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贵州旅游,参观完一处民居后一中年妇女走上来拦住我。“先生,给您算个命。”“我不算命的!”我语气强硬,不留一点余地。“为什么不呢?您从车上一下来,我就注意到您了。”
说话的语调非常平缓。我不禁打量了一下,有些黑,有些瘦,眼神很专注,流淌出来的竟是这类人难有的质朴。
“听我说几分钟,您不会后悔的。”语调仍然很平静——至少不是一位厚脸皮的巫婆。
“谢谢,我从来不算!”
看她眼神有些迷离,我解释:
“我40岁了。四十而不惑。如果40岁了还不能了解、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命不算也罢。”
“您也会算命?”
“不会。但预测未来不是很难的。我现在是积极的、阳光的,未来就不会阴暗;而如果我现在是消极的、阴暗的,明天就不会阳光。我今天的状态就是明天的结果。所以只要把握今天的状态,就可以预测明天了。”不知为什么,我忽然产生了要说服她的想法。
“有道理。打扰了。”她竟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但这件事情却在我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与她的对话促使我产生并固化了多年来一直感觉、却没有彰显出来的观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句被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的话: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又对这句话进行了补充:栽种思想,成就行为。这是对人成长的规律性总结,但从思想到命运。是以人的一生为对象来总结的;即使是从性格到命运,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还要操作化。
能不能执简驭繁地操作这种规律并使其效益即时化呢?无意中,与中年女子的对话恰好点击了对这个问题的意识。
一些日本的企业以及国内一些著名企业都有“晨课”、“晨操”一类的制度。尽管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把员工的状态调整到最佳的目的是共同的,因为决定人的行为的最直接的因素是状态,而行为又直接导致了结果。状态是什么?是人的思想、习惯、性格的现时综合、临场发挥,与人的思想、习惯、性格既有稳定的关系,但又不是简单对应。一个各方面十分优秀的人,因为生理周期的、人际关系的、意外事件的、前一天生活的等各种即时因素的影响,照样出现状态不佳,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命运是什么?从一定意义上分解下来就是无数个“结果”的累加。因此,尽管随着现代基因研究的发展,有朝一日终将会对人的命运轨迹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那还是一个尚待时日且纷繁复杂的工作;在现在的水平下与其煞费心机地去解读密码式的命运,倒不如去把握情境化的状态,因为调整、优化了状态就会通过一个个差强人意的结果而改善“命运”。
有一孩子中考。期间有亲戚中午来,看着餐桌非常不解:“怎么孩子考试时都不丰盛一点?”晚上11时许,有老师打电话,听到孩子正在为世界杯足球的现场直播高声喝彩,十分惊异:“怎么这种时候这么晚了还让孩子看世界杯?”
家长解释,这是在帮孩子稳定和调整状态。孩子平时都是在学校吃饭,考试期间如果吃得只比平时好一点,就有利于稳定和优化状态;如果大快朵颐,孩子肠胃就会不适应及至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状态反而差;孩子喜欢世界杯,这是他的兴奋点,通过兴奋点可以刺激出兴奋期,从而调整生理周期,这是调整孩子考试状态的难得机遇……
孩子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增加了这些解释的说服力——这个孩子考出了他最高的水平。状态是神奇的、不可忽视的。乒乓球比赛时有人会某次擦边擦网的比率很高,看似偶然,其实都是状态在发挥作用——只有状态好的人才会在旗鼓相当的乒乓比赛中屡屡擦边擦网。
在教育实际中,面对异彩纷呈的教育理念我们可能会觉得无所适从。面对举步维艰的教育现象我们可能会觉得举措乏力:接手了一个困难班我们可能会觉得沮丧,遇到了不合作的同事我们可能会觉得愤懑……这时候,状态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调整到积极的状态,那消极的结果就是不难推测的。
状态决定结果,状态就是命运。这一命题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其意义是双重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状态会直接传导给学生变成学生的状态;我们自身的结果和命运又永远是和学生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状态不仅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命运,而且同时决定了学生的命运。
(作者单位 如皋市教育局)
说话的语调非常平缓。我不禁打量了一下,有些黑,有些瘦,眼神很专注,流淌出来的竟是这类人难有的质朴。
“听我说几分钟,您不会后悔的。”语调仍然很平静——至少不是一位厚脸皮的巫婆。
“谢谢,我从来不算!”
看她眼神有些迷离,我解释:
“我40岁了。四十而不惑。如果40岁了还不能了解、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命不算也罢。”
“您也会算命?”
“不会。但预测未来不是很难的。我现在是积极的、阳光的,未来就不会阴暗;而如果我现在是消极的、阴暗的,明天就不会阳光。我今天的状态就是明天的结果。所以只要把握今天的状态,就可以预测明天了。”不知为什么,我忽然产生了要说服她的想法。
“有道理。打扰了。”她竟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但这件事情却在我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与她的对话促使我产生并固化了多年来一直感觉、却没有彰显出来的观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句被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的话: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又对这句话进行了补充:栽种思想,成就行为。这是对人成长的规律性总结,但从思想到命运。是以人的一生为对象来总结的;即使是从性格到命运,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还要操作化。
能不能执简驭繁地操作这种规律并使其效益即时化呢?无意中,与中年女子的对话恰好点击了对这个问题的意识。
一些日本的企业以及国内一些著名企业都有“晨课”、“晨操”一类的制度。尽管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把员工的状态调整到最佳的目的是共同的,因为决定人的行为的最直接的因素是状态,而行为又直接导致了结果。状态是什么?是人的思想、习惯、性格的现时综合、临场发挥,与人的思想、习惯、性格既有稳定的关系,但又不是简单对应。一个各方面十分优秀的人,因为生理周期的、人际关系的、意外事件的、前一天生活的等各种即时因素的影响,照样出现状态不佳,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命运是什么?从一定意义上分解下来就是无数个“结果”的累加。因此,尽管随着现代基因研究的发展,有朝一日终将会对人的命运轨迹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那还是一个尚待时日且纷繁复杂的工作;在现在的水平下与其煞费心机地去解读密码式的命运,倒不如去把握情境化的状态,因为调整、优化了状态就会通过一个个差强人意的结果而改善“命运”。
有一孩子中考。期间有亲戚中午来,看着餐桌非常不解:“怎么孩子考试时都不丰盛一点?”晚上11时许,有老师打电话,听到孩子正在为世界杯足球的现场直播高声喝彩,十分惊异:“怎么这种时候这么晚了还让孩子看世界杯?”
家长解释,这是在帮孩子稳定和调整状态。孩子平时都是在学校吃饭,考试期间如果吃得只比平时好一点,就有利于稳定和优化状态;如果大快朵颐,孩子肠胃就会不适应及至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状态反而差;孩子喜欢世界杯,这是他的兴奋点,通过兴奋点可以刺激出兴奋期,从而调整生理周期,这是调整孩子考试状态的难得机遇……
孩子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增加了这些解释的说服力——这个孩子考出了他最高的水平。状态是神奇的、不可忽视的。乒乓球比赛时有人会某次擦边擦网的比率很高,看似偶然,其实都是状态在发挥作用——只有状态好的人才会在旗鼓相当的乒乓比赛中屡屡擦边擦网。
在教育实际中,面对异彩纷呈的教育理念我们可能会觉得无所适从。面对举步维艰的教育现象我们可能会觉得举措乏力:接手了一个困难班我们可能会觉得沮丧,遇到了不合作的同事我们可能会觉得愤懑……这时候,状态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调整到积极的状态,那消极的结果就是不难推测的。
状态决定结果,状态就是命运。这一命题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其意义是双重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状态会直接传导给学生变成学生的状态;我们自身的结果和命运又永远是和学生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状态不仅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命运,而且同时决定了学生的命运。
(作者单位 如皋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