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说现在不是提倡教教材,而是用提倡教材教。但教材即教科书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和工具莫过于历史教科书。我们必须学会阅读教科书,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这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对如何阅读历史教科书作些粗浅探讨,供师生商榷。
一、熟读教材,掌握要点,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
阅读历史课本,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哪些是语言叙述属文法方面的内容,可以不管它。记住了这些词语,有关问题的基础知识就基本掌握了。
(1)抓关键的字词。如教材中的“文景之治”、“天京变乱”、等,其中“治”、“乱”、是关键性的词。看见“治”联想到太平盛世的内容,看到“乱”预想到它的严重后果。仔细领会,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抓表示事物发展的词句。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萧条下去”。抓住以上关键的词句,就可理解和把握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3)抓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句。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弄清知识间内在联系。
抓住核心词、关键语就能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智能的目的。
二、读书应全面,包括读目录、单元导语、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知识链接、思考题、专题小结和大事年表等
目录是全书的一个知识框架,读了它就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各个阶段的特点。读目录,一般是按章节顺序读,但世界史,由于它是按历史的横断面编排的,可以跨章节来读,以便进行知识的归类,掌握国别史、地区史和重大历史运动的专史。单元导语把一章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短评,可视为一章的纲,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极强,点出了本单元的重要知识。读引言要注重两个过程:一是从引言到正文;一是从正文到引言,前者找出引言中的观点,带着某一观点读正文;后者要求学生读完正文后,反过来体味引言,并用史实来证实其观点。一句话,要把引言与正文结合起来读。正文是课本内容的主体部分,是历史知识的集中分布区。读正文的有效方法是:结合目录、引言、标题揭示的基本特点,一边阅读,边思考,务必做到:编写提纲,提炼要点;依据子目,分段划层;推敲词语,圈点批划;分析史实,得出结论。小字内容是正文的组成部分,围绕正文展开,为正文服务,因此也必须阅读。图是正文的延伸,分为地图和图画两种。读地图应把正文中提到的每一个地名和路线落实到地图上,形成历史空间感。图画也应结合正文的内容,细细品味,形成形象感。文献材料的阅读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并联系思考题来理解其意义。注释是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也要细心留意,不可忽视。知识链接是相关知识的补充扩展。有利于课文知识的学习。学习思考是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运用。思考题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课后的习题是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途径。读思考题,一要明白其要求,找到思考问题的角度;一要运用有关材料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读习题,一要领会习题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是课本内容的重点;二要在明白题意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理出要点,并注在课本上。专题小结是本专题的知识归纳,是复习的知识框架,有体系有重点的归纳展示本专题的重点知识。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最强的学科。每册历史课本最后面都附有大事年表,有不少同学对大事年表不屑一顾。其实,读大事年表不仅能掌握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形成历史时间观念,而且通过读年表可以把握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划分,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纵横关系。因此,对大事年表不仅要读,而且还必须熟记历史事件。记忆方法是以事件带时间记,或以时间带事件记,反复读,必能熟记。
三、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多以事为主,自成单元,前后史事,环环相扣。历史事件层次划分——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背景(原因或条件)、过程(内容)、结局(意义、评价或成败原因) “三分法”安排层次。②按问题性质分类安排层次。③按教材确定的主题安排层次。④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
分清了知识点、纲目层次,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邊读边思,准确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
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而成的,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属性。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的深与浅,直接影响到对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各项技能的提高。理解历史概念关键要认清其内涵与外延,从而把握全部。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封建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还同反帝密切联系(内涵)。在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称新民主主义革命(外延)。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节中关于民族危机加深的内容:《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论)。它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除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外,又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矿山等利权和扩大投资开厂(史)。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造成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论)。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必须梳理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培养史论结合的读书能力。
平时读书要注意全面性与深刻性的有机结合,知识点要全面,重难点要突破。一定要多思考,善联系,养成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习惯,因为系统化能加深记忆,培养思维能力,牢固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教科书在我们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善读书,则事半功倍;不善读书,则事倍功半。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读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帮助与指引。
一、熟读教材,掌握要点,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
阅读历史课本,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哪些是语言叙述属文法方面的内容,可以不管它。记住了这些词语,有关问题的基础知识就基本掌握了。
(1)抓关键的字词。如教材中的“文景之治”、“天京变乱”、等,其中“治”、“乱”、是关键性的词。看见“治”联想到太平盛世的内容,看到“乱”预想到它的严重后果。仔细领会,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抓表示事物发展的词句。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萧条下去”。抓住以上关键的词句,就可理解和把握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 (3)抓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句。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它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弄清知识间内在联系。
抓住核心词、关键语就能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智能的目的。
二、读书应全面,包括读目录、单元导语、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知识链接、思考题、专题小结和大事年表等
目录是全书的一个知识框架,读了它就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各个阶段的特点。读目录,一般是按章节顺序读,但世界史,由于它是按历史的横断面编排的,可以跨章节来读,以便进行知识的归类,掌握国别史、地区史和重大历史运动的专史。单元导语把一章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短评,可视为一章的纲,言简意赅,概括性、综合性极强,点出了本单元的重要知识。读引言要注重两个过程:一是从引言到正文;一是从正文到引言,前者找出引言中的观点,带着某一观点读正文;后者要求学生读完正文后,反过来体味引言,并用史实来证实其观点。一句话,要把引言与正文结合起来读。正文是课本内容的主体部分,是历史知识的集中分布区。读正文的有效方法是:结合目录、引言、标题揭示的基本特点,一边阅读,边思考,务必做到:编写提纲,提炼要点;依据子目,分段划层;推敲词语,圈点批划;分析史实,得出结论。小字内容是正文的组成部分,围绕正文展开,为正文服务,因此也必须阅读。图是正文的延伸,分为地图和图画两种。读地图应把正文中提到的每一个地名和路线落实到地图上,形成历史空间感。图画也应结合正文的内容,细细品味,形成形象感。文献材料的阅读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并联系思考题来理解其意义。注释是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也要细心留意,不可忽视。知识链接是相关知识的补充扩展。有利于课文知识的学习。学习思考是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运用。思考题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课后的习题是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途径。读思考题,一要明白其要求,找到思考问题的角度;一要运用有关材料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读习题,一要领会习题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是课本内容的重点;二要在明白题意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理出要点,并注在课本上。专题小结是本专题的知识归纳,是复习的知识框架,有体系有重点的归纳展示本专题的重点知识。历史是一门时间性最强的学科。每册历史课本最后面都附有大事年表,有不少同学对大事年表不屑一顾。其实,读大事年表不仅能掌握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形成历史时间观念,而且通过读年表可以把握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划分,梳理重大历史事件的纵横关系。因此,对大事年表不仅要读,而且还必须熟记历史事件。记忆方法是以事件带时间记,或以时间带事件记,反复读,必能熟记。
三、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多以事为主,自成单元,前后史事,环环相扣。历史事件层次划分——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背景(原因或条件)、过程(内容)、结局(意义、评价或成败原因) “三分法”安排层次。②按问题性质分类安排层次。③按教材确定的主题安排层次。④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
分清了知识点、纲目层次,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邊读边思,准确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
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而成的,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属性。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的深与浅,直接影响到对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各项技能的提高。理解历史概念关键要认清其内涵与外延,从而把握全部。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封建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还同反帝密切联系(内涵)。在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称新民主主义革命(外延)。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节中关于民族危机加深的内容:《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论)。它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除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外,又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矿山等利权和扩大投资开厂(史)。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造成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论)。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必须梳理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培养史论结合的读书能力。
平时读书要注意全面性与深刻性的有机结合,知识点要全面,重难点要突破。一定要多思考,善联系,养成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的习惯,因为系统化能加深记忆,培养思维能力,牢固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教科书在我们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善读书,则事半功倍;不善读书,则事倍功半。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读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帮助与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