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让学生从小就爱学语文,学好母语?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兴趣;母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让学生信其道
(一)用丰富的语文素养感染学生
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丰富的语文素养去感染学生,来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母语的兴趣。教师怎样才能用自己丰富的语文功底、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不失时机地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心里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
(二)以心换心,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平台
老师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的确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老师在学生面前时时高傲冷漠,处处咄咄逼人,学生便会敬而远之,还是无法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以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扬来缩短师生间心灵之间的距离。课后经常深入学生,跟他们聊天,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最新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间长了,他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遇到什么事情都想说给老师听。
(三)鼓励小朋友我能行,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新课改平等民主的理念也是要尊重学生。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使其树立信心。班上有一个小朋友,语文功底差,虽善于与人交流,但常常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我便耐心引导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参与课堂活动,常常提醒她想好了再说。慢慢地她的说话有了层次、句子也写通顺了。我便抓住她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她享受成功的喜悦,她的学习进步很快。
二、课堂是激发兴趣的主渠道
(一)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揭示课题,创设愉快学习的情境
新课程倡导“情境导入,活动推进”的教学模式,揭示学习新内容时的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时机。如我在引入《葡萄沟》时,我首先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串串水灵灵的各色葡萄,接着让大家模拟尝的动作,想想葡萄的味道。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地抢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紧接着问:“大家知道哪里的葡萄最好吃吗?”而在学习《山谷回声真好听》一课时,则从理解词语入手。开门见山地问:“小朋友,你们听过哪些声音?”学生踊跃回答:风声、雷声、雨声,那你们能根据它们名字的来历,从字面理解什么是回声吗?为什么会听到回声呢?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有了生动形象的揭题,学生对学习内容建立了片面、短暂的感性兴趣。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如不及时激发保持兴趣,就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教学《山寨》一文时,我让学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找到山寨的,我变语言文字为绘画,要求他们读懂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简笔画画出远处飘起的炊烟、七拐八弯的山路、茂密树丛中的小房子。学生们兴趣极高,非常认真地画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一幅幅形象不同,但内容、位置差不多的简笔画就画成了。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非常感兴趣,而且对内容的理解到位、印象也很深刻。
(三)创设问题情境,情境诱导,使学生兴趣浓厚,学有所得
教育家孔夫子倡导“每事问”,俗话说,发现问题等于成功的一半。逐渐发现问题设置问题的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问题教学。如:在教学《一件好事》一文,组织多种形式朗读后,出示课文结尾段,并质疑:爸爸为什么摇头,又为什么“想哭、又想笑”。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刚开始爸爸得知自己舍不得穿的新皮鞋送掉有点生气。面对我们的善良又不知如何说我们而摇头。但看着我们长大了、懂事了,具有一颗善良、同情之心而感到骄傲又笑了,是我们的行为和做法说服了爸爸。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理解等多种能力。
(四)增加语文的朗读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盎然的兴趣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荡气回肠,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悟出文章的奥秘,受到感染教育。如:《迷人的夏天》是一篇佳作美文,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夏季农村的美丽风光:“白天,在浓浓的树阴下,欣赏碧绿的草地,盛开的鲜花。夜晚听田边的蛙叫,看萤火虫在草丛中游行或躺在竹椅上望着星空畅想”的情境浮现在眼前,自然而然地领略到“入诗入画”的意境,小学生欣赏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老师领进门》这篇文章通过朗读,田老师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浓厚的文学底蕴,语言文字像涓涓溪流般流进孩子的心田,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课文结尾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拓展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发展学习语文的长远兴趣
小学语文学科涉及面相当广泛,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使用好配套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课外读书、看报、上网查阅资料,获取更多课上学不到的东西。古人云: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的。
第一,每上完一篇课文,都要推荐给学生配套书上相应几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加以精心指导、点拨。第二,上好语文阅读课。在每周的阅读课之前都让学生准备好笔、记录本,牢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他们自觉地把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第三,指导学生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配合少先大队部为黑板报、墙报、红领巾广播台编写各种稿件,写好读书心得,参加征文竞赛……第四,指导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使兴趣内化,成为学好语文的动力。为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开展“小青蛙讲故事比赛”“辩论赛”“故事会”“朗诵会”“成语接龙”等语文游艺活动。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兴趣;母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让学生信其道
(一)用丰富的语文素养感染学生
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丰富的语文素养去感染学生,来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母语的兴趣。教师怎样才能用自己丰富的语文功底、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不失时机地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心里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
(二)以心换心,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平台
老师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的确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老师在学生面前时时高傲冷漠,处处咄咄逼人,学生便会敬而远之,还是无法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以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扬来缩短师生间心灵之间的距离。课后经常深入学生,跟他们聊天,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最新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间长了,他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遇到什么事情都想说给老师听。
(三)鼓励小朋友我能行,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新课改平等民主的理念也是要尊重学生。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使其树立信心。班上有一个小朋友,语文功底差,虽善于与人交流,但常常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我便耐心引导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参与课堂活动,常常提醒她想好了再说。慢慢地她的说话有了层次、句子也写通顺了。我便抓住她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她享受成功的喜悦,她的学习进步很快。
二、课堂是激发兴趣的主渠道
(一)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揭示课题,创设愉快学习的情境
新课程倡导“情境导入,活动推进”的教学模式,揭示学习新内容时的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时机。如我在引入《葡萄沟》时,我首先用电脑课件展示一串串水灵灵的各色葡萄,接着让大家模拟尝的动作,想想葡萄的味道。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地抢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紧接着问:“大家知道哪里的葡萄最好吃吗?”而在学习《山谷回声真好听》一课时,则从理解词语入手。开门见山地问:“小朋友,你们听过哪些声音?”学生踊跃回答:风声、雷声、雨声,那你们能根据它们名字的来历,从字面理解什么是回声吗?为什么会听到回声呢?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有了生动形象的揭题,学生对学习内容建立了片面、短暂的感性兴趣。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如不及时激发保持兴趣,就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教学《山寨》一文时,我让学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找到山寨的,我变语言文字为绘画,要求他们读懂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简笔画画出远处飘起的炊烟、七拐八弯的山路、茂密树丛中的小房子。学生们兴趣极高,非常认真地画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一幅幅形象不同,但内容、位置差不多的简笔画就画成了。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非常感兴趣,而且对内容的理解到位、印象也很深刻。
(三)创设问题情境,情境诱导,使学生兴趣浓厚,学有所得
教育家孔夫子倡导“每事问”,俗话说,发现问题等于成功的一半。逐渐发现问题设置问题的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问题教学。如:在教学《一件好事》一文,组织多种形式朗读后,出示课文结尾段,并质疑:爸爸为什么摇头,又为什么“想哭、又想笑”。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刚开始爸爸得知自己舍不得穿的新皮鞋送掉有点生气。面对我们的善良又不知如何说我们而摇头。但看着我们长大了、懂事了,具有一颗善良、同情之心而感到骄傲又笑了,是我们的行为和做法说服了爸爸。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理解等多种能力。
(四)增加语文的朗读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盎然的兴趣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荡气回肠,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悟出文章的奥秘,受到感染教育。如:《迷人的夏天》是一篇佳作美文,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夏季农村的美丽风光:“白天,在浓浓的树阴下,欣赏碧绿的草地,盛开的鲜花。夜晚听田边的蛙叫,看萤火虫在草丛中游行或躺在竹椅上望着星空畅想”的情境浮现在眼前,自然而然地领略到“入诗入画”的意境,小学生欣赏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老师领进门》这篇文章通过朗读,田老师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浓厚的文学底蕴,语言文字像涓涓溪流般流进孩子的心田,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课文结尾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拓展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发展学习语文的长远兴趣
小学语文学科涉及面相当广泛,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使用好配套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课外读书、看报、上网查阅资料,获取更多课上学不到的东西。古人云: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的。
第一,每上完一篇课文,都要推荐给学生配套书上相应几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加以精心指导、点拨。第二,上好语文阅读课。在每周的阅读课之前都让学生准备好笔、记录本,牢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他们自觉地把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第三,指导学生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配合少先大队部为黑板报、墙报、红领巾广播台编写各种稿件,写好读书心得,参加征文竞赛……第四,指导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使兴趣内化,成为学好语文的动力。为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开展“小青蛙讲故事比赛”“辩论赛”“故事会”“朗诵会”“成语接龙”等语文游艺活动。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