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1
摘 要 体教结合是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和重要育人模式。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机制结合;体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的结合;运动员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结合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体教结合 体育后备人才
体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即既要遵循竞技运动训练规律,保证系统训练;又要遵循教育规律,保证系统的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的优势,以及管理方法和运行的机制。
同时,体教结合也是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从战略高度确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共发展的新思路,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和重要育人模式。它对于全面贯彻党的体育教育方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2010]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2012]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就体教结合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一、体教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主要依靠体育部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青少年训练模式遇到了许多新挑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和高水平尖子人才的需求。另外,由于社会环境导向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让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学生从事竞技体育训练,寻求别的成才之路,导致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萎缩,训练质量下降,尖子运动员十分缺乏。竞技体育要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彻底改变现在的旧体制,努力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既是体育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中小学校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个宏大的基础。加强体教结合,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又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真正造就出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
二、密切配合,互动双赢,努力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创新观念
体育和教育部门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各有优势和特长。教育部门有生源的优势,有思想教育、文化教学、管理、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优势;体育部门有体育专业技术、教练、场地设施、组织高水平专项训练和竞赛组织方面的优势。把原来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共同培养人才的优势挖掘出来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资源配置优化,发挥更大的效能,建立青少年训练体制新的平台,发现、选拔、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更多的金牌运动员,为国为省为市争光。
(二)领导重视,努力创新组织管理体制
体教结合涉及到体育、教育两个系统,这项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组织领导是关键。体育、教育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创新对实现新时期体教结合工作目标具有重大作用的基础上,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要勇于创新,密切配合,推进体教结合各项工作。
(三)努力培养、引进优秀的体育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要在自身培养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优秀的体育人才。要根据各地的体育项目布局和发展现状,尽快制定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人才引进政策。要努力引进优秀体育教练、体育科研、学科带头人等重点人才,吸引外省、外市优秀体育运动苗子来学校学习,使之成为未来体育运动的生力军,成为教育全面发展中的体育精英。
(四)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创新政策激励机制
我们要在落实好国家有关激励政策的同时,从各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让坚持参加系统训练的运动尖子尝到甜头,不仅要有物质奖励,还要在求学、升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切实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要让潜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员和广大体育老师尝到甜头;还要让积极参加体教结合工作实践的单位尝到甜头,体育部门的训练经费中必须拿出一部分投入到办训学校,也可以采取招标办队、定点支持的办法,让出成绩、有特色的学校在竞技体育方面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好的政策保障,才会吸引好的运动员来学习、训练,才会吸引好的教练员来任教、带训,才会取得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和投入,才会形成良性循环的育人机制。
此外,要奖励两类人,一类是摘金夺银的运动员,另一类是启蒙教练和单位。只有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不断完善、切实落实,我们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才会越办越好,共同努力的目标才会达到,才能激励更多的人为国争光,为竞技体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潘迎旭,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4).
[2] 张天峰.“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优化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3] 王正伦.“体教结合”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4] 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在清华大学《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高层论坛上的发言[J].体育科学.2005(2):1.
[5] 潘志琛.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6] 何振梁.呼吁“体教结合”[N].人民日报.2006.3.22(12).
[7] 王凯珍,潘志琛,刘海元,郝亮.深化“体教结合”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新体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2).
摘 要 体教结合是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和重要育人模式。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机制结合;体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的结合;运动员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结合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体教结合 体育后备人才
体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即既要遵循竞技运动训练规律,保证系统训练;又要遵循教育规律,保证系统的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的优势,以及管理方法和运行的机制。
同时,体教结合也是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从战略高度确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共发展的新思路,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和重要育人模式。它对于全面贯彻党的体育教育方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2010]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2012]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就体教结合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一、体教结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主要依靠体育部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青少年训练模式遇到了许多新挑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和高水平尖子人才的需求。另外,由于社会环境导向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让有体育天赋的青少年学生从事竞技体育训练,寻求别的成才之路,导致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萎缩,训练质量下降,尖子运动员十分缺乏。竞技体育要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彻底改变现在的旧体制,努力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既是体育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中小学校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个宏大的基础。加强体教结合,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又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真正造就出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
二、密切配合,互动双赢,努力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创新观念
体育和教育部门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各有优势和特长。教育部门有生源的优势,有思想教育、文化教学、管理、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优势;体育部门有体育专业技术、教练、场地设施、组织高水平专项训练和竞赛组织方面的优势。把原来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共同培养人才的优势挖掘出来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资源配置优化,发挥更大的效能,建立青少年训练体制新的平台,发现、选拔、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更多的金牌运动员,为国为省为市争光。
(二)领导重视,努力创新组织管理体制
体教结合涉及到体育、教育两个系统,这项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组织领导是关键。体育、教育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创新对实现新时期体教结合工作目标具有重大作用的基础上,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要勇于创新,密切配合,推进体教结合各项工作。
(三)努力培养、引进优秀的体育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要在自身培养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优秀的体育人才。要根据各地的体育项目布局和发展现状,尽快制定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人才引进政策。要努力引进优秀体育教练、体育科研、学科带头人等重点人才,吸引外省、外市优秀体育运动苗子来学校学习,使之成为未来体育运动的生力军,成为教育全面发展中的体育精英。
(四)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创新政策激励机制
我们要在落实好国家有关激励政策的同时,从各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让坚持参加系统训练的运动尖子尝到甜头,不仅要有物质奖励,还要在求学、升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切实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要让潜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员和广大体育老师尝到甜头;还要让积极参加体教结合工作实践的单位尝到甜头,体育部门的训练经费中必须拿出一部分投入到办训学校,也可以采取招标办队、定点支持的办法,让出成绩、有特色的学校在竞技体育方面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好的政策保障,才会吸引好的运动员来学习、训练,才会吸引好的教练员来任教、带训,才会取得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和投入,才会形成良性循环的育人机制。
此外,要奖励两类人,一类是摘金夺银的运动员,另一类是启蒙教练和单位。只有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不断完善、切实落实,我们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才会越办越好,共同努力的目标才会达到,才能激励更多的人为国争光,为竞技体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潘迎旭,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4).
[2] 张天峰.“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优化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3] 王正伦.“体教结合”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4] 冯建中.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在清华大学《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高层论坛上的发言[J].体育科学.2005(2):1.
[5] 潘志琛.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6] 何振梁.呼吁“体教结合”[N].人民日报.2006.3.22(12).
[7] 王凯珍,潘志琛,刘海元,郝亮.深化“体教结合”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新体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