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有三分之二已损失殆尽,盗墓使得这座“东方金字塔”伤痕累累,外人形容其为“邙山之上,十墓九空”。
严重的污染让被赞为“拥有东方两河文明”的伊河面目全非,受不明原因的水污染,河上50多万条鱼突然死亡,还引发群众的“抢鱼大战”。
洛、涧二河承载着洛阳最辉煌的记忆,但现今,其河流的众多支流都已断流消失,二河的交界处甚至还被染成了血红色。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唐人王建的诗告诉现代人,当时的邙山已是“寸土寸金”。然而,这些生前显贵的逝者,现今无一能享身后安宁——盗墓破坏早已让他们的千秋之地伤痕累累,资料显示: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近三分之二的古墓冢封土已损失殆尽。
伊、洛、瀍、涧四条河流,是洛阳古城著名的四条母亲河,据说当年周公之所以选这里营建洛邑,原因之一就是相中了这四水环流、滨水而居的环境优势。但时至今日,这四条河流都遭到严重污染,只留下一段段传说在流域盛行……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东方金字塔”邙山的覆灭之路
从郑州到洛阳,一过巩义,两边都是壁立如城墙的土山,一层层地似乎要把洛阳护卫起来——这就是邙山,时光倒退到古代,它纵横交错的山脉就是兵马难以逾越的险隘,虎牢关(今荥阳境内)是由东向西通往洛阳的唯一古道。
在千年时光中,由于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的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山,地势高,视野开阔,土层深厚密实,最适于挖掘墓穴。千年累积,邙山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陵墓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延续年代之长久,堪称中国之最。 古人云“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而实际上,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邙山就已经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
关于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夸张的说法。如白居易有诗道:“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陵墓的另一个代名词是“文物”。邙山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如洛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石辟邪,就出土于邙山刘秀墓附近,而另据考证,仅墓志一项,邙山上就出土6000余方之多。2008年6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曾在此发现了一座大型墓室,并在此发现迄今中原地区出土的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墓志盖的撰文者是《资治通鉴》总编纂司马光,而墓的主人是北宋一代名相,洛阳人富弼……
不过,时至今日,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近2/3的古墓冢封土已损失殆尽,仅有339座尚存留有墓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说,历史上,邙山陵墓群所遭受的破坏主要来自战火和有组织、大规模的盗掘。同时,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洛阳,自然也就免不了历史上大小军阀对于地下宝藏的垂涎,有组织或私人的盗墓也使得邙山陵墓群这座“东方金字塔”伤痕累累。“邙山之上,十墓九空”是洛阳人对北邙盗墓之盛的形象描述。
更让人们心疼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当时,邙山盗墓已呈现高度的专业化、集团化。其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后,盗墓虽然曾一度得到遏制。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邙山盗墓又死灰复燃。有公开报道显示,很多当地村民对于时常有陌生人出入村落都见怪不怪:“他们是盗墓贼。”
大量有关邙山陵墓群被盗的新闻消息不断见诸报端:2008年8月,孟津县公安部门打掉一个盗掘邙山陵墓群古墓葬的9人犯罪团伙;2010年5月,三国名将曹休之墓被披露发现于此,但这座“贵族墓”中,连地砖都被盗墓贼盗走;2011年1月,一群盗墓者在洛阳宜阳县盗墓时,墓坑发生坍塌,3人当场毙命于古墓穴……破坏墓穴的不仅仅是盗墓贼,还有当地人,甚至那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冢,其中一些已经变成了现代平民墓,因为有当地人十分愿意将逝者葬在“风水好”的皇族陵内“蹭风水”……
受伤的伊河与瀍河
洛阳人回不去的梦
伊、瀍、洛、涧四条河流,是洛阳古城著名的四条母亲河,据说当年周公之所以选这里营建洛邑,原因之一就是相中了这四水环流、滨水而居的环境优势。
但时至今日,这四条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污染。如那条被西方历史学家赞为“拥有东方两河文明”的伊河,早在2000年初,就被推上了批判的风口浪尖。
伊河的源头是熊耳山南麓的鸾川,这是一条在《山海经》记载中,因为一种似凤凰的鸾鸟栖息而得名的美丽河流,它流经嵩县、伊川等地后,穿伊阙而入洛阳,最后在偃师汇入洛水。全长36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而我国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但在现代人眼中,传说已远去,剩下的只有污染。有报道称,在嵩县旧县镇境内的伊河河段两侧有很多金矿,有的金矿把废弃的矿渣堆积在河道里,还有一些金矿提炼黄金的工序就在伊河边进行,废水直接排进了伊河。因为开发金矿,山上的林木被毁,大片的山体被开挖;而不久前,伊河边上的某鱼塘因为受到不明原因的水污染,50多万条鱼翻塘死亡,还引起过附近群众的“抢鱼大战”。
再如瀍河。它发源于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东面的寒亮村,全长35公里,途经会瀍沟、马屯、班沟、九泉等地后汇入洛河。瀍河虽不长,但历史悠久:瀍河的年龄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河两岸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被考古学者屡屡发现,比如在瀍河源头寒亮村西面,就曾发现过一片远古绿洲,古称“梓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瀍河时常出现季节性干涸,辉煌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史料记载,瀍河历史上水量较大,清澈见底,水生物丰富,“瀍河红鱼”样美味鲜,闻名遐迩。上世纪50年代,瀍河下游河段仍在通航。因为气候变异、人为影响,瀍河在20世纪70年代后经常断流。有洛阳网友在网上感叹:“小时候,夏天中午不睡觉,常从吕祖庵北侧的一条百十个土台阶的羊肠小道下到沟底,去瀍河玩水,还因为迟到被老师批评……想起来,这就象昨天的事一样,真好!只可惜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天人合一的田园景象喽,工业发展了,人口增加了,污染加重了,梦里的瀍河也就消失了……”
洛涧之殇
被遗忘的“王祥卧冰”、“谷洛斗”……
相比伊河与瀍河的梦碎,人们对于涧河与洛河所遭受的暴行,更是充满愤慨。
文史学者郑贞富说,涧河流域,曾是唐朝建立之初重要战役洛阳虎牢之战的古战场,公元620年,李世民率领大将罗士信于涧河之上大破王世充部队,才顺利攻入洛阳,一举扫清了中原之敌。
而今,昔日的辉煌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只有涧河一池臭水流淌。就在2011年即将结束时,发生在洛河与涧河交界处的一场严重污染,更是震惊了全国:涧河水被染成了与小说中“地狱”的“血池”一样的血红色,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异常刺目。
当所有人都谴责这场污染时,似乎人们已经忘了这两条河流曾拥有的辉煌,忘了那在岸边发掘出的孕育了千年文明的东周王城遗址,也忘了那《国语
严重的污染让被赞为“拥有东方两河文明”的伊河面目全非,受不明原因的水污染,河上50多万条鱼突然死亡,还引发群众的“抢鱼大战”。
洛、涧二河承载着洛阳最辉煌的记忆,但现今,其河流的众多支流都已断流消失,二河的交界处甚至还被染成了血红色。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唐人王建的诗告诉现代人,当时的邙山已是“寸土寸金”。然而,这些生前显贵的逝者,现今无一能享身后安宁——盗墓破坏早已让他们的千秋之地伤痕累累,资料显示: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近三分之二的古墓冢封土已损失殆尽。
伊、洛、瀍、涧四条河流,是洛阳古城著名的四条母亲河,据说当年周公之所以选这里营建洛邑,原因之一就是相中了这四水环流、滨水而居的环境优势。但时至今日,这四条河流都遭到严重污染,只留下一段段传说在流域盛行……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东方金字塔”邙山的覆灭之路
从郑州到洛阳,一过巩义,两边都是壁立如城墙的土山,一层层地似乎要把洛阳护卫起来——这就是邙山,时光倒退到古代,它纵横交错的山脉就是兵马难以逾越的险隘,虎牢关(今荥阳境内)是由东向西通往洛阳的唯一古道。
在千年时光中,由于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的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山,地势高,视野开阔,土层深厚密实,最适于挖掘墓穴。千年累积,邙山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陵墓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延续年代之长久,堪称中国之最。 古人云“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而实际上,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邙山就已经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
关于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夸张的说法。如白居易有诗道:“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陵墓的另一个代名词是“文物”。邙山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如洛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石辟邪,就出土于邙山刘秀墓附近,而另据考证,仅墓志一项,邙山上就出土6000余方之多。2008年6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曾在此发现了一座大型墓室,并在此发现迄今中原地区出土的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墓志盖的撰文者是《资治通鉴》总编纂司马光,而墓的主人是北宋一代名相,洛阳人富弼……
不过,时至今日,邙山陵墓群972座大型封土墓中,近2/3的古墓冢封土已损失殆尽,仅有339座尚存留有墓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说,历史上,邙山陵墓群所遭受的破坏主要来自战火和有组织、大规模的盗掘。同时,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洛阳,自然也就免不了历史上大小军阀对于地下宝藏的垂涎,有组织或私人的盗墓也使得邙山陵墓群这座“东方金字塔”伤痕累累。“邙山之上,十墓九空”是洛阳人对北邙盗墓之盛的形象描述。
更让人们心疼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当时,邙山盗墓已呈现高度的专业化、集团化。其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新中国成立后,盗墓虽然曾一度得到遏制。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邙山盗墓又死灰复燃。有公开报道显示,很多当地村民对于时常有陌生人出入村落都见怪不怪:“他们是盗墓贼。”
大量有关邙山陵墓群被盗的新闻消息不断见诸报端:2008年8月,孟津县公安部门打掉一个盗掘邙山陵墓群古墓葬的9人犯罪团伙;2010年5月,三国名将曹休之墓被披露发现于此,但这座“贵族墓”中,连地砖都被盗墓贼盗走;2011年1月,一群盗墓者在洛阳宜阳县盗墓时,墓坑发生坍塌,3人当场毙命于古墓穴……破坏墓穴的不仅仅是盗墓贼,还有当地人,甚至那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冢,其中一些已经变成了现代平民墓,因为有当地人十分愿意将逝者葬在“风水好”的皇族陵内“蹭风水”……
受伤的伊河与瀍河
洛阳人回不去的梦
伊、瀍、洛、涧四条河流,是洛阳古城著名的四条母亲河,据说当年周公之所以选这里营建洛邑,原因之一就是相中了这四水环流、滨水而居的环境优势。
但时至今日,这四条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污染。如那条被西方历史学家赞为“拥有东方两河文明”的伊河,早在2000年初,就被推上了批判的风口浪尖。
伊河的源头是熊耳山南麓的鸾川,这是一条在《山海经》记载中,因为一种似凤凰的鸾鸟栖息而得名的美丽河流,它流经嵩县、伊川等地后,穿伊阙而入洛阳,最后在偃师汇入洛水。全长36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而我国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但在现代人眼中,传说已远去,剩下的只有污染。有报道称,在嵩县旧县镇境内的伊河河段两侧有很多金矿,有的金矿把废弃的矿渣堆积在河道里,还有一些金矿提炼黄金的工序就在伊河边进行,废水直接排进了伊河。因为开发金矿,山上的林木被毁,大片的山体被开挖;而不久前,伊河边上的某鱼塘因为受到不明原因的水污染,50多万条鱼翻塘死亡,还引起过附近群众的“抢鱼大战”。
再如瀍河。它发源于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东面的寒亮村,全长35公里,途经会瀍沟、马屯、班沟、九泉等地后汇入洛河。瀍河虽不长,但历史悠久:瀍河的年龄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河两岸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被考古学者屡屡发现,比如在瀍河源头寒亮村西面,就曾发现过一片远古绿洲,古称“梓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瀍河时常出现季节性干涸,辉煌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史料记载,瀍河历史上水量较大,清澈见底,水生物丰富,“瀍河红鱼”样美味鲜,闻名遐迩。上世纪50年代,瀍河下游河段仍在通航。因为气候变异、人为影响,瀍河在20世纪70年代后经常断流。有洛阳网友在网上感叹:“小时候,夏天中午不睡觉,常从吕祖庵北侧的一条百十个土台阶的羊肠小道下到沟底,去瀍河玩水,还因为迟到被老师批评……想起来,这就象昨天的事一样,真好!只可惜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天人合一的田园景象喽,工业发展了,人口增加了,污染加重了,梦里的瀍河也就消失了……”
洛涧之殇
被遗忘的“王祥卧冰”、“谷洛斗”……
相比伊河与瀍河的梦碎,人们对于涧河与洛河所遭受的暴行,更是充满愤慨。
文史学者郑贞富说,涧河流域,曾是唐朝建立之初重要战役洛阳虎牢之战的古战场,公元620年,李世民率领大将罗士信于涧河之上大破王世充部队,才顺利攻入洛阳,一举扫清了中原之敌。
而今,昔日的辉煌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只有涧河一池臭水流淌。就在2011年即将结束时,发生在洛河与涧河交界处的一场严重污染,更是震惊了全国:涧河水被染成了与小说中“地狱”的“血池”一样的血红色,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异常刺目。
当所有人都谴责这场污染时,似乎人们已经忘了这两条河流曾拥有的辉煌,忘了那在岸边发掘出的孕育了千年文明的东周王城遗址,也忘了那《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