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近年来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牵扯到高等教育普及,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以及公平競争等问题,本文阐述了当前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对进一步做好高校困难学生工作,完善资助体系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方案。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2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社会对高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校办学模式日益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对学生的资助力度和幅度逐渐增大。但是,现存的资助方式大多为直接经济资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资助方式,才能更好地开展资助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最全面的帮助。
1 资助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难度大、缺乏地区分级标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认定工作是做好困难学生资助与教育工作的基础。现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以学生本人递交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依据,由学生个人叙述家庭基本情况为参考进行认定。
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民政部门在审批时存在的主观性导致在认定时不能做到完全的科学和公平;新生辅导员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很难对每一位申请认定的学生做到很全面的了解;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时碍于面子,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因素都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评级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前提是开展公平、公证、公开的认定工作。
1.2 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高校采取各种资助办法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不再为费用发愁。但是,大批量的经济资助的背后忽略了精神资助、心理资助,导致一部分的受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会变得缺乏自信、孤僻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为了帮助他们获得与别人平等的学习机会,毕业后掌握本领独立生存,回馈社会。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拿到资助金却不用在学业上,而是肆意挥霍购买奢侈品、电子产品等等。更有甚者对这种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长此以往使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虚度了宝贵的大学时光。这些都与国家最初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目标相差甚远,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1.3 受助学生的诚信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根据贷款银行的规定,对于连续几期不还贷的毕业生,将列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黑名单”,保持一份洁白无瑕的信用记录,对于毕业生来说十分重要,但是一部分贷款毕业生诚信意识薄弱,毕业后不按期还款甚至恶意拖欠。这不仅严重破坏了自己的信誉,而且还对学校的形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2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认定体系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取“统一标准”的方式。首先,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收入和生活标准因地区而异,这就需要有一个针对不同区域的认定标准。其次,应采取动态认定的形式,高校每学年应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进行复查,并不定期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家访、电话联络等方式进行核实。最后,新生入学,辅导员要对准备认定的学生重点关注,从同学、室友、衣食花销等侧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并建立档案跟踪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认定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建立参考依据。
2.2 制定正确的多样化资助方式
建立以经济资助为主导,多种资助方式并存的资助体系。心理资助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确保他们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新生入学后,学校应专门针对困难学生制定心理测试项目并建立专门档案,采取集体交流和单独谈心等方式,为心理状态不佳的困难学生疏解烦恼。其次,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联合社团,将困难学生联合起来,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校被资助的学生也逐渐增多,以贷款代替资助金对学生起到一种约束力,由于需要偿还贷款,学生必须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会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其次,多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应积极配合学生的需求,开展能力培养、创业就业方面的岗位,使之与社会需求性结合,促进困难学生在逆境坎坷中健康成长。
2.3 重视诚信教育,完善还款政策
助学贷款自开展以来便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它维护了教育的公平,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完成学业的问题;但出现了因受助学生逾期不还贷而导致的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缺失。学生确立诚信观念,关键在教育。诚信是一个道德问题,要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诚信这一观念。通过具体的活动,把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学校要做到离校时的贷款衔接工作外,用人单位和银行也要共同做好还贷工作,对按时还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要查清原因,酌情处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经济困难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高效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直党建》(京)[Z].2010-11-04(13).
[2] 姜旭萍,肖迪明,张晓松.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政策效果评估研究[J].当代经济,2009(7):114-115.
[3] 黄继志.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6):49-50.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Z2).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2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社会对高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校办学模式日益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对学生的资助力度和幅度逐渐增大。但是,现存的资助方式大多为直接经济资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资助方式,才能更好地开展资助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最全面的帮助。
1 资助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难度大、缺乏地区分级标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认定工作是做好困难学生资助与教育工作的基础。现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以学生本人递交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依据,由学生个人叙述家庭基本情况为参考进行认定。
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民政部门在审批时存在的主观性导致在认定时不能做到完全的科学和公平;新生辅导员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很难对每一位申请认定的学生做到很全面的了解;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时碍于面子,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因素都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评级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前提是开展公平、公证、公开的认定工作。
1.2 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高校采取各种资助办法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不再为费用发愁。但是,大批量的经济资助的背后忽略了精神资助、心理资助,导致一部分的受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会变得缺乏自信、孤僻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为了帮助他们获得与别人平等的学习机会,毕业后掌握本领独立生存,回馈社会。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拿到资助金却不用在学业上,而是肆意挥霍购买奢侈品、电子产品等等。更有甚者对这种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长此以往使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虚度了宝贵的大学时光。这些都与国家最初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目标相差甚远,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1.3 受助学生的诚信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根据贷款银行的规定,对于连续几期不还贷的毕业生,将列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黑名单”,保持一份洁白无瑕的信用记录,对于毕业生来说十分重要,但是一部分贷款毕业生诚信意识薄弱,毕业后不按期还款甚至恶意拖欠。这不仅严重破坏了自己的信誉,而且还对学校的形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2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认定体系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取“统一标准”的方式。首先,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收入和生活标准因地区而异,这就需要有一个针对不同区域的认定标准。其次,应采取动态认定的形式,高校每学年应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进行复查,并不定期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家访、电话联络等方式进行核实。最后,新生入学,辅导员要对准备认定的学生重点关注,从同学、室友、衣食花销等侧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并建立档案跟踪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认定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建立参考依据。
2.2 制定正确的多样化资助方式
建立以经济资助为主导,多种资助方式并存的资助体系。心理资助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确保他们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新生入学后,学校应专门针对困难学生制定心理测试项目并建立专门档案,采取集体交流和单独谈心等方式,为心理状态不佳的困难学生疏解烦恼。其次,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联合社团,将困难学生联合起来,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校被资助的学生也逐渐增多,以贷款代替资助金对学生起到一种约束力,由于需要偿还贷款,学生必须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会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其次,多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应积极配合学生的需求,开展能力培养、创业就业方面的岗位,使之与社会需求性结合,促进困难学生在逆境坎坷中健康成长。
2.3 重视诚信教育,完善还款政策
助学贷款自开展以来便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它维护了教育的公平,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完成学业的问题;但出现了因受助学生逾期不还贷而导致的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缺失。学生确立诚信观念,关键在教育。诚信是一个道德问题,要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诚信这一观念。通过具体的活动,把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学校要做到离校时的贷款衔接工作外,用人单位和银行也要共同做好还贷工作,对按时还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要查清原因,酌情处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经济困难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高效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直党建》(京)[Z].2010-11-04(13).
[2] 姜旭萍,肖迪明,张晓松.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政策效果评估研究[J].当代经济,2009(7):114-115.
[3] 黄继志.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6):49-50.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