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的落实要求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素质教育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加重,作为高中主课之一的语文,除了普通的教学理论指导之外,更是肩负着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职责。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素养,本文对相关途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引言:
我国具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底蕴,使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加强高中生本身的语文素养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为高中的语文老师来说,理应转变自身观念,优化自身教学方式,不断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真实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有效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注重情感情境创设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近年来突然兴起的概念,而是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被我国的教育部门所重视,并且推广到教材当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另辟蹊径,也可以新颖创意,但其根本理应建立在课堂之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教材资源为出发点,营造相关氛围和情境,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另外,高中阶段的教材上面的文章都是相关部门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才确立的,文章质量绝佳,另外不同阶段的文章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特点。在高中教材当中,就有許多的文章当中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为例,老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需要在教学设计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除了要讲解文章本身的主旨、语法、句式等,还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讲解文章的背景。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大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外,在课文预习时,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由小见大,扩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文化现象等。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老师应详细的递进式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传递了作者什么样的品质等问题,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人的高尚情怀,并能根据这些勉励自身前行。
2、扩展延伸阅读素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材上的传统文化资源只是出发点,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还要联合大量的阅读素材。阅读大量的传统文化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便其文化创新。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大量的课程消磨了他们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阅读传统文化作品还可以放松其学习压力。但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并不感兴趣,其认为,传统文化作品就是文言文,就是古诗词,很难以将自己带入读者的身份。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扩展延伸阅读素材,为学生推荐一些符合其年龄阶段发展的传统文化作品,这些传统文化作品必须要与教材文本联系紧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当中获取最直接的传统文化接触。
比如以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为例,在之前的教育模式当中,这部分选修大部分是匆匆而过的,而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民俗文化可以作为课外补充点来进行,扩大学生的学习比例。比如在学习其中的《故乡的婚礼》一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文章中提到的某些习俗的看法,也可以让学生适当引申,“同学们参加过婚礼吗?”“同学们参加的婚礼是什么样子的?”诸如此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后,老师可以适当扩展《礼记》相关知识,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对文章进行补充说明,同时,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在学生阅尽千帆之后,便容易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再比如学习《北京的春节》时,老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文章与自己家的春节联系在一起,概述其中的差别,从而把握文章或者作者的精神概念。“作者的春节与同学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喜欢春节吗?那么文章当中的作者喜不喜欢过春节呢?”“作者所描写的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什么呢?”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制定一个长久的计划,按步骤规范进行,不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全部,而是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供帮助。
结束语: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相结合,为提升提供传统文化的洗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本身气质的培养、三观的建立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从现实层面上来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提高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为未来我国文化的改革创新、内涵发展、融合升华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何万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05):37-38.
[2]张成军,曾君.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赜[J].成才之路,2019(27):24-25.
[3]何晓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21):94-95.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引言:
我国具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底蕴,使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加强高中生本身的语文素养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为高中的语文老师来说,理应转变自身观念,优化自身教学方式,不断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真实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有效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注重情感情境创设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近年来突然兴起的概念,而是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被我国的教育部门所重视,并且推广到教材当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另辟蹊径,也可以新颖创意,但其根本理应建立在课堂之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教材资源为出发点,营造相关氛围和情境,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另外,高中阶段的教材上面的文章都是相关部门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才确立的,文章质量绝佳,另外不同阶段的文章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特点。在高中教材当中,就有許多的文章当中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为例,老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需要在教学设计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除了要讲解文章本身的主旨、语法、句式等,还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讲解文章的背景。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大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外,在课文预习时,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由小见大,扩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文化现象等。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老师应详细的递进式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传递了作者什么样的品质等问题,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人的高尚情怀,并能根据这些勉励自身前行。
2、扩展延伸阅读素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材上的传统文化资源只是出发点,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还要联合大量的阅读素材。阅读大量的传统文化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便其文化创新。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大量的课程消磨了他们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阅读传统文化作品还可以放松其学习压力。但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并不感兴趣,其认为,传统文化作品就是文言文,就是古诗词,很难以将自己带入读者的身份。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扩展延伸阅读素材,为学生推荐一些符合其年龄阶段发展的传统文化作品,这些传统文化作品必须要与教材文本联系紧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当中获取最直接的传统文化接触。
比如以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为例,在之前的教育模式当中,这部分选修大部分是匆匆而过的,而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民俗文化可以作为课外补充点来进行,扩大学生的学习比例。比如在学习其中的《故乡的婚礼》一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文章中提到的某些习俗的看法,也可以让学生适当引申,“同学们参加过婚礼吗?”“同学们参加的婚礼是什么样子的?”诸如此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后,老师可以适当扩展《礼记》相关知识,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对文章进行补充说明,同时,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在学生阅尽千帆之后,便容易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再比如学习《北京的春节》时,老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文章与自己家的春节联系在一起,概述其中的差别,从而把握文章或者作者的精神概念。“作者的春节与同学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喜欢春节吗?那么文章当中的作者喜不喜欢过春节呢?”“作者所描写的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什么呢?”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制定一个长久的计划,按步骤规范进行,不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全部,而是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供帮助。
结束语: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相结合,为提升提供传统文化的洗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本身气质的培养、三观的建立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从现实层面上来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提高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为未来我国文化的改革创新、内涵发展、融合升华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何万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05):37-38.
[2]张成军,曾君.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探赜[J].成才之路,2019(27):24-25.
[3]何晓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2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