”,让苏州从遥远的异乡和高不可攀的最强地级市,变成了一座随处都能有熟人的江南水乡。  2020年,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刷屏网络,很多人发出思考:“不只是外卖员被困在了系统里,我们都是被困在大都市的人。”幸好,苏州以她特有的弹性和柔软,给了小哥们更多的空间,也让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