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贩卖时光的猎人:100元变100万
扬子祎收藏的“破烂”有11大类、35小类,而这些东西粗略算下来占地将近500平方米,并且像这张图片所展示的那样,堆满了好几个房间。
在外人眼中,也许有人还会不理解杨子祎,这个已经年逾不惑的男人,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在别人觉得应该而立之年的时候他一无所有, 33岁时只有100块钱。而在此之后的8年里,他终日出没于垃圾村、废品站、回收站、鬼市、旧货市场,把别人眼中的废品都当作自己的宝贝,花钱买下来,现在他不仅把自己从贫困线的边缘拉了回来,如今他还说自己已经提前退了休,成功把100元变成了100万元,这还不包括已置办的房产和媳妇家原有的平房。
捡破烂捡来的博物馆
进入杨子祎的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平房的大院子,这个院子是他老婆家的房子。杨子祎说这个院子经过自己的一番“艺术设计”后,已经可以拿来会客展览了。这个院子从外面看很平常,进入之后回头一看,院子大门已经被密密麻麻旧电影海报贴满了,杨子祎为其取名为“碎片”。院门正对着两排旧打字机,有个打字机上还放着模特的脑袋,颇有798艺术区的风格。院子里还放着各式各样杨子祎收回来的宝贝,比如一辆70块钱淘来的旧自行车,如果想买,请拿1000元来,否则不卖,这是专门用来租的。
院子里的四间平房都被塞满了各个年代的老物件,电影机、胶片、黑胶唱片,20世纪70、80年代的电视机、收音机,50年代的落地录音机、电风扇、军用皮箱、医药箱、上将大衣、航空帽、1971年的印有“人民公社好”的瓷盆,甚至还有列宁、斯大林的挂像……进口的打字机,十吨的电影——几年前,杨子祎花了7万元把两个电影公司的库房给“端”了——收藏了大概1000部80年代的国内电影。杨子祎的岳母调侃道 :“给他个天安门都能装得下。”
杨子祎收集的老物件有11大类、35小类,收音机、唱片机、电视机、缝纫机、打字机、录音机、自行车、电风扇、电话机、电影机……这些东西粗略算下来有500平方米。他说自己这些老东西的价格每天都在涨,收过来的成本几乎都很低,从2块钱的影集到80块钱的电风扇,而这些东西卖出去的价格则远远高于收过来的成本。
“破烂王”5年捡出100万
这一院子的东西都要从他33岁用100元收的10台旧收音机说起。杨子祎只有高中文化,在33岁那年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了想只能做成本最低的——捡破烂儿,用仅有的100元收了10台收音机,当天晚上卖了就变成了200元。等到第二天就变成了20台收音机,得到了400元。经过这样反复的倒腾,连续苦干了五年,他就倒腾了100万元的资产,他说这些东西都是自己赚出来的,他的身份也从最初的收音机收藏家变成电视机收藏家,后来随着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变成了老物件收藏家,现在他又自称是艺术家,“自己身上的都是歪才”,他自己画了一幅画,叫作《拜金女》,与他老愤青的气质相当符合。
杨子祎早年发明过节水器,并在淘宝上出售,等到收藏老物件的时候,他把淘宝店名改为“将军罐电影工作室”,上面不仅卖这些老物件,也用来出租老物件,主要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提供道具出租服务。杨子祎说在淘宝上卖老物件,最初有时一天卖不了10元钱,打包时都捡别人不用的箱子,后来到一月利润3000元的时候。他终于可以跟自己爸爸说:“我现在跟上班一样了。”杨子祎的客户从电影公司、广告公司、活动公司、微电影到时尚杂志都有,他自己也常常忙着跑到微电影剧组里给小孩说戏,说的都是北京80年代的风土人情。
“我学习人家的皇冠店铺,包括自己学摄影,怎么照得更好,怎么打灯。那时没有自己的风格,完全看别人,现在都是随手拍,越真实越好。我给自己说一定要挣到每月5000元,后来2007年做到5000元,2008年做到6、7000元。那时赚不到钱,赚东西。到2010年就冲每月1万元,2012年时每月利润达到1.5万~2万元,每个月都比之前更好。”杨子祎说。
捡破烂也有“真经”:淘不起眼的老物件
说起淘东西的方法,杨子祎基本是见着便宜的旧物件就淘,“只要你看到一个东西是你脑海记忆中有的就收,肯定没错。”杨子祎说,“一个灯架50元淘来,别人可以当电影道具,或者你直接卖,上次有一个灯架卖了600元,挣的钱又买东西了。电影废胶片一大卷变成小卷,一大卷是10块钱,分成小卷,一卷卖30元。一大卷能分成10卷,就能卖到300元,又能买到很多东西,所以其实我花很少的钱能置办很多东西。因为别人看不到这些旧物件的发展潜力,所以我现在无所谓卖不卖东西了。”
杨子祎淘货的心得是要买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不能和别人买重复了,“人家不在乎的东西你买回来。我买回来不是要卖的,买回来往屋里一放,3年以后再去卖,全赚钱。为什么我不倒腾服装?因为服装会长毛,而这些东西越老越值钱。” 杨子祎说。看来人的回忆以及回忆里的那些美好时光真是无价的,就像杨子祎爸爸从一开始不理解他,到后来接受了他做的事情,说他是“贩卖时光的人,卖的就是人的回忆和时光”。
“我自己活得有腔调就行了,我也不跟别人比。‘淘’是我的生活乐趣,圈里人都认识我,我也知足。而现在我更喜欢旧物改造。”在杨子祎眼中,自己随便捡个东西,编个故事都能给卖给别人,“挑战性”小了点。
杨子祎认为,只有能吃大苦、很勤奋的人才能干这行。他说自己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了职业习惯,只要看到一样东西就能说出它的“本质”价格,说着他就开始鉴定记者的随身背包——只值50元,但这样的包买来就是贬值的,如果买一个老旧的解放军用包,那么它就是一直在升值的。
杨子祎最喜欢的是一个瑞典的电视,是原来政府机关里的6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他花了150元淘的,北京也就只有两台。在杨子祎这个院子里,还有很多全国稀有的老物件。比如他有一个盐无(江苏盐城无线制造厂)的收音机,因为它的壳是橘黄色的,他的一个开博物馆朋友说,自己6年都没收到这样的收音机了。“这是一个孤品,是80年代的经典型。仿日本4500K制造,颜色特别少,所以这个收音机很珍贵。” 现在杨子祎帮人出策划开艺术餐厅,自己放老电影,也偶尔去外面淘一点东西,但不怎么收东西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地方放了,不想让这些东西毁在自己的手里,“如果杂乱堆在一块就是死的。就跟人一样,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空间,物件也是。卖东西确实挣钱。卖到最后,行里叫奸商,钱我也挣得差不多了,也不想当奸商,我现在只想找回这些老物件真正的价值。”杨子祎说。
“80后”小爱好:
无心插柳,钱途无限
“小爱好”——几位“80后”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这么定义自己的收藏行为。他们不认为这称得上“收藏”,在他们看来,人人都会有喜好的物件,自然而然会关注并且收集。
然而,市场却没有因为这些“爱好”的“小”,就遗忘物件的价值。相反,“80后”的“小众”收藏,开始越来越有“钱途”。一个200元的高达模型,经过组装、喷漆,可以在“发烧友”圈内卖到600元,身价翻了至少三倍;一瓶100美元入手的Lanvin(朗雯)香水已经可以卖到600美元一瓶;一张2008年完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现叫出上万元的价格;一本莫言的《檀香刑》签名本,在网上竟然叫价18万元。
收藏回忆中最珍贵年代的“味道”
1988年出生的花花,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商务拓展工作,平时喜欢搜集电影票、门票、火车票等各种票证,“我是一个舍不得过去的人,票证上有时间、地点,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回忆。”花花说。
和花花一样,杭州某游戏公司的小文,从小学至今收藏了近200个卷笔刀,“小学时就对卷笔刀十分喜爱,当时基本上都是父母买给我。现在工作了,遇到好玩、造型独特的卷笔刀还是会买下来,但却感觉没了以前的‘味道’,那种上世纪80、90年代产物的‘味道’”。
对于自己的藏品,花花和小文都不会经常翻看,也很少考虑升值问题,单纯的喜爱,成为她们收藏的主要原因。但是藏友们预测,这些“票据”“卷笔刀”“杯子”“易拉罐”将来的价值会“异军突起”。
另类香水收藏“钱途”已现
1982年出生的职业经理人牛明昱就已经尝到了收藏的甜头。在他的房间里有300多瓶香水,堆满一整个柜子外加一个冰箱。这些香水绝大多数是通过代购或国外购物网站所购买的国外香水,这些国内的“稀缺物”,受到很多香水爱好者的“觊觎”。在他看来,“所有的香水都在升值,因为好的香水总是易去难求,配方改变、材料被禁等诸多原因导致许多香水不再被生产,升值也就成为了必然。”
他说:“我喜欢香水20多年了,真正开始收藏其实也就不到十年时间,最初主要是使用,没有资格收藏,现在算是稍微有点能力了,所以会收藏。在我看来,香水虽然是消费品,但同时在一些香水爱好者眼中也是艺术品。”
牛明昱对对香水的味道非常挑剔,“对于古董级别的老香水,我选择标准其实也挺高,不会因为有升值空间就收,还要看味道、保存程度、浓度、品相、品牌历史文化等,当然,对于老香水,像Nina Ricci、Lanvin这些现在已经后继乏力的公司生产的经典老香水似乎也很难复制了,用一次就少一次,只能纯粹当收藏品。”
小爱好要做长远打算
牛明昱的收藏生涯中,也曾错过一些“潜力股”。他曾经在国外网站看到Jean Patou品牌,Baccarat水晶瓶的Joy香精,打折后1800元人民币,因为价格原因没有出手,现在这款香水已经卖到了1000美元,“以后眼光一定要放长远一些。”牛明昱说。
因为“拮据”与“宝贝”擦肩而过懊悔的,还有家住杭州、藏书700多册的裘同学。在收集新星出版的红皮本侦探小说过程中,差两本集齐全套,至今仍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憾事”。除了收集全套书籍,签名本也成为裘同学藏品的主要部分。董桥、朱天心、郭敬明、几米、慕容引刀、阿来等作家的签名本,他都有收藏。“现在想要从别人手中买签名本,有些价格高的没有上限。”裘同学说。
在“80后”收藏界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的“发烧友”。他们的收藏,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过程。贵阳市1988年出生的范范,从初中开始收藏高达模型。据他介绍,一个未组装的模型,买回去价格200元,从模板上剪下来,组装为成品。把模型重新喷漆,重新加工,再现动画里的现场感,200元的模型价值就提升到600元。
“80后”收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开始时只是比较单纯的自我行为,不为升值,也不为出售,但随着这些“小爱好”价值的“初露锋芒”,有些“80后”也开始有目的地收藏一些回忆中最珍贵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沉淀,“80后”乃至“90后”必将成为社会中的中流砥柱,到那时,谁能保证这些“小爱好”不会“钱途无限”呢?
扬子祎收藏的“破烂”有11大类、35小类,而这些东西粗略算下来占地将近500平方米,并且像这张图片所展示的那样,堆满了好几个房间。
在外人眼中,也许有人还会不理解杨子祎,这个已经年逾不惑的男人,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在别人觉得应该而立之年的时候他一无所有, 33岁时只有100块钱。而在此之后的8年里,他终日出没于垃圾村、废品站、回收站、鬼市、旧货市场,把别人眼中的废品都当作自己的宝贝,花钱买下来,现在他不仅把自己从贫困线的边缘拉了回来,如今他还说自己已经提前退了休,成功把100元变成了100万元,这还不包括已置办的房产和媳妇家原有的平房。
捡破烂捡来的博物馆
进入杨子祎的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平房的大院子,这个院子是他老婆家的房子。杨子祎说这个院子经过自己的一番“艺术设计”后,已经可以拿来会客展览了。这个院子从外面看很平常,进入之后回头一看,院子大门已经被密密麻麻旧电影海报贴满了,杨子祎为其取名为“碎片”。院门正对着两排旧打字机,有个打字机上还放着模特的脑袋,颇有798艺术区的风格。院子里还放着各式各样杨子祎收回来的宝贝,比如一辆70块钱淘来的旧自行车,如果想买,请拿1000元来,否则不卖,这是专门用来租的。
院子里的四间平房都被塞满了各个年代的老物件,电影机、胶片、黑胶唱片,20世纪70、80年代的电视机、收音机,50年代的落地录音机、电风扇、军用皮箱、医药箱、上将大衣、航空帽、1971年的印有“人民公社好”的瓷盆,甚至还有列宁、斯大林的挂像……进口的打字机,十吨的电影——几年前,杨子祎花了7万元把两个电影公司的库房给“端”了——收藏了大概1000部80年代的国内电影。杨子祎的岳母调侃道 :“给他个天安门都能装得下。”
杨子祎收集的老物件有11大类、35小类,收音机、唱片机、电视机、缝纫机、打字机、录音机、自行车、电风扇、电话机、电影机……这些东西粗略算下来有500平方米。他说自己这些老东西的价格每天都在涨,收过来的成本几乎都很低,从2块钱的影集到80块钱的电风扇,而这些东西卖出去的价格则远远高于收过来的成本。
“破烂王”5年捡出100万
这一院子的东西都要从他33岁用100元收的10台旧收音机说起。杨子祎只有高中文化,在33岁那年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了想只能做成本最低的——捡破烂儿,用仅有的100元收了10台收音机,当天晚上卖了就变成了200元。等到第二天就变成了20台收音机,得到了400元。经过这样反复的倒腾,连续苦干了五年,他就倒腾了100万元的资产,他说这些东西都是自己赚出来的,他的身份也从最初的收音机收藏家变成电视机收藏家,后来随着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变成了老物件收藏家,现在他又自称是艺术家,“自己身上的都是歪才”,他自己画了一幅画,叫作《拜金女》,与他老愤青的气质相当符合。
杨子祎早年发明过节水器,并在淘宝上出售,等到收藏老物件的时候,他把淘宝店名改为“将军罐电影工作室”,上面不仅卖这些老物件,也用来出租老物件,主要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提供道具出租服务。杨子祎说在淘宝上卖老物件,最初有时一天卖不了10元钱,打包时都捡别人不用的箱子,后来到一月利润3000元的时候。他终于可以跟自己爸爸说:“我现在跟上班一样了。”杨子祎的客户从电影公司、广告公司、活动公司、微电影到时尚杂志都有,他自己也常常忙着跑到微电影剧组里给小孩说戏,说的都是北京80年代的风土人情。
“我学习人家的皇冠店铺,包括自己学摄影,怎么照得更好,怎么打灯。那时没有自己的风格,完全看别人,现在都是随手拍,越真实越好。我给自己说一定要挣到每月5000元,后来2007年做到5000元,2008年做到6、7000元。那时赚不到钱,赚东西。到2010年就冲每月1万元,2012年时每月利润达到1.5万~2万元,每个月都比之前更好。”杨子祎说。
捡破烂也有“真经”:淘不起眼的老物件
说起淘东西的方法,杨子祎基本是见着便宜的旧物件就淘,“只要你看到一个东西是你脑海记忆中有的就收,肯定没错。”杨子祎说,“一个灯架50元淘来,别人可以当电影道具,或者你直接卖,上次有一个灯架卖了600元,挣的钱又买东西了。电影废胶片一大卷变成小卷,一大卷是10块钱,分成小卷,一卷卖30元。一大卷能分成10卷,就能卖到300元,又能买到很多东西,所以其实我花很少的钱能置办很多东西。因为别人看不到这些旧物件的发展潜力,所以我现在无所谓卖不卖东西了。”
杨子祎淘货的心得是要买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不能和别人买重复了,“人家不在乎的东西你买回来。我买回来不是要卖的,买回来往屋里一放,3年以后再去卖,全赚钱。为什么我不倒腾服装?因为服装会长毛,而这些东西越老越值钱。” 杨子祎说。看来人的回忆以及回忆里的那些美好时光真是无价的,就像杨子祎爸爸从一开始不理解他,到后来接受了他做的事情,说他是“贩卖时光的人,卖的就是人的回忆和时光”。
“我自己活得有腔调就行了,我也不跟别人比。‘淘’是我的生活乐趣,圈里人都认识我,我也知足。而现在我更喜欢旧物改造。”在杨子祎眼中,自己随便捡个东西,编个故事都能给卖给别人,“挑战性”小了点。
杨子祎认为,只有能吃大苦、很勤奋的人才能干这行。他说自己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了职业习惯,只要看到一样东西就能说出它的“本质”价格,说着他就开始鉴定记者的随身背包——只值50元,但这样的包买来就是贬值的,如果买一个老旧的解放军用包,那么它就是一直在升值的。
杨子祎最喜欢的是一个瑞典的电视,是原来政府机关里的6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他花了150元淘的,北京也就只有两台。在杨子祎这个院子里,还有很多全国稀有的老物件。比如他有一个盐无(江苏盐城无线制造厂)的收音机,因为它的壳是橘黄色的,他的一个开博物馆朋友说,自己6年都没收到这样的收音机了。“这是一个孤品,是80年代的经典型。仿日本4500K制造,颜色特别少,所以这个收音机很珍贵。” 现在杨子祎帮人出策划开艺术餐厅,自己放老电影,也偶尔去外面淘一点东西,但不怎么收东西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地方放了,不想让这些东西毁在自己的手里,“如果杂乱堆在一块就是死的。就跟人一样,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空间,物件也是。卖东西确实挣钱。卖到最后,行里叫奸商,钱我也挣得差不多了,也不想当奸商,我现在只想找回这些老物件真正的价值。”杨子祎说。
“80后”小爱好:
无心插柳,钱途无限
“小爱好”——几位“80后”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这么定义自己的收藏行为。他们不认为这称得上“收藏”,在他们看来,人人都会有喜好的物件,自然而然会关注并且收集。
然而,市场却没有因为这些“爱好”的“小”,就遗忘物件的价值。相反,“80后”的“小众”收藏,开始越来越有“钱途”。一个200元的高达模型,经过组装、喷漆,可以在“发烧友”圈内卖到600元,身价翻了至少三倍;一瓶100美元入手的Lanvin(朗雯)香水已经可以卖到600美元一瓶;一张2008年完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现叫出上万元的价格;一本莫言的《檀香刑》签名本,在网上竟然叫价18万元。
收藏回忆中最珍贵年代的“味道”
1988年出生的花花,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商务拓展工作,平时喜欢搜集电影票、门票、火车票等各种票证,“我是一个舍不得过去的人,票证上有时间、地点,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回忆。”花花说。
和花花一样,杭州某游戏公司的小文,从小学至今收藏了近200个卷笔刀,“小学时就对卷笔刀十分喜爱,当时基本上都是父母买给我。现在工作了,遇到好玩、造型独特的卷笔刀还是会买下来,但却感觉没了以前的‘味道’,那种上世纪80、90年代产物的‘味道’”。
对于自己的藏品,花花和小文都不会经常翻看,也很少考虑升值问题,单纯的喜爱,成为她们收藏的主要原因。但是藏友们预测,这些“票据”“卷笔刀”“杯子”“易拉罐”将来的价值会“异军突起”。
另类香水收藏“钱途”已现
1982年出生的职业经理人牛明昱就已经尝到了收藏的甜头。在他的房间里有300多瓶香水,堆满一整个柜子外加一个冰箱。这些香水绝大多数是通过代购或国外购物网站所购买的国外香水,这些国内的“稀缺物”,受到很多香水爱好者的“觊觎”。在他看来,“所有的香水都在升值,因为好的香水总是易去难求,配方改变、材料被禁等诸多原因导致许多香水不再被生产,升值也就成为了必然。”
他说:“我喜欢香水20多年了,真正开始收藏其实也就不到十年时间,最初主要是使用,没有资格收藏,现在算是稍微有点能力了,所以会收藏。在我看来,香水虽然是消费品,但同时在一些香水爱好者眼中也是艺术品。”
牛明昱对对香水的味道非常挑剔,“对于古董级别的老香水,我选择标准其实也挺高,不会因为有升值空间就收,还要看味道、保存程度、浓度、品相、品牌历史文化等,当然,对于老香水,像Nina Ricci、Lanvin这些现在已经后继乏力的公司生产的经典老香水似乎也很难复制了,用一次就少一次,只能纯粹当收藏品。”
小爱好要做长远打算
牛明昱的收藏生涯中,也曾错过一些“潜力股”。他曾经在国外网站看到Jean Patou品牌,Baccarat水晶瓶的Joy香精,打折后1800元人民币,因为价格原因没有出手,现在这款香水已经卖到了1000美元,“以后眼光一定要放长远一些。”牛明昱说。
因为“拮据”与“宝贝”擦肩而过懊悔的,还有家住杭州、藏书700多册的裘同学。在收集新星出版的红皮本侦探小说过程中,差两本集齐全套,至今仍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憾事”。除了收集全套书籍,签名本也成为裘同学藏品的主要部分。董桥、朱天心、郭敬明、几米、慕容引刀、阿来等作家的签名本,他都有收藏。“现在想要从别人手中买签名本,有些价格高的没有上限。”裘同学说。
在“80后”收藏界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的“发烧友”。他们的收藏,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过程。贵阳市1988年出生的范范,从初中开始收藏高达模型。据他介绍,一个未组装的模型,买回去价格200元,从模板上剪下来,组装为成品。把模型重新喷漆,重新加工,再现动画里的现场感,200元的模型价值就提升到600元。
“80后”收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开始时只是比较单纯的自我行为,不为升值,也不为出售,但随着这些“小爱好”价值的“初露锋芒”,有些“80后”也开始有目的地收藏一些回忆中最珍贵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沉淀,“80后”乃至“90后”必将成为社会中的中流砥柱,到那时,谁能保证这些“小爱好”不会“钱途无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