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是梭罗超验主义思想的展现,也是梭罗两年简单隐居生活的实践成果。本文从梭罗接触儒家典籍出发,探寻儒家文化在梭罗超验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影响,指出儒家安贫乐道、体仁修身思想与梭罗简单生活态度的一致性。
[关键词]瓦尔登湖 超验主义 儒家 简朴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241-01
《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杰出作家梭罗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在1985年《美国遗产》杂志所评选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对美国精神和传统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其中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居住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细节,在大自然中对生活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其思考一方面是其超验主义理想的反映,另一方面也鲜明地带有中国儒家文化色彩。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相融汇,浑然一体。
一、儒家典籍进入梭罗的研究视野
在《瓦尔登湖》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警句,梭罗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认识和接受从其多达九次引用儒家经典《四书》原文可见一斑。两千多年来影响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儒家思想也同时在处于19世纪遥远国度的梭罗的头脑里深深地划了一道痕迹。
梭罗对于儒家文化的接触始于其老师兼朋友超验主义先驱爱默生。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于1841-1843年在爱默生家中担任管家,和超验主义俱乐部成员近距离接触,并广泛阅读了爱默生收藏的东方作品。由《瓦尔登湖》中的摘录和引用显示,梭罗至少看过三种《四书》译本:(一)英国人约书亚·马希曼翻译的《孔子的作品》,即《论语》;(二)英国人大卫·科利翻译的《中国古典作品:通称四书》;(三)法国人博迪耶翻译的《孔子和孟子———中国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四部书》。三种译本中,据美国学者阿瑟·克里斯蒂考证,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所引用的《四书》的内容出自法国汉学家博迪耶的法文版译本。博迪耶翻译时并未加评注,只在书的绪论诠释了孔孟的政治理念。梭罗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心得,独立地选择自认为表情达意更准确的翻译,将儒家观点中与个人思考相契合之处在创作中默契地结合起来。1843年,梭罗协助爱默生编辑超验主义刊物《日晷》,担任专门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专栏的编辑,他将孔子的精辟话语摘录出来,登在杂志上,共达四十余条。这样的经历更加深了他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兴趣。
总之,梭罗如海绵吸水似的直接或间接地汲取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养分,在他的超验主义理想中带有中国文化色彩,正如林语堂所讲“就其整个人生观来说,梭罗在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具中国情趣。”1
二、儒家文化对于梭罗思想的影响
(一)安贫乐道与简朴生活态度
《瓦尔登湖》开篇即简朴生活,提倡物质生活尽可能简单而精神生活尽可能丰富的生活方式。十九世纪的美国工业扩张,人们追逐名利,追求物质财富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对于此种近似疯狂的物质欲和道德上的无所顾忌,梭罗给予了无情地抨击,并以自身的行动去证明简朴生活的可行性。
为了回答“生活能简朴到何种地步而又不失其美妙”这一问题,他去瓦尔登湖畔体验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住在靠自己双手建造的小房子内,自食其力。这种简朴生活的尝试是成功的,“我发现,一年中我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我一切生活的开销了。整个冬天和大部分夏天,我自由沉静地读点儿书。”2生活必需品只是“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几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如果世人能少一点物质欲望,就有充分的时间去追求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
梭罗认为“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他从儒家经典中读到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在梭罗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四书》中的语录,在他担当编辑的《日晷》杂志上就摘录了《论语》中的语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衣敞蕴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篇》)。这三句话分别讲的是颜回、孔子、仲由安贫乐道、不求名利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儒家安贫乐道思想在梭罗追求“简单,简单,再简单”生活上的重要影响。于梭罗,简单生活的具体实践就是,隐居在瓦尔登湖畔,徜徉于山林中,亲密接触大自然。
(二)“体仁”“修身”与人性道德的自我革新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誉为人学,注重的是自我修养与完善,探讨人在现世应该怎样生活以及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仁”“修身”的道德精神在《瓦尔登湖》中反复出现。
孔子非常看重自我省察,他讲“吾日三省吾身”。梭罗在书中引用了一则有关孔子的故事: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大意即为,蓬伯玉的使者告诉孔子说,蓬伯玉想减少自己的错误而未能够。孔子即称赞使者诚实,说话中肯。这则故事讲的就是自我省察、自我反思,通过自我省察知道自己的过错,从而求得纠正,是修身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
“作为超验主义思想者梭罗深信:人有直觉的能力,通过直觉感受可以做到个体灵魂与圣灵的直接交流。”3这其实就是在肯定“自我”的力量,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实际上同样是在强调人性道德的自我革新。受到儒家“体仁”“修身”思想的影响,梭罗认为,只要积极向上,自尊、自爱、自助、自力,修身养性,就能成为君子。因此,终其一生梭罗都在艰苦地自我修养,完善自我,追求真理。隐居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是他进行寻找自我、寻找精神独立的人生体验。
再看书中对其它《四书》文句的引用,如:“神鬼之为德,其盛矣乎!”“德不孤,必有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等,不难发现,梭罗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诉求,皆是围绕人活着的意义和人性道德的自我革新來展开的。在书末尾,梭罗更是以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达出在浑浊世事中坚守自己心志的决心,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儒家思想对梭罗超验主义完整哲学体系的形成有诸多意义,但梭罗只是吸收了其中个别因子,对四书语录进行了创造性理解,甚至误读,并没有全盘接受儒家思想体系及背后的制度。正如爱默生在1857年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我们读东方人的书,但仍然是西方人。”梭罗所立足的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文化与儒家以社会群体为核心的思想在出发点上就迥异,但这也并不妨碍梭罗以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态度去接受中国文化,去探寻中国文化与超验主义相契合之处,以充实完善自身的哲学体系。而梭罗思想中鼓励个人离开社会、离开群体、返回自然,更是与中国老庄思想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相呼应,形成一种近似中国老庄精神的道家气质,而恰是这一点又引起了中国人对他的喜爱,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儒道思想同样也影响了梭罗这个外国人。
参考文献
[1]林语堂.生活的重要性,纽约1962年版.
[2]瓦尔登湖/(美)梭罗(Thoreau,H.D.)著;田伟华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11
[3]余贽.从梭罗看超验主义的中国文化色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3)
[4]周晓立.《瓦尔登湖》中的东方思想辨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56-59.
作者简介
向茜(1987——)女,汉族,籍贯四川达州,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关键词]瓦尔登湖 超验主义 儒家 简朴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5-0241-01
《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杰出作家梭罗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在1985年《美国遗产》杂志所评选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对美国精神和传统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其中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居住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细节,在大自然中对生活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其思考一方面是其超验主义理想的反映,另一方面也鲜明地带有中国儒家文化色彩。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相融汇,浑然一体。
一、儒家典籍进入梭罗的研究视野
在《瓦尔登湖》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警句,梭罗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认识和接受从其多达九次引用儒家经典《四书》原文可见一斑。两千多年来影响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儒家思想也同时在处于19世纪遥远国度的梭罗的头脑里深深地划了一道痕迹。
梭罗对于儒家文化的接触始于其老师兼朋友超验主义先驱爱默生。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于1841-1843年在爱默生家中担任管家,和超验主义俱乐部成员近距离接触,并广泛阅读了爱默生收藏的东方作品。由《瓦尔登湖》中的摘录和引用显示,梭罗至少看过三种《四书》译本:(一)英国人约书亚·马希曼翻译的《孔子的作品》,即《论语》;(二)英国人大卫·科利翻译的《中国古典作品:通称四书》;(三)法国人博迪耶翻译的《孔子和孟子———中国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四部书》。三种译本中,据美国学者阿瑟·克里斯蒂考证,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所引用的《四书》的内容出自法国汉学家博迪耶的法文版译本。博迪耶翻译时并未加评注,只在书的绪论诠释了孔孟的政治理念。梭罗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心得,独立地选择自认为表情达意更准确的翻译,将儒家观点中与个人思考相契合之处在创作中默契地结合起来。1843年,梭罗协助爱默生编辑超验主义刊物《日晷》,担任专门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专栏的编辑,他将孔子的精辟话语摘录出来,登在杂志上,共达四十余条。这样的经历更加深了他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兴趣。
总之,梭罗如海绵吸水似的直接或间接地汲取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养分,在他的超验主义理想中带有中国文化色彩,正如林语堂所讲“就其整个人生观来说,梭罗在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具中国情趣。”1
二、儒家文化对于梭罗思想的影响
(一)安贫乐道与简朴生活态度
《瓦尔登湖》开篇即简朴生活,提倡物质生活尽可能简单而精神生活尽可能丰富的生活方式。十九世纪的美国工业扩张,人们追逐名利,追求物质财富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对于此种近似疯狂的物质欲和道德上的无所顾忌,梭罗给予了无情地抨击,并以自身的行动去证明简朴生活的可行性。
为了回答“生活能简朴到何种地步而又不失其美妙”这一问题,他去瓦尔登湖畔体验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住在靠自己双手建造的小房子内,自食其力。这种简朴生活的尝试是成功的,“我发现,一年中我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我一切生活的开销了。整个冬天和大部分夏天,我自由沉静地读点儿书。”2生活必需品只是“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几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如果世人能少一点物质欲望,就有充分的时间去追求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
梭罗认为“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他从儒家经典中读到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在梭罗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四书》中的语录,在他担当编辑的《日晷》杂志上就摘录了《论语》中的语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衣敞蕴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篇》)。这三句话分别讲的是颜回、孔子、仲由安贫乐道、不求名利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儒家安贫乐道思想在梭罗追求“简单,简单,再简单”生活上的重要影响。于梭罗,简单生活的具体实践就是,隐居在瓦尔登湖畔,徜徉于山林中,亲密接触大自然。
(二)“体仁”“修身”与人性道德的自我革新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誉为人学,注重的是自我修养与完善,探讨人在现世应该怎样生活以及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仁”“修身”的道德精神在《瓦尔登湖》中反复出现。
孔子非常看重自我省察,他讲“吾日三省吾身”。梭罗在书中引用了一则有关孔子的故事: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大意即为,蓬伯玉的使者告诉孔子说,蓬伯玉想减少自己的错误而未能够。孔子即称赞使者诚实,说话中肯。这则故事讲的就是自我省察、自我反思,通过自我省察知道自己的过错,从而求得纠正,是修身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
“作为超验主义思想者梭罗深信:人有直觉的能力,通过直觉感受可以做到个体灵魂与圣灵的直接交流。”3这其实就是在肯定“自我”的力量,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实际上同样是在强调人性道德的自我革新。受到儒家“体仁”“修身”思想的影响,梭罗认为,只要积极向上,自尊、自爱、自助、自力,修身养性,就能成为君子。因此,终其一生梭罗都在艰苦地自我修养,完善自我,追求真理。隐居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是他进行寻找自我、寻找精神独立的人生体验。
再看书中对其它《四书》文句的引用,如:“神鬼之为德,其盛矣乎!”“德不孤,必有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等,不难发现,梭罗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诉求,皆是围绕人活着的意义和人性道德的自我革新來展开的。在书末尾,梭罗更是以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达出在浑浊世事中坚守自己心志的决心,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儒家思想对梭罗超验主义完整哲学体系的形成有诸多意义,但梭罗只是吸收了其中个别因子,对四书语录进行了创造性理解,甚至误读,并没有全盘接受儒家思想体系及背后的制度。正如爱默生在1857年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我们读东方人的书,但仍然是西方人。”梭罗所立足的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文化与儒家以社会群体为核心的思想在出发点上就迥异,但这也并不妨碍梭罗以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态度去接受中国文化,去探寻中国文化与超验主义相契合之处,以充实完善自身的哲学体系。而梭罗思想中鼓励个人离开社会、离开群体、返回自然,更是与中国老庄思想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相呼应,形成一种近似中国老庄精神的道家气质,而恰是这一点又引起了中国人对他的喜爱,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儒道思想同样也影响了梭罗这个外国人。
参考文献
[1]林语堂.生活的重要性,纽约1962年版.
[2]瓦尔登湖/(美)梭罗(Thoreau,H.D.)著;田伟华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11
[3]余贽.从梭罗看超验主义的中国文化色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3)
[4]周晓立.《瓦尔登湖》中的东方思想辨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56-59.
作者简介
向茜(1987——)女,汉族,籍贯四川达州,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