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教育有其独特的独点,幼儿由于其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运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幼儿;游戏;数学;方法
一、在多种形式的操作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我们在组织游戏活动时,不仅让幼儿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又要注意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还得教给幼儿有关的数学方法和经验。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让幼儿每拿到一道算式就口编一道符合逻辑的应用题。在此类游戏活动中既能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10以内的加减计算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认识长方体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触摸、动手制作等多种方法来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结构特征。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在实际活动中操作提高幼儿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不要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其实效性。如:学习“7”的组成,课上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7粒石子,教学时,要求幼儿先数一数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多少分法?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来操作,還未等幼儿完全分好,教师已请幼儿回答结果,教师虽说让幼儿操作但不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教师可设计成如:准备7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6、6和1;(2)按颜色分,可分成2和5、5和2;(3)按形状分,可分成3和4、4和3;教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尽管只是对感性认识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基础。所以在设计操作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需要幼儿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幼儿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组成,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来操作也是保证操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在游戏过程中操作中获得知识
我们将操作活动游戏化,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5的组成时,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再由幼儿模仿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玩“撒圆片”的游戏,我将红、绿两种颜色不同的圆片分别贴在一起制成双色圆片,游戏时,每人得到7个双色圆片,幼儿把7个双色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看一看,7个圆片中有几个红色圆片,几个绿色圆片,从而自然得到7可以分成几和几,再将其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如此经过反复游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再由老师系统地总结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其数概念。
四、操作活动的灵活运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活动中最忌讳的就是机械记忆,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应把知识重点放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上,使幼儿有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体会到,掌握各项知识的顺序为:读数、基数辨认图形、分类、写数字、组成和加减法,最难的是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可以充分利用操作活动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如:学习7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内容,这是其中的一组请幼儿仔细观察7瓶果奶的不同,(1)瓶的大小不同:1只小瓶,6只大瓶;(2)瓶的形状不同:2只细颈瓶,5只普通瓶子;(3)瓶的颜色不同:3只红色瓶,4只绿色瓶;然后,让幼儿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数字卡片排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減法算式,并说出理由。幼儿必须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语言表述等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
五、讲究方法,增强操作过程的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它能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趣味地学习,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在“学习8的组成”内容时,一位教师是采用形式单一的操作方法,即让全班幼儿都将8粒扣子分成两份,寻找不同的分解方法。在此过程中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将8粒扣子重复地进行分合,有的甚至玩起扣子来,对探索8的组成丝毫不感兴趣,教师花了不少精力去指导,但因幼儿学得被动,积极性还是不高,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位教师采用游戏化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全班幼儿分组进行操作。第一组玩“撒牌”游戏:幼儿撒牌后按扑克牌正反面的不同写出分解式;第二组玩“打保龄球”:数一数击倒了几个,没倒的几个,并记录下来;第三组玩“串珠”:数数串好的几个,没串好的几个,并记录;第四组玩“喂食”:边喂边数给小动物吃了几个,还剩几个。游戏中幼儿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兴趣浓厚,争着当记录员,很多幼儿余兴未尽,结束时一直说:“老师,我还想玩。”为了增强游戏性,提高学习效果,我将此活动设计成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以“到果园里去帮农民伯伯摘果子”的游戏形式,发给每个幼儿1~7的数字卡一张。小朋友出发了,要乘汽车去,可是,“驾驶员”说只有数字“8”才能上车,怎么办呢?我让幼儿互相“找朋友”,两个好朋友的数字合起来是“8”就能上车了。果园到了,再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分合式卡,让幼儿根据分合式卡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孩子们随着“摘果子”的音乐,高高兴兴地跑到果园里去摘果子了。(如 就摘取8个果子, 就摘取6个果子),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游戏任务。从这几次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形式多样的游戏化操作活动易于让孩子亲近数学,活跃思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在生活中练习数学,掌握数学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场所。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和妈妈一起去逛街,数数路边停着几辆汽车(数量)?汽车上的车牌号是多少(数字)?看电视的时候,自己试着操纵遥控器调台,认认上面的数字;如上下楼梯时,可让幼儿一面走、一面计数阶梯的数量。同样,在组织幼儿散步、劳动等活动时,均可随机灵活地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形的有关知识,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从而引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认真努力的钻研教学,抓住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数学活动也会变得非常有趣,这样就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参与数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法的运用.教育教学论坛.2015(50)
[2]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都市家教.2012(10)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县城关幼儿园 746400)
关键词:幼儿;游戏;数学;方法
一、在多种形式的操作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我们在组织游戏活动时,不仅让幼儿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又要注意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还得教给幼儿有关的数学方法和经验。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让幼儿每拿到一道算式就口编一道符合逻辑的应用题。在此类游戏活动中既能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10以内的加减计算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认识长方体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触摸、动手制作等多种方法来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结构特征。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在实际活动中操作提高幼儿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不要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其实效性。如:学习“7”的组成,课上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7粒石子,教学时,要求幼儿先数一数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多少分法?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来操作,還未等幼儿完全分好,教师已请幼儿回答结果,教师虽说让幼儿操作但不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教师可设计成如:准备7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6、6和1;(2)按颜色分,可分成2和5、5和2;(3)按形状分,可分成3和4、4和3;教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尽管只是对感性认识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基础。所以在设计操作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需要幼儿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幼儿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组成,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来操作也是保证操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在游戏过程中操作中获得知识
我们将操作活动游戏化,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5的组成时,我一改以往先由老师讲解、示范演示教具,再由幼儿模仿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玩“撒圆片”的游戏,我将红、绿两种颜色不同的圆片分别贴在一起制成双色圆片,游戏时,每人得到7个双色圆片,幼儿把7个双色圆片往桌子上轻轻一撒,看一看,7个圆片中有几个红色圆片,几个绿色圆片,从而自然得到7可以分成几和几,再将其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如此经过反复游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后,再由老师系统地总结幼儿所记录的答案。这样把幼儿所获知的感性经验真正上升为理性知识,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强化其数概念。
四、操作活动的灵活运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活动中最忌讳的就是机械记忆,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应把知识重点放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上,使幼儿有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体会到,掌握各项知识的顺序为:读数、基数辨认图形、分类、写数字、组成和加减法,最难的是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可以充分利用操作活动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如:学习7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内容,这是其中的一组请幼儿仔细观察7瓶果奶的不同,(1)瓶的大小不同:1只小瓶,6只大瓶;(2)瓶的形状不同:2只细颈瓶,5只普通瓶子;(3)瓶的颜色不同:3只红色瓶,4只绿色瓶;然后,让幼儿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数字卡片排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減法算式,并说出理由。幼儿必须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语言表述等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
五、讲究方法,增强操作过程的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它能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趣味地学习,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在“学习8的组成”内容时,一位教师是采用形式单一的操作方法,即让全班幼儿都将8粒扣子分成两份,寻找不同的分解方法。在此过程中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将8粒扣子重复地进行分合,有的甚至玩起扣子来,对探索8的组成丝毫不感兴趣,教师花了不少精力去指导,但因幼儿学得被动,积极性还是不高,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位教师采用游戏化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全班幼儿分组进行操作。第一组玩“撒牌”游戏:幼儿撒牌后按扑克牌正反面的不同写出分解式;第二组玩“打保龄球”:数一数击倒了几个,没倒的几个,并记录下来;第三组玩“串珠”:数数串好的几个,没串好的几个,并记录;第四组玩“喂食”:边喂边数给小动物吃了几个,还剩几个。游戏中幼儿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兴趣浓厚,争着当记录员,很多幼儿余兴未尽,结束时一直说:“老师,我还想玩。”为了增强游戏性,提高学习效果,我将此活动设计成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以“到果园里去帮农民伯伯摘果子”的游戏形式,发给每个幼儿1~7的数字卡一张。小朋友出发了,要乘汽车去,可是,“驾驶员”说只有数字“8”才能上车,怎么办呢?我让幼儿互相“找朋友”,两个好朋友的数字合起来是“8”就能上车了。果园到了,再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分合式卡,让幼儿根据分合式卡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孩子们随着“摘果子”的音乐,高高兴兴地跑到果园里去摘果子了。(如 就摘取8个果子, 就摘取6个果子),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游戏任务。从这几次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形式多样的游戏化操作活动易于让孩子亲近数学,活跃思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在生活中练习数学,掌握数学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场所。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和妈妈一起去逛街,数数路边停着几辆汽车(数量)?汽车上的车牌号是多少(数字)?看电视的时候,自己试着操纵遥控器调台,认认上面的数字;如上下楼梯时,可让幼儿一面走、一面计数阶梯的数量。同样,在组织幼儿散步、劳动等活动时,均可随机灵活地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形的有关知识,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从而引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认真努力的钻研教学,抓住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数学活动也会变得非常有趣,这样就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参与数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法的运用.教育教学论坛.2015(50)
[2]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都市家教.2012(10)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县城关幼儿园 74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