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极大限制,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性成熟阶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高校应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教育资源,加强网站、微信、QQ等媒体的融合,着力提升同伴教育水平,打造线上活动品牌以增强疫情情境下青春健康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关键词:新冠疫情;青春健康;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63
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我国对人员流动、聚集性活动特别是室内活动进行严格控制,高校学生经历了“超长假期”“线上课堂”“校园封闭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在空间受限的同时,学生的自由时间变多,需要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身学习行为、生活行为进行调控,这对学生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原本不在教学体系内的青春健康教育则出现了真空状态,现行的教育形式不能及时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陷入教育困境。
1 新冠疫情情境下高校青春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1 应急教育机制缺乏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于全球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场疫情防控的战争中,我国上下一心抗击疫情,战果明显,但也暴露出公共卫生、教育、民生等方面的应急机制不够完善。疫情期间,有的大学生因感染住入了隔离区,有的对抗灾防疫存在知识和技能的盲区,有的对未来的不可知产生焦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受到不良影响,而相关教育没能及时跟上。
1.2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相对于专业教学来说,青春健康教育并未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部分高校认识不到位,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对青年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问题重视不足。在开展网络教学时,并未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其中,对青年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线下的讲座、宣传活动也被限制规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3 学生自我监控能力不足
高校学生处于蓬勃发展的青年阶段,在此阶段人的脑部发育即将达到成熟状态,并随着第二性特征的出现,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男女特征更加鲜明。他们思想前卫、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自我控制和辨识能力不高,在疫情情境下,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网络社交,容易受不良观念、新思潮、不同生活方式影响,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价值观念失衡、价值评判失误以及行为偏差。
2 高校青春健康教育現行干预模式
青春健康教育是指对10-24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有关于青春期健康方面的教育,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性生理、性心理及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加强其健康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目前,我国青春健康干预模式主要有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同伴教育、社会实践等干预模式,各种教育模式的干预效果不一。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指学校在新生入校第一年开设青春健康教育课程,由教师集中授课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受的健康教育水平不一,有的初高中学校甚至只是把健康教育的教材发给学生让其自学。在大学里,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统一的课堂教学可以让每个同学都能较为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
2.2 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邀请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专家或者老师担任主讲人,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主讲人身份还是讲座内容都具有权威性,更具有可信度。同时对高职院校来说,专题讲座简单易行,便于组织,相对于课堂来说,每场的受众更多。
2.3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理念发源于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被引入我国后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的主导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通过生活环境相仿、学习经历相近、社会地位基本相同的同龄人互相分享、互相影响,以平等、轻松的教育方式引起同伴的心理共鸣,有针对性的提供青春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从而潜移默化的增强同伴健康生活的意识。
2.4 社会实践
随着青春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开始改进教学方式,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补充,倡导和组织学生社团、志愿者队伍走出校园,为属地青少年群体提供防艾宣传、同伴教育等服务,不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还能提升整个地区的青春健康教育水平。
3 现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行的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同伴教育、社会实践以及主题特色活动在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各种教育模式仍因多种原因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3.1 师生缺乏主观重视,在知识获取和分享上缺少主动性
虽然课堂教学覆盖面较广,但很多高校没有将青春健康教育内容单独设置成一门系统课程,只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在恋爱中成长”章节中有所体现,常常由辅导员授课。由于教学任务重,任课辅导员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仍以单方面说教、“灌输式”为主。部分教师自身对性健康教育感到避重就轻,担心过多讲解反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知识分享上也有所保留。而学生只满足于考试合格,对知识获取缺少主动性。
3.2 专题讲座受众有限,运营成本过高
受到场地、时间等条件的制约,专题讲座的受众有限,但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如扬州市职业大学,每届学生人数在5000人左右,按照每场讲座200人算,同一主题内容的讲座需要举办25场才能覆盖一届学生,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健康教育运营成本太高。同时,讲座对于主讲人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主讲人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要求主讲人有亲和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说教、不照本宣科。 3.3 同伴教育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有待提高
一般对实施同伴教育的主持人应有比较高的招募标准,再经过培训、备课、试讲、比赛等环节的培育,使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丰富的青春健康知识,能真正发挥引导员、调解员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同伴教育者一般是表现较为出色的高年级学生,主要出于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同伴教育活动,受限于自身能力、服务时间、知识背景,知识体系构建不完善,很难保证教育成效。
3.4 教育活动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效果有限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青春健康教育工作一般由青春健康同伴社承担,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效果主要依赖于社团指导老师的投入和社团学生的水平,而社团指导老师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很难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到社团,学生的水平高低不一,无法确保活动开展的效果。教育实践活动和特色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忽视教学实效,活动结束后的教育也缺乏延续性,整体效果浮于表面。
4 疫情情境下青春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疫情情境下,网络打破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固有模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青春健康教育要提高实效性,就要依托互联网,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新的宣传阵地。
4.1 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教育资源,提供正规的知识获取渠道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且传播信息容量大,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即时获取图片、视频、文字等数据信息。对于青春健康教育工作,高校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提升学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培养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将青春健康教育课程纳入线上课堂教学体系中,改变考核机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要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特别是注重新生人际交往压力、毕业生就业压力方面的疏导,以防因过高的压力而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
疫情防控期间,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减少,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聚集的地方,青春健康教育要做到“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就在哪儿”。高校要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教育工作活起来,制作电子海报、H5、微视频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材料,开设科普专栏,引导学生查阅中国青年网络、中国计生协、中国疾控艾防中心等官方媒体信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知识来源。
4.2 加强网站、微信、QQ等媒体的融合,扩大受众面,实现优势互补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除了校级平台,各大高校的职能部门或学院、社团甚至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高校青春健康教育工作指导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级新媒体平台,发布权威系统的青春健康教育知识,方便学生根据需要及时查阅。
同时发挥微信、QQ的及时互动性,在平台上链接留言区、咨询窗口,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定期解答。虽然微信、QQ注册时需要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但是注册成功后都可通过设置隐藏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学习者可以在保护自我隐私的前提下,大胆地通过新媒体发表观点、提出疑问,教育者则通过新媒体及时答疑、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建议通过大数据技术梳理出常见问题,制定统一答复,健全教育者和学生的互动体系,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3 着力提升同伴教育水平
疫情情境下由于空间距离变大,学生如有突发状况不能及时被发现,这就亟待提高同伴教育人员数量和质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同伴教育活动中来。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高校的同伴教育线下培训工作处于停摆状态,社团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线上培训的可能,如定期设置主题话题,组织同伴教育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先行参与话题讨论,组织方为每个主题提供相关知识储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共同总结出问题解决参考方案。在此基础上,每个同伴教育者再去分头组织一场主题讨论,同时发展其中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具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成为新的同伴教育者,进而壮大同伴教育队伍,以达到更广泛的传播。
4.4 打造线上活动品牌,增加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结合特定时间节点、纪念日,如新生入学教育、“9·26”世界避孕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品牌活动是高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整体教育水平,并能凸显不同高校的教育特色,因此要特别关注特殊时期活动品牌的打造。首先,线上教育的场所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移动化、虚拟化等特点,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疫情情境下青春健康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其次,青春健康教育线上活动品牌的打造,不能仅仅依靠社团指导老师的个人投入,需要有团队齐心协力,通过前期调研、集中策划、统筹推进、成效评估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准实施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应贴切学生生活,紧扣学生需求,既要有形式也要有内容。
参考文献
[1]金银秀,金锋.同伴教育在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评价[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0):168-169.
[2]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同伴教育手册.中国青年网络,2015,(5).
[3]黄丹琳.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禁毒防艾教育工作体系探析——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6):74-79.
[4]赵敏,杨宗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8):52-53.
基金项目:扬州市职业大学青春健康教育课题“新冠疫情情境下高校青春健康教育路径研究”(YZZDJSX2020102)。
作者简介:张敏(1979-),女,江苏扬州人,馆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政教育。
关键词:新冠疫情;青春健康;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63
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我国对人员流动、聚集性活动特别是室内活动进行严格控制,高校学生经历了“超长假期”“线上课堂”“校园封闭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在空间受限的同时,学生的自由时间变多,需要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身学习行为、生活行为进行调控,这对学生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原本不在教学体系内的青春健康教育则出现了真空状态,现行的教育形式不能及时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陷入教育困境。
1 新冠疫情情境下高校青春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1 应急教育机制缺乏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于全球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场疫情防控的战争中,我国上下一心抗击疫情,战果明显,但也暴露出公共卫生、教育、民生等方面的应急机制不够完善。疫情期间,有的大学生因感染住入了隔离区,有的对抗灾防疫存在知识和技能的盲区,有的对未来的不可知产生焦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受到不良影响,而相关教育没能及时跟上。
1.2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相对于专业教学来说,青春健康教育并未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部分高校认识不到位,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对青年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问题重视不足。在开展网络教学时,并未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其中,对青年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线下的讲座、宣传活动也被限制规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3 学生自我监控能力不足
高校学生处于蓬勃发展的青年阶段,在此阶段人的脑部发育即将达到成熟状态,并随着第二性特征的出现,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男女特征更加鲜明。他们思想前卫、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自我控制和辨识能力不高,在疫情情境下,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网络社交,容易受不良观念、新思潮、不同生活方式影响,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价值观念失衡、价值评判失误以及行为偏差。
2 高校青春健康教育現行干预模式
青春健康教育是指对10-24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有关于青春期健康方面的教育,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性生理、性心理及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加强其健康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目前,我国青春健康干预模式主要有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同伴教育、社会实践等干预模式,各种教育模式的干预效果不一。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指学校在新生入校第一年开设青春健康教育课程,由教师集中授课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受的健康教育水平不一,有的初高中学校甚至只是把健康教育的教材发给学生让其自学。在大学里,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统一的课堂教学可以让每个同学都能较为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
2.2 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邀请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专家或者老师担任主讲人,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主讲人身份还是讲座内容都具有权威性,更具有可信度。同时对高职院校来说,专题讲座简单易行,便于组织,相对于课堂来说,每场的受众更多。
2.3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理念发源于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被引入我国后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的主导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通过生活环境相仿、学习经历相近、社会地位基本相同的同龄人互相分享、互相影响,以平等、轻松的教育方式引起同伴的心理共鸣,有针对性的提供青春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从而潜移默化的增强同伴健康生活的意识。
2.4 社会实践
随着青春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开始改进教学方式,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补充,倡导和组织学生社团、志愿者队伍走出校园,为属地青少年群体提供防艾宣传、同伴教育等服务,不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还能提升整个地区的青春健康教育水平。
3 现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行的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同伴教育、社会实践以及主题特色活动在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各种教育模式仍因多种原因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3.1 师生缺乏主观重视,在知识获取和分享上缺少主动性
虽然课堂教学覆盖面较广,但很多高校没有将青春健康教育内容单独设置成一门系统课程,只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在恋爱中成长”章节中有所体现,常常由辅导员授课。由于教学任务重,任课辅导员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仍以单方面说教、“灌输式”为主。部分教师自身对性健康教育感到避重就轻,担心过多讲解反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知识分享上也有所保留。而学生只满足于考试合格,对知识获取缺少主动性。
3.2 专题讲座受众有限,运营成本过高
受到场地、时间等条件的制约,专题讲座的受众有限,但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如扬州市职业大学,每届学生人数在5000人左右,按照每场讲座200人算,同一主题内容的讲座需要举办25场才能覆盖一届学生,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健康教育运营成本太高。同时,讲座对于主讲人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主讲人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要求主讲人有亲和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说教、不照本宣科。 3.3 同伴教育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有待提高
一般对实施同伴教育的主持人应有比较高的招募标准,再经过培训、备课、试讲、比赛等环节的培育,使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丰富的青春健康知识,能真正发挥引导员、调解员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同伴教育者一般是表现较为出色的高年级学生,主要出于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同伴教育活动,受限于自身能力、服务时间、知识背景,知识体系构建不完善,很难保证教育成效。
3.4 教育活动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效果有限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青春健康教育工作一般由青春健康同伴社承担,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效果主要依赖于社团指导老师的投入和社团学生的水平,而社团指导老师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很难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到社团,学生的水平高低不一,无法确保活动开展的效果。教育实践活动和特色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忽视教学实效,活动结束后的教育也缺乏延续性,整体效果浮于表面。
4 疫情情境下青春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疫情情境下,网络打破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固有模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青春健康教育要提高实效性,就要依托互联网,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新的宣传阵地。
4.1 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教育资源,提供正规的知识获取渠道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且传播信息容量大,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即时获取图片、视频、文字等数据信息。对于青春健康教育工作,高校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提升学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培养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将青春健康教育课程纳入线上课堂教学体系中,改变考核机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要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特别是注重新生人际交往压力、毕业生就业压力方面的疏导,以防因过高的压力而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
疫情防控期间,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减少,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聚集的地方,青春健康教育要做到“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就在哪儿”。高校要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教育工作活起来,制作电子海报、H5、微视频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材料,开设科普专栏,引导学生查阅中国青年网络、中国计生协、中国疾控艾防中心等官方媒体信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知识来源。
4.2 加强网站、微信、QQ等媒体的融合,扩大受众面,实现优势互补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除了校级平台,各大高校的职能部门或学院、社团甚至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高校青春健康教育工作指导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级新媒体平台,发布权威系统的青春健康教育知识,方便学生根据需要及时查阅。
同时发挥微信、QQ的及时互动性,在平台上链接留言区、咨询窗口,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定期解答。虽然微信、QQ注册时需要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但是注册成功后都可通过设置隐藏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学习者可以在保护自我隐私的前提下,大胆地通过新媒体发表观点、提出疑问,教育者则通过新媒体及时答疑、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建议通过大数据技术梳理出常见问题,制定统一答复,健全教育者和学生的互动体系,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3 着力提升同伴教育水平
疫情情境下由于空间距离变大,学生如有突发状况不能及时被发现,这就亟待提高同伴教育人员数量和质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同伴教育活动中来。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高校的同伴教育线下培训工作处于停摆状态,社团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线上培训的可能,如定期设置主题话题,组织同伴教育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先行参与话题讨论,组织方为每个主题提供相关知识储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共同总结出问题解决参考方案。在此基础上,每个同伴教育者再去分头组织一场主题讨论,同时发展其中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具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成为新的同伴教育者,进而壮大同伴教育队伍,以达到更广泛的传播。
4.4 打造线上活动品牌,增加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结合特定时间节点、纪念日,如新生入学教育、“9·26”世界避孕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品牌活动是高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整体教育水平,并能凸显不同高校的教育特色,因此要特别关注特殊时期活动品牌的打造。首先,线上教育的场所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移动化、虚拟化等特点,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疫情情境下青春健康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其次,青春健康教育线上活动品牌的打造,不能仅仅依靠社团指导老师的个人投入,需要有团队齐心协力,通过前期调研、集中策划、统筹推进、成效评估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准实施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应贴切学生生活,紧扣学生需求,既要有形式也要有内容。
参考文献
[1]金银秀,金锋.同伴教育在高职院校青春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评价[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0):168-169.
[2]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同伴教育手册.中国青年网络,2015,(5).
[3]黄丹琳.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禁毒防艾教育工作体系探析——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6):74-79.
[4]赵敏,杨宗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8):52-53.
基金项目:扬州市职业大学青春健康教育课题“新冠疫情情境下高校青春健康教育路径研究”(YZZDJSX2020102)。
作者简介:张敏(1979-),女,江苏扬州人,馆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