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课堂常规中有安排
“见习”生这样一项任务,而且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课上尤其是常态体育课中“见习”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名为“见习”生,学生真的“见习”了吗?若没有“见习”,都在干什么?若有“见习”,又是如何“见习”的呢?带着这样一些疑问观察了很多常态体育课,结果发现大部分课堂上见习生出现的是“不见不习”或“见而不习”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何谓“见习”?当前见习生的表现?以及如何合理安排“见习”生做一些分析,旨为一线教师对“见习”生引起重视,以及如何重视“见习”生的“见习”方法提供一些借鉴。
一、“见习”的涵义
如何理解见习?首先我们从字面上来看,“见”是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的方式,即看,“习”是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将见习通俗地理解为通过看来达到学习的目的。由此可以推论,看是方式是手段,如果没有看,对于见习生来讲,学习即不存在。因为,一般在体育课上见习的学生是有种种原因而无法正常随同集体进行学习者。本来见习者已经与其他同学相比失去了一次很好的集体体育学习的机会,若师生再不能正确地理解见习,甚至教师在教学组织安排的时候忽略这部分群体,对于见习生来讲就更不公平。当然,见习除了要看以外,还有很多辅助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在下文中将会做进一步分析。
二、当前体育课中见习生的多种表现
在对大量常态体育课的观察中发现,体育课上见习生出现得较频繁,几乎每堂课都会有至少1-2个见习生,多者还可能出现5-6人,虽说,这少数学生与全班几十个学生相比不算太多,但是他们也是集体中的一员,依然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根据“见”与“习”的程度,我们可以将目前的见习者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用象限图表示,如图1所示。
从对图1的各象限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在体育课上看到普遍存在的聊天、溜圈、逃走等不见不习的现象;也看到了部分见而不习的静观者;当然也有少数的不见而习的自练者。但是,无论如何,理想的体育课堂,见习生应该是有见有习的。
1.聊天
在体育课上,一个见习生没有聊天的条件,但若有两个以上的学生同时见习,往往我们看到的最多的现象就是闲聊,那可谓是天南地北地聊,男生聊,女生也同样聊。有的还手舞足蹈,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等现象。回过头来看看老师对这部分见习生的态度多是视而不见,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来评价这堂课的教学质量的话,从运动参与的角度,这样的见习生将对这方面的评分消减很多。由此可见,运用见习时间来聊天的现象是我们应该坚决杜绝的,更应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
2.溜圈
体育课见习时溜圈的现象多发生在冬季,由于静站受冻,学生可能会选择溜圈,也多为两个以上同学一起溜,沿着操场溜或在校园里溜,边溜边聊者为数较多,但有一点,这部分溜圈的见习生,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又溜回到了集体队伍之中,这部分溜圈的学生也很容易被老师所忽略。但无论如何,溜圈者虽然也聊天,但毕竟比单纯聊天者前进了一步,至少有了轻微的运动。不过也是我们所不能提倡的见习形式。
3.逃走
这样的见习生与溜圈者相比就更加无组织无纪律性了,简言之是在溜圈的基础上逃走了。为什么说是逃走了呢?因为,这样的“见习”生往往是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溜走的,而且下课时也不再与老师打照面的所谓的“见习”者,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是真正的见习者,有可能是不愿上体育课的学生,而不是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在上着课的时候到处去找这些“见习”生,因此,就不得不被动的忽略。不过这也给老师们提了个醒,需要在课堂常规中安排见习生的时候就给这些见习者提出一定的学习要求,也就会大大减少见习的人数和见习的不良现象的出现。
4. 静观
显然,这部分学生不是在聊天,也没有兜圈,更没有溜走,而是静坐或静立在操场的一边,观看其他学生的体育学习,至于是否已经也有所收获,有多大收获,由于没有任何检查监督机制,因此很难把握。但这部分学生与前三类学生相比是确实做到了见习中的“见”字。这部分学生除了观看以外,无事可做,很容易出现溜号,也就是说,如果操场上有两个以上班级上课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他们四处观望,而不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该班级的学习中去。结果会导致收获甚微的现象,导致对老师所讲动作要领一知半解,对重点难点毫无知晓。这类见习生的见习方式也是需要改进的。
5. 自练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一节高二年级的篮球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位见习生,右手臂受伤,无法正常参与体育课学习,而是用左手拿一篮球坐在篮球架下面的固定物上认真地运球。由于这一特殊现象,我特意咨询了老师,关于这个学生的见习缘由和教师安排见习生的经验,这个老师比较自信地说:“我们每学期开始是先立‘家规’包括见习生在课堂上如何学习的问题”。是啊,这样的见习形式确实给我们很大启发,但这样的见习形式在大多数体育课上是看不到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深思与借鉴。
除此之外,见习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还有很多形式,诸如帮助老师当裁判、暂时充当标志物等等,但总之,无论有多少种形式的见习者,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见习生几乎成了被忽略的群体。那么,教师应如何合理地安排见习生呢?
三、合理安排见习生的方式策略
由于见习者大都属于无法正常进行体育课学习的学生,诸如女生例假期有特殊反应者、头痛发烧等感冒患者、受伤运动不便者、其他相对严重的疾病未愈者等,但也不免有些学生是对某项运动不敢兴趣者也混入见习者的行列。无论何类见习生,他们在体育课上绝非是无事可做而聊天、溜圈或逃走,而是不但要“见”而且要“习”。而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根据学生的见习原因灵活安排。
1.部分环节见习
体育课程并不是整节课都是大运动练习,因此,在课的准备部分、结束部分见习者都是可以参与其中的,即便是基本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在老师进行讲解、示范的时候也应该随同全班同学一起听讲和观察,只是在做练习尤其是运动量较大的练习时再退出集体。这就需要师生转变“见习一见到底”的错误观念。因为,对于那些轻伤轻病患者,适当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康复的。
2.明确见习目的
在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方法尚未形成或尚不完善的今天,学生见习往往不知道该干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很想学习,但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正常学习,是充满遗憾的无奈的见习,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在学生见习前提出明确的目的,告诉学生看什么,如何看?看的过程中要思考什么问题?最好在课的开始部分给见习生也能提出几个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在见习的时候有所侧重,而不至于感到无所适从。诸如,在下课总结的时候让见习生复述本节课所学技术的动作要领,模仿老师做个示范等,或者是要求见习生帮助老师一起观察哪些学生做得认真,技术动作掌握得好,帮助老师推荐展示生等。
3.记录见习笔记
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没有对见习生有特殊的关照,因此,见习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再加上对见习生的监管制度不具备,致使“不见不习”或“见而不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基于这种情况,安排见习生记录见习笔记不能说不是一个良策。这样不但学生会有事可做,而且,见习的时候有条件记录笔记,诸如记录教师讲的动作要领、口诀、关键环节等;认真的学生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老师是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是如何布置场地的,是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除了记录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外,还可以帮助教师记下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师的教学语言、组织方法等出现过哪些失误,需要哪些改进,以及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等。这样的见习不但学生有很大收获,也将对教师改进教学有一定帮助。
4.轻微自主练习
爱动、爱玩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即便是运动不便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给见习的学生分配一定的练习器械,如分配一个篮球、排球、足球等给他们,让他们也能够在一旁做力所能及的轻微运动。如果老师能够考虑到这些,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除非那些根本无法轻微运动者,或对体育完全缺乏兴趣者。陈经纶中学的见习案例足以证明,轻微自主的练习在见习者中是可以开展的,也应该是受欢迎的。
总之,由于体育课上的见习是常有的事情,我们就无法忽略这部分群体,就应该对此有所关注和引导,不但需要提出一定的见习要求,而且要转变对见习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见习者仍是该班集体中的一员,不但需要在体育课上掌握一定的运动文化,也应有适当的运动体验。应坚决杜绝见习生“不见不习”和“见而不习”的不良表现。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100875)
“见习”生这样一项任务,而且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课上尤其是常态体育课中“见习”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名为“见习”生,学生真的“见习”了吗?若没有“见习”,都在干什么?若有“见习”,又是如何“见习”的呢?带着这样一些疑问观察了很多常态体育课,结果发现大部分课堂上见习生出现的是“不见不习”或“见而不习”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何谓“见习”?当前见习生的表现?以及如何合理安排“见习”生做一些分析,旨为一线教师对“见习”生引起重视,以及如何重视“见习”生的“见习”方法提供一些借鉴。
一、“见习”的涵义
如何理解见习?首先我们从字面上来看,“见”是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的方式,即看,“习”是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将见习通俗地理解为通过看来达到学习的目的。由此可以推论,看是方式是手段,如果没有看,对于见习生来讲,学习即不存在。因为,一般在体育课上见习的学生是有种种原因而无法正常随同集体进行学习者。本来见习者已经与其他同学相比失去了一次很好的集体体育学习的机会,若师生再不能正确地理解见习,甚至教师在教学组织安排的时候忽略这部分群体,对于见习生来讲就更不公平。当然,见习除了要看以外,还有很多辅助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在下文中将会做进一步分析。
二、当前体育课中见习生的多种表现
在对大量常态体育课的观察中发现,体育课上见习生出现得较频繁,几乎每堂课都会有至少1-2个见习生,多者还可能出现5-6人,虽说,这少数学生与全班几十个学生相比不算太多,但是他们也是集体中的一员,依然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根据“见”与“习”的程度,我们可以将目前的见习者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用象限图表示,如图1所示。
从对图1的各象限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在体育课上看到普遍存在的聊天、溜圈、逃走等不见不习的现象;也看到了部分见而不习的静观者;当然也有少数的不见而习的自练者。但是,无论如何,理想的体育课堂,见习生应该是有见有习的。
1.聊天
在体育课上,一个见习生没有聊天的条件,但若有两个以上的学生同时见习,往往我们看到的最多的现象就是闲聊,那可谓是天南地北地聊,男生聊,女生也同样聊。有的还手舞足蹈,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等现象。回过头来看看老师对这部分见习生的态度多是视而不见,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来评价这堂课的教学质量的话,从运动参与的角度,这样的见习生将对这方面的评分消减很多。由此可见,运用见习时间来聊天的现象是我们应该坚决杜绝的,更应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
2.溜圈
体育课见习时溜圈的现象多发生在冬季,由于静站受冻,学生可能会选择溜圈,也多为两个以上同学一起溜,沿着操场溜或在校园里溜,边溜边聊者为数较多,但有一点,这部分溜圈的见习生,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又溜回到了集体队伍之中,这部分溜圈的学生也很容易被老师所忽略。但无论如何,溜圈者虽然也聊天,但毕竟比单纯聊天者前进了一步,至少有了轻微的运动。不过也是我们所不能提倡的见习形式。
3.逃走
这样的见习生与溜圈者相比就更加无组织无纪律性了,简言之是在溜圈的基础上逃走了。为什么说是逃走了呢?因为,这样的“见习”生往往是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溜走的,而且下课时也不再与老师打照面的所谓的“见习”者,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是真正的见习者,有可能是不愿上体育课的学生,而不是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在上着课的时候到处去找这些“见习”生,因此,就不得不被动的忽略。不过这也给老师们提了个醒,需要在课堂常规中安排见习生的时候就给这些见习者提出一定的学习要求,也就会大大减少见习的人数和见习的不良现象的出现。
4. 静观
显然,这部分学生不是在聊天,也没有兜圈,更没有溜走,而是静坐或静立在操场的一边,观看其他学生的体育学习,至于是否已经也有所收获,有多大收获,由于没有任何检查监督机制,因此很难把握。但这部分学生与前三类学生相比是确实做到了见习中的“见”字。这部分学生除了观看以外,无事可做,很容易出现溜号,也就是说,如果操场上有两个以上班级上课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他们四处观望,而不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该班级的学习中去。结果会导致收获甚微的现象,导致对老师所讲动作要领一知半解,对重点难点毫无知晓。这类见习生的见习方式也是需要改进的。
5. 自练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一节高二年级的篮球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位见习生,右手臂受伤,无法正常参与体育课学习,而是用左手拿一篮球坐在篮球架下面的固定物上认真地运球。由于这一特殊现象,我特意咨询了老师,关于这个学生的见习缘由和教师安排见习生的经验,这个老师比较自信地说:“我们每学期开始是先立‘家规’包括见习生在课堂上如何学习的问题”。是啊,这样的见习形式确实给我们很大启发,但这样的见习形式在大多数体育课上是看不到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深思与借鉴。
除此之外,见习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还有很多形式,诸如帮助老师当裁判、暂时充当标志物等等,但总之,无论有多少种形式的见习者,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见习生几乎成了被忽略的群体。那么,教师应如何合理地安排见习生呢?
三、合理安排见习生的方式策略
由于见习者大都属于无法正常进行体育课学习的学生,诸如女生例假期有特殊反应者、头痛发烧等感冒患者、受伤运动不便者、其他相对严重的疾病未愈者等,但也不免有些学生是对某项运动不敢兴趣者也混入见习者的行列。无论何类见习生,他们在体育课上绝非是无事可做而聊天、溜圈或逃走,而是不但要“见”而且要“习”。而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根据学生的见习原因灵活安排。
1.部分环节见习
体育课程并不是整节课都是大运动练习,因此,在课的准备部分、结束部分见习者都是可以参与其中的,即便是基本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在老师进行讲解、示范的时候也应该随同全班同学一起听讲和观察,只是在做练习尤其是运动量较大的练习时再退出集体。这就需要师生转变“见习一见到底”的错误观念。因为,对于那些轻伤轻病患者,适当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康复的。
2.明确见习目的
在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方法尚未形成或尚不完善的今天,学生见习往往不知道该干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很想学习,但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正常学习,是充满遗憾的无奈的见习,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在学生见习前提出明确的目的,告诉学生看什么,如何看?看的过程中要思考什么问题?最好在课的开始部分给见习生也能提出几个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在见习的时候有所侧重,而不至于感到无所适从。诸如,在下课总结的时候让见习生复述本节课所学技术的动作要领,模仿老师做个示范等,或者是要求见习生帮助老师一起观察哪些学生做得认真,技术动作掌握得好,帮助老师推荐展示生等。
3.记录见习笔记
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没有对见习生有特殊的关照,因此,见习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再加上对见习生的监管制度不具备,致使“不见不习”或“见而不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基于这种情况,安排见习生记录见习笔记不能说不是一个良策。这样不但学生会有事可做,而且,见习的时候有条件记录笔记,诸如记录教师讲的动作要领、口诀、关键环节等;认真的学生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老师是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是如何布置场地的,是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除了记录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外,还可以帮助教师记下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师的教学语言、组织方法等出现过哪些失误,需要哪些改进,以及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等。这样的见习不但学生有很大收获,也将对教师改进教学有一定帮助。
4.轻微自主练习
爱动、爱玩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即便是运动不便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给见习的学生分配一定的练习器械,如分配一个篮球、排球、足球等给他们,让他们也能够在一旁做力所能及的轻微运动。如果老师能够考虑到这些,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除非那些根本无法轻微运动者,或对体育完全缺乏兴趣者。陈经纶中学的见习案例足以证明,轻微自主的练习在见习者中是可以开展的,也应该是受欢迎的。
总之,由于体育课上的见习是常有的事情,我们就无法忽略这部分群体,就应该对此有所关注和引导,不但需要提出一定的见习要求,而且要转变对见习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见习者仍是该班集体中的一员,不但需要在体育课上掌握一定的运动文化,也应有适当的运动体验。应坚决杜绝见习生“不见不习”和“见而不习”的不良表现。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