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直觉是直觉思维在对数学知识理解上的主要表现形式,也被称为合情推理.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数学直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中学教学不能忽视学生数学直觉的培养.本文以卡布列克运算为例,阐述了从数学直觉发现结论,到演绎推理证明结论,再利用数学直觉发现新结论的完整过程,这样的过程正是数学得到发展必须经历的.
【关键词】数学直觉;卡布列克;黑洞数
直觉思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指对一个问题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而所谓数学直觉,是直觉思维在对数学知识理解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等活动,对数学结论做出迅速的判断,我们也将之称为合情推理.
在数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数学直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勾股定理到圆幂定理,从哥德巴赫猜想到孪生素数,数学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定理和猜想都离不开数学直觉.因而,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卡布列克是一名美国的数学家,他设计了一种神奇的运算:对于一个数字不完全相同的四位数,如果将数字重新排列,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小的数,然后作差,产生一个新的四位数(如果差不是四位数,则用0补齐);将这个四位数中的数字重新排列,继续组成一个最大数和最小数,作差……按照这样的运算法则,不停继续下去.他在对几个数字进行这样的运算后,发现总是得到一个稳定的结果:6 174.例如,我们对数字2 566进行这样的运算,第一次得到的结果为4 266,第二次得到的结果为4 176,第三次便得到6 174;如果数字为2 561,第一次结果是5 265,第二次结果为3 996,第三次结果为6 264,第四次结果为4 176,第五次结果为6 174.于是,依靠数学直觉,卡布列克大胆猜想:任意一个四位数,经过这样的运算,总会得到6 174.如此,在尝试了几次后,他还认为最多经过七次,就可以得到6 174.
实际上,这样的过程如果交给学生去探索,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猜测出这样的结论,这也是培养其数学直觉的过程.但是如何让学生去信服自己的数学直觉呢?这个时候便可借助演绎推理来进行——通过适当的证明去分析所猜想结论的合理性.这样,学生便经历了从数学直觉到演绎推理的过程,通过数学直觉发现结论,而通过演绎推理肯定结论.
那么,卡布列克的猜想是否合理呢?我们很容易证明:在这样的运算下,在有限步内必然会进入一个循环.理由很简单,从1 000~9 999,四位数一共只有9 000个,如果加上限制条件,数字只会更少.那么,循环节是否只有6 174这一个数?是否存在一个数字需要通过8次或者8次以上的运算才能得到6 174?很多数学爱好者对此进行过证明,更有人使用编程解决了这个问题.笔者在此提供一种建立在简单枚举基础上的证明方法.
我们任意给出一个四位数,将其数字重新排列,不妨設组成的最大数为abcd,其中满足9≥a≥b≥c≥d≥0,那么最小数则为dcba,经过一次卡布列克运算,我们能得到
abcd-dcba=999(a-d) 90(b-c)=K1.
由条件知:a-d>b-c,否则会有a=b=c=d.
若a-d=1,则b-c=0,K1=0 999;
若a-d=2,则b-c=0或1,K1=1 998或2 088;
若a-d=3,则b-c=0或1或2,K1=2 997或3 087或3 177;
……
这样进行下去,K1共有1 2 3 … 9=45个可能的取值.
若对K1进行一次卡布列克运算得到的结果为K2,经计算,K2共有20个可能的取值,分别为8 991,8 082,8 352,7 173,8 532,6 354,6 264,8 172,6 174,4 176,5 355,7 992,5 994,3 996,1 998,4 995,3 087,5 265,9 621,7 443.
此时,再将其中19个不为6 174的数进行卡布列克运算,得到的K3只有13个取值:8 082,8 532,6 174,6 354,3 087,4 176,7 443,1 998,7 173,5 355,6 264,8 352,3 996.
继续下去,K4的取值共有10个:8 532,6 174,3 087,8 352,3 996,8 082,6 354,1 998,4 176,6 264;
K5的取值共有7个:6 174,8 352,6 264,8 532,3 087,8 082,4 176;
K6的取值共有3个:6 174,8 352,8 532;
而K7只可能取6 174.
故任意一个四位数,只需要经过最多7步卡布列克运算,便能够得到6 174.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证明了卡布列克的猜想的合理性.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数学家们将6 174这个数称为卡布列克常数.实际上,在数学直觉的助推下,我们还能够有更进一步的猜想.如,对于更高位的数,在卡布列克运算下,是否也存在像6 174这样的常数呢?如果有,最多需要几次运算得到呢?类似的猜想促使着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而数学也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探索中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马明教育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关键词】数学直觉;卡布列克;黑洞数
直觉思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指对一个问题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而所谓数学直觉,是直觉思维在对数学知识理解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等活动,对数学结论做出迅速的判断,我们也将之称为合情推理.
在数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数学直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勾股定理到圆幂定理,从哥德巴赫猜想到孪生素数,数学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定理和猜想都离不开数学直觉.因而,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卡布列克是一名美国的数学家,他设计了一种神奇的运算:对于一个数字不完全相同的四位数,如果将数字重新排列,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小的数,然后作差,产生一个新的四位数(如果差不是四位数,则用0补齐);将这个四位数中的数字重新排列,继续组成一个最大数和最小数,作差……按照这样的运算法则,不停继续下去.他在对几个数字进行这样的运算后,发现总是得到一个稳定的结果:6 174.例如,我们对数字2 566进行这样的运算,第一次得到的结果为4 266,第二次得到的结果为4 176,第三次便得到6 174;如果数字为2 561,第一次结果是5 265,第二次结果为3 996,第三次结果为6 264,第四次结果为4 176,第五次结果为6 174.于是,依靠数学直觉,卡布列克大胆猜想:任意一个四位数,经过这样的运算,总会得到6 174.如此,在尝试了几次后,他还认为最多经过七次,就可以得到6 174.
实际上,这样的过程如果交给学生去探索,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猜测出这样的结论,这也是培养其数学直觉的过程.但是如何让学生去信服自己的数学直觉呢?这个时候便可借助演绎推理来进行——通过适当的证明去分析所猜想结论的合理性.这样,学生便经历了从数学直觉到演绎推理的过程,通过数学直觉发现结论,而通过演绎推理肯定结论.
那么,卡布列克的猜想是否合理呢?我们很容易证明:在这样的运算下,在有限步内必然会进入一个循环.理由很简单,从1 000~9 999,四位数一共只有9 000个,如果加上限制条件,数字只会更少.那么,循环节是否只有6 174这一个数?是否存在一个数字需要通过8次或者8次以上的运算才能得到6 174?很多数学爱好者对此进行过证明,更有人使用编程解决了这个问题.笔者在此提供一种建立在简单枚举基础上的证明方法.
我们任意给出一个四位数,将其数字重新排列,不妨設组成的最大数为abcd,其中满足9≥a≥b≥c≥d≥0,那么最小数则为dcba,经过一次卡布列克运算,我们能得到
abcd-dcba=999(a-d) 90(b-c)=K1.
由条件知:a-d>b-c,否则会有a=b=c=d.
若a-d=1,则b-c=0,K1=0 999;
若a-d=2,则b-c=0或1,K1=1 998或2 088;
若a-d=3,则b-c=0或1或2,K1=2 997或3 087或3 177;
……
这样进行下去,K1共有1 2 3 … 9=45个可能的取值.
若对K1进行一次卡布列克运算得到的结果为K2,经计算,K2共有20个可能的取值,分别为8 991,8 082,8 352,7 173,8 532,6 354,6 264,8 172,6 174,4 176,5 355,7 992,5 994,3 996,1 998,4 995,3 087,5 265,9 621,7 443.
此时,再将其中19个不为6 174的数进行卡布列克运算,得到的K3只有13个取值:8 082,8 532,6 174,6 354,3 087,4 176,7 443,1 998,7 173,5 355,6 264,8 352,3 996.
继续下去,K4的取值共有10个:8 532,6 174,3 087,8 352,3 996,8 082,6 354,1 998,4 176,6 264;
K5的取值共有7个:6 174,8 352,6 264,8 532,3 087,8 082,4 176;
K6的取值共有3个:6 174,8 352,8 532;
而K7只可能取6 174.
故任意一个四位数,只需要经过最多7步卡布列克运算,便能够得到6 174.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证明了卡布列克的猜想的合理性.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数学家们将6 174这个数称为卡布列克常数.实际上,在数学直觉的助推下,我们还能够有更进一步的猜想.如,对于更高位的数,在卡布列克运算下,是否也存在像6 174这样的常数呢?如果有,最多需要几次运算得到呢?类似的猜想促使着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而数学也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探索中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马明教育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