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始是这样的,某天主管丢了几张明信片和一个Facebook粉丝团链接,问我有什么想法,如果做成书会怎么做?
这是编辑任务的第一步,看到有趣的东西之后,找到一个让他化为纸本得以出版的方法,但这对“纸上行旅”这个案例来说其实有点儿复杂,因为他本来就以纸张为媒介,只是以明信片的形式独立出版,成品无论质感和触感都让人惊艳。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中,主人公无论身处何处都有可爱柴犬相伴,在质朴的线条中仿佛可见柴犬伸舌头摇尾的模样,也透过他们将旅行和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记忆于纸上。已独立出版的《你好,邮差先生》《左京散步道》《台湾小角落》虽为不同系列作品,背后都有完整的故事系统,正因如此所以反而不容易重新创作,那么该从哪里开始呢?
第一次开会,作者邓彧(人称“邓邓”,或者“或三撇”),以和笔下人物相似度百分之八十的样貌出现。从最有亲近感的《台湾小角落》开始,我们聊起关于创作的初衷,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小吃系列,但他是这样说的:“这开始于对轮子的观察记录,有天从便利商店出来,看到对面的车轮饼摊车,口味手写招牌高高低低地垂挂着,深灰绿色的车棚顶由上而下延续到改造的机车车头,绿色配色在整体占了恰到好处的比例,看到眼前摊车老板用心打造赖以为生的工具,内心感到佩服和尊敬,原来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是如此被用心经营着,每台都是老板的精心设计。”
原来如此,也因此我们的想法迅速得到共识。有人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同意,但这些努力生活、认真工作的人,却是城市中让人无法忽视的移动风景。这个主轴拉出来之后,剩下来的部分就快了,由纸上行旅(观察者),以画笔记录轮子(移动)和劳动的人(风景)的故事,所以单元的配置很简单,用手推的推车,用脚踩的脚踏车,在台湾无处不在的机车,和小生意人必备的发财车。我们一起搜寻着那些记忆中的影像,那些因地制宜而改装的造型和熟悉的叫卖声,就在相互的激荡中一一被召回成形,在交换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差异,某些已经很少见,或是即将消失的行业,像是传统的卖货郎、行动柑仔店,也在讨论中成了书中一景。
虽然图像才是主角,但仍需要透过简要的文字说明背景,修理皮鞋雨伞的阿伯、青草茶铺的身世、关于卖菜发财车的记忆等等,用文字让行走于城乡中的工作者,多了血肉和情感,再次鲜活地跃然于纸上,也更显立体。在情感奔放不可自拔之余,这本书的大纲企划、审核签呈,以某种行云流水的速度完成通过,但难题才开始。
作者是优秀的绘画和设计者,但最爱往往是你的克星:
编辑:“可以画那个车吗?感觉好有故事喔!”
作者:“但我不想画这个造型。”
编辑:“……”
作者:“口袋书的大小,和明信片的尺寸相近,也符合品牌印象。”
编辑:“这这这,放到平台会消失啊啊啊!”
作者:“或许可以有比较实验性的东西?除了内容以外,现在的书的形态是否已经饱和,是不是应该要跳脱它本身的印象?”
编辑:“书这个载体啊,就是个必须被丢到平台、上到书架的东西,除了服务读者,也要服务门市陈列,这么小很难陈列啊!”
作者:“附上封面,请确认!说明如下:
a主角骑着单车和狗分布在画面的某处,运用留白的空间感和骑乘单车营造出移动的动态与浏览的风景。
b一排小人和主角骑着协力车,小人代表着读者,主角则是作者,阅读此书就像是和作者来一趟旅行。”
编辑:“很美很美,但是好像有点儿……太安静、太抽象?”
作者:“……”(摔笔)
作者:“附上纸单,请参考”
编辑:“……”(好贵好贵)
作者:“内页纸用米漫。”
编辑:“手感和颜色比较对,但印务说会背印(注:因为纸张的厚度和膨松度,让油墨从正面透到背面,称为背印)耶。”
是的,编辑的过程中,有太多返往的讨论、推翻、调整、再来一次,正因为爱很多,所以从尺寸开本、版型字体、封面构成、选纸印刷、追加赠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尽管好多次也觉得这样就够了吧!但是不停的测试和加压后才发现,还可以做到这个地步啊!印象中最激烈的沟通大概是“不然你们自己画吧!”(作者留下帅气的背影),不过终究在共同强烈的信念下,让书顺利出版。
在网络时代和电子书的全面冲击下,纸本书到底还能提供什么呢?我想,可能就是温度吧!从每个细节中细细反复推敲,纸的触感,印刷的深浅,在可能不会被发现的地方坚持,相信这样近乎职人手工的虔诚,能提供读者和滑动屏幕不同的阅读乐趣和收藏价值。是街头巷尾日常的百工剪影和路边小食的迷人风情,是一种一直在我们身旁的生活姿态,那些美好年代还历历在目,在一本书中细腻地被呈现。如果说当编辑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地方,大概就是这样,全心全意地爱着一本书,也用着最大力量,让书抬头挺胸地出版。可以让我骄傲地说我曾参与过这本书的诞生,我想这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吧!也将此热情献给所有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
这是编辑任务的第一步,看到有趣的东西之后,找到一个让他化为纸本得以出版的方法,但这对“纸上行旅”这个案例来说其实有点儿复杂,因为他本来就以纸张为媒介,只是以明信片的形式独立出版,成品无论质感和触感都让人惊艳。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中,主人公无论身处何处都有可爱柴犬相伴,在质朴的线条中仿佛可见柴犬伸舌头摇尾的模样,也透过他们将旅行和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记忆于纸上。已独立出版的《你好,邮差先生》《左京散步道》《台湾小角落》虽为不同系列作品,背后都有完整的故事系统,正因如此所以反而不容易重新创作,那么该从哪里开始呢?
第一次开会,作者邓彧(人称“邓邓”,或者“或三撇”),以和笔下人物相似度百分之八十的样貌出现。从最有亲近感的《台湾小角落》开始,我们聊起关于创作的初衷,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小吃系列,但他是这样说的:“这开始于对轮子的观察记录,有天从便利商店出来,看到对面的车轮饼摊车,口味手写招牌高高低低地垂挂着,深灰绿色的车棚顶由上而下延续到改造的机车车头,绿色配色在整体占了恰到好处的比例,看到眼前摊车老板用心打造赖以为生的工具,内心感到佩服和尊敬,原来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是如此被用心经营着,每台都是老板的精心设计。”
原来如此,也因此我们的想法迅速得到共识。有人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同意,但这些努力生活、认真工作的人,却是城市中让人无法忽视的移动风景。这个主轴拉出来之后,剩下来的部分就快了,由纸上行旅(观察者),以画笔记录轮子(移动)和劳动的人(风景)的故事,所以单元的配置很简单,用手推的推车,用脚踩的脚踏车,在台湾无处不在的机车,和小生意人必备的发财车。我们一起搜寻着那些记忆中的影像,那些因地制宜而改装的造型和熟悉的叫卖声,就在相互的激荡中一一被召回成形,在交换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差异,某些已经很少见,或是即将消失的行业,像是传统的卖货郎、行动柑仔店,也在讨论中成了书中一景。
虽然图像才是主角,但仍需要透过简要的文字说明背景,修理皮鞋雨伞的阿伯、青草茶铺的身世、关于卖菜发财车的记忆等等,用文字让行走于城乡中的工作者,多了血肉和情感,再次鲜活地跃然于纸上,也更显立体。在情感奔放不可自拔之余,这本书的大纲企划、审核签呈,以某种行云流水的速度完成通过,但难题才开始。
作者是优秀的绘画和设计者,但最爱往往是你的克星:
编辑:“可以画那个车吗?感觉好有故事喔!”
作者:“但我不想画这个造型。”
编辑:“……”
作者:“口袋书的大小,和明信片的尺寸相近,也符合品牌印象。”
编辑:“这这这,放到平台会消失啊啊啊!”
作者:“或许可以有比较实验性的东西?除了内容以外,现在的书的形态是否已经饱和,是不是应该要跳脱它本身的印象?”
编辑:“书这个载体啊,就是个必须被丢到平台、上到书架的东西,除了服务读者,也要服务门市陈列,这么小很难陈列啊!”
作者:“附上封面,请确认!说明如下:
a主角骑着单车和狗分布在画面的某处,运用留白的空间感和骑乘单车营造出移动的动态与浏览的风景。
b一排小人和主角骑着协力车,小人代表着读者,主角则是作者,阅读此书就像是和作者来一趟旅行。”
编辑:“很美很美,但是好像有点儿……太安静、太抽象?”
作者:“……”(摔笔)
作者:“附上纸单,请参考”
编辑:“……”(好贵好贵)
作者:“内页纸用米漫。”
编辑:“手感和颜色比较对,但印务说会背印(注:因为纸张的厚度和膨松度,让油墨从正面透到背面,称为背印)耶。”
是的,编辑的过程中,有太多返往的讨论、推翻、调整、再来一次,正因为爱很多,所以从尺寸开本、版型字体、封面构成、选纸印刷、追加赠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尽管好多次也觉得这样就够了吧!但是不停的测试和加压后才发现,还可以做到这个地步啊!印象中最激烈的沟通大概是“不然你们自己画吧!”(作者留下帅气的背影),不过终究在共同强烈的信念下,让书顺利出版。
在网络时代和电子书的全面冲击下,纸本书到底还能提供什么呢?我想,可能就是温度吧!从每个细节中细细反复推敲,纸的触感,印刷的深浅,在可能不会被发现的地方坚持,相信这样近乎职人手工的虔诚,能提供读者和滑动屏幕不同的阅读乐趣和收藏价值。是街头巷尾日常的百工剪影和路边小食的迷人风情,是一种一直在我们身旁的生活姿态,那些美好年代还历历在目,在一本书中细腻地被呈现。如果说当编辑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地方,大概就是这样,全心全意地爱着一本书,也用着最大力量,让书抬头挺胸地出版。可以让我骄傲地说我曾参与过这本书的诞生,我想这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吧!也将此热情献给所有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