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缘起
1.主要动因
在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之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性研究”于2010年12月获得立项。课题组选择了黔南州教育局授予的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福泉市教育局表彰的先进学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挂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验基地——福泉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为福泉三中)为项目研究基地。不论是学校的内部条件,还是校园的外部环境,福泉三中均具备良好的课程改革基本条件。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把课题组的项目研究与福泉三中的课程改革有机融合,组成了福泉三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组,形成了以学校领导、教导处主任、体育教师、学生、课程改革专家等组成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拉开了福泉三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序幕。
2.研究的目的意义
根据研究需要,评估和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经过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确定了福泉三中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有以下四个:一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对民族元素的认同。二是为了教师的发展。通过对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使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并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者,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把体育教师培养成复合型、科研型的教育人才。三是为了学校的发展。通过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资源性开发与实施,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的民族特色,从而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四是为了民族文化传承。通过深层挖掘布依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力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族体育文化,为繁荣和发展地方民族文化,推广和普及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贡献。与此同时,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形成学校体育校本特色,提高体育教师自主创新课程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培养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三是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体育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四是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的不足,改善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办学条件之不足。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2010年12月,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 福泉市第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 《 福泉市第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技术课程开发调研方案 》,从弘扬布依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发,在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构建“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为选题,进行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研究、开发和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1)强调学习,加强宣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对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讲座。加强课程专家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与指导;同时加强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以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交流、定期的校本课程研讨会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研究能力。
(2)加强论证,做好评估。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实证依据。首先,优势分析。福泉三中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地区,是黔南州教育局授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挂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验基地”,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具有一支年富力强且结构合理的体育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条件基本成熟。其次,征集意见。通过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座谈与沟通,项目组认为福泉三中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课程专家教授的学科课程引领,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队伍,开发校本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再次,确定内容。针对布依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针对建校以来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确定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除人力资源开发,重点拟从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以满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教材内容的确定,经课程前期论证,并通过中期教材实验,最后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讨论认定,让所开发的体育校本教材为学生喜欢、学校需要的特色体育校本教材。通过典型性分析与实验,项目组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板羽毽等项目,作为期15周的教材实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实验前后的十字变向跑指标、原地纵跳成绩、背力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详见表1。
整个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多数项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符合校本教材开发引进项目。所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是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资源开发的理想教材。
(3)深度挖掘,加强培训。深入调查,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项目组走访了曾经代表贵州省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布依拳术第三名、“猫叉”第一名的布依族武术传人莫义猛同志,走访独山县民间武术老艺人陆照明先生,挖掘、整理、改编布依族拳术。寻找曾代表黔南州在贵州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的苗拳套路,并通过都匀市小围寨职业中学蒙兴荣老师挖掘整理而成。对史料记载中的布依族刷把舞进行研究与编排,配上布依族精典民歌《好花红》音乐,研制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刷把舞,开发出赋予时代节拍的布依族刷把操,把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斗地牯牛、扳手杆劲、顶杠、扭扁旦、打陀螺,以及苗族同胞的打手毽、板羽毽等项目开发、挖掘、整理为校本教材。同时,还把布依族的牛角棋、方型棋、圆型棋、逐攀棋进行挖掘整理,经教材化处理而引进教学。为了使校本教材能得到广泛的推行,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聘请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具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长的民间人士和拥有较为集中而规范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专家、学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他们帮助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为体育教师的课程教学理论储备与民族体育教材教学进行培训,以满足教学实施与推广的需要。 2.校本课程实施
(1)目标统领,实施校本课程。泰勒认为体育课程开发“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而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它力图设计一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系统,它主要不是试图解释一种现有的现象”。[1] 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为校本课程开发树立了“目标模式”。因此,福泉三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与分析,明确以地域民族体育文化、学校特色、学生需求以及通力协作等为原则,进行“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让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起到补充的作用。整个开发过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导处、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采用了“开发—实践—评估—运用”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民族体育与健康”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通过“2+1”的教学模式 [2],制定教育目标,“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3] 独具特色的“2+1”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2+1”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为福泉三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及下一步的对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制度管理,推行校本课程。制度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对规范体育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福泉三中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并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领导,着力推行体育校本课程。逐步建成由校长负责、教导处牵头、教研组为基础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并建立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会议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做好教学运行状态调查了解工作。教导处做到安排课时、调整监控、测评考核,参与听课、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研组制订水平计划,教师完善学期教学计划,每位教师上课有课时计划。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其核心是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以校级领导、教导处、教研组管理”的三级校本课程管理体系,为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运行、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为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提高民族素养、弘扬民族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3)构建评价体系,完善评价过程。构建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判断校本课程实施好否的标准。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衡量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情况,才能明确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际是否相符。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指标)、评价形式与方法”等因素考虑,结合当前课程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并通过具备高级职称资格的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专家效度咨询,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指标及其比重关系,构建适合福泉三中学校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三、结语
通过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理论体系,形成了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传承、发展的建设目标,彰显民族性,突出地域性,融入时代性,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学校体育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项目组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合作团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学校民族体育文化意识,营造了充满活力而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环境文化,更好地把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和谐共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罗玲,冉启琴.农村中学体育新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主要动因
在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之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性研究”于2010年12月获得立项。课题组选择了黔南州教育局授予的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福泉市教育局表彰的先进学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挂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验基地——福泉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为福泉三中)为项目研究基地。不论是学校的内部条件,还是校园的外部环境,福泉三中均具备良好的课程改革基本条件。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把课题组的项目研究与福泉三中的课程改革有机融合,组成了福泉三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组,形成了以学校领导、教导处主任、体育教师、学生、课程改革专家等组成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拉开了福泉三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序幕。
2.研究的目的意义
根据研究需要,评估和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经过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确定了福泉三中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有以下四个:一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对民族元素的认同。二是为了教师的发展。通过对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使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并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者,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把体育教师培养成复合型、科研型的教育人才。三是为了学校的发展。通过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资源性开发与实施,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的民族特色,从而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四是为了民族文化传承。通过深层挖掘布依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力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族体育文化,为繁荣和发展地方民族文化,推广和普及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贡献。与此同时,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形成学校体育校本特色,提高体育教师自主创新课程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培养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三是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体育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四是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的不足,改善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办学条件之不足。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2010年12月,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 福泉市第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 《 福泉市第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技术课程开发调研方案 》,从弘扬布依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发,在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构建“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为选题,进行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研究、开发和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1)强调学习,加强宣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对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讲座。加强课程专家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与指导;同时加强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以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交流、定期的校本课程研讨会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研究能力。
(2)加强论证,做好评估。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实证依据。首先,优势分析。福泉三中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地区,是黔南州教育局授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挂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验基地”,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具有一支年富力强且结构合理的体育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条件基本成熟。其次,征集意见。通过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座谈与沟通,项目组认为福泉三中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课程专家教授的学科课程引领,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队伍,开发校本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再次,确定内容。针对布依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针对建校以来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确定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除人力资源开发,重点拟从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以满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教材内容的确定,经课程前期论证,并通过中期教材实验,最后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讨论认定,让所开发的体育校本教材为学生喜欢、学校需要的特色体育校本教材。通过典型性分析与实验,项目组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板羽毽等项目,作为期15周的教材实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实验前后的十字变向跑指标、原地纵跳成绩、背力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详见表1。
整个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多数项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符合校本教材开发引进项目。所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是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资源开发的理想教材。
(3)深度挖掘,加强培训。深入调查,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项目组走访了曾经代表贵州省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布依拳术第三名、“猫叉”第一名的布依族武术传人莫义猛同志,走访独山县民间武术老艺人陆照明先生,挖掘、整理、改编布依族拳术。寻找曾代表黔南州在贵州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的苗拳套路,并通过都匀市小围寨职业中学蒙兴荣老师挖掘整理而成。对史料记载中的布依族刷把舞进行研究与编排,配上布依族精典民歌《好花红》音乐,研制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刷把舞,开发出赋予时代节拍的布依族刷把操,把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斗地牯牛、扳手杆劲、顶杠、扭扁旦、打陀螺,以及苗族同胞的打手毽、板羽毽等项目开发、挖掘、整理为校本教材。同时,还把布依族的牛角棋、方型棋、圆型棋、逐攀棋进行挖掘整理,经教材化处理而引进教学。为了使校本教材能得到广泛的推行,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聘请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具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长的民间人士和拥有较为集中而规范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专家、学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他们帮助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为体育教师的课程教学理论储备与民族体育教材教学进行培训,以满足教学实施与推广的需要。 2.校本课程实施
(1)目标统领,实施校本课程。泰勒认为体育课程开发“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而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它力图设计一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系统,它主要不是试图解释一种现有的现象”。[1] 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为校本课程开发树立了“目标模式”。因此,福泉三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与分析,明确以地域民族体育文化、学校特色、学生需求以及通力协作等为原则,进行“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让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起到补充的作用。整个开发过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导处、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采用了“开发—实践—评估—运用”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民族体育与健康”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通过“2+1”的教学模式 [2],制定教育目标,“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3] 独具特色的“2+1”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2+1”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为福泉三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及下一步的对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制度管理,推行校本课程。制度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对规范体育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福泉三中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并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领导,着力推行体育校本课程。逐步建成由校长负责、教导处牵头、教研组为基础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并建立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会议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做好教学运行状态调查了解工作。教导处做到安排课时、调整监控、测评考核,参与听课、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研组制订水平计划,教师完善学期教学计划,每位教师上课有课时计划。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其核心是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以校级领导、教导处、教研组管理”的三级校本课程管理体系,为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运行、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为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提高民族素养、弘扬民族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3)构建评价体系,完善评价过程。构建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判断校本课程实施好否的标准。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衡量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情况,才能明确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际是否相符。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指标)、评价形式与方法”等因素考虑,结合当前课程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并通过具备高级职称资格的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专家效度咨询,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指标及其比重关系,构建适合福泉三中学校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三、结语
通过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理论体系,形成了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传承、发展的建设目标,彰显民族性,突出地域性,融入时代性,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学校体育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项目组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合作团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学校民族体育文化意识,营造了充满活力而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环境文化,更好地把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和谐共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罗玲,冉启琴.农村中学体育新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