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悠扬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空间站的巨轮优雅地缓缓自转,仿佛舞池中贵妇旋转的裙摆。这是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经典场景之一。片中另一个经典蒙太奇是300万年前,猿人抛出的骨头一下切换为公元2001年的一艘哑铃状飞船。1968年,阿瑟·克拉克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这部电影因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而使科幻片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以克拉克为代表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们,始终乐此不疲地以细腻的笔触,勾勒未来太空飞行可能出现的技术细节。读着这些逻辑缜密、充满激情的文字,读者甚至会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投入,这些技术畅想定然能够实现。
引领人类探寻“新边疆”
无垠的星空曾是生命的起源之地——构成我们的一切元素都源自古老恒星的碎片,甚至地球上的最初生命都可能来自星际的有机分子。
群星也将是我们的归宿——当地球表面再也没有无人涉足的区域后,太空毫无疑问地将成为“新边疆”,激励着充满拓荒精神的人去探索、开拓。
亚当·斯密曾说过,发现美洲和经由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20世纪也有与地理大发现相媲美的重大事件。也许,后世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在提到20世纪时,都会提到两个日子: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标志着太空时代的肇始;还有1969年7月20日,那一天,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另一个天体。
然而,在太空科幻的超前演绎下,这样的“大日子”还有很多——人类首次登陆火星、首次飞出太阳系、首次与地外文明相遇、首次穿越虫洞……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超越文化,指向人类内心深处对星空的向往,这就是太空科幻的魅力。
科学幻想与太空探索两者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如果从约翰内斯·开普勒的《梦》算起的话,科幻可谓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精神源泉,它不断探究着人类进入太空的意义;而太空探索则是科幻的重要舞台之一,它为科幻作家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异曲同工的是,科幻与太空探索都指向人类未来的命运。
天马行空的前瞻思考
有一种说法是,科幻电影中的想象力比科幻小说落后30年。其实,科幻小说对科学的幻想比现实世界的航天发展有时还要领先百余年,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发表于1865年,而一百多年后的1969年,人类才真正登上月球。
最早,受到观测手段和物理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并不充分,太空与海洋、热带雨林和地下一样,是作为异域、奇境的存在,是被科幻中的科学技术用来“征服”的。这一时期,在著名的太空科幻小说《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威尔斯用奇形怪状的月球人影射着从事各种职业的地球人。
随着相对论的横空出世,特别是哈勃发现河外星系之后,人类认识宇宙的尺度从一个宇宙岛(银河系)一下子扩大到无数个宇宙岛,太空成了能承载更宏大叙事的舞台背景。20世纪早期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开始在光年尺度上冒险、激战。这时候的太空科幻小说往往涉及两个或多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着重渲染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以及大型宇宙飞船等高科技运输工具的运用。可以说,这类小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天文学发现杂交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美国科幻编辑雨果·根斯巴克的努力倡导下,科幻小说的题材得以丰富,除了传统的“星际冒险”外,增加了“太空战争”“宇宙空间与生命形式的关系”“机器人”等元素。太空顺理成章地成为人类的新边疆、未来的福地和文明延续的希望所在。这一时期,太空科幻小说中的飞船取代了远洋轮船,代表着具有浪漫精神的规模宏大的工业化进程。科幻小说这一文类也迎来了黄金时代。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的太空时代开启了。科幻中曾经描绘的“未来”终于成为现实。随着人们对太空的愈加了解,太空科幻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到20世纪70年代“登月竞赛”结束后,人们已经看清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普通人能进行太空旅行的前景黯淡。在认清现实之后,太空科幻开始要么关注近未来,如《2001:太空漫游》;要么着眼于遥远的未来,如《异形》《星球大战》。
不断汲取养分的太空科幻
太空科幻不断从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中吸收养分,太空探索事业也从太空科幻中受益良多。许多航天先驱都自述受到太空科幻的影响而走上航天的职业道路。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这样回忆起某届航天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因此我们成为了火箭工程师。”如今,曾在科幻中出现的太阳帆飞船、太空电梯等已在研制中。科幻系列剧《星际迷航》中的飞船“进取号”的名字,也被美国首架自由滑降测试的航天飞机继承,这个名字的最新传承者是一架名为进取号的商业太空飞船。
进入21世纪,太空科幻小说融入当下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概念,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量子宇宙学等,就像凌晨最新的科幻小说一样,融入了太空探索、宇宙灾变和机器人等元素。但是太空科幻的核心价值观一直没有改变——太空异域险恶而重要,登天之路虽崎岖但值得冒险。
引领人类探寻“新边疆”
无垠的星空曾是生命的起源之地——构成我们的一切元素都源自古老恒星的碎片,甚至地球上的最初生命都可能来自星际的有机分子。
群星也将是我们的归宿——当地球表面再也没有无人涉足的区域后,太空毫无疑问地将成为“新边疆”,激励着充满拓荒精神的人去探索、开拓。
亚当·斯密曾说过,发现美洲和经由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20世纪也有与地理大发现相媲美的重大事件。也许,后世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在提到20世纪时,都会提到两个日子: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标志着太空时代的肇始;还有1969年7月20日,那一天,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另一个天体。
然而,在太空科幻的超前演绎下,这样的“大日子”还有很多——人类首次登陆火星、首次飞出太阳系、首次与地外文明相遇、首次穿越虫洞……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超越文化,指向人类内心深处对星空的向往,这就是太空科幻的魅力。
科学幻想与太空探索两者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如果从约翰内斯·开普勒的《梦》算起的话,科幻可谓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精神源泉,它不断探究着人类进入太空的意义;而太空探索则是科幻的重要舞台之一,它为科幻作家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异曲同工的是,科幻与太空探索都指向人类未来的命运。
天马行空的前瞻思考
有一种说法是,科幻电影中的想象力比科幻小说落后30年。其实,科幻小说对科学的幻想比现实世界的航天发展有时还要领先百余年,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发表于1865年,而一百多年后的1969年,人类才真正登上月球。
最早,受到观测手段和物理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并不充分,太空与海洋、热带雨林和地下一样,是作为异域、奇境的存在,是被科幻中的科学技术用来“征服”的。这一时期,在著名的太空科幻小说《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威尔斯用奇形怪状的月球人影射着从事各种职业的地球人。
随着相对论的横空出世,特别是哈勃发现河外星系之后,人类认识宇宙的尺度从一个宇宙岛(银河系)一下子扩大到无数个宇宙岛,太空成了能承载更宏大叙事的舞台背景。20世纪早期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开始在光年尺度上冒险、激战。这时候的太空科幻小说往往涉及两个或多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着重渲染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以及大型宇宙飞船等高科技运输工具的运用。可以说,这类小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天文学发现杂交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美国科幻编辑雨果·根斯巴克的努力倡导下,科幻小说的题材得以丰富,除了传统的“星际冒险”外,增加了“太空战争”“宇宙空间与生命形式的关系”“机器人”等元素。太空顺理成章地成为人类的新边疆、未来的福地和文明延续的希望所在。这一时期,太空科幻小说中的飞船取代了远洋轮船,代表着具有浪漫精神的规模宏大的工业化进程。科幻小说这一文类也迎来了黄金时代。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的太空时代开启了。科幻中曾经描绘的“未来”终于成为现实。随着人们对太空的愈加了解,太空科幻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到20世纪70年代“登月竞赛”结束后,人们已经看清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普通人能进行太空旅行的前景黯淡。在认清现实之后,太空科幻开始要么关注近未来,如《2001:太空漫游》;要么着眼于遥远的未来,如《异形》《星球大战》。
不断汲取养分的太空科幻
太空科幻不断从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中吸收养分,太空探索事业也从太空科幻中受益良多。许多航天先驱都自述受到太空科幻的影响而走上航天的职业道路。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这样回忆起某届航天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因此我们成为了火箭工程师。”如今,曾在科幻中出现的太阳帆飞船、太空电梯等已在研制中。科幻系列剧《星际迷航》中的飞船“进取号”的名字,也被美国首架自由滑降测试的航天飞机继承,这个名字的最新传承者是一架名为进取号的商业太空飞船。
进入21世纪,太空科幻小说融入当下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概念,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量子宇宙学等,就像凌晨最新的科幻小说一样,融入了太空探索、宇宙灾变和机器人等元素。但是太空科幻的核心价值观一直没有改变——太空异域险恶而重要,登天之路虽崎岖但值得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