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深度学习理念下,核心素养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教师们也以此更加注重有意义课堂的构建,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中蕴含的道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促进深度学习目标实现的一大举措,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逐步将一些新理念与传统教育方法相互结合进行教学改进与创新,以此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语文思维品质也得以升华。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实践教学经验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语文思维品质,以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给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才更利于社会和学生的长久发展。思维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十分关键,同样也是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的一大素养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特点实现教学创新,并將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探索出更多促进他们思维品质提升的教学手段。具备了较高思维品质的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会有所改善,积极性更高,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也会明显提升,其他语文素养也会随之升高,为真正落实深度学习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以生为主,注重灵活性阅读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带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以生为主教育观念的提出使得学生由被动的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状态,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阅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师们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以生为主教育目标,并且注重灵活性阅读的指导,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发展他们自主阅读与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夏天里的成长”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先鼓励学生默读文章,并自主找出文章中概括和总结性的词语或者句子。此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认真阅读文章,并仔细地展开文章的探究。有的人提出夏天里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再或者是人、马路等都在迅速生长,并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特点表述出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次阅读文章,并将所思所想所感等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此时,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有的人对作者使用的一些动词产生了兴趣,有的人通过文章字里行间的描写展开了想象,为教师后续带领他们深度阅读和理解文章夯实了基础。
二、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也可以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很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都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合作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在凸显出学生课堂主体性基础上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促使他们自主发挥的同时实现相互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讨论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进行联想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学生在学习“腊八粥”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将课堂还给了学生,鼓励他们自主阅读文章并回答“怎么做腊八粥”、“母亲为什么年年做腊八粥”等问题。待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本文表现了一家人怎样的情感”的问题。合作化的活动中,有的学生结合刚才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有的学生则是重新思考并回答了问题。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学生们快速了理解了这篇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温馨、和睦的场景,创造性思维也随之发展,提出了建设温馨班集体的一些举措。
三、问题引导,提升学生逻辑思维
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大的价值,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也将此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秉承深度教学的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和解答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感悟,也能够逐步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利于发展他们自身的逻辑思维,使之快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学生在学习“那个星期天”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先将文章中的字词讲解清楚后请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章。问题包含“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说一说文章的写作顺序”等。很多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投入到阅读情境中,并尝试从文章中找到答案。随后,学生结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自主解答了问题,教师也以此展开教学。在授课时,教师继续通过提问的方法促使学生找出了星期天不同时间点母亲做的事情以及作者的心情变化。与此同时,学生还结合文章的细节描写回答了描写作者心情的词语或者事例,进而全面地了解了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将整篇文章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逻辑思维也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言以蔽之,深度学习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展开有趣和精彩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学习氛围中,进而使得语文素养以及语文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为其未来学习与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吴琳. 融入传统文化,提升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J]. 华人时刊·校长版,2020(3):58-59.
[2]张芳芳.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5):1.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给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才更利于社会和学生的长久发展。思维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十分关键,同样也是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的一大素养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特点实现教学创新,并將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探索出更多促进他们思维品质提升的教学手段。具备了较高思维品质的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会有所改善,积极性更高,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也会明显提升,其他语文素养也会随之升高,为真正落实深度学习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以生为主,注重灵活性阅读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带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以生为主教育观念的提出使得学生由被动的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状态,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阅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内容和知识点,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师们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以生为主教育目标,并且注重灵活性阅读的指导,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发展他们自主阅读与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夏天里的成长”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先鼓励学生默读文章,并自主找出文章中概括和总结性的词语或者句子。此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认真阅读文章,并仔细地展开文章的探究。有的人提出夏天里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再或者是人、马路等都在迅速生长,并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特点表述出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次阅读文章,并将所思所想所感等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此时,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有的人对作者使用的一些动词产生了兴趣,有的人通过文章字里行间的描写展开了想象,为教师后续带领他们深度阅读和理解文章夯实了基础。
二、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也可以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很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都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合作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在凸显出学生课堂主体性基础上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促使他们自主发挥的同时实现相互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讨论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进行联想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学生在学习“腊八粥”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将课堂还给了学生,鼓励他们自主阅读文章并回答“怎么做腊八粥”、“母亲为什么年年做腊八粥”等问题。待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本文表现了一家人怎样的情感”的问题。合作化的活动中,有的学生结合刚才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有的学生则是重新思考并回答了问题。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学生们快速了理解了这篇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温馨、和睦的场景,创造性思维也随之发展,提出了建设温馨班集体的一些举措。
三、问题引导,提升学生逻辑思维
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大的价值,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也将此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秉承深度教学的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和解答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感悟,也能够逐步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利于发展他们自身的逻辑思维,使之快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学生在学习“那个星期天”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先将文章中的字词讲解清楚后请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章。问题包含“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说一说文章的写作顺序”等。很多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投入到阅读情境中,并尝试从文章中找到答案。随后,学生结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自主解答了问题,教师也以此展开教学。在授课时,教师继续通过提问的方法促使学生找出了星期天不同时间点母亲做的事情以及作者的心情变化。与此同时,学生还结合文章的细节描写回答了描写作者心情的词语或者事例,进而全面地了解了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将整篇文章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逻辑思维也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言以蔽之,深度学习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展开有趣和精彩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学习氛围中,进而使得语文素养以及语文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为其未来学习与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吴琳. 融入传统文化,提升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J]. 华人时刊·校长版,2020(3):58-59.
[2]张芳芳.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