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方法,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课堂提问效率,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文章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師提问 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这门艺术如果运用得当,不但能开发学生思维,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反过来说,这一教学方法如果应用失当,可能会使教学事倍功半,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提问策略,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那么,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对此做出了总结。
一、坚持科学的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不科学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其表现有问题过于笼统、含糊、单调、目的性不明确,提出的问题没有做到偏离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问题内容不科学、难以对学习有帮助。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提问的有效性,数学教师要认识到以上问题的严重性,坚持问题和提问目的的明确性,确保提出的问题方向明确、难易适中,尽量使问题紧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保问题在提出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心理思维特点,问题符合学生发展情况、能切实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在一年级数学“分类”讲述中,教师可以通过“鸟儿寻找果实”的图片展示,提出以下问题:要想快捷找出自己所需的食物,应该怎么办?图中的鸟儿是怎么做的?它们是根据什么来选择食物的?是形状、颜色、大小还是其他?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借助于层次分明的提问,教师不但可以提高提问的目的性,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二、掌握必备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怎么艺术掌握并不是那么好,其中,提问缺乏艺术性是课堂提问的显著问题。如部分教师提出问题的形式非常单一,且问题缺乏情趣和艺术性,难以吸引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难以在回答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此外,许多教师还陷入了提问误区,如频繁提问,提出的问题缺乏新意,急于求成,提问时机不对,并且,许多问题的结果和答案都非常单调,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回答即可,课堂提问的效果难以发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要将提问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来严肃对待,能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用的课堂提问方法有那些呢?首先,就是精问,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然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在“认识时间”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闹钟的故事”进行导入教学,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其次是浅问,即将问题化难为易进行提问。如在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将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然后再提出以下问题:通过刚才的拼接你能否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一个平角被分成三个角后能否拼凑成一个三角形?再次,巧问。如在“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何用最快的方法判定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能被2整除的数具有哪些特征?能被2整除的数的个位数是否都具有同样的特点?如果说能被2整除的双数的个位数字始终是0、2、4、6、8,哪位同学可以举例验证一下?在这里,教师提出了“双数”这个词,可见其充分考虑了只接触过单双数的学生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提问也必定是有效的。
三、艺术提问,避免问题的过程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人都是单纯地将课堂提问视为教学的一个手段,在提问中也只是关注提问的过程,对学生所犯错误、回答问题的态度并没有过多关注。许多教师也不重视课堂提问评价和反馈,不重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质疑,导致课堂提问效率极低。为了避免提问的过程化现象,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教师要合理把握提问时机,以促进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能适时提出问题,同时确保问题的创造性。如课堂的前20分钟是学生精神最为集中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要少问、精问。如在“长方形周长”教学中,教师通过“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出一个固定的长方形图案,然后提出以下问题:你自己所摆出的长方形,那个是长、那个是宽?如何去计算你所摆出的长方形的周长?除了测量,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确保问题的独特性,避免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问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而是要及时给予提示,在学生给出答案后,要及时作出反馈,通过积极地评价和良好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春艳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4期。
[2]王雪梅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李国芝 浅析教师课堂提问的“新误差”[J].教学与管理,2006年,1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師提问 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这门艺术如果运用得当,不但能开发学生思维,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反过来说,这一教学方法如果应用失当,可能会使教学事倍功半,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提问策略,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那么,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对此做出了总结。
一、坚持科学的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不科学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其表现有问题过于笼统、含糊、单调、目的性不明确,提出的问题没有做到偏离学生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问题内容不科学、难以对学习有帮助。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提问的有效性,数学教师要认识到以上问题的严重性,坚持问题和提问目的的明确性,确保提出的问题方向明确、难易适中,尽量使问题紧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保问题在提出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心理思维特点,问题符合学生发展情况、能切实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在一年级数学“分类”讲述中,教师可以通过“鸟儿寻找果实”的图片展示,提出以下问题:要想快捷找出自己所需的食物,应该怎么办?图中的鸟儿是怎么做的?它们是根据什么来选择食物的?是形状、颜色、大小还是其他?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借助于层次分明的提问,教师不但可以提高提问的目的性,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二、掌握必备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怎么艺术掌握并不是那么好,其中,提问缺乏艺术性是课堂提问的显著问题。如部分教师提出问题的形式非常单一,且问题缺乏情趣和艺术性,难以吸引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难以在回答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此外,许多教师还陷入了提问误区,如频繁提问,提出的问题缺乏新意,急于求成,提问时机不对,并且,许多问题的结果和答案都非常单调,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回答即可,课堂提问的效果难以发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要将提问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来严肃对待,能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用的课堂提问方法有那些呢?首先,就是精问,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然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在“认识时间”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闹钟的故事”进行导入教学,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其次是浅问,即将问题化难为易进行提问。如在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将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然后再提出以下问题:通过刚才的拼接你能否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一个平角被分成三个角后能否拼凑成一个三角形?再次,巧问。如在“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何用最快的方法判定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能被2整除的数具有哪些特征?能被2整除的数的个位数是否都具有同样的特点?如果说能被2整除的双数的个位数字始终是0、2、4、6、8,哪位同学可以举例验证一下?在这里,教师提出了“双数”这个词,可见其充分考虑了只接触过单双数的学生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提问也必定是有效的。
三、艺术提问,避免问题的过程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人都是单纯地将课堂提问视为教学的一个手段,在提问中也只是关注提问的过程,对学生所犯错误、回答问题的态度并没有过多关注。许多教师也不重视课堂提问评价和反馈,不重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质疑,导致课堂提问效率极低。为了避免提问的过程化现象,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教师要合理把握提问时机,以促进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能适时提出问题,同时确保问题的创造性。如课堂的前20分钟是学生精神最为集中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要少问、精问。如在“长方形周长”教学中,教师通过“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出一个固定的长方形图案,然后提出以下问题:你自己所摆出的长方形,那个是长、那个是宽?如何去计算你所摆出的长方形的周长?除了测量,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确保问题的独特性,避免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问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而是要及时给予提示,在学生给出答案后,要及时作出反馈,通过积极地评价和良好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春艳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4期。
[2]王雪梅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李国芝 浅析教师课堂提问的“新误差”[J].教学与管理,2006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