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彼菁华 助我丹青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m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绘画史进八元以后,赵孟颊“石如非白木如籀,写竹还将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的提出,使得书法用笔入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重要转变。故而元代以后的杰出画家,往往多在书法上也有杰出的成就,吴湖帆先生亦是如此。时人多以画家、鉴藏家目之,而其则自云:“画或可一二日不作,字不可一日不写,书不可一日不读。”可见他对书法的重视程度。
  嬗变
  吴湖帆先生早年曾写过大篆。初到上海,与陈子清合开书画合作社。如果将他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加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商品出售的,以篆书为主,格式多为对联。另一类是个人研治艺事,陶冶性灵或贻送戚友的,书法上多为行、楷书。这一时期他主要学薛曜,逐渐摆脱了董其昌范式。
  就笔者目前所见:吴氏20世纪20年代的篆书对联,笔画细挺,颇有文秀之气。行书则能看出董其昌的影子。他对楷书,特别是小楷下了不少功夫,得益处主要在欧虞(欧阳询、虞世南,也有人认为是学瘦金体,其实宋徽宗也是学薛稷,薛曜二兄弟的)。在他30岁左右,楷书已经写得相当不错了,这从他20世纪30年代画作上的题款一看可知。而其1931年开始用毛笔写日记,以工整小楷书之。中年后则颇喜米(米芾)书,因梅景书屋收得《多景楼帖》,故有近水楼台之便。所以,董其昌的流美。米芾的开张对他中年之后的行楷和行书影响最大。晚年(大约1963年以后)学习怀素草书,苍茫浑厚,可谓人书俱老。
  工具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达到特定的目的,一定选择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书法也是如此。追求某一风格,有目的地选择纸张和笔墨是相当重要的。就吴湖帆先生而言,他对笔墨乃至文房用具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这从他的画跋和画迹中可以看得出来。
  吴氏写字作画都喜欢用硬毫,其实这与他选用纤维紧密的纸张也有关系(这点在绘事上尤其突出)。硬毫濡墨少而劲挺,便于较为谨细的刻画。同时期的继承吴昌硕、蒲华、任伯年画风的海派画家则喜用羊毫生宣,所以,材料工具的不同与画风的关系于此可见。吴氏有一段话,阐明了这层关系,也流露了他的喜好:“羊毫盛行而书学亡,画则随之。生宣盛行而画学亡,书亦随之。试观清乾隆以前书家如苏黄米蔡,元之赵鲜,明之祝王董,皆用极硬笔。画则唐宋尚绢,元之六大家(高赵董吴倪王),明四家(沈唐文仇),董二王(烟客湘碧),皆用光熟纸,绝无一用羊毫生宣者。笔用羊毫,倡于梁山舟,画用生宣。盛于石涛八大。自后学者风靡从之,堕入恶道,不可问矣!然石涛八大,有时亦用极佳侧理,非尽取生涩纸也。”
  学董
  吴氏甚爱董其昌书画,曾谓:“董思翁自云临古之工极深,远出赵文敏上。”“今大令襄阳俱少,见董临也可。”在其跋董其昌《临王帖》也提到:“余酷嗜董书,其骨骼秀挺,在赵松雪上。”从其画论可知,并非受南北宗影响,而是真正认识到董氏书画的超人之处,所以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其对董用功至深,朱梅村言曾受吴氏之瞩为其整理苏州老宅的房间,见吴临摹董字居然有足足半屋子之多,足可证其对董之酷爱。
  审美
  而吴湖帆先生对于碑帖的鉴藏也反映了他的审美取向。吴氏鉴藏碑帖,多取法书法优美者,这同晚清以来一味重视北碑而轻视代表楷书高度成熟完美的唐碑者不同。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蔑视唐碑完美而取法丑陋者,在当时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些人扬碑抑帖,否定王书是魏晋新体,忽视二王传统,更有强调书法,甚至画法都要有金石气者。笔画无点画的使转顿挫变化,无起止牵连的轻重变化,所谓的篆籀笔意彻底省减了书法用笔的丰富变化。吴氏宝爱欧书,同样宝爱梁隋间的墓志铭,因为这些字是二王新体在楷书方面的体现,直接开启唐欧褚书碑之风。人言吴湖帆书“典丽平正中透着矫健秀美”。其所收藏的《梁永阳王及敬太妃墓志》、《隋常丑奴墓志》皆瘦硬姿媚,而其宝爰的唐碑亦皆端庄中寓劲媚,其中的《卫景武碑》既有欧的端严,又具褚的秀劲,同吴湖帆自己的书法有很大的渊源。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晦日吴湖帆先生题跋:余平生最嗜石刻,又最恶六朝北刻,以其任意欹侧增减点画横行荒谬,实为学书一大浩劫也。顾近数十年来此道大行,所出志石亦不胜可计,书法之佳者几百不得一二,故余家拓墨几千种而无一北刻,此虽人有嗜好之不同,究亦无多佳制耳。此跋语关乎北派书刻之品评,从中反映其极端厌恶魏志的一面,吴氏书法亦践行了其崇尚晋唐典雅风范之路。
  吴氏诸多的摹古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学书的门径。正如不同音乐家演奏同一首作品,表达的是各自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各有其妙。赏音者们更多的是关注音乐家对作品的诠释,而非作品本身。书画家借鉴古代经典名作加入自己的理解,通过学古、摹古、拟古来最终表达“自己”,亦当作如是观。正如吴湖帆先生的好友张大千所说:“挹彼菁华,助我丹青。”
  到底是“我为六经做注脚”还是要“六经为我做注脚”?我想,不用“待五百年后人论定”,吴湖帆先生已经给出了答案。
其他文献
顷游武当山,逢一道人,相与论道家修持法。道人颇以其体验修证自矜。谓历来丹书所载均不可靠,世上修练者光从书本子上修,难怪会误入歧途。其实真正诀法皆不录文字,只由师徒口授心传,再经修练者实修实证而知。一旦真正实修有得之后,身外化身,回看现今人世各种争论,益觉无谓,自然也就不会再与人言说辩说之了。因此,总括来看,凡真诀皆不录于文字,也不必录于文字,修道者若依文字书本,亦不可能真正得道。  这样的修证者,
期刊
20世纪的海上书坛,群英汇聚,碑学巨擘康有为、沈曾植,融碑帖一炉的曾熙、李瑞清,取石鼓文入书的吴昌硕,以晋唐为宗的沈尹默、白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构筑起海派书风曾经绚丽的风景线。进入中華人民共和国,继前辈大家而起,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赵冷月先生,则是又一位具有代表地位的书法家。  在其漫长的八十载笔墨生涯中,赵冷月先生经历了由唐人楷书上溯晋代二王的帖学探索,又深入学习北朝碑版、尝试融入汉碑和简
期刊
时间流转回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南方,有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从此,大陆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也就是在那一年,为了生存和养家,曾经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张小波决定弃笔从商,开始书商生涯。他与太太何蓓琳在江苏丹阳开了一家书店,卖一些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正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为他们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鸽与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前进到2003年。那一年新闻出版总署给民营书业带来些许
期刊
印家张铭在我的眼里,书卷斯文的背后总带有一点点“酷”。记得他曾有一本印集上的一张作者小照给我印象很深:黑白影像中的他,架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单手夹着香烟作沉思状,一缕青烟绕过他的眼前……若用现代的网络赞语基本就属于“帅呆”和“酷毙”了。当然,张铭的“酷”表现在他的冷静,也表现在他的智慧。譬如众人在一起的桌上,他的声音总是不多也不高,但冷冷的句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或教人解颐,或让人会心。这就像他印章
期刊
传鑫友兄以书艺享誉海内外,书之余,攻印艺,擅边款,亦成绩斐然,好评如潮。近今,其出示所作印谱一册,尤多边款之制,四体皆备、冲切兼用,朱红墨黛,相映生辉,不禁令老眼为之一明。展读传鑫兄的印谱,尤其是他的边款,第一印象是转益多师,自成蹊径。他是杰出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的高弟,又有幸独得大家方去疾先生多年传授,基业厚实。而他妙在食而化之,融诸家于心胸,出新意于锋杪,表达的是纯属于他自己的书风与刻技。有古
期刊
王壮弘(1931-2008)浙江慈溪人。书法从许铁丰。沈尹默,擅篆、草。精于金石碑刻鉴定,书画鉴定及太极拳术。  我认识王壮弘先生是1962年。  1961年我从上海出版学校毕业、被分派到朵云轩工作,9月就职上班,经过一段时期熟悉朵云轩经营的业务后,我被分配到碑帖柜台工作。当时还是时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熟悉业务,我指定的师傅是尤士铮先生。  1962年王壮弘先生结束下放劳动回到朵云轩工作、我和他同在
期刊
顾炫,1978年生于上海。随父顾潜馨学习工笔花鸟画,后师从画家张渊。现为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水墨缘艺术沙龙成员、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上海翰青雅集艺术总崎。  20世纪70年代中,家父张守成收了一位敦厚朴实的学生顾潜馨,他家住浦东郊外。那时从浦东乡下到上海徐家汇没有直达车,中间还要摆渡再换车,更没有如今快捷的地铁,因而路途遥远。他每隔几月来一次,每次总携带大卷写生和创作的画稿前来请教。想必他
期刊
朱耷
期刊
1947年7月,郑振铎撰写的序《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起首就说道:”今世能识古画者鲜矣。无论以骨董为业者,惯于指鹿为马,即收藏家亦往往家有敝帚,珍之千金,尝见海外所藏我国画,大半皆是泥沙杂下,玉石不分,而论述我国艺术史者每采及不知所云之,下品与赝作居为论断源流之资、夫真伪未辨、黑白不分,即便登座高谈、其为妄诞曲解可知。我国艺术之真谛其终难为世人所解乎。”直到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部门的领导之职
期刊
想来这“花鸟画”的分法,似颇有几分蹊跷,多不类其他。譬之文学,一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之属,多依体裁而界,题材如山水、人物、花草、鸟兽、建筑等,是作为材料任由摘取的,这自由的幅度加之于作家的,不可谓不大。然进入这绘画中,彼之为材料者,此处却成了断定画人身份之依据,比如多以山水发论的即是山水画家,好绘人物的也只可为人物画家。甚而有依画中山水、人物、花鸟多少,定其种属的。极化了的表现,便是这花鸟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