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医疗卫生服务视角,对我国近十年来床位、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三种主要医疗卫生资源在省际间的配置,采用基尼系数,并考虑人口因素,来衡量和分析地区间配置的公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我国三种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在省际间的配置总体处于公平状态,但不代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相同;二是卫生机构资源内在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省际间纯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三是卫生费用投入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关键词:医疗卫生 资源配置 公平性 医疗卫生服务
■一、问题与分析思路
医疗卫生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人类开展医疗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后者是指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从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集中于后者的研究。医疗卫生资源具有有限性、选择性、多样性特点。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主要有三大表现:一是筹资公平性;二是区域间公平性;三是服务公平性。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我国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区内医疗机构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上,而且绝大多数文献研究结论主要表现为配置的不公平性。例如,2005年国务院国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课题研究表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公平性却在下降。这些研究结论无疑直接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而且幾乎都把中国政府卫生投入规模“ 不足”问题, 作为造成目前卫生医疗改革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王俊(2007)的研究却表明,“卫生医疗系统的深层次问题, 不可能简单的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规模实现, 需要把政策的重点转向“ 管理的有效和投入的公平”,刘继同(2006)认为传统分配理论体系侧重市场初次分配和国家的二次分配, 无法充分反映卫生资源分配的现状, 提出了卫生资源四次分配机制和分配原则。
本文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主要基于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问题,从我国省际间角度,利用现有相关模型,通过计量方式进行分析。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之分,横向公平是指具有等量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人得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卫生服务需要的人, 所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同, 需要水平高的人得到较多的医疗卫生服务。如何来衡量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通常可以以医疗卫生资源地区分布的公平性与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分布的公平性来反映。本文拟对医疗卫生资源地区分布的公平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机构数和床位数指标的地区差异来实现。
本文的分析思路为:一是确立反映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的理论模型,鉴于我国省际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分析的特点和要求,本文拟采用基尼系数模型;二是样本采集和说明,从数据的可得性角度,本文确立了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机构、床位三种主要的医疗卫生资源,并采用每万人口拥有的数量来衡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三是省际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计量,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各年度相关指标的基尼系数;四是对上述三种资源数量与医疗卫生总费用进行回归;五是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说明
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看,衡量差异性的指标较多,例如变异系数、塞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不同的衡量指标其适用的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鉴于我国省际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分析的特点和要求,本文拟采用基尼系数进行衡量与分析。
基尼系数是首先被作为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 收入分配状况或对社会财富占用状况的经济发展指标。1912 年,意大利统计学家C. 基尼在其出版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不均等指数及其计算方法。1920 年,英国研究收入分配的专家达尔顿在《收入不均等的测量》一文中首次介绍基尼的不均等指数,并把它称之为平均差指数,认为该指数可以用来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此后,基尼的不均等指数逐步受到更多人的重视,被后人称为基尼系数,并且成为反映社会分配不平等程度、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地区间资源配置差异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显然,基尼系数对评估宏观经济形式、调整政策、调节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决策依据”价值。
■三、我国省际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模型计量
(一)样本说明
本文样本主要有三个,即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机构和床位,采用每万人口拥有的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1998-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样本范围说明如下:
1、卫生机构
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及监测(检验)机构、医学科研和在职培训机构、健康教育所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疗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急救中心(站)和临床检验中心。医疗机构分为非赢利性医疗机构和赢利性医疗机构。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
2、卫生技术人员
指卫生机构中医生、护理人员 、药剂人员、检验人员等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指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且取得《执业医师证书》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3、床位
指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为救治病人需要设置的供病人休息的病床,包括医院、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病床。
(二)模型计量结果
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应用上述模型进行计量,我们得出我国1997-2006年十年间三种资源在各地区间的基尼系数。
1、卫生技术人员资源配置省际间公平性分析
1997到2006年期间,我国各地区间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差距在逐渐缩小。从公平的角度来说,这十年期间,基尼系数都在0.15-0.2之间,是较为公平的,整体公平程度也在逐渐增强。
2、床位资源配置省际间公平性分析
1997到2006年期间,我国各地区间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差距总体趋势是逐渐缩小的,部分年度略有扩大,但幅度较低。从公平的角度来说,在十年期间,差异程度都在0.14-0.18之间,都是较为公平的,公平程度也越来越高。
3、卫生机构源配置省际间公平性分析
1997到2006年期间,我国各地区间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差距变化趋势,除2003年出现大的波动外,其余年度都比较稳定,2003年,基尼系数超过了0.4,为0.54,差异非常明显,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海南、西藏、青海和宁夏四个地方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与其它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形成的。从公平角度来看,这十年期间,绝大多数都处于相对公平的区间,只是2003年由于部分地区差异因素导致公平程度受到严重削弱。
2000-2006年间,我国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含防疫站)、妇幼保健院(所、站)三种卫生机构资源在省际间配置公平性差异很大。一是每万人拥有的医院数量,我国省际间的差异较小,其基尼系数处于0.25左右水平,表明这种资源在省际间配置比较公平,且差异逐年都在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每万人拥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疫站)数量,我国省际间的差异很大,其基尼系数处于0.4以上,表明这种资源在我国省际间配置极为不公平,且这种差异并没有得到改善的趋势;三是每万人拥有的妇幼保健院(所、站)数量,我国省际间差异较大,其基尼系数接近0.4水平,表明这种资源在省际间配置呈现不公平态势,但差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总之,尽管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量在我国省际间配置比较公平,但各类具体卫生机构在省际间配置公平性差异较大。
■四、卫生总费用投入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
卫生总费用反映全国当年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通过筹资来源法进行测算,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指各级政府用于卫生事业的财政预算拨款,二是社会卫生支出,指政府预算外的卫生资金投入,主要表现为社会医疗保险。其中包括企事业单位和乡村集体经济单位举办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费,企业职工医疗卫生费,行政事业单位负担的职工公费医疗超支部分等,三是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指城乡居民用自己可支配的经济收入支付的各项医疗卫生费用和医疗保险费用。尽管是按照筹资来源进行测算,但实际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数量究竟有着多大程度的联系,本文通过多元回归来分析。
我们仍然以上述三种资源作为主要的医疗卫生资源,受数据采集的局限,本文对全国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我们将1995年的指数确定为1,对其他年份的卫生总费用进行价格修正,各种数据请参见表1。
我们以调整后的卫生总费用作为因变量(Y),以床位数、卫生机构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作为自变量,分别命名为X1、X2、X3,应用SA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前,我们对三种资源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表明X2(卫生机构数)不显著,所以剔除掉。我们在此基础上,应用SAS分析软件对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卫生总费用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数据显示,相关系数表明卫生费用投入与床位数增加有较强的关系,而人员数量的增加与卫生费用投入负相关,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卫生费用投入存在结构问题,可能是由于卫生费用所增加的投入,更多用在设备的增加与更新上,而忽视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这一分析结果与我国卫生费用投入的实际比较吻合。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由于学识的局限,观点仅供参考。
(一)考虑到人口因素,我国三种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在省际间的配置总体处于公平状态,但不代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相同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总体公平结果与我国卫生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尽管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力水平不均,但各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数量的配置标准基本相同,而配置成本迥异,大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感。因此,资源数量配置处于公平状态,并不意味着各地区所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相同,同一省份中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分析结果予以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后的资金投入中,应由注重医疗卫生资源数量配置逐渐转向注重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这种转变在经济欠發达地区压力更大些。
(二)卫生机构资源内在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省际间纯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
上述分析表明,卫生机构中三种机构,即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在我国省际间配置公平性存在大的差异,医院数量由于体制原因在我国省际间的配置处于公平状态,而其他两种机构数量在我国省际间的配置,妇幼保健院接近不公平,疾病控制中心处于不公平状态。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医院属于准公共品,妇幼保健院和疾病控制中心属于纯公共品。这一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各地区对于属于纯公共品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提供重视不一,导致这些产品在地区间的配置差异很大。分析结果予以我们的启示是,今后在具有纯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上,应注重发挥中央政府的调控作用,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优先用于具有纯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
(三)卫生费用投入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在有限的资金投入情况下,对医疗卫生固定资产和设备投入较多,对医疗卫生领域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实际情况表明,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体制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至今未能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机制,导致医疗机构之间资产和设备资源出现配置的必要性和利用的低效率共存现象。我们认为,这不是依靠增加投入所能解决的问题。分析结果予以我们的启示是,解决医疗机构间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仅仅依靠增加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应当增加对医疗卫生领域人力资本投入。
参考文献:
[1]王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6;2
[2]王盼.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中国卫生经济,1998;11
[3]张彦波,张彦丽.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公平性分析.卫生软科学,2005;1
[4]王俊,中国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研究—三个误区及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7;2
[5]刘继同,卫生资源的四次分配机制与分配性公平卫生改革模式的战略思考. 中国卫生经济,2006;2
(责任编辑:张雄辉)
关键词:医疗卫生 资源配置 公平性 医疗卫生服务
■一、问题与分析思路
医疗卫生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人类开展医疗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后者是指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从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集中于后者的研究。医疗卫生资源具有有限性、选择性、多样性特点。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主要有三大表现:一是筹资公平性;二是区域间公平性;三是服务公平性。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我国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区内医疗机构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上,而且绝大多数文献研究结论主要表现为配置的不公平性。例如,2005年国务院国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课题研究表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公平性却在下降。这些研究结论无疑直接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而且幾乎都把中国政府卫生投入规模“ 不足”问题, 作为造成目前卫生医疗改革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王俊(2007)的研究却表明,“卫生医疗系统的深层次问题, 不可能简单的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规模实现, 需要把政策的重点转向“ 管理的有效和投入的公平”,刘继同(2006)认为传统分配理论体系侧重市场初次分配和国家的二次分配, 无法充分反映卫生资源分配的现状, 提出了卫生资源四次分配机制和分配原则。
本文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主要基于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问题,从我国省际间角度,利用现有相关模型,通过计量方式进行分析。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之分,横向公平是指具有等量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人得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卫生服务需要的人, 所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同, 需要水平高的人得到较多的医疗卫生服务。如何来衡量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通常可以以医疗卫生资源地区分布的公平性与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分布的公平性来反映。本文拟对医疗卫生资源地区分布的公平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机构数和床位数指标的地区差异来实现。
本文的分析思路为:一是确立反映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的理论模型,鉴于我国省际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分析的特点和要求,本文拟采用基尼系数模型;二是样本采集和说明,从数据的可得性角度,本文确立了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机构、床位三种主要的医疗卫生资源,并采用每万人口拥有的数量来衡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三是省际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计量,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各年度相关指标的基尼系数;四是对上述三种资源数量与医疗卫生总费用进行回归;五是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说明
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看,衡量差异性的指标较多,例如变异系数、塞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不同的衡量指标其适用的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鉴于我国省际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分析的特点和要求,本文拟采用基尼系数进行衡量与分析。
基尼系数是首先被作为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 收入分配状况或对社会财富占用状况的经济发展指标。1912 年,意大利统计学家C. 基尼在其出版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不均等指数及其计算方法。1920 年,英国研究收入分配的专家达尔顿在《收入不均等的测量》一文中首次介绍基尼的不均等指数,并把它称之为平均差指数,认为该指数可以用来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此后,基尼的不均等指数逐步受到更多人的重视,被后人称为基尼系数,并且成为反映社会分配不平等程度、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地区间资源配置差异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显然,基尼系数对评估宏观经济形式、调整政策、调节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决策依据”价值。
■三、我国省际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模型计量
(一)样本说明
本文样本主要有三个,即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机构和床位,采用每万人口拥有的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1998-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样本范围说明如下:
1、卫生机构
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及监测(检验)机构、医学科研和在职培训机构、健康教育所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疗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急救中心(站)和临床检验中心。医疗机构分为非赢利性医疗机构和赢利性医疗机构。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
2、卫生技术人员
指卫生机构中医生、护理人员 、药剂人员、检验人员等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指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且取得《执业医师证书》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3、床位
指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为救治病人需要设置的供病人休息的病床,包括医院、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病床。
(二)模型计量结果
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应用上述模型进行计量,我们得出我国1997-2006年十年间三种资源在各地区间的基尼系数。
1、卫生技术人员资源配置省际间公平性分析
1997到2006年期间,我国各地区间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差距在逐渐缩小。从公平的角度来说,这十年期间,基尼系数都在0.15-0.2之间,是较为公平的,整体公平程度也在逐渐增强。
2、床位资源配置省际间公平性分析
1997到2006年期间,我国各地区间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差距总体趋势是逐渐缩小的,部分年度略有扩大,但幅度较低。从公平的角度来说,在十年期间,差异程度都在0.14-0.18之间,都是较为公平的,公平程度也越来越高。
3、卫生机构源配置省际间公平性分析
1997到2006年期间,我国各地区间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差距变化趋势,除2003年出现大的波动外,其余年度都比较稳定,2003年,基尼系数超过了0.4,为0.54,差异非常明显,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海南、西藏、青海和宁夏四个地方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与其它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形成的。从公平角度来看,这十年期间,绝大多数都处于相对公平的区间,只是2003年由于部分地区差异因素导致公平程度受到严重削弱。
2000-2006年间,我国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含防疫站)、妇幼保健院(所、站)三种卫生机构资源在省际间配置公平性差异很大。一是每万人拥有的医院数量,我国省际间的差异较小,其基尼系数处于0.25左右水平,表明这种资源在省际间配置比较公平,且差异逐年都在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每万人拥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疫站)数量,我国省际间的差异很大,其基尼系数处于0.4以上,表明这种资源在我国省际间配置极为不公平,且这种差异并没有得到改善的趋势;三是每万人拥有的妇幼保健院(所、站)数量,我国省际间差异较大,其基尼系数接近0.4水平,表明这种资源在省际间配置呈现不公平态势,但差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总之,尽管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量在我国省际间配置比较公平,但各类具体卫生机构在省际间配置公平性差异较大。
■四、卫生总费用投入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
卫生总费用反映全国当年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通过筹资来源法进行测算,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指各级政府用于卫生事业的财政预算拨款,二是社会卫生支出,指政府预算外的卫生资金投入,主要表现为社会医疗保险。其中包括企事业单位和乡村集体经济单位举办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费,企业职工医疗卫生费,行政事业单位负担的职工公费医疗超支部分等,三是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指城乡居民用自己可支配的经济收入支付的各项医疗卫生费用和医疗保险费用。尽管是按照筹资来源进行测算,但实际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数量究竟有着多大程度的联系,本文通过多元回归来分析。
我们仍然以上述三种资源作为主要的医疗卫生资源,受数据采集的局限,本文对全国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我们将1995年的指数确定为1,对其他年份的卫生总费用进行价格修正,各种数据请参见表1。
我们以调整后的卫生总费用作为因变量(Y),以床位数、卫生机构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作为自变量,分别命名为X1、X2、X3,应用SA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前,我们对三种资源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表明X2(卫生机构数)不显著,所以剔除掉。我们在此基础上,应用SAS分析软件对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卫生总费用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数据显示,相关系数表明卫生费用投入与床位数增加有较强的关系,而人员数量的增加与卫生费用投入负相关,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卫生费用投入存在结构问题,可能是由于卫生费用所增加的投入,更多用在设备的增加与更新上,而忽视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这一分析结果与我国卫生费用投入的实际比较吻合。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由于学识的局限,观点仅供参考。
(一)考虑到人口因素,我国三种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在省际间的配置总体处于公平状态,但不代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相同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总体公平结果与我国卫生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尽管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力水平不均,但各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数量的配置标准基本相同,而配置成本迥异,大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感。因此,资源数量配置处于公平状态,并不意味着各地区所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相同,同一省份中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分析结果予以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后的资金投入中,应由注重医疗卫生资源数量配置逐渐转向注重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这种转变在经济欠發达地区压力更大些。
(二)卫生机构资源内在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省际间纯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
上述分析表明,卫生机构中三种机构,即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在我国省际间配置公平性存在大的差异,医院数量由于体制原因在我国省际间的配置处于公平状态,而其他两种机构数量在我国省际间的配置,妇幼保健院接近不公平,疾病控制中心处于不公平状态。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医院属于准公共品,妇幼保健院和疾病控制中心属于纯公共品。这一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各地区对于属于纯公共品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提供重视不一,导致这些产品在地区间的配置差异很大。分析结果予以我们的启示是,今后在具有纯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上,应注重发挥中央政府的调控作用,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优先用于具有纯公共品性质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
(三)卫生费用投入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在有限的资金投入情况下,对医疗卫生固定资产和设备投入较多,对医疗卫生领域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实际情况表明,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体制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至今未能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机制,导致医疗机构之间资产和设备资源出现配置的必要性和利用的低效率共存现象。我们认为,这不是依靠增加投入所能解决的问题。分析结果予以我们的启示是,解决医疗机构间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仅仅依靠增加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应当增加对医疗卫生领域人力资本投入。
参考文献:
[1]王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6;2
[2]王盼.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中国卫生经济,1998;11
[3]张彦波,张彦丽.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公平性分析.卫生软科学,2005;1
[4]王俊,中国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研究—三个误区及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7;2
[5]刘继同,卫生资源的四次分配机制与分配性公平卫生改革模式的战略思考. 中国卫生经济,2006;2
(责任编辑:张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