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是一种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计算,它先将数据凑成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估计出大约结果。那么,我们如何适时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作为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深刻理解估算的意义及本质,打破常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估算的目的和本质,从而掌握估算。我认为在平时的估算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学生估算意识的淡薄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无需说出,甚至不可能算出它的准确数,而只要说出或算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表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小学就应该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而且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要切实转变学生估算意识的现状,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应加强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估算教学,对估算的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学生能夠正确地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是精确计算。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在教学中要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如:在购物前必须要顾及一下带钱的多少或考虑带的钱够不够。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和魅力,逐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
二、掌握估算方法,形成估算的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方法,往往带有不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学习全过程。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在小学“估算”教学中,由于没有精确度的要求,主要看估值的方法是否正确。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到整十或整百的数,这样方便心算出一个大致的数或范围。例如:397+103可以简化为400+100,把2.1+1.8+2.2转化为2×3。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在估算中有较大的差异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缩小“估值”与“精确值”之间的差距,即由相差较多向相差较少转变。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口算训练中渗透估算方法。教材中的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在口算中渗透估算方法,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观察比较,对问题作简约的推理后,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计算“19×9”时,教师可先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估算方法:19接近20,9接近10,20×10=200,所以19×9≈200。然后让学生及时练习,使他们初步体验估算的思想方法。估算通常是把需要笔算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口算来解答,而学生口算的能力有强有弱,有的学生直接口算出准确值,这也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估算问题不能单纯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只要估算的方法合理,得出的结果是精确值也应给予肯定。
通过估算提高计算正确率。对于估算问题,教材选用的数值通常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以降低估算的难度。但不能说只有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才能估算,应该说在小学阶段,凡不能直接口算的四则式题都可以估算。一是在计算之前,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采用恰当的估算方式预先进行估算,通过估算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教会学生加、减乘除法的估算方法,在加减法的估算中,一般都是取近似数尽量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是一位数时,先把第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再和乘数相乘,在除法中,除数是一位数时,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然后用求得的近似数除以除数,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加强估算,要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相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验算,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其中,有些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用笔算检查错误。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先估后验”这样非常省时省力。学生体验到估算的方法与乐趣从而形成估算习惯。
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估算教学,让学生掌握估算,养成估算习惯,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作为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深刻理解估算的意义及本质,打破常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估算的目的和本质,从而掌握估算。我认为在平时的估算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学生估算意识的淡薄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无需说出,甚至不可能算出它的准确数,而只要说出或算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表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小学就应该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而且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要切实转变学生估算意识的现状,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应加强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估算教学,对估算的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学生能夠正确地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是精确计算。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在教学中要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如:在购物前必须要顾及一下带钱的多少或考虑带的钱够不够。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和魅力,逐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
二、掌握估算方法,形成估算的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方法,往往带有不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学习全过程。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在小学“估算”教学中,由于没有精确度的要求,主要看估值的方法是否正确。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到整十或整百的数,这样方便心算出一个大致的数或范围。例如:397+103可以简化为400+100,把2.1+1.8+2.2转化为2×3。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在估算中有较大的差异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缩小“估值”与“精确值”之间的差距,即由相差较多向相差较少转变。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口算训练中渗透估算方法。教材中的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在口算中渗透估算方法,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观察比较,对问题作简约的推理后,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计算“19×9”时,教师可先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估算方法:19接近20,9接近10,20×10=200,所以19×9≈200。然后让学生及时练习,使他们初步体验估算的思想方法。估算通常是把需要笔算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口算来解答,而学生口算的能力有强有弱,有的学生直接口算出准确值,这也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估算问题不能单纯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只要估算的方法合理,得出的结果是精确值也应给予肯定。
通过估算提高计算正确率。对于估算问题,教材选用的数值通常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以降低估算的难度。但不能说只有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才能估算,应该说在小学阶段,凡不能直接口算的四则式题都可以估算。一是在计算之前,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采用恰当的估算方式预先进行估算,通过估算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教会学生加、减乘除法的估算方法,在加减法的估算中,一般都是取近似数尽量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是一位数时,先把第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再和乘数相乘,在除法中,除数是一位数时,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然后用求得的近似数除以除数,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加强估算,要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相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验算,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其中,有些错误用估算很容易发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用笔算检查错误。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先估后验”这样非常省时省力。学生体验到估算的方法与乐趣从而形成估算习惯。
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估算教学,让学生掌握估算,养成估算习惯,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常抓不懈,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