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逃避纳粹炮火的艺术品

来源 :译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国家美术馆将其藏品中的精品运送到威尔士的一处板岩矿山中……

  1940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郑重宣布:“可以把它们藏到洞穴和地窖里,但是不能离开英伦三岛,哪怕是一幅画都不行。”他决心保护国家美术馆的藏品免受纳粹的炮火攻击,但是这些镇馆瑰宝仍需保存在英国国内。
  或者说也可以将这些稀世珍宝藏匿于国内的地面之下?当时的英国国家美术馆正是采取了这种做法,将展品藏在北威尔士马诺德的一处古老板岩矿内,从而保证了这些画作的安全。
  将珍贵藏品保存在矿井里,这听起来并不是个好主意,但是这些画作在矿井里其实“很开心”。英国国家美术馆近来举办了一个题为“马诺德:国家宝藏之穴”的展览,介绍美术馆史上的那段特殊时期。这次小型展览展出内容包括画作迁移到斯诺登尼亚山靠近布莱奈费斯蒂尼奥格矿山时的影像资料以及矿山现在的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艺术作品或毁于战火,或被掠夺后不知所终。尽管有很多无价之宝得益于不少个人和机构的义举而逃过一劫,但当我们听闻二战期间一些艺术品的悲惨遭遇时还是会蹙额。
  埃尔金大理石雕当时藏在伦敦奥尔德维奇地铁站,但后来人们惊恐地发现,如果地铁站被炸弹直接命中,埃尔金大理石雕必遭破坏。1939年,巴黎卢浮宫被清空,3 600幅画作被全部打包寄放到安全屋内。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蒙娜丽莎》很脆弱不适合搬动,但二战期间,为了不让它落入纳粹之手,这幅画从乡间古堡到修道院一共经历了五次迁移。
  在那时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并不是唯一一家需要重新安置到威尔士的艺术机构。大英博物馆把《大宪章》,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达·芬奇的作品,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珍本,运到了位于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尔士国家图书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觉得这些文物不够安全。二战期间,工作人员挖了一个配备有特殊供暖系统的地下洞穴,用来存放这些文物。

轴心国的藏宝阁


  但纳粹德国掠夺这些艺术珍宝以供战后之用的决心也非常大。希特勒的宏伟构想是将自己的童年故乡林茨建造成一个藏有所有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的超级博物馆。为了满足这种可怖的膨胀的野心,纳粹德国的偷盗变得颇具规模且系统化。但在战争期间他们也得把这些掠夺来的珍宝藏在安全的地方,其中一部分就藏在奥地利奥尔陶斯的盐井里。
两名男子站在奥地利一处盐井中的画架旁
德国菲森小镇,士兵将新天鹅堡里的艺术品装上火车

  超过6 500幅画作存放在那里,其中包括米开朗琪罗、鲁宾斯、维米尔、伦勃朗的作品以及传世经典《根特祭坛画》。当时文物看管者已经接到命令:一旦德军投降,就要炸毁全部文物。在这种情形下,它们竟然能逃过一劫,几乎是个奇迹。据说是当地的矿工和一名纳粹官员一起挫败了这个计划。他们把大炸弹换成了小炸弹。原来的大炸弹威力惊人,能够将所有藏品炸上天。后来的小炸弹引爆后只震下了一些碎石,堵住了盐井的入口。这些艺术品藏于地下,安全得到了保障。后来直到二战结束,致力于发现和拯救欧洲艺术的联合工作组“古迹卫士”才找到它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尔金大理石雕的一部分就放在伦敦的一处未启用的地铁站里

  把大师的作品放在盐矿里,这听上去有些亵渎作品,可至少这里黑暗且凉爽,对这些画作而言算不上是最糟糕的环境。1 800幅画作得以顺利安置到威尔士,为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艺术保护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新时代,也是马诺德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
  他们用炸药来扩大板岩矿井的入口,这样最大的艺术作品才能通过,矿洞内的轨道系统也得以升级,用来搬运画作。六栋砖结构的仓库建在洞穴里,用来控制温度和湿度。
  这个迷宫似的地下世界不仅聚集了大量艺术作品,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很多当地人受雇于此,帮助看管这些画作。他们就睡在下面。这份工作他们干了四年,当时的盐矿里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彼时国家美术馆的研究员是马丁·戴维斯,他当时住进了板岩矿附近的一处小木屋。显然,他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做出了一些成绩。美术馆颠沛流离的命运为他提供了和藏品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完成了永久藏品的主要的新目录撰写。这些画作当时唾手可得,所以他做了不少研究。他是一个腼腆稳重的人,格外珍惜没有公众围绕左右的机会,在研究中自得其乐。

有形的美术馆


  那段时期对于美术馆来说至关重要。在如何最好地保存画作方面,他们需要更新自身的观念,因为在20世纪40年代,国家美术馆实际上并没有配备任何空调系统。迁到马诺德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意味着整个工作团队在如何更好地储存藏品上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团队也能在可控的条件下密切监控这些画作。
  在采石场外围有一个小型工作室,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在那做了不少保护工作,这实际上是一个萌芽阶段。二战以后,受到炮弹摧毁的美术馆需要进行重大的修复,因此安装了空调系统,也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部门。
  然而,起初的提议是将这批文物运送到加拿大,这样一来,历史上就不会出现马诺德迁移了。美术馆当时的负责人是肯尼斯·克拉克,他很担心德国潜水艇的袭击。他向丘吉尔表达了这一忧虑,于是搬到加拿大的想法被彻底否决。丘吉尔首相或许想到了英国艺术在战时所能发挥出的爱国主义潜力。
  马诺德文物迁移一事显然处于保密状态。为了防止核战争发生,一直到1983年,这个盐矿都是用来作为秘密疏散点,这样的安排难免让人产生忧虑。但是,丘吉尔隐隐觉得将馆藏文物保存在英国国内很重要,这种预感后来证明相当正确。在二战的最后几年,国家美术馆开始在伦敦举行“月度之画”的展览,展品均选自马诺德的储藏品。
  该展旨在振奋处于战争包围之中的英国人民的精神,当时颇为轰动。每个月有多达三万名参观者奔向展览,只为了一睹画作的风采,参展作品包括委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和提香的《不要碰我》。肯尼斯·克拉克在挑选重回伦敦展出的画作时相当谨慎,他很清楚人们急需艺术的滋养,需要那些饱含情绪的作品。
  尽管现在拍摄的马诺德的照片仅展现了和这座洞穴美术馆相关的部分记忆,比如怪异的空画框、一段铁轨,但战争期间发生的一切永久改变了国家美术馆。即便一个月只展出一幅画,这个全国性的艺术机构和公众之间的联系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俗话说得好:不到失去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过什么。同样,直到馆藏文物暂时存放在威尔士的一处板岩矿里,人们才意识到国家美术馆的珍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提香的《不要碰我》(1514)在伦敦作为“月度之画”展出
其他文献
雷·布拉德伯里(1920年8月22日—2012年6月5日),科幻、奇幻、恐怖小说作家,著有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2°》(1953),科幻、恐怖小说集《火星纪事》(1950),《图案人》(1951)等。作品大多被改编成漫画、影视节目。曾获2007年普利策奖。  《纽约时报》评论称,布拉德伯里是“为现代科幻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做出最大贡献的作家”。  “乔治,你能不能去看看我们的儿童室?”  “儿童室?怎
零点刚过,大阪的妹妹就给东京的加奈子打来了电话。妹妹既要带孩子又要工作,每次来电话都很晚。加奈子有种不祥的预感。不出所料,妹妹哭着告诉她,妈妈病了。  “姐姐你什么时候回来一趟啊?”加奈子没有马上回答,先挂了电话。加奈子心绪烦乱,无数次地拿起手机又放下,不知所措。除了手机的液晶屏,房间里黑洞洞的。她环视着漆黑的房间,闭上了眼睛,听着雨水敲打窗子的声音,浮想联翩。  第二天早晨,大阪天气晴朗。加奈子
在阿波罗神殿太阳从建筑的中央冉冉升起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每逢晴好的夜晚,我都喜欢和祖父到雅典的菲洛帕玻斯山上漫步。到达147米的山顶,可以举目平视帕台农(Parthenon)神殿时,我总是不厌其烦地问祖父:  “为什么从这儿看到的星光是如此璀璨?”  “古希腊人聪明睿智,他们知道在哪儿建造神殿,”对于我声音中流露出的兴奋之情,祖父神色淡定地回答,“这些地方蕴藏的奥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我正在给车子加油,这时,一辆深蓝色的克莱斯勒300闯入了加油站。司机没有开向加油机,而是在我旁边停了下来,降下车窗。  “不知道可不可以请你帮个忙?”他问道。他说话带着意大利口音,皮肤晒得黝黑,脸上有麻子,长着乌油油的胡须和一头黑发。他穿得很体面,打着丝绸领带。  “可以。”我边说边瞥了一眼加油机,我可不想超出80美元。我已经给柜台里的服务员付过四张20美元了。我平时不爱使用信用卡,但是没有信用卡
现实世界里的病毒和好莱坞电影里的病毒不一样。现实中,病毒带来糟糕的病症,而电影里,病毒制造脾气暴躁的突变物种、僵尸和吸血鬼。勤洗手和居家隔离可以控制现实世界里的病毒,可在电影里,不经历枪战、爆破甚至核武器,是控制不了病毒的。现实世界里的病毒有些无趣,电影里的病毒却有些刺激。让我们洗好手,各就各位,放轻松,一起回顾电影里的专家们是如何对付病毒的。最后一个人The Omega Man  查尔顿 · 赫
维姬·辛顿的家离她工作的地方不远,走短短的一段路就到了。实际上,在维姬居住的那条乡间大道旁,她的家和她的上班处是仅有的两处地址,也是仅有的两座建筑。维姬每天都要从她办公室后面树林里的一条林荫小道出发,步行四分之一英里(约四百米。——译注),最后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她家房子后面的长条状草坪旁边了。这条小道和那条乡间道路基本平行。此刻,维姬的手里拿着公文包,肩上挎着手提包和大手提袋,站在小道上。因为早些
记得我少年时,外婆家的后院有一棵蜡梅树。蜡梅树是大舅栽种的,他爱养花,蔷薇、大丽菊、美人蕉、君子兰……实在是多。那时的我一去外婆家,就爱去那些花边草边转悠。但对于蜡梅,我心里哂笑大舅的审美。蜡梅树看起来实在是貌不惊人,完全不像能演绎一段传奇的角色。  外婆家的后院,春天里,桃花、杏花闹哄哄地开着,气场逼人,狗都安静得不嚷了。我那时常常仰面在树下,等花瓣落到我脸上来,而蜡梅树呢,只是在长叶子,叶子俗
6年前我有机会去南极,一个不看企鹅都难的地方。  出发前有个小朋友求我:“给我带个企鹅蛋回来吧!”“不行!根据《南极条约》,除了拍下的照片,我们不能带走那儿的任何东西。”“那就代我抱抱企鹅吧!”小朋友失望道。“也不行!人类必须同企鹅和所有当地动物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  《南极条约》的宗旨就是保护南极,当然也包括世世代代生活在那儿的1亿多只企鹅。我们在南极一个星期登岸13次,每次上下船都要仔细清洗
罗马的魔力激发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但这座城市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济慈和雪莱的联系也许最为著名。这三位诗人都曾生活在这座“永恒之城”(济慈死于这里),他们的作品继而吸引着大量渴望亲自发现这座城市魔力的游客。那么,为什么罗马对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以及各类文学大家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就济慈而言,答案很简单:好天气。1820年,这位体弱多病的诗人来到罗马,因为医生告诉他,伦敦的寒冷天气可能会导致他
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英雄人物形象希刺克厉夫(劳伦斯·奥利弗饰演)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若有所思、桀骜不驯、饱受折磨——这样的英雄谁能不爱?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希刺克厉夫是拜伦式粗犷魅力的化身,惊天地泣鬼神。他并不仅仅是老套刻板的浪漫化身,他是一个行走的幻想中的拯救者,是那个在成人之路上屡受轻视、频遭拒绝的孩子,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好女人的爱情,以抚慰他躁动不安的灵魂。他总是被人误解——他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