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再认识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1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战略途径之一。统筹城乡发展要以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为手段。主要经历消除差距和均衡发展两个阶段。现阶段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统筹城乡科技教育资源,促进农业科技化。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672-3309(x).2010.08.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8-35-03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发展出现的二元结构提出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和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该战略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表明党中央决策核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农村,而必须要通过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才能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公平待遇的最终目标。为此,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战略主张的内涵及其意义要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战略途径之一
  城乡差距是“二元结构”长期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相对落后、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因此在资源配置上采取了城乡差别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种资源要素过于向城市聚集,城市与农村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政府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投入集中于城市,以国家定价为主导的粮食供应和以市场为主导的农村精壮劳动力流动最终都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城市……城市发展越快,吸纳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城乡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差距逐年增加,这导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据统计,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高达3.33:1。
  可见,若继续在现有资源配置机制和城乡政策制度上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结果必然与缩小城乡差距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要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必须改变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格局,打破城乡建设中不合理的制度隔阂。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城市带动农村,最终达到城乡资源均衡互补、城乡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因此说,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途径,
  
  (二)统筹城乡发展要以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为手段
  目前,我国存在的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二元结构”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打破不合理的制度隔阂入手,以倾向性的制度和政策为导向,引导资源向农村回流,服务于农村的发展建设。因此说,统筹城乡发展是以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为手段。
  城乡统筹涉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因此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也包含了对经济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文化技术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全面配置。这种资源配置追求的不是以城乡均等为表现的形式上的均衡,而是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带动农村为表现的非均等、有倾向的实质上的均衡。这种资源配置不可能单纯地依靠市场功能来实现,而必须要有政府之手的介入,发挥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干预和引导作用。
  具体来说,政府规制行为对资源配置施加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米实现:一是政府直接参与资源配置。例如: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转移支付制度,直接投入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或者直接补贴农民收入,提供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二是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作用间接地影响市场要素,借助市场机制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后者是农村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难点所在,涉及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众多方面。例如:通过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和改革,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建立居民制度,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城乡资源共享:通过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引导城乡的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建设;等等。总之,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消除城乡发展差距,谋求公平发展环境
  这一阶段是对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加以矫正的过程,因此政策导向的特点是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城市带动农村。这一阶段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弥补长期以米对农村建设投入的欠账,特别要弥补农村在礼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空白,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生产、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生产、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对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追赶,逐步缩小和消除城乡发展差距。需要注意的是,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并非在形式上消除城乡差别,而是指在市场环境、社会公共福利、政府投入乃至涉及人权的制度待遇等方面实现非歧视的、城乡间的公平待遇,为下一阶段城乡问的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二)第二阶段:城乡经济互补、均衡发展
  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才储备,还是在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信息渠道等方面都达到了与城市相当的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进人到新的阶段,客观条件赋予统筹城乡发展以新的内涵。这一阶段不再以矫正二元结构和消除城乡差距为核心,而是在城乡发展实力均等的条件下,充分利川城乡间自然禀赋的差别,实现城乡问的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城乡关系会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城乡之间在发展能力上的差距已经消除。即农村无论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才储备还是在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信息渠道等方面都达到了与城市相当的水平,具备了与城市卧调互补、均衡发展的现实能力。
  其次,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城乡间的融合日益加深。随着城镇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城乡距离随之缩短:发达的交通设施、信息通讯条件以及城乡统筹的无差别的社会保障措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也促进了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也使现代农业生产向工业和服务业延伸,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这种城乡间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日益融合在客观上为城乡经济互补、均衡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第三,城乡间在自然禀赋方面的差别仍然存在,这是城乡经济互补、均衡发展的先决条件。城乡间在自然禀赋方面的差别主要是指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差别,包括土地、山林、河流、滩涂、沼泽,以及矿产、空气、水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别。这些差别会导致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人口分布、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第二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是统筹利用城乡资源,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这一阶段的目的同样不是消除城乡差别,相反要注重维护和保持这种城乡之间在自然禀赋方面的差别,科学合理地统筹利川城乡资源。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地、均衡地发展。
  
  三、现阶段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
  
  第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长期以来政府城乡财政投入不均衡的结果和主要表现之一,基础设施的落后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及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环节。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弥补过去在基础设施投入上的欠账:二是在建设规划方面注重城乡问的统筹规划与衔接配套。根掘城乡问的资源分布、产业布局以及人口分布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布局等阕素,进行具有全局性和前腑性的科学规划,使农村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城乡产业融合的需要,为将来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首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促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城乡之间更加便捷、通畅的流动。建立城乡相连的更加通畅、便捷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市场,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特别是能够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提供条件,也有利于资源在城乡之间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城市的家电、汽车、服装等消费品零售市场有计划、成规模地向农村延伸,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量产品便捷地进入农村市场,还为城市工商企业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实现服务业市场的城乡一体。例如,城市金融、保险、通讯、交通服务等企业将经营网点和业务有计划地向农村延伸,不仅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城市旅游服务业也可以向农村延伸,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和人文资源发展城郊旅游,通过现代化的旅游产品设计和管理方法,带动农村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为城市旅游服务业发展拓宽出路。再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建设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来实现信息和产品的沟通。因此,网络通讯服务和运输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城乡服务业统筹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第三,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城乡间的产业融合主要是通过城市具有优势的工业和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与农村的农业生产相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城乡间的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实现:首先,推动工业和服务业下乡,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统筹的产业布局。农村可以凭借劳动力优势和土地、原料等资源优势,吸引城市工业投资,还可以凭借广阔的农村市场吸引城市的商业零售、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服务产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其次,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业向其他产业延伸。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生产将工业和服务业与农业生产融合起来,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有效地组织生产、配置资源,谋求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这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四,统筹城乡科技教育资源。促进农业科技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是农村实现赶超发展的根本要素,也是农村实现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城乡间在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也是长期以来政府投入不均衡的结果和表现。教育和科技投入具有长期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很难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科技和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措施,改善农村科技人员和教师的待遇,培育农村的科技和经营人才。另外,政府应当制定合理政策,引导城市现有的科技和教育资源,有组织地向农村流动。一方面,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使现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第五,加快探索制度建设,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来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入,同时构建一个城乡间相衔接的、开放的市场体系,使各项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实现自由流动。从而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制度建设的重点。一是探索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使用制度,使土地供给能够满足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双向自由流动;三是探索和完善农业生产的投、融资体制,通过金融资本带动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建设;四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待遇差别,为推进小城镇建设营造制度环境,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消除制度障碍。
其他文献
本研究针对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的短期折价现象和长期表现进行考察。在用数据表明IPO折价现象确实存在后,我们发现影响IPO折价的显著因素有签署招股书、正式发行日
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时期。若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家长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其日后
目前,不少农村初中学校教学设施薄弱、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薄弱、生源文化基础薄弱、教学质量普遍偏低,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江苏而言,苏北地区这种状况就较为明显。近几年来,从
历史教学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存在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种倾向。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由于教材的改革,把旧的教学方法引导到了必改之路。但因为目前升学仍以分数划线,所以应试教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我国税制进行了质变性改革,并持续微调至今。税制改革离不开税收管理手段的支持。如果没科学、可行的税收管理手段作为支撑,税制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与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为了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开展了对人发微量元素的测定,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The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SMAT)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to synthesize a nanocrystalline (NC)layer on the surface of metallic materials for upg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让写作变成一件容易的事呢?我认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针对小学生的
"心理(力)萎顿"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其核心是无能感与主观不可控感。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心理变化最激烈,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导致心理萎顿等心理问题。通
一转眼高一学年已匆匆地走过,这学年真是过得太快,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在备课备课,因为新教材带给我们太多的挑战,当然伴着这一路的挑战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我们的教学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