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系统复习时知识网络建构探索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化学试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考的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知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而高中化学又是由众多的零星的知识点集结而成。尤其是在元素和有机化学当中,很多的特性是无规律可循的,因此常有学生说,化学难学,因为要记的知识太多。作为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在复习中提高效率,增强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实现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就要注重方法的探索,本人结合几年的从教体会和对高考的研究,下面简单谈谈知识网络构建这一复习方法。
  一、纵观全局,认识整体
  总复习时,我们先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识,即要掌握高中化学分为五大块:一为基本理论(包括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四同”概念、电子式、结构简式、离子方程式、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盐类水解、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二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重要的金属元素钠、铝、铁、镁和重要的非金属碳、氮、硫、氯)、三为有机知识(包括烷、烯、炔、芳、醇、醛、酸、酯)、四为化学实验、五为化学计算等五大块知识。在总体把握这五大块知识框架下,再帮助学生完成对每一块知识的网络构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链条。先把握整体,再掌握局部,这样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在知识块间也才能灵活切换。才能做到旧中有新、旧中有发展、旧中有认识。
  二、抓住局部,把握细节
  1、基本理论部分,可以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主线形成基本理论体系,另外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以化学平衡来收敛和发散。
  2、元素化合物部分,可以元素周期律为中心,“一表两线”来构建知识网络,“一表”即元素周期表,它反应了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两线”中一条线是教材中知识主线,如“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体系;另一条线则是同一物质的因果线索,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保存、用途、存在等,即形成“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的脉络。依据“一表两线”,便可揭示元素化合物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线结网”,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官能团化学,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寻找有机化学的规律,即“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结合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的规律,就能很好地把握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进而绘出有机网络图。另外还可以采用“小专题”归纳法,对有机化学中的零散知识作以系统归纳。
  4、化学实验部分,以药品选用和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能体系。高中化学实验,必须以掌握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前提,对二者能做到正确理解、有序贮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使用时能正确提取。因此应熟记以下双基内容:实验基本常识,如常用化学仪器分类及其使用方法、试剂的保存和存放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及称量、物质的溶解及加热、物质的分离及提纯、仪器的装置及洗涤等;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包括原料、原理、装置、净化、收集、检验、吸收等;物质的检验包括常见气体、阴、阳离子及有机物等。在掌握上述双基的基础上,采用横向串联和纵向延伸的方法,把简单实验设计成综合实验、系列实验。横向串联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从而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纵向延伸可使知识程序化,使知识达到前所未有的功能。如在复习乙炔时,可将乙炔的制备、净化、乙烯与溴水、收集、点燃等组合成系列实验,从而达到对乙炔的整体认识。通过综合,系列实验,可以重组知识,编织成网,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训练创新性思维
  5、化学计算部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形成化学定量简单计算网络。以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切入点,全面辐射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质量守恒定律、气体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当中。
  三、综合整理,构建网络
  在上述归纳、总结、构建网络的基础上,再将五大块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进行联想记忆、理解、应用,做到融会贯通,使学生构建一个较为牢固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注意哪些知识点还有不懂或易错的地方,注重查漏补缺。
  总之在化学复习阶段,尤其是高三的化学总复习阶段,其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杂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方法交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网,决不能轻易包办代替,把现成结论给予学生,造成消化不良。
其他文献
传统英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变提出了三大目标:一是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课程的目标与定位。二是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树立新的学生观。三是发展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创新英语教学课堂,应该着力于跨文化的认知和交
期刊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作文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
期刊
谈到数学,大多人联想到的就是逻辑、严密、抽象、枯燥。学习是一种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当学生的情感、价值、地位被忽视后,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包袱,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为孩子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呢?  一、用“爱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十分重大。学生都非常敏感,教师是否真的爱他们,他们一眼都
期刊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做法。它能刺激学生积
期刊
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实践的学习方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尤其注重对数学德育功能的体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对新课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应发挥数学教学中潜在的德育教育功能,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教会他们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从内因上影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成为“四有”新人。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对数学教学德育功能的强调,笔者认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教师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也出现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某些教师脱离教材实际、片面追求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致在使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下水平的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如何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实际地把数学知识的教学与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智力也相应得到发展。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如下:  一、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
期刊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阅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平等对话、主动读书、自主发现、自由合作,把学生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带有创见性的思维,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想,教师教学首先要有创新,要改革教学方法,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参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