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边书热说开去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nt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毛边书炒得很热,不但旧的毛边书的价格节节攀升,新的毛边书也卖出了很好的价格,甚至做毛边书的收益超过做普通切边书的收益,于是不少出版人想打毛边书的主意。
  其实,毛边书热也只是小众收藏者的市场。这几年经济好转,人们的收藏愿望逐步提高,加上毛边书早已被出版人遗弃,资源很少,所以变得异常紧俏起来。但毛边书毕竟市场不大,如果大家都做毛边书,毛边书的量大起来,毛边书的价格也自然会回落下来。
  毛边书本就炒不出大市场,但毛边书热却会给我们出版人很多的启示:
  细分市场。目前图书市场相对饱和,但是个被忽视、遗忘的市场。这是相当多的,毛边书市场曾经就是这样。要细分市场。中国这么大,世界这么大,任何一个微小的市场都有相当的读者群,都能做出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且,因为人们不大重视小众书市场,更有机会产生好的效益。
  要重视人们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就像人们的口味那样,小时候形成的味觉一辈子也难以改变。有些习惯,尽管已落后于时代或者并不科学,但这是难以改变的。毛边书的爱好者就是这样。所以出版应尊重人们的阅读习惯,有的人喜欢看繁体字,有的喜欢看简体字;有的喜欢看彩色漫画,有的喜欢看黑白漫画;有的喜欢精装本图书,有的喜欢简装版图书,有的喜欢线装版图书……这些都是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且是相当稳定的。
  要了解小众市场的需求,要选择性地为小众市场做好书、做对书,首先是要选好题材。像毛边书一样,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做毛边的。只有那些适合收藏,有文化底蕴,有欣赏、阅读价值的书,才可以选择做毛边书。
  要有新的创意。小众市场虽然是一个需要坚守的市场,但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有所创新。这样,才能给小众读物增添新的气息,给小众读者带来新的惊喜。
  小众市场,虽然个体不大,但众多的小众市场加起来就是一个大市场,所以我们出版人不能忽视小众市场,可以说,做好了小众市场,就赢得了大市场。
其他文献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亚马逊中国也因应启动了贯穿全年的“亚马逊挚爱阅读”系列活动。5月8日,活动来到厦门。在海沧“纸的时代”书店,频临湖水的落地窗边聚集着各路媒体和读者,共同参与由亚马逊中国带来的相关阅读分享活动。  厦门阅读量超全国,  Kindle成最受欢迎电子书阅读器  活动以亚马逊中国区Kindle市场副总裁于洪的演讲作为开场。他结合PPT的演示,为现场观众生动解读了亚马逊中国201
期刊
博客来12月份畅销榜及推荐
期刊
最近注意到台湾出现了几个在线招募、群众协力的翻译网站,有的是号召翻译外电新闻,有的是征求翻译美国著名的在线教育学院。这些网站有个共同特色,就是他们都有充满理想的计划,因此藉以征求志愿者,无偿翻译国外的原文内容。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所有志愿者都可以自由认领,即刻开译。  这有什么问题吗?有的,最大的问题是,就我所见,在线招募的群众协力翻译计划,通常都会招来大量的、抱着藉此锻炼语文能力的志愿者。
期刊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主题是“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讲述了他从高密东北乡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小说家的历史。其实,不仅从事文学创作需要讲故事,做科学研究也需要讲故事。只是文学家是用想象力讲故事,而科学家则用事实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人的共性,因此,那些经典的故事才会广为流传。如何把深奥枯涩的科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是对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巨大挑战,也是
期刊
开始是这样的,某天主管丢了几张明信片和一个Facebook粉丝团链接,问我有什么想法,如果做成书会怎么做?  这是编辑任务的第一步,看到有趣的东西之后,找到一个让他化为纸本得以出版的方法,但这对“纸上行旅”这个案例来说其实有点儿复杂,因为他本来就以纸张为媒介,只是以明信片的形式独立出版,成品无论质感和触感都让人惊艳。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中,主人公无论身处何处都有可爱柴犬相伴,在质朴的线条中仿佛可见柴
期刊
美丽的事物总是令人向往。一本漂亮的书籍同样也是。  执一而论,人一旦对于身旁(美丽)之物兴起了占有欲,便为痴人,而我们买书的目的也从来不是仅仅为了阅读。  说穿了,热爱(购书)藏书的行为本身就像是患了一种无可救药的犯瘾。但凡看见喜欢的、漂亮的书,无论如何一定得买(即便是不去读它)。类似这般自得其乐的偏执、荒谬甚至有些执迷不悟的收藏动机,局外人往往难以理解。  我犹记得数年前,在台北龙泉街“旧香居”
期刊
这本书做了很久,办公室窗外的乐队由喜鹊换成了知了又换成了乌鸦,这本书才被我拿在手里。  初拿到选题时是兴奋的,那是一种很简单的反应,因为小众、陌生,所以觉得很酷,感觉就像记载失落的玛雅文明一样,这本书要记载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这种由小小的虚荣造成的兴奋,很快被随之而来的理智考量所替代。受众人群在哪里?营销亮点在何处?国内文化是否兼容?我把这一条条问题像演算代数题一样写在纸上。面对第一个问题我画了两
期刊
http://book.jd.com
期刊
2014年是一战爆发一百周年,对今日香港人来说,一百年前的香港却教人感到陌生。比如香港人常谓,香港华洋杂处,华人虽占90%以上,然而来自欧亚各国的不同族群,亦云集香江,但对世代定居香港的非华裔族群,大部份香港人所知甚少,亦不感兴趣。在一战前夕,欧美列强在世界各地扩张竞赛,除了在澳门生活几百年的葡萄牙人和殖民统治者英国人外,来自其他殖民地的印度人和尼泊尔人、从事天主教传播的法国人、大英帝国的新兴敌人
期刊
一月的冬日夜晚,寒冷依旧,和王昀燕约在台北新生南路上一家名叫“巴黎米”(Cafe 8mm)的咖啡馆里进行访谈。店名指的正是影像拍摄使用的8mm胶卷,而她去年十月出版的新书《纸上放映:探看台湾电影本事》谈的正是电影,这本集结了知名刊物《放映周报》的影人访谈精选,新书分享会也正巧选在这间店,仿佛冥冥之中的巧合。从2009年至今,王昀燕不但为《放映周报》作影人专访,更进一步整理这些庞大的资料,编辑成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