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15岁的女孩在学校心理筛查中被发现有严重心理危机,主要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体思维方式造成的,后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心理教师通过倾听、共情释放学生的消极情绪,整合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等技术,帮助学生驳斥并放下不合理信念,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与家长积极沟通,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心理危机;抑郁症;接纳承诺疗法;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23-03
一、案例概况
蓝蓝(化名),独生女,15岁,湖北省武汉市某中学九年级学生,成绩中等偏下,身体健康,性格偏内向。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双职工家庭。
通过心理健康问卷筛查与一对一心理评估访谈,我发现蓝蓝有以下情况:(1)感觉自己烦恼得快受不了了;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害怕被父母批评,被人看不起;觉得生活“令人绝望”;曾经砸东西,离家出走;有自杀未遂史,经常出现自杀的想法,并进行过自杀的尝试,爸爸对此非常重视,但是妈妈并不理解,反倒指责、嘲讽她。(2)感觉“很疲劳”;睡眠不足;退缩,孤独,抑郁,自我封闭;自卑,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十分冲动,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自制力较差。(3)蓝蓝父母经常吵架。妈妈经常打骂她,甚至用过鞭子、木棍等工具,经常“讲道理”直到深夜,她经常要到夜里十一二点的时候才能开始写作业,因而上课总没有精神。家里家务都是蓝蓝来做。
在心理评估访谈中,蓝蓝说现在自己仍有可能会自杀,并且考虑过具体的自杀方式。我使用倾听、共情、无条件接纳、自我暴露等技术,与蓝蓝建立了信任感,帮助她在一定程度上宣泄了消极情绪。我认为蓝蓝很可能有抑郁症,并且有自杀风险。我与蓝蓝达成了口头的不自我伤害协议,并且在与她商量后达成了突破保密原则的共识。
二、案例分析
造成蓝蓝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心理因素: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不合理的认知是使个体产生心理困扰的重要内部机制。蓝蓝的不合理的信念,“全或无”的思想及强烈的自我苛责,导致蓝蓝对生活产生了严重的绝望感。接纳承诺疗法认为,与负面想法的认知融合是导致心理僵化的重要原因。蓝蓝每天都沉浸在负面想法中,任由这些想法支配着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家庭因素:蓝蓝的父母经常争吵,她长期生活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无法为她带来温馨、安全的感受;妈妈的教养方式过于严苛,教育思想偏激,使得亲子关系疏远。
我制定了两个干预的方向: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等技术,对蓝蓝实施心理干预;与家长联系,提醒其调整教养方式。
三、干预过程
(一)联系家长
我将蓝蓝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请班主任联系家长。我提醒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以下几方面内容:(1)告知他们蓝蓝的情况,请他们配合学校的要求,关心蓝蓝;(2)请家长带蓝蓝到校外的专业机构进行心理检查,以得到权威的诊断结果、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或系统的心理辅导;(3)请妈妈调整对蓝蓝的教育方式;(4)请爸爸多陪伴、关心母女俩。
但令人无奈的是,班主任向我反馈,说蓝蓝的家长不认为蓝蓝“有问题”,很抗拒带蓝蓝到专业机构做心理健康方面的检查。家长还表达了对学校开展心理筛查工作的不满,认为问题是学校心理筛查直接引起的,如果没有心理筛查,就不会出那么多“幺蛾子”。
(二)心理干预
1.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的不合理信念
我对蓝蓝进行了多次的心理辅导干预。我了解到,蓝蓝的妈妈对她依旧有打骂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学习方面的事。对蓝蓝的遭遇,我感到惊讶、心疼和愤怒,蓝蓝哭泣时,我总会递给她纸巾和热水,轻轻拍她的肩膀,努力让她感到安全、被接纳。当我发现蓝蓝情绪宣泄得差不多后,与她一起分析了现有的资源,将辅导目标确定为:在爸爸妈妈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努力,让她自己的状态稍微好一点点。考虑到蓝蓝希望妈妈改變教养方式的意愿比较强烈,我觉得可以帮助蓝蓝尝试去说服妈妈;当然,我也提醒蓝蓝,改变的过程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要有耐心。
依据认知行为疗法,我引导蓝蓝认识到她的一系列非理性信念:(1)绝对化:都是妈妈的错,妈妈必须改变。(2)糟糕至极:我无法忍受妈妈的行为,感到很痛苦。如果妈妈不改变,我无论如何也无法高兴起来。(3)以偏概全:妈妈对我实在是太过分了,百分百地过分。这让我根本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4)绝对化:作为妈妈,她绝对不可以对我这么过分,而应该对我好。
我与蓝蓝一起质疑这些不可靠的信念,请她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然后做出回答:(1)面对这样的妈妈,自己真的完全无法忍受吗?(2)因为妈妈这样对待我,我真的享受不到一点点生活的快乐吗?(3)妈妈真的对我那么过分吗?真的没有什么事情比妈妈对我的行为更过分的吗?(4)作为妈妈,她绝对不可以对我这么过分吗?妈妈尤其不可以这样吗?
在我的引导下,蓝蓝逐渐发展出以下几个相对更合理、更符合客观情况的回答:(1)在妈妈改变之前,我可以继续忍耐。毕竟,我确实已经成功地让自己忍耐了很久;如果她变了最好,如果她没变,我终有一天还是会离开家独自生活的,这种忍耐也并不是无止境的。如果妈妈不改变,我可以继续尝试去改变她。(2)在与妈妈不在一起的时间里,我在学校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相处都不算太坏,我甚至还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可以理解我。在生活中,画画、打扮自己、逛街、与朋友待在一起等,都可以给我带来不少乐趣。(3)妈妈的打骂确实过分,但并不是最过分的,比如有些社会新闻和历史故事中,妈妈对孩子甚至会有更过分的行为。妈妈让我做家务,确实希望我的生存能力能够提高,虽然她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让人难以接受。(4)如果妈妈确实做了“绝对不可以”的事情,那她可能已经被关到监狱去了。妈妈可以像任何人一样,不以我期待的方式那样对待我,虽然这令人很失望。 蓝蓝表示,与我讨论后,她觉得稍微轻松了一些,特别是当她意识到“自己可以在妈妈这样对待她的情况下,依旧享受到生活的其他乐趣”“这种痛苦不是永久的”“自己其实已经忍受了这么久,有不少应对的策略”的时候。
2.进行“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
之后,我在蓝蓝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主题为“珍爱生命”的团体心理辅导。
第一个环节,播放生命诞生的视频,讲述妈妈怀孕和分娩的辛苦,让学生扮演怀孕的妈妈进行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生命的独特、神奇和伟大,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第二个环节,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和畅想人生各个阶段的幸福与辛苦,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独特而珍贵,幸福和悲伤的经历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通过让学生讨论“如果有个神奇的按钮,可以跳过挫折,你是否会跳过”这个充满哲思意味的问题,让学生逐渐理解生命中痛苦和挫折的意义与价值。第三个环节,通过引入一些不珍爱生命的社会新闻,请学生思考:生命是否只属于自己?新闻人物的选择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班级甚至学校有什么影响?如果可以,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帮助学生明白自杀的不良后果,珍爱生命。课程最后,所有学生齐读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
这次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团辅活动强化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帮助他们建立了积极向上、勇敢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蓝蓝也认真参与了活动,她显得平静自然,若有所悟。
3.学生离家出走,家长警醒,情况开始好转
期中考试后,蓝蓝的班主任告诉我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蓝蓝在期中考后的周末尝试离家出走,似乎打算自杀,不过有惊无险,家长报警后,蓝蓝在街上被找到了。过后不久,蓝蓝主动来找我,关于“离家出走”,她没说太多。她告诉我,家人终于带她去专业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重度抑郁症、中度焦虑症,医生给她开了药。她的爸爸妈妈终于对她的情况高度重视起来,爸爸搬过来与她们母女一起住了,妈妈的暴力行为也有所收敛。
我很庆幸蓝蓝有惊无险,并且为她的行动终于引起了家长的警惕和改变而替她高兴。蓝蓝是毕业年级的学生,她这次来访,开始与我讨论关于高中学校选择、自己的学习问题。我认真倾听她的规划,尽己所能给予建议,并且向她强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不要苛求结果。蓝蓝很认同我的建议,开心地离开了辅导室。
4.使用接纳承诺疗法,教会学生带着家庭之痛,咬牙追梦
蓝蓝稍稍好转后,我不敢放松对蓝蓝的关注,因为暂时的好转并不意味着自杀风险的解除。我请班主任切莫大意,也提醒家长关注蓝蓝的情况。
蓝蓝后来又主动来访两次,都是因为她跟妈妈或者爸爸,或者妈妈与爸爸之间再次发生了冲突。我发现,蓝蓝的注意力始终聚焦于家里发生的冲突情境,想方设法想去改变这些情况,如果期待的改变无法出现,她似乎就只能无止境地痛苦下去。我意识到,认知行为疗法对蓝蓝的干预效果无法持久。蓝蓝只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让她做到在负面状态出现时主动找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且与之辩驳,可能需要心理辅导老师的长期、多次干预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我转而尝试使用更为宏观、着眼于全局的接纳承诺疗法。
参考接纳承诺疗法,我尝试让蓝蓝以一种积极而无防御的“接纳”态度与自己的痛苦感受同在。使用“天空和天气”的隐喻,我成功帮助蓝蓝理解了“观察性自我”:你的观察性自我就像天空,想法和感受是天气。天气变化无常,但不管天气多糟糕,都不可能伤害到天空。最强大的雷雨、最狂暴的飓风、最严重的冬季暴风雪等,这些都不可能伤害或损害到天空。而且不管天气多糟糕,天空总为它们留有余地,并且天气迟早都是会变的。有时我们会忘记天空在那里,但它仍然在那里,天空向四面八方延伸,无边无际。你可以慢慢地学着用“天空”的视角来观察自己和外界。
蓝蓝作为一名时间、精力有限的未成年人,不可能改变自己所处的整个家庭系统。我建议蓝蓝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全神贯注于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我帮助蓝蓝澄清价值观,告诉她“认真地去生活,努力朝着目标奔跑”就是一种幸福、有意义的生活,并且帮助她意识到,即使家里的情况没有改变,也并不会完全妨碍她去过上这样一种生活。两次辅导后,蓝蓝告诉我,她“很受启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近一段时间,蓝蓝的班主任向我反馈,蓝蓝上课更加专注了,作业也从以前的“交不齐”到“可以交齐”了,蓝蓝的朋友也变多了。在一次全年级的活动中,蓝蓝甚至发挥自己的特长,向全年级的同学们做了一次小小的展示。蓝蓝告诉我,她现在尽量不让家里的事影响到自己。她渴望着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开启崭新的生活。
四、案例反思
中小學的心理筛查与评估是识别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量表和一对一评估访谈,蓝蓝的心理危机被成功识别了出来。蓝蓝在压抑愤怒、孤独无助的境况下,被心理老师主动访谈,她的处境因此才有了转机。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心理辅导、各科教师的日常关注、心理宣传等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减少学生对心理疾病的偏见。蓝蓝能够如实报告自己的情况,愿意去医院接受专业诊断,主动求助,积极配合,均得益于此。
家长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意识有待加强,对心理疾病的偏见亟待去除,需加大力度加强家校合作。在蓝蓝的案例中,家校沟通时未能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倘若当时请父母双方一同到学校来,学校的德育领导、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一同出面与家长沟通,同时签署相关协议,可能家长会更加重视蓝蓝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的改变会更快更好。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关键词:心理危机;抑郁症;接纳承诺疗法;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23-03
一、案例概况
蓝蓝(化名),独生女,15岁,湖北省武汉市某中学九年级学生,成绩中等偏下,身体健康,性格偏内向。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双职工家庭。
通过心理健康问卷筛查与一对一心理评估访谈,我发现蓝蓝有以下情况:(1)感觉自己烦恼得快受不了了;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害怕被父母批评,被人看不起;觉得生活“令人绝望”;曾经砸东西,离家出走;有自杀未遂史,经常出现自杀的想法,并进行过自杀的尝试,爸爸对此非常重视,但是妈妈并不理解,反倒指责、嘲讽她。(2)感觉“很疲劳”;睡眠不足;退缩,孤独,抑郁,自我封闭;自卑,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十分冲动,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自制力较差。(3)蓝蓝父母经常吵架。妈妈经常打骂她,甚至用过鞭子、木棍等工具,经常“讲道理”直到深夜,她经常要到夜里十一二点的时候才能开始写作业,因而上课总没有精神。家里家务都是蓝蓝来做。
在心理评估访谈中,蓝蓝说现在自己仍有可能会自杀,并且考虑过具体的自杀方式。我使用倾听、共情、无条件接纳、自我暴露等技术,与蓝蓝建立了信任感,帮助她在一定程度上宣泄了消极情绪。我认为蓝蓝很可能有抑郁症,并且有自杀风险。我与蓝蓝达成了口头的不自我伤害协议,并且在与她商量后达成了突破保密原则的共识。
二、案例分析
造成蓝蓝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心理因素: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不合理的认知是使个体产生心理困扰的重要内部机制。蓝蓝的不合理的信念,“全或无”的思想及强烈的自我苛责,导致蓝蓝对生活产生了严重的绝望感。接纳承诺疗法认为,与负面想法的认知融合是导致心理僵化的重要原因。蓝蓝每天都沉浸在负面想法中,任由这些想法支配着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家庭因素:蓝蓝的父母经常争吵,她长期生活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无法为她带来温馨、安全的感受;妈妈的教养方式过于严苛,教育思想偏激,使得亲子关系疏远。
我制定了两个干预的方向: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等技术,对蓝蓝实施心理干预;与家长联系,提醒其调整教养方式。
三、干预过程
(一)联系家长
我将蓝蓝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请班主任联系家长。我提醒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以下几方面内容:(1)告知他们蓝蓝的情况,请他们配合学校的要求,关心蓝蓝;(2)请家长带蓝蓝到校外的专业机构进行心理检查,以得到权威的诊断结果、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或系统的心理辅导;(3)请妈妈调整对蓝蓝的教育方式;(4)请爸爸多陪伴、关心母女俩。
但令人无奈的是,班主任向我反馈,说蓝蓝的家长不认为蓝蓝“有问题”,很抗拒带蓝蓝到专业机构做心理健康方面的检查。家长还表达了对学校开展心理筛查工作的不满,认为问题是学校心理筛查直接引起的,如果没有心理筛查,就不会出那么多“幺蛾子”。
(二)心理干预
1.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的不合理信念
我对蓝蓝进行了多次的心理辅导干预。我了解到,蓝蓝的妈妈对她依旧有打骂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学习方面的事。对蓝蓝的遭遇,我感到惊讶、心疼和愤怒,蓝蓝哭泣时,我总会递给她纸巾和热水,轻轻拍她的肩膀,努力让她感到安全、被接纳。当我发现蓝蓝情绪宣泄得差不多后,与她一起分析了现有的资源,将辅导目标确定为:在爸爸妈妈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努力,让她自己的状态稍微好一点点。考虑到蓝蓝希望妈妈改變教养方式的意愿比较强烈,我觉得可以帮助蓝蓝尝试去说服妈妈;当然,我也提醒蓝蓝,改变的过程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要有耐心。
依据认知行为疗法,我引导蓝蓝认识到她的一系列非理性信念:(1)绝对化:都是妈妈的错,妈妈必须改变。(2)糟糕至极:我无法忍受妈妈的行为,感到很痛苦。如果妈妈不改变,我无论如何也无法高兴起来。(3)以偏概全:妈妈对我实在是太过分了,百分百地过分。这让我根本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4)绝对化:作为妈妈,她绝对不可以对我这么过分,而应该对我好。
我与蓝蓝一起质疑这些不可靠的信念,请她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然后做出回答:(1)面对这样的妈妈,自己真的完全无法忍受吗?(2)因为妈妈这样对待我,我真的享受不到一点点生活的快乐吗?(3)妈妈真的对我那么过分吗?真的没有什么事情比妈妈对我的行为更过分的吗?(4)作为妈妈,她绝对不可以对我这么过分吗?妈妈尤其不可以这样吗?
在我的引导下,蓝蓝逐渐发展出以下几个相对更合理、更符合客观情况的回答:(1)在妈妈改变之前,我可以继续忍耐。毕竟,我确实已经成功地让自己忍耐了很久;如果她变了最好,如果她没变,我终有一天还是会离开家独自生活的,这种忍耐也并不是无止境的。如果妈妈不改变,我可以继续尝试去改变她。(2)在与妈妈不在一起的时间里,我在学校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相处都不算太坏,我甚至还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可以理解我。在生活中,画画、打扮自己、逛街、与朋友待在一起等,都可以给我带来不少乐趣。(3)妈妈的打骂确实过分,但并不是最过分的,比如有些社会新闻和历史故事中,妈妈对孩子甚至会有更过分的行为。妈妈让我做家务,确实希望我的生存能力能够提高,虽然她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让人难以接受。(4)如果妈妈确实做了“绝对不可以”的事情,那她可能已经被关到监狱去了。妈妈可以像任何人一样,不以我期待的方式那样对待我,虽然这令人很失望。 蓝蓝表示,与我讨论后,她觉得稍微轻松了一些,特别是当她意识到“自己可以在妈妈这样对待她的情况下,依旧享受到生活的其他乐趣”“这种痛苦不是永久的”“自己其实已经忍受了这么久,有不少应对的策略”的时候。
2.进行“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
之后,我在蓝蓝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主题为“珍爱生命”的团体心理辅导。
第一个环节,播放生命诞生的视频,讲述妈妈怀孕和分娩的辛苦,让学生扮演怀孕的妈妈进行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生命的独特、神奇和伟大,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第二个环节,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和畅想人生各个阶段的幸福与辛苦,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独特而珍贵,幸福和悲伤的经历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通过让学生讨论“如果有个神奇的按钮,可以跳过挫折,你是否会跳过”这个充满哲思意味的问题,让学生逐渐理解生命中痛苦和挫折的意义与价值。第三个环节,通过引入一些不珍爱生命的社会新闻,请学生思考:生命是否只属于自己?新闻人物的选择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班级甚至学校有什么影响?如果可以,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帮助学生明白自杀的不良后果,珍爱生命。课程最后,所有学生齐读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
这次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团辅活动强化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帮助他们建立了积极向上、勇敢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蓝蓝也认真参与了活动,她显得平静自然,若有所悟。
3.学生离家出走,家长警醒,情况开始好转
期中考试后,蓝蓝的班主任告诉我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蓝蓝在期中考后的周末尝试离家出走,似乎打算自杀,不过有惊无险,家长报警后,蓝蓝在街上被找到了。过后不久,蓝蓝主动来找我,关于“离家出走”,她没说太多。她告诉我,家人终于带她去专业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重度抑郁症、中度焦虑症,医生给她开了药。她的爸爸妈妈终于对她的情况高度重视起来,爸爸搬过来与她们母女一起住了,妈妈的暴力行为也有所收敛。
我很庆幸蓝蓝有惊无险,并且为她的行动终于引起了家长的警惕和改变而替她高兴。蓝蓝是毕业年级的学生,她这次来访,开始与我讨论关于高中学校选择、自己的学习问题。我认真倾听她的规划,尽己所能给予建议,并且向她强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不要苛求结果。蓝蓝很认同我的建议,开心地离开了辅导室。
4.使用接纳承诺疗法,教会学生带着家庭之痛,咬牙追梦
蓝蓝稍稍好转后,我不敢放松对蓝蓝的关注,因为暂时的好转并不意味着自杀风险的解除。我请班主任切莫大意,也提醒家长关注蓝蓝的情况。
蓝蓝后来又主动来访两次,都是因为她跟妈妈或者爸爸,或者妈妈与爸爸之间再次发生了冲突。我发现,蓝蓝的注意力始终聚焦于家里发生的冲突情境,想方设法想去改变这些情况,如果期待的改变无法出现,她似乎就只能无止境地痛苦下去。我意识到,认知行为疗法对蓝蓝的干预效果无法持久。蓝蓝只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让她做到在负面状态出现时主动找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且与之辩驳,可能需要心理辅导老师的长期、多次干预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我转而尝试使用更为宏观、着眼于全局的接纳承诺疗法。
参考接纳承诺疗法,我尝试让蓝蓝以一种积极而无防御的“接纳”态度与自己的痛苦感受同在。使用“天空和天气”的隐喻,我成功帮助蓝蓝理解了“观察性自我”:你的观察性自我就像天空,想法和感受是天气。天气变化无常,但不管天气多糟糕,都不可能伤害到天空。最强大的雷雨、最狂暴的飓风、最严重的冬季暴风雪等,这些都不可能伤害或损害到天空。而且不管天气多糟糕,天空总为它们留有余地,并且天气迟早都是会变的。有时我们会忘记天空在那里,但它仍然在那里,天空向四面八方延伸,无边无际。你可以慢慢地学着用“天空”的视角来观察自己和外界。
蓝蓝作为一名时间、精力有限的未成年人,不可能改变自己所处的整个家庭系统。我建议蓝蓝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全神贯注于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我帮助蓝蓝澄清价值观,告诉她“认真地去生活,努力朝着目标奔跑”就是一种幸福、有意义的生活,并且帮助她意识到,即使家里的情况没有改变,也并不会完全妨碍她去过上这样一种生活。两次辅导后,蓝蓝告诉我,她“很受启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近一段时间,蓝蓝的班主任向我反馈,蓝蓝上课更加专注了,作业也从以前的“交不齐”到“可以交齐”了,蓝蓝的朋友也变多了。在一次全年级的活动中,蓝蓝甚至发挥自己的特长,向全年级的同学们做了一次小小的展示。蓝蓝告诉我,她现在尽量不让家里的事影响到自己。她渴望着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开启崭新的生活。
四、案例反思
中小學的心理筛查与评估是识别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量表和一对一评估访谈,蓝蓝的心理危机被成功识别了出来。蓝蓝在压抑愤怒、孤独无助的境况下,被心理老师主动访谈,她的处境因此才有了转机。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心理辅导、各科教师的日常关注、心理宣传等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减少学生对心理疾病的偏见。蓝蓝能够如实报告自己的情况,愿意去医院接受专业诊断,主动求助,积极配合,均得益于此。
家长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意识有待加强,对心理疾病的偏见亟待去除,需加大力度加强家校合作。在蓝蓝的案例中,家校沟通时未能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倘若当时请父母双方一同到学校来,学校的德育领导、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一同出面与家长沟通,同时签署相关协议,可能家长会更加重视蓝蓝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的改变会更快更好。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