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伽利娜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穴Galina Ustvolskaya?雪是俄罗斯现代著名女作曲家,其音乐创作风格以简洁、精炼见长。乌斯特沃尔斯卡娅自幼学习大提琴,1926年在列宁格勒合唱学校学习音乐。1937—1939年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939—1947年跟随肖斯塔柯维奇和斯坦伯格学习作曲。1947—1950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1947—1975年在该院作曲系任教,教授作曲和对位
其他文献
萧友梅是我国近代音乐发展过程中资历最老、学识最丰富的第一代音乐家的代表。他曾是北洋政府国歌的作曲者,又是当时北京3所国立音乐教育机构的创办人、实际工作的领导人,也是当时中国音乐界最重要的一位活动家。这样的身份,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使他经常要通过“讲话”、“作文”等形式向社会发表他对音乐的见解。而且,他的这些见解无疑对当时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起了较深的客观影响,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音乐教
一 唱歌时如何做到吐字清楚、准确、自然,如何处理好声音与吐字的关系做到字正腔圆,以及如何做到语言既富有美感又具有感情色彩和韵味等,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许多学习声乐的人。在实践中我经常听到有些学习美声唱法的人说,外国语言有利于歌唱,而中国语言(汉语)的吐字很难,甚至认为中国语言不太适合歌唱。因此,有些人不太愿意演唱中国作品。 为了解决歌唱的吐字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有专门的论述,尤其是有关中国语言(
何有些音乐得以隽永流芳?为何有些音乐常为过眼云烟?众多音乐作品因何产生高山流水和下里巴人的区别?人们通常想到的答案是关乎于“深度”,实际上,在很多时候,人们已经默认了,音乐可以深刻。“深度”不代表伟大,却在一般评论性的语境中成为美与伟大的代名词,当音乐作品被贴上“有深度”的标签时,就已然被作为伯乐们赋予了厚重的意义。“深度”让音乐在时间的冲刷与实践检验的过程里磨砺出金子般的光泽,并在艺术发展的历史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国内的音乐生活日益丰富,演出市场空前繁荣,与之密切相关的音乐评论事业亦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亟待反思与改善。有鉴于此,“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主委会主办了“2014上海·音乐评论与中国当前演出业态发展前沿论坛”,于2014年5月18日在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南厅举行。论坛针对当前中国音乐演出和评论状况,特邀众多相关专家学者、业界经营者和媒体人士,共同探
2007年12月8日,由中国合唱协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和谐的天空——田晓宝合唱指挥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从其与众不同的名称上我们不难看出,音乐会着意突出了“合唱”和“指挥”两个主题。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作为我国合唱界为数不多获得博士学位的指挥家田晓宝将这场音乐会视作展示自己三年博士研修成果的一场汇报演出。 作为近年来中国合唱领域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指挥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位,田晓宝曾先后获
革开放30年来,中国音乐学的各个学科都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出现了总体上突飞猛进的势态。其中的“中国当代音乐研究”更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学诸领域中最年轻、发展最迅速的新学科之一。 “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特指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音乐发展的历史研究。这一研究工作和“改革开放”同时起步。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当代音乐研究”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为在“文革”之前,
3月29日,英山县实验中学开展“传承英山红色文化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教育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省少工委、团县委和县教育局团工委的指导。200余名少先队员和辅导员通过瞻仰红二十七军纪念碑、开展主题队会、聆听英山红色革命故事和中共黨史、观看英山云雾茶宣传片和茶艺表演等活动,现场感受了红色文化带来的震撼。
14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六十周年。《新疆兵团音乐史》作为庆典作品隆重出版,可喜可贺,可传世,可激励,可资政育人,可为西域屯垦青史生辉。 作为兵团史学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又是兵团近六十年历史的亲历者,读着这本史书,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湍飞,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1949年冬进疆女兵六十年后聚会时,这批白发皤然的老奶奶齐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当年穿越“死亡之海”解放
手风琴从20世纪初就已传入中国,但相当一段时期里,手风琴多是附属于歌舞伴奏,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的50余年,在众多手风琴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手风琴艺术在演奏、教学、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硕成果。众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在手风琴音乐的民族化、群众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手风琴作品。手风琴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而成熟的艺术形式,并在人民的
本刊讯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交响乐团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于近日揭晓。2月13日晚,文化部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颁奖仪式及获奖作品音乐会。本次评奖活动共收到报送作品94首(均为2001年1月以来创作),其中大型作品28首,中型作品19首,小型作品47首。评奖工作于2011年12月11日在北京正式启动。文化部聘请了吴祖强、杜鸣心、谭利华、刘振球、钟信明、杨立青、刘锡津、关峡、徐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