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在德国以及国内的研究状况。从内容上来看,这部小说在歌德著作中的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文章首先从德国学者的研究入手,论述了施莱格尔等德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将视线转移到国内,从小说的译本到研究著作,详细分析了这部小说在国内的研究状况,为进一步研究做了准备。
关键词: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研究状况
中图分类号:I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009-03
1 作品概述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也是教育小说的典范之作,对以后教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既深远又深刻的影响。作品围绕主人公威廉·迈斯特展开。威廉·迈斯特出身商人家庭,禀性善良、正直。威廉想要摆脱狭隘的市民生活,于是他首先投身于戏剧艺术,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成长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他参与筹建一个流浪戏班,创作剧本,亲自登台演出,乃至成为剧团导演。然而在此过程中,爱情的失意,剧团的矛盾让威廉面临着重重困难,于是他选择离开戏剧艺术。离开舞台后,他进入塔楼会社,结识了一批怀有新思想的年轻贵族,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逐渐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所在,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性博爱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结束了他的学习时代。
2 在德国的研究状况
德国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德国浪漫派的主要理论家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他把这部作品与费希特的《知识学》(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和法国大革命三者并称,称其“代表了时代的主要倾向”。施莱格尔1798年发表的《论歌德的<迈斯特>》(ber Goethes Meister)一文,可以视作这部作品最好的注解,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小说的宗旨:“不应该对这个人或那个人进行教育,而应该把自然,教育本身以多种案例来呈现,并将其浓缩为简单的原则。”与施莱格尔不同,另外一位浪漫派作家诺瓦里斯(Novalis)则对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思想持完全反对的意见,并写作了《亨利希·冯·奥夫特丁根》(Heinrich von Ofterdingen)这部未完成的小说,用来反对歌德的《迈斯特》。迈斯特在生活和实践中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诺瓦利斯认为迈斯特追求的世俗的理想根本不算理想,奥夫特丁根一直追求的象征无限的“蓝色花”才是真正的理想。由此可见,歌德歌颂现实生活,而诺瓦利斯则认为现世生活毫无意义。
在Anna Hellersberg-Wendriner的《歌德世界观中的社会学变革:对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和漫游年代的新分析初探》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对歌德这部小说的影响。作者对比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与《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指出“克服隔离的主体性并转向集体是《学习时代》的真正主题”。通过分析作者得出结论:“个人集体之间不存在矛盾。”在Jürgen Jacobs和Markus Krause合著的《德国成长小说》(Der deutsche Bildungsroman)一书中,小说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威廉·迈斯特的发展:教育还是退化?”一章中,作者提到了诺瓦利斯、施莱格尔、Karl Schlechta、Klaus-Dieter Sorg等人的评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学习时代》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注解。Günther Müller在一些人物形象的分析中遵循了“造型-转型”的法则,他把《学习时代》看作是“一部有关人类变化的作品”。学者Hans Reiss不无遗憾地指出,直到现在,我们并不能“发现任何有关个人发展细节的法则和典型变化”。要掌握在《学习时代》中出现的人类教育过程的原则和一般标准,我们有必要从青少年到老年始终遵循这部小说中重要的教育过程。
3 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这部小说在中国的研究并没有像德国那样火热,重点也基本都在作品主旨以及主人公的探讨上。
1988年,冯至教授及夫人姚可昆老师推出了《学习时代》的全译本,弥补了我国歌德介绍的一个重要空白。其实这项翻译工作自抗战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译本序言中,冯教授讲述了作品的写作过程和背景等情况,简明扼要地叙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对小说主题作出了初步确定。特别珍贵的是,文中指出“女人多半是和谐的天性,男人则在内心与行为上时时发生冲突和矛盾”,并将之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进行类比。
其后要提的是杨武能教授发表于1999年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逃避庸俗”一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逃避庸俗。杨武能教授首先对《浮士德》与《学习时代》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将威廉·迈斯特与浮士德相比,并称之为“孪生兄弟”。随后指出《学习时代》是“富有德国特色的时代产物”。其后,作者分析了小说的教育主题,提出了“人生舞台 舞台人生”的观点。文章同样提到了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但并没有逐个进行详细的解读。值得一提的是杨武能教授于2003年推出了这部作品的全新译本,为小说在国内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谷裕教授的“从市民家庭到公共生活——解读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一文,重点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韩瑞祥教授的“审美感知的碰撞——评诺瓦利斯对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反思”一文重点放在诺瓦利斯与歌德的思想对比上。文章指出,诺瓦利斯对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批评,以及他的浪漫小说《亨利希·冯·奥夫特丁根》的创作,并不是直接针对歌德的;而是一種传统诗学思想与审美感知的对立和碰撞。作为浪漫派作家,诺瓦利斯借以反思的,是以歌德为代表的启蒙理性和古典现实主义诗学原则。他强调在无限中感悟诗的真谛,从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浪漫化。 王莹和吴康茹的“迷娘·眉娘·香姐——论《威廉·迈斯特》之迷娘形象在现代中国剧坛的变异”一文通过对比《学习时代》中的迷娘形象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变迁,指出改写之后的迷娘形象已经距离原型越发遥远,但与中国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却越发贴合,从而分析这种变异的原因及社会背景。远思的“此心寄南国,佳人难再得——《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与歌德的意大利情结”一文同样分析的是迷娘这一女性形象,但其重点放在了迷娘这一形象的象征和喻义形式,文章指出,迷娘这个形象反映了歌德对艺术本质的解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歌德1786年意大利之旅后对意大利民族性格的综合印象。魏然的“女性的锋芒——浅析《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菲莉涅的女性主义形象”一文主要分析了菲莉涅这一女性形象,由此概括出她的三重身份:父权社会的反叛者、自由追求爱情的性解放者以及爱情中的强者,展现了她反叛男权社会的新女性形象。这几篇文章中提到了《学习时代》中的两个女性形象,但并不全面。
以《学习时代》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主要有吉林大学李阳的“论《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成长主题”(2007年),黑龙江大学张蔚的“《威廉·麦斯特》两部曲与德国‘教育小说’传统”(2008年),四川外语学院林芸吉的“教育与联结——《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与《霍华德庄园》文化传承主题比较研究”(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薛腾的“成长的烦恼:德国教育小说研究”(2011年),大连外国语学院刘丽的“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玻璃球游戏》为例分析德国教育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201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张茜茜的“试析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威廉·麦斯特的教育过程”(2017年)。博士论文有吉林大学买琳燕的“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2008年)。这些论文所关注的重点几乎都集中在小说的教育主题、主角的成长以及成长小说这些方面,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没有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注释
①Vgl. Friedrich Schlegel.1996: Athenaem Fragments. In: Frederick C. Beiser. The Early Political Writings of the German Romantics.Cambridge.
②Vgl. Friedrich Schlegel.1967:ber Goethes Meister. In: Kritische Friedrich-Schlegel-Ausgabe. Erste Abteilung: Kritische Neuausgabe, Band 2, München, Paderborn,Wien,Zürich.
③Anna Hellersberg-Wendriner: Soziologischer Wandel im Weltbild Goethes: Versuch einer neuen Analyse von Wilhelm Meisters Lehr- und Wanderjahren, In: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Hg.), PMLA 1941,S.449.
④Jürgen Jacobs, Markus Krause.1989:Der deutsche Bildungsroman, Gattungsgeschichte vom 18.Bis zum 20.Jahrhundert. München,S.79.
⑤Günther Müller.1948:Gestaltung-Umgestaltung in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n. Halle,S.23-30.
⑥Hans Reiss.1963:Goethes Romane.Bern,S.130.
⑦冯至,姚可昆(译):《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⑧杨武能.《<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逃避庸俗》.载《外国文学研究》1999 年第2期.
⑨远思.《“此心寄南国,佳人难再得”——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与歌德的意大利情结》.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⑩魏然.《女性的锋芒——浅析<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菲莉涅的女性主义形象》.载《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
王莹,吴康茹.《迷娘·眉娘·香姐——论<威廉·迈斯特>之迷娘形象在现代中国剧坛的变异》.载《大连大学学报》2015年第51期.
参考文献
[1]Goethe,Johann Wolfgang von,1951: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Hamburg.
[2]Schlaffer,Hannelore,1980: Wilhelm Meister. Das Ende der Kunst und die Wiederkehr des Mythos. Stuttgart.
[3]Selbmann,Rolf,1994:Der deutsche Bildungsroman.2.überarb.und erw.Aufl. Stuttgart; Weimar.
[4]Friedenthal,Richard,1982:Goethe. Sein Leben und seine Zeit. München;Zürich.
[5]Selbmann, Rolf,1981:Theater im Roman. Studien zum Strukturwandel des deutschen Bildungsromans.München.
[6]Stumpp, Gabriele,1992:Müige Helden. Studien zum Müiggang in Tiecks,,William Lovell“, Goethes,,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Kellers,,Grünem Heinrich“ und Stifters,,Nachsommer“. Stuttgart.
[7]Schlegel, Friedrich,1967: ber Goethes Meister. In: Kritische Friedrich-Schlegel-Ausgabe. Erste Abteilung: Kritische Neuausgabe, Band 2, München, Paderborn, Wien, Zürich.
[8]Mayer, Gerhart, 1992: Der deutsche Bildungsroman.Von der Aufklrung bis zur Gegenwart. Stuttgart.
[9]Simmel, Georg: Goethe und die Frauen. In: Ostseezeitung und Neue Stettiner Zeitung,78.Jg., Nr.456 vom 28.September 1912.Stettin.
[10]歌德.威廉·麥斯特的学习时代[M].冯至,姚可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关键词: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研究状况
中图分类号:I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009-03
1 作品概述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也是教育小说的典范之作,对以后教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既深远又深刻的影响。作品围绕主人公威廉·迈斯特展开。威廉·迈斯特出身商人家庭,禀性善良、正直。威廉想要摆脱狭隘的市民生活,于是他首先投身于戏剧艺术,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成长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他参与筹建一个流浪戏班,创作剧本,亲自登台演出,乃至成为剧团导演。然而在此过程中,爱情的失意,剧团的矛盾让威廉面临着重重困难,于是他选择离开戏剧艺术。离开舞台后,他进入塔楼会社,结识了一批怀有新思想的年轻贵族,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逐渐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所在,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性博爱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结束了他的学习时代。
2 在德国的研究状况
德国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德国浪漫派的主要理论家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他把这部作品与费希特的《知识学》(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和法国大革命三者并称,称其“代表了时代的主要倾向”。施莱格尔1798年发表的《论歌德的<迈斯特>》(ber Goethes Meister)一文,可以视作这部作品最好的注解,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小说的宗旨:“不应该对这个人或那个人进行教育,而应该把自然,教育本身以多种案例来呈现,并将其浓缩为简单的原则。”与施莱格尔不同,另外一位浪漫派作家诺瓦里斯(Novalis)则对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思想持完全反对的意见,并写作了《亨利希·冯·奥夫特丁根》(Heinrich von Ofterdingen)这部未完成的小说,用来反对歌德的《迈斯特》。迈斯特在生活和实践中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诺瓦利斯认为迈斯特追求的世俗的理想根本不算理想,奥夫特丁根一直追求的象征无限的“蓝色花”才是真正的理想。由此可见,歌德歌颂现实生活,而诺瓦利斯则认为现世生活毫无意义。
在Anna Hellersberg-Wendriner的《歌德世界观中的社会学变革:对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和漫游年代的新分析初探》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对歌德这部小说的影响。作者对比了《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与《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指出“克服隔离的主体性并转向集体是《学习时代》的真正主题”。通过分析作者得出结论:“个人集体之间不存在矛盾。”在Jürgen Jacobs和Markus Krause合著的《德国成长小说》(Der deutsche Bildungsroman)一书中,小说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威廉·迈斯特的发展:教育还是退化?”一章中,作者提到了诺瓦利斯、施莱格尔、Karl Schlechta、Klaus-Dieter Sorg等人的评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学习时代》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注解。Günther Müller在一些人物形象的分析中遵循了“造型-转型”的法则,他把《学习时代》看作是“一部有关人类变化的作品”。学者Hans Reiss不无遗憾地指出,直到现在,我们并不能“发现任何有关个人发展细节的法则和典型变化”。要掌握在《学习时代》中出现的人类教育过程的原则和一般标准,我们有必要从青少年到老年始终遵循这部小说中重要的教育过程。
3 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这部小说在中国的研究并没有像德国那样火热,重点也基本都在作品主旨以及主人公的探讨上。
1988年,冯至教授及夫人姚可昆老师推出了《学习时代》的全译本,弥补了我国歌德介绍的一个重要空白。其实这项翻译工作自抗战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译本序言中,冯教授讲述了作品的写作过程和背景等情况,简明扼要地叙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对小说主题作出了初步确定。特别珍贵的是,文中指出“女人多半是和谐的天性,男人则在内心与行为上时时发生冲突和矛盾”,并将之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进行类比。
其后要提的是杨武能教授发表于1999年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逃避庸俗”一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逃避庸俗。杨武能教授首先对《浮士德》与《学习时代》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将威廉·迈斯特与浮士德相比,并称之为“孪生兄弟”。随后指出《学习时代》是“富有德国特色的时代产物”。其后,作者分析了小说的教育主题,提出了“人生舞台 舞台人生”的观点。文章同样提到了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但并没有逐个进行详细的解读。值得一提的是杨武能教授于2003年推出了这部作品的全新译本,为小说在国内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
谷裕教授的“从市民家庭到公共生活——解读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一文,重点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韩瑞祥教授的“审美感知的碰撞——评诺瓦利斯对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反思”一文重点放在诺瓦利斯与歌德的思想对比上。文章指出,诺瓦利斯对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批评,以及他的浪漫小说《亨利希·冯·奥夫特丁根》的创作,并不是直接针对歌德的;而是一種传统诗学思想与审美感知的对立和碰撞。作为浪漫派作家,诺瓦利斯借以反思的,是以歌德为代表的启蒙理性和古典现实主义诗学原则。他强调在无限中感悟诗的真谛,从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浪漫化。 王莹和吴康茹的“迷娘·眉娘·香姐——论《威廉·迈斯特》之迷娘形象在现代中国剧坛的变异”一文通过对比《学习时代》中的迷娘形象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变迁,指出改写之后的迷娘形象已经距离原型越发遥远,但与中国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却越发贴合,从而分析这种变异的原因及社会背景。远思的“此心寄南国,佳人难再得——《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与歌德的意大利情结”一文同样分析的是迷娘这一女性形象,但其重点放在了迷娘这一形象的象征和喻义形式,文章指出,迷娘这个形象反映了歌德对艺术本质的解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歌德1786年意大利之旅后对意大利民族性格的综合印象。魏然的“女性的锋芒——浅析《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菲莉涅的女性主义形象”一文主要分析了菲莉涅这一女性形象,由此概括出她的三重身份:父权社会的反叛者、自由追求爱情的性解放者以及爱情中的强者,展现了她反叛男权社会的新女性形象。这几篇文章中提到了《学习时代》中的两个女性形象,但并不全面。
以《学习时代》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主要有吉林大学李阳的“论《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成长主题”(2007年),黑龙江大学张蔚的“《威廉·麦斯特》两部曲与德国‘教育小说’传统”(2008年),四川外语学院林芸吉的“教育与联结——《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与《霍华德庄园》文化传承主题比较研究”(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薛腾的“成长的烦恼:德国教育小说研究”(2011年),大连外国语学院刘丽的“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玻璃球游戏》为例分析德国教育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201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张茜茜的“试析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威廉·麦斯特的教育过程”(2017年)。博士论文有吉林大学买琳燕的“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2008年)。这些论文所关注的重点几乎都集中在小说的教育主题、主角的成长以及成长小说这些方面,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没有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注释
①Vgl. Friedrich Schlegel.1996: Athenaem Fragments. In: Frederick C. Beiser. The Early Political Writings of the German Romantics.Cambridge.
②Vgl. Friedrich Schlegel.1967:ber Goethes Meister. In: Kritische Friedrich-Schlegel-Ausgabe. Erste Abteilung: Kritische Neuausgabe, Band 2, München, Paderborn,Wien,Zürich.
③Anna Hellersberg-Wendriner: Soziologischer Wandel im Weltbild Goethes: Versuch einer neuen Analyse von Wilhelm Meisters Lehr- und Wanderjahren, In: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Hg.), PMLA 1941,S.449.
④Jürgen Jacobs, Markus Krause.1989:Der deutsche Bildungsroman, Gattungsgeschichte vom 18.Bis zum 20.Jahrhundert. München,S.79.
⑤Günther Müller.1948:Gestaltung-Umgestaltung in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n. Halle,S.23-30.
⑥Hans Reiss.1963:Goethes Romane.Bern,S.130.
⑦冯至,姚可昆(译):《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⑧杨武能.《<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逃避庸俗》.载《外国文学研究》1999 年第2期.
⑨远思.《“此心寄南国,佳人难再得”——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与歌德的意大利情结》.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⑩魏然.《女性的锋芒——浅析<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菲莉涅的女性主义形象》.载《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
王莹,吴康茹.《迷娘·眉娘·香姐——论<威廉·迈斯特>之迷娘形象在现代中国剧坛的变异》.载《大连大学学报》2015年第51期.
参考文献
[1]Goethe,Johann Wolfgang von,1951: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Hamburg.
[2]Schlaffer,Hannelore,1980: Wilhelm Meister. Das Ende der Kunst und die Wiederkehr des Mythos. Stuttgart.
[3]Selbmann,Rolf,1994:Der deutsche Bildungsroman.2.überarb.und erw.Aufl. Stuttgart; Weimar.
[4]Friedenthal,Richard,1982:Goethe. Sein Leben und seine Zeit. München;Zürich.
[5]Selbmann, Rolf,1981:Theater im Roman. Studien zum Strukturwandel des deutschen Bildungsromans.München.
[6]Stumpp, Gabriele,1992:Müige Helden. Studien zum Müiggang in Tiecks,,William Lovell“, Goethes,,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Kellers,,Grünem Heinrich“ und Stifters,,Nachsommer“. Stuttgart.
[7]Schlegel, Friedrich,1967: ber Goethes Meister. In: Kritische Friedrich-Schlegel-Ausgabe. Erste Abteilung: Kritische Neuausgabe, Band 2, München, Paderborn, Wien, Zürich.
[8]Mayer, Gerhart, 1992: Der deutsche Bildungsroman.Von der Aufklrung bis zur Gegenwart. Stuttgart.
[9]Simmel, Georg: Goethe und die Frauen. In: Ostseezeitung und Neue Stettiner Zeitung,78.Jg., Nr.456 vom 28.September 1912.Stettin.
[10]歌德.威廉·麥斯特的学习时代[M].冯至,姚可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