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代表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围绕纲要的发布,国内各高校都先后做出一系列改革。本文以苏州大学的本科课程改革为例,对当前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求对后续改革的深入有所裨益。
关键詞: 课程改革与发展 通识教育 苏州大学
一
2010年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发布代表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1],同时《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才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2]。
围绕此纲要的发布,国内各高校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落实。本文以苏州大学推进本科课程改革的实践为例,梳理和分析当前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现状。
苏州大学坐落于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苏州,文化底蕴丰厚,办学历史悠久。新中国建立后,在原东吴大学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拥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苏州大学锐意进取,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培育具有苏大特色的创新文化,通过加大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力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12年10月,苏州大学党委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苏州大学战略发展重心,在原苏州大学教务处的基础上,成立了苏州大学教务部。苏州大学教务部的成立充分体现了苏州大学对于推进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发展的深入思考、全新认识和真切期待,此举不仅有利于牢固树立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而且对推动苏州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登上新台阶有积极意义。苏州大学教务部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肩负着稳定全校本科教学秩序和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大责任。
自2012年成立以来,苏州大学教务部先后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努力提高学校本科教学教育质量。历经2012年与2013年两年时间,在全面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10月召开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推进会,会议确立了“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进一步深化以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手段等为核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同时确定了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二
在此次会议成果的基础上,苏州大学于2014年5月开始启动“苏大课程2014—3I工程”,“苏大课程2014—3I工程”的建设目标确定为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集成化(Integration),简称“3I工程”。“3I工程”由苏州大学教务部牵头实施,拟“通过加强全英文课程及其体系建设,为全面提升苏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主动应对MOOCs的挑战,积极探索网络进阶式课程和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打造特色品牌提供全力支持;通过分批试点新生研讨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为全面提升相关学科专业在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集成化水平注入全新活力”[3]。
“3I工程”的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调研,全面启动校内通识课程改革方案
“通识教育是大学灵魂最重要、最深处的一根弦”[4]。2014年,在全面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通识课程开课经验的基础上,苏州大学完成了本科通识课程改革方案并通过校内外专家组织的论证,开始有序地构建苏州大学本科通识课程库,形成了循序渐进、分步推进通识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策略。苏州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改变长期以来大学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同时,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理念的统领下、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苏州大学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大学的教学管理专家来校做专题辅导报告,同时加大校内宣传力度,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制订并出台了苏州大学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方案。截止2014年底,已经通过立项的新生研讨课有120门,并在2014级本科新生教学计划中实现了嵌入,使得2014级本科新生培养方案已经体现与融入了上述通识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路和成果。
截止2014年底,苏州大学共立项建设了81门通识教育课程,这些通识课程的设立有助于培养本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跨界思考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从“考生到学生”的转型;与此同时,学校立项建设了34门微课程(群),建设翻转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把课堂变为让学生主动建构、深度参与的课堂,为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学的信息化程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经验积累。
2.积极尝试借鉴“慕课”的形式,在校内以网络进阶式课程为试点,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慕课是在线开放课程模式的一种独特类型,这一术语出现于2008年,并迅速普及、扩张、进化”[5]。苏州大学积极尝试借鉴“慕课”的形式,同时,针对慕课存在的某些不足,为了实现苏州大学内部跨校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苏州大学创造性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模式——网络进阶式课程(一种类似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模式的在线学习样式),截止2014年底,已经建成的网络进阶式课程共计有12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校内“慕课”的实施方案已逐步完善,未来还将继续培育能够代表苏州大学办学特色的优秀课程,适时地推向校外,走上国际“慕课”的舞台,进一步提升苏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也为创建国际知名高校开拓新途径。
关键詞: 课程改革与发展 通识教育 苏州大学
一
2010年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发布代表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1],同时《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才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2]。
围绕此纲要的发布,国内各高校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落实。本文以苏州大学推进本科课程改革的实践为例,梳理和分析当前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现状。
苏州大学坐落于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苏州,文化底蕴丰厚,办学历史悠久。新中国建立后,在原东吴大学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拥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苏州大学锐意进取,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培育具有苏大特色的创新文化,通过加大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力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12年10月,苏州大学党委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苏州大学战略发展重心,在原苏州大学教务处的基础上,成立了苏州大学教务部。苏州大学教务部的成立充分体现了苏州大学对于推进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发展的深入思考、全新认识和真切期待,此举不仅有利于牢固树立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而且对推动苏州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登上新台阶有积极意义。苏州大学教务部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肩负着稳定全校本科教学秩序和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大责任。
自2012年成立以来,苏州大学教务部先后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努力提高学校本科教学教育质量。历经2012年与2013年两年时间,在全面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10月召开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推进会,会议确立了“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进一步深化以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手段等为核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同时确定了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二
在此次会议成果的基础上,苏州大学于2014年5月开始启动“苏大课程2014—3I工程”,“苏大课程2014—3I工程”的建设目标确定为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集成化(Integration),简称“3I工程”。“3I工程”由苏州大学教务部牵头实施,拟“通过加强全英文课程及其体系建设,为全面提升苏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主动应对MOOCs的挑战,积极探索网络进阶式课程和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打造特色品牌提供全力支持;通过分批试点新生研讨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为全面提升相关学科专业在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集成化水平注入全新活力”[3]。
“3I工程”的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调研,全面启动校内通识课程改革方案
“通识教育是大学灵魂最重要、最深处的一根弦”[4]。2014年,在全面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通识课程开课经验的基础上,苏州大学完成了本科通识课程改革方案并通过校内外专家组织的论证,开始有序地构建苏州大学本科通识课程库,形成了循序渐进、分步推进通识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策略。苏州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改变长期以来大学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同时,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理念的统领下、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苏州大学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大学的教学管理专家来校做专题辅导报告,同时加大校内宣传力度,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制订并出台了苏州大学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方案。截止2014年底,已经通过立项的新生研讨课有120门,并在2014级本科新生教学计划中实现了嵌入,使得2014级本科新生培养方案已经体现与融入了上述通识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路和成果。
截止2014年底,苏州大学共立项建设了81门通识教育课程,这些通识课程的设立有助于培养本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跨界思考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从“考生到学生”的转型;与此同时,学校立项建设了34门微课程(群),建设翻转课堂,改变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把课堂变为让学生主动建构、深度参与的课堂,为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学的信息化程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经验积累。
2.积极尝试借鉴“慕课”的形式,在校内以网络进阶式课程为试点,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慕课是在线开放课程模式的一种独特类型,这一术语出现于2008年,并迅速普及、扩张、进化”[5]。苏州大学积极尝试借鉴“慕课”的形式,同时,针对慕课存在的某些不足,为了实现苏州大学内部跨校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苏州大学创造性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模式——网络进阶式课程(一种类似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模式的在线学习样式),截止2014年底,已经建成的网络进阶式课程共计有12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校内“慕课”的实施方案已逐步完善,未来还将继续培育能够代表苏州大学办学特色的优秀课程,适时地推向校外,走上国际“慕课”的舞台,进一步提升苏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也为创建国际知名高校开拓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