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材施教”是我国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了解学生,以人为本,并由此确定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语文教学追求“千人一面”,这不仅消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了智慧,加重了负担,而且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现状与素质教育相悖。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无疑会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一、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前提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作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因材施教。学生通过努力,待知识与能力等提高后,教师须用上一次的目标来要求学生,让他们在模糊状态下受到激励,树立自信心。
二、 实行教学目标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师教学时,应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由此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和依据,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如教学古诗《长歌行》时,要求学困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记住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即可。要求中等生在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指导其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求优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还可用记叙文的形式改写此诗。虽然全班学生素质层次不相同,但实行这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一同发展。
三、 实行分层作业,是学生持续发展的保证
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若老师统一要求,不仅使老师难以调配教学活动,又使“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受不了”。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学困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如学完课文后,课内作业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学困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二分之一,即完成大部分基础知识题;中等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三分之二,即完成全部基础知识题和部分双基综合题;优生则完成所有基础知识题和双基综合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
更应该关注的是“学困生”多自卑,情绪易波动,因而他们的学习热情较优秀生要冷淡,自信心不足,也比较敏感。教师的片言只字的埋怨或不悦的情绪,往往都会影响他们上进的动力,遏止他们学习的热情。只有教师真诚地赏识、不断鼓励,肯定他们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丁点进步和成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上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对“学困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极富爱心,倾注更多的心血,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上迎头赶上,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唐山市第五中学)
一、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前提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作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因材施教。学生通过努力,待知识与能力等提高后,教师须用上一次的目标来要求学生,让他们在模糊状态下受到激励,树立自信心。
二、 实行教学目标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师教学时,应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由此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和依据,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如教学古诗《长歌行》时,要求学困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记住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即可。要求中等生在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指导其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求优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还可用记叙文的形式改写此诗。虽然全班学生素质层次不相同,但实行这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一同发展。
三、 实行分层作业,是学生持续发展的保证
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若老师统一要求,不仅使老师难以调配教学活动,又使“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受不了”。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学困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如学完课文后,课内作业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学困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二分之一,即完成大部分基础知识题;中等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三分之二,即完成全部基础知识题和部分双基综合题;优生则完成所有基础知识题和双基综合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
更应该关注的是“学困生”多自卑,情绪易波动,因而他们的学习热情较优秀生要冷淡,自信心不足,也比较敏感。教师的片言只字的埋怨或不悦的情绪,往往都会影响他们上进的动力,遏止他们学习的热情。只有教师真诚地赏识、不断鼓励,肯定他们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丁点进步和成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上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对“学困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极富爱心,倾注更多的心血,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上迎头赶上,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唐山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