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自主 愉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x27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为中心”的课堂,就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进行问题探究的课堂,是高效达标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交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徜徉探究空间,谋求自由发现;巧借问题情境,自主破解问题;践行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愉悦。
  一、徜徉探究空间,谋求自由发现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徜徉在探究的空间里,去自由地寻求发现。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中探索数学问题,分享探索成果。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潜能的开发、个性和主体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
  如特级教师张优幼执教二年级“锐角和钝角”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给纸上的角分分类并说说理由。
  生1:我把它们分成直角、比直角小的、比直角大的。
  生2:比直角小的角尖尖的。
  生3:比直角大的角长得大大的。
  师:你们能够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4: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生5: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师:请大家快速判断屏幕上的角。
  (此时,对于接近直角的角,学生难以判断)
  师:怎么能够准确判断呢?
  生6:量一量吧。
  师:怎么量呢?
  (在学生多方尝试后,教师引导归纳:点对点,边对边,再看另一边)
  教师让学生在对角分类的探究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在引导判断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渴求摸索一种准确判断的方法,在动手实践的尝试探索中归纳出“点对点,边对边,再看另一边”的量角方法。无论分类、判断还是动手操作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徜徉于探究的空间,亲历探究过程,促成学生发现知识的真谛,习得探究的方法。在这过程中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倾听学生的探究结论,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现,个性得以张扬,不同的解决思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实现了学习的发现。
  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就很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与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列,什么是行,怎样读写就好了”的方法大相径庭,他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描述出操图片中小敏的位置,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到小敏的位置,但说起来有点乱也不简洁。教师为了激起学生寻求新的表达方法的欲望,在教学“第2行第3列”该怎样书写时,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把方法写到黑板上,同时自主阐述所写方法的优劣,努力探求正确的表示方法。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而自由的活动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情景图→点子图→方格图”的数学化过程,学生经历了创造数对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数对的认识,学习能力和创造交流能力自然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巧借学习情境,自主破解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靠传授的,而是通过学习情境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得来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学习情境构成了学习发生的情境场。随着学习内容、目标的不断变化,情境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境就形成了学习顺利进行的理想场所。
  自主,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现实。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和趋向,实现自主性发展。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问题自主解决,知识自主感悟,方法自主探究,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学习过程。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烙饼问题”,学生则巧借学习情境,自主寻求破解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问题一:从小红与妈妈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想一想:每条“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意思?
  问题二:课本中的同学是怎样解决“烙3张饼”的问题的?你有更优的办法吗?
  男同学的方案:共烙 次,需要 分钟;
  女同学的方案:共烙 次,需要 分钟;
  我最优的方案:共烙 次,需要 分钟。
  想一想:为什么同样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却不一样?
  问题三:怎么解决烙多个饼的问题?
  想一想:你是怎么烙的?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引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自主探索,又与同学合作讨论,破解一个个数学问题。本节课课堂教学的目标由于学生巧借教学情境而如期达成,同时,那“不曾预约的精彩”,是生命课堂的灵性之花、创造之花、智慧之花,这都是“学为中心”理念的体现。
  三、践行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愉悦
  建构主义认为,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还可要求学生通过撰写日记来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得失。通过评价,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差距,感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特级教师张优幼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锐角和钝角”结课时的片断。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师:你知道了关于锐角和钝角的知识。   生2:我知道了量角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再看另一边。这是我们动手知道的。
  师:嗯,学习不但学知识,还要动脑动手探究学的方法。
  生3:我们还知道角的大小和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是向哪一边的也没有关系。
  生4:老师刚才还说,站着是老师,躺着还是老师,是与开口朝哪一边无关的。
  生5:老师让我们闭起眼睛摸一摸,我就牢牢记住锐角是尖尖的,钝角的边张开好大哟。
  短短5分钟时间,教师安排学生对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活动,学生不但能准确表述锐角和钝角的相关知识,并且对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和动脑探究的环节记忆犹新,对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方法尤其难忘。对教师那句幽默的语言念念不忘的学生,言语中流露出对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师的喜爱。这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多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也是学生体验到成功学习后的愉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再如教学“植树问题”,我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只栽一端、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合在一起教学,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加以比较,同时在比较中促进相互理解,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将例题的100米的路转化为20米进行研究,让学生运用“化繁为简”的方法自己摆一摆、画一画,发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引导学生建立对应的表象,利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领悟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建模。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课时抛出问题:我们是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回顾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用了“化繁为简”的方法,接着用一个间隔和一棵树“一一对应”的方法研究出了三种栽树的情况。经过师生共同梳理,学生思路更清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和“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策略,这样的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引发数学思考,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正如张同学在她的数学日记中写道:今天的数学课让我回味无穷。课本中的例题明明是说在100米的道路两旁植树,为什么老师叫我们先研究20米的植树情况?哦,原来老师是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容易研究,这也许就是老师平常所说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吧。老师先让我们探究两头都种的情况,他在巡视时发现我们组是用线段图表示的,还赞赏地摸摸我的头加以肯定。当我汇报植树的株数就是间隔的个数加1时,同学们的目光告诉我,他们不但认可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还在羡慕我发现了数学的规律。老师总结时点评,张同学的线段图将株数和间隔数对应起来,发现最后一株没有对应的间隔就加1,这是数学的对应思想帮助了她的解题。怪不得老师让我们想想只种一头和两头都不种的情况时,大家都能迎刃而解。看来学数学不只是求得结论,还能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为中心的课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教师始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中研究数学问题,体验分享探索成果的乐趣。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估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能发展学生的数感,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又能支持探索笔算并监控笔算的结果,还能便捷地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算意识及其技能培养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那么,如何才能估得对、估得准,将多种估算方法和谐地融为一体呢?下面以自己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谈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估算的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以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自居,以自己的理解为学生选择、安排学习内容,从教学的视角来决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彻底改变现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给学生。“让学”
[摘 要]構建一个生动、主动、能动的数学课堂是当下的教学理念。为了提高课堂实效,颠覆“验证”的实验方法,以“可能性”这一课的教学为例,采用“推断”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实验与观察、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验证;推断;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28
[摘 要]“认识时间”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特别是“认识几时几分”这个教学重、难点,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实施“有过程”的教学,推进“有思维”的学习,能使学生有体验、有质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关键词]认识 时间 过程 思维 体验 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21  人
[摘 要]感悟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感悟,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得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悟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获得发展。  [关键词]感悟 经历 数学学习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47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领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
心智技能的形成是学生顺利学习、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心智技能对数学学习活动起着调控和指导作用,并决定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说题”是训练心智技能的好策略,因为“说题”程序将心智技能养成中的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贯穿于始终。  一、“说题”是产生心智技能的触发条件  “说题”就是把解决问题的程序讲出来,用语言把思维程序逐渐固定下来,使思维更富有条理、更加有
[摘 要]通过对一道题的分析,提出质疑,明晰教师应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思考,使练习适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教材 正方体 思维 空间观念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24  2013年第10期《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刊登了童义清老师所写的《教材能否再多编一题》一文,童老师在文章中说
[摘 要]分析当前数学课中存在的“去数学化”和“高耗低效”现象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尝试。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磨课心路历程为例,从“选种”,“了解播种要求”,“播种安排”,“种地”等几方面探求教学方案,从而开启新的研究视野,探索数学教学“新方向”。  [关键词]加法运算律 磨课 心路历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
[摘 要]通过认真反复地学习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充分领悟课标精神、教材精髓、学生学情,继而最大限度发挥新教材科学性的优势。对新教材进行充分地发掘、大胆地突破,运用巧妙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研读教材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让追寻生本课堂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常态,让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将就”。  [关键词]研读 分类 整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但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不浓厚,探究过程中既不积极主动,也缺乏合作意识,且探究结论并非由学生自主构建得出,而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由此导致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低效的。那么,如何让探究学习更为有效呢?下面,我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一课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 课前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