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预设,幸福生成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谓“预设”?
  预设:即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并非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从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教师成为了编剧、导演、演员,同时它也强迫着学生成为了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演员。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正如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原因就在于其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部分,没有看到水面下的广阔之处,没有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其中预设不是“套路”,而应是一种充足的准备,只有充分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生成的美丽,那样的生成才会有意义!而我一直认为,真正成功同时魅力永存的语文课是师生共同创造出“经典妙论”的动态课。我们的学生也喜欢吃“新鲜”的东西。
  二、怎样“生成”?
  生成即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学科教学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而在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地凸显课堂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生成是教学对话情境下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超越性获得或发展,这种获得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智慧,它仿佛是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而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斯·范梅南的说法叫“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
  三、明确“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论述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碰撞,心灵交流,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生成性因素的把握固然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生成,并不是忽略了预设。相反,我们的预设应更为充分,更为饱满。预设与生成要和谐统一。语文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向性、结论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可以达到生成的多样性,而一定的预设必不可少,预设与生成,一先一后,一死一活,一动一静,似乎总是矛盾对立的,但预设可以转化为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为了创新,为了学生的发展。然而,生成也决不是随意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预设不能被生成无情放逐,生成也不能因失却引导而放任自流。预设与生成不仅能够而且必须和谐统一。
  四、重获“幸福”!
  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上课必须有预设,同时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就决定了课堂上必然有师生的互动生成。不管预设是一种“价值追求”,还是生成是一种“意外收获”,不管预设是一种“常态要求”,还是生成是一种“教育智慧”,二者能够而且必须和谐统一起来的。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真正的新课程是不排斥预设的,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布卢姆说过: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我将把“精巧预设,幸福生成”的理念作为我教学生涯一贯的追求,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共同享受“幸福教育”的无穷乐趣吧!
  (责任编校:蓉莞)
其他文献
所谓细节可以说“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中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当今社会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社会中,成功人士区别于平庸之辈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这些机会就像人体的细胞一样,虽微乎其微,但却举足重轻。人生中能够把握细节的人,就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就能找到人生的突破口,就能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中学生很多不文明、不健康的动机和行为,但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笔者对中学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途径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希望可以为促进中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对不同地区的中学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解分析。  2.方法:对不同地区的中学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学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  二、结果与分析  1.开展阳
在每年的中考备考复习过程中,各种指导复习的“宝典”层出不穷,然而,取得的效果却大多不甚理想。综合大多数学校的调研发现,在中考的备考复习过程中,对初三学生进行情感的感
英语作为一门沟通交流的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初中生对英语学习都不感兴趣,对生活中存在的知识点视而不见,致使学生的英语综合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教育是一项爱的系统工程,只有爱才有温暖;只有温暖才能体现生命的无价。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们的班级里,每一位学生都在温暖的情感之怀中接受真知的洗礼,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那么,怎样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笔者的体会有以下八点。  一、为人师表,塑造人格  “种树在根,育人在
作为一节公开课,《去年的树》讲完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可是,孩子们在低缓凄婉的音乐中,潸然泪下的场面,直到今天,依然留存在我的记忆中,清晰、夺目。而我,似乎还停留在鸟儿与树最后的话别中,决绝,伤怀。有的时候,我真的怀疑,我是以一个语文老师的身份登台讲课呢,还是一个演员的身份?为什么我总是控制不住把课本当做剧本演绎,而且如痴如醉,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学生?  对,正像卢静老师说的,  《去年的树》给所有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材料,教师要深入地去挖掘其内容,完善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着重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根据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所提出的理论,“公众”归根结底是由具有主体性和理性精神的“私人”集合而成的;私人转变为公众的过程,也就是私人参与公众舆论、进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逐步进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并被广大师生实践和接受。从课堂效果和学生发展来看,“展示”这一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
2010年文学期刊普遍上调稿费之前,中国作家和翻译家的稿费长时间维持在千字60~80元。经过两次上涨,目前少数文学刊物稿费可达千字千元,而文学翻译的稿费至今仍在千字80元左右。  回望过去120年的稿费变迁就会发现,作家与翻译家的稿费水平总体呈下降势。20世纪初,稿费制度确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与翻译家靠一本书的稿酬便能买下北京一座四合院。“文革”时期取消稿费制度。改革开放后,文学在80年代迎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