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的第二故乡在金川,金川有一位美丽的文友叫韩玲。记得两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散文《八月的天堂》,内心无比震惊后就是对作者的浅浅喜欢,喜欢那个文字如行云流水,感情细腻质朴的女子。后来我们顺理成章相识、相知到今天的惺惺相惜。当作家韩玲把散文集《康家地》的电子版发到我邮箱后,我想我有必要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品读一个梨乡丰厚土壤里长大的作家,是以怎样的姿势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在大渡河畔的雪地里如燕子般飞翔。
我心目中的韩玲是相当勤奋的,因为在三年前她已经出版了一本散文集《遇见自己》。在家乡从事着文联工作的韩玲,把工作之余的大把时间花在阅读和写作上,把文学创作这样原本很苦很孤独的差事当作一种乐趣,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这本身已不平凡。写念念不忘的故乡、写身边相濡以沫的亲人,写这些年她在高原上所经历的人事物象,甚至遇见自己,都是作家韩玲在文字的百花园里乐此不疲的事儿。
《康家地》是韩玲即将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康家地》也是作者近期写出的一篇非常棒的非虚构散文。文中强烈地告诉读者康家地就是作家心中一块贫瘠的坚硬的土地。康家地里那位心酸的坚韧的强悍的母亲,似一只雌麻雀用一双瘦弱的翅膀,护卫着自己羽下过早失去父亲的几只幼麻雀。小麻雀们最终在梨乡的土地上长大了,有了丰满的羽翼。而此刻,我眼前看到的是宽阔的康家地里,雪后初晴,阳光闪耀着一地金色的辉光,作者身着一袭紫衣凝视着眼前银色的大地,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起来,飞过梨园,飞过原野,飞过母亲心上那条绵软的河流……
二
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刻画人物的真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一个地理时间段里人们的愿景。
《康家地》里很多小人物的小世界其实就是大生活的缩影。《病友》里面年老患病的高婆婆,在她身上不单单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的节俭善良,还折射出当今社会亲情的部分缺失以及孝善文化的薄弱现状。《像活着一样美丽》里记叙了家婆貌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其实字里行间里蕴藏着农村女人勤劳、善良、节俭的优良品质。在《村民李小花的黄金时代》里讲的是“李小花”上鲁迅文学院的故事,大概也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吧。文中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李小花上鲁院前、鲁院中和鲁院后的鲜活经历和真实感受,就是那样“一五一十”的娓娓道来,不添油不加醋一气呵成地写下去,貌似在畅饮一杯白开水,而后还是觉得甘冽香甜。因为非虚构写作就是那样不动声色的真诚表达。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回不去的故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康家地,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作为一个一直跋涉在文学道路上的文字工作者来说,有时更渴望自己变成有情怀有担当有抱负的作家。所以作家韩玲经常告诉我,平日里她读了哪些书,有些什么新的收获,最近写文字的困惑等。记得林语堂说过: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人生问题的方向。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已。韩玲就是在不停地读书过程中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的,书读得越多积累的东西也就越多,当积累的文学素养达到一定程度后信手拈来有可能都是不错的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点也不假吧。既然写作是一件很孤独的事儿,那么更多时候作家都是在和自己较劲儿,和生活较劲儿。
《八家寨往事》记叙的是藏区一个寨子的故事。一个只有八家人的袖珍寨子,却有着比寨子宽阔许多的旧事。在一点一滴的讲述中,读者可以了解乡村民办教师罗尔吾与妻子措姆一家人的故事,故事并不惊天动地,情节也并不跌宕起伏,但是我却看到了贫瘠藏区寨子里劳动人民身上那种坚韧、吃苦耐劳安居乐业的优良品质。
作家韩玲的书写方式是细致入微的,作者本身就是藏族,对于自己本民族的人生信仰和纯朴的生活习俗是再熟悉不过了。《昌都后山的刻经人》记叙两位老人:卡特和雍中旦真。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细写刻经老人的家。老人的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太多的距离”,逼仄狭小的房间,家具是缺胳膊少腿的桌子,过道上土墙随意挖出的洞是储物柜,土柜里放的是瓷盅和碗碟之类的小生活用品。睡的是地铺,屋顶上吊著的遮尘的油布胀鼓鼓的随时都要爆炸的样子。就是这么一位刻了一辈子石板经的96岁老人,表面上是贫穷到极致的老人,内心却也有高贵富裕的信仰。他的信仰是在石板上刻经文,他的布道是要以永恒的方式留存于世。
住在老禅房的刻经老人,每天跟山林万物一同醒来;每天重复着单调坚毅的刻字工作;每天以简单粗糙的马茶糌粑果腹;每天把毕生的信念和力量植入石刻。这样的人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佛性人生。只是今天凡尘红世的大多数人仅仅是谈,而昌都后山的这位刻经老人是在做。一个老人将一种喜欢坚持了46年,今天只要我们用10年坚持做一件事,我想没有人不会成功的。“滴水穿石”不是水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而是坚持的力量无与伦比。
在韩玲的笔下,她的家乡不仅仅是美丽的,也是有故事的,更是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所以,作者更多写的是家乡人、家乡事和家乡情。《马奈锅庄,东女王国的文化符号》《若木纽,嘉绒人沿袭的狂欢》等都是作者家乡的文化元素。我们在这些篇章里可以了解到关于藏区文化的部分元素。关于藏地,对于很多内地人来说多有神秘之感。读了韩玲的《康家地》后,从那些文章里真的可以了解到一些嘉绒藏区的文化历史与风土人情。特别是藏族地区佛教领域那些上师的历史故事,更是值得细细品读。在《良美·西绕坚赞的故乡及传人》中,我知道了在金川出了一位叫西绕坚赞的大德高僧,更是期待择日回金川去看看良美大师纪念馆。作为一个本土作家,有责任和义务为宣传自己家乡做出应有的努力。我想,作家韩玲是做到了的。
平日里韩玲喜欢与文友间相互沟通,喜欢有意无意间谈一些阅读之后的感受以及自己内心遇到的写作困惑。陈忠实说过:从作家的角度讲,他把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艺术的创作理想诉诸文字之后,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与同时代的人,甚至与未来时代的人完成一种沟通与交流。创作是一种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展示,任何一种流派和主义,都是作家独特体验孕育的结果。作家深入基层生活就是一种体验,作家韩玲是喜欢行走的,她走过的地方一般都会留下些许文字。她去青海,写下《这一年,在青海的天空下》;她去西北,写下《西行记》;她去北京鲁院学习,写下《村民李小花的黄金时代》;她去四川松潘,写下《大唐松洲的寂寞与繁华》。在韩玲的《西行记》中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我曾幻想,很多回的幻想,与相爱的人一起在星空下见证水沙相守千年不变的奇迹,然而当我今天看到了梦中的月牙泉时,我还是迟了,月牙泉看起来还是原来的样子,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只是千年不涸已是传说,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与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再看人工维持的亭台楼榭半弯月牙泉,不禁心生荒凉,当今社会没有奇迹,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跪在鸣沙山的月牙泉边,我把头埋在沙堆里,我亲吻唇边的细沙,也亲吻沙旁的月牙泉,想要饮尽千年的相思。指尖的流沙,我整捧的捧起又放下,唯有瘦成一弯月牙,世上的所有沙粒才不会有移开一寸的想法。天长地久有时尽,我的心里藏着忧伤无限,月牙泉换了容颜。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该庆幸看到了这梦中的海市蜃楼。”在这里,我读到的是作者那颗温柔伤感的心灵,那种对世间万事万物终将逝去的阵阵悲凉和缕缕惆怅。
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以一颗敏锐的心深情地边走边吟。这些文字记叙都是真实的,思想也是真实的。语言真实,描述真实,情感真实真是难能可贵。世界上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记得三毛说过:“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我希望作家韩玲继续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保守真诚和热爱,执着地在文艺百花园里自由飞翔!
我的第二故乡在金川,金川有一位美丽的文友叫韩玲。记得两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散文《八月的天堂》,内心无比震惊后就是对作者的浅浅喜欢,喜欢那个文字如行云流水,感情细腻质朴的女子。后来我们顺理成章相识、相知到今天的惺惺相惜。当作家韩玲把散文集《康家地》的电子版发到我邮箱后,我想我有必要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品读一个梨乡丰厚土壤里长大的作家,是以怎样的姿势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在大渡河畔的雪地里如燕子般飞翔。
我心目中的韩玲是相当勤奋的,因为在三年前她已经出版了一本散文集《遇见自己》。在家乡从事着文联工作的韩玲,把工作之余的大把时间花在阅读和写作上,把文学创作这样原本很苦很孤独的差事当作一种乐趣,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这本身已不平凡。写念念不忘的故乡、写身边相濡以沫的亲人,写这些年她在高原上所经历的人事物象,甚至遇见自己,都是作家韩玲在文字的百花园里乐此不疲的事儿。
《康家地》是韩玲即将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康家地》也是作者近期写出的一篇非常棒的非虚构散文。文中强烈地告诉读者康家地就是作家心中一块贫瘠的坚硬的土地。康家地里那位心酸的坚韧的强悍的母亲,似一只雌麻雀用一双瘦弱的翅膀,护卫着自己羽下过早失去父亲的几只幼麻雀。小麻雀们最终在梨乡的土地上长大了,有了丰满的羽翼。而此刻,我眼前看到的是宽阔的康家地里,雪后初晴,阳光闪耀着一地金色的辉光,作者身着一袭紫衣凝视着眼前银色的大地,几只麻雀扑棱棱飞起来,飞过梨园,飞过原野,飞过母亲心上那条绵软的河流……
二
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刻画人物的真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一个地理时间段里人们的愿景。
《康家地》里很多小人物的小世界其实就是大生活的缩影。《病友》里面年老患病的高婆婆,在她身上不单单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的节俭善良,还折射出当今社会亲情的部分缺失以及孝善文化的薄弱现状。《像活着一样美丽》里记叙了家婆貌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其实字里行间里蕴藏着农村女人勤劳、善良、节俭的优良品质。在《村民李小花的黄金时代》里讲的是“李小花”上鲁迅文学院的故事,大概也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吧。文中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李小花上鲁院前、鲁院中和鲁院后的鲜活经历和真实感受,就是那样“一五一十”的娓娓道来,不添油不加醋一气呵成地写下去,貌似在畅饮一杯白开水,而后还是觉得甘冽香甜。因为非虚构写作就是那样不动声色的真诚表达。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回不去的故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康家地,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作为一个一直跋涉在文学道路上的文字工作者来说,有时更渴望自己变成有情怀有担当有抱负的作家。所以作家韩玲经常告诉我,平日里她读了哪些书,有些什么新的收获,最近写文字的困惑等。记得林语堂说过: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人生问题的方向。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已。韩玲就是在不停地读书过程中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的,书读得越多积累的东西也就越多,当积累的文学素养达到一定程度后信手拈来有可能都是不错的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点也不假吧。既然写作是一件很孤独的事儿,那么更多时候作家都是在和自己较劲儿,和生活较劲儿。
《八家寨往事》记叙的是藏区一个寨子的故事。一个只有八家人的袖珍寨子,却有着比寨子宽阔许多的旧事。在一点一滴的讲述中,读者可以了解乡村民办教师罗尔吾与妻子措姆一家人的故事,故事并不惊天动地,情节也并不跌宕起伏,但是我却看到了贫瘠藏区寨子里劳动人民身上那种坚韧、吃苦耐劳安居乐业的优良品质。
作家韩玲的书写方式是细致入微的,作者本身就是藏族,对于自己本民族的人生信仰和纯朴的生活习俗是再熟悉不过了。《昌都后山的刻经人》记叙两位老人:卡特和雍中旦真。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细写刻经老人的家。老人的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太多的距离”,逼仄狭小的房间,家具是缺胳膊少腿的桌子,过道上土墙随意挖出的洞是储物柜,土柜里放的是瓷盅和碗碟之类的小生活用品。睡的是地铺,屋顶上吊著的遮尘的油布胀鼓鼓的随时都要爆炸的样子。就是这么一位刻了一辈子石板经的96岁老人,表面上是贫穷到极致的老人,内心却也有高贵富裕的信仰。他的信仰是在石板上刻经文,他的布道是要以永恒的方式留存于世。
住在老禅房的刻经老人,每天跟山林万物一同醒来;每天重复着单调坚毅的刻字工作;每天以简单粗糙的马茶糌粑果腹;每天把毕生的信念和力量植入石刻。这样的人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佛性人生。只是今天凡尘红世的大多数人仅仅是谈,而昌都后山的这位刻经老人是在做。一个老人将一种喜欢坚持了46年,今天只要我们用10年坚持做一件事,我想没有人不会成功的。“滴水穿石”不是水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而是坚持的力量无与伦比。
在韩玲的笔下,她的家乡不仅仅是美丽的,也是有故事的,更是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所以,作者更多写的是家乡人、家乡事和家乡情。《马奈锅庄,东女王国的文化符号》《若木纽,嘉绒人沿袭的狂欢》等都是作者家乡的文化元素。我们在这些篇章里可以了解到关于藏区文化的部分元素。关于藏地,对于很多内地人来说多有神秘之感。读了韩玲的《康家地》后,从那些文章里真的可以了解到一些嘉绒藏区的文化历史与风土人情。特别是藏族地区佛教领域那些上师的历史故事,更是值得细细品读。在《良美·西绕坚赞的故乡及传人》中,我知道了在金川出了一位叫西绕坚赞的大德高僧,更是期待择日回金川去看看良美大师纪念馆。作为一个本土作家,有责任和义务为宣传自己家乡做出应有的努力。我想,作家韩玲是做到了的。
平日里韩玲喜欢与文友间相互沟通,喜欢有意无意间谈一些阅读之后的感受以及自己内心遇到的写作困惑。陈忠实说过:从作家的角度讲,他把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艺术的创作理想诉诸文字之后,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与同时代的人,甚至与未来时代的人完成一种沟通与交流。创作是一种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展示,任何一种流派和主义,都是作家独特体验孕育的结果。作家深入基层生活就是一种体验,作家韩玲是喜欢行走的,她走过的地方一般都会留下些许文字。她去青海,写下《这一年,在青海的天空下》;她去西北,写下《西行记》;她去北京鲁院学习,写下《村民李小花的黄金时代》;她去四川松潘,写下《大唐松洲的寂寞与繁华》。在韩玲的《西行记》中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我曾幻想,很多回的幻想,与相爱的人一起在星空下见证水沙相守千年不变的奇迹,然而当我今天看到了梦中的月牙泉时,我还是迟了,月牙泉看起来还是原来的样子,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只是千年不涸已是传说,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与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再看人工维持的亭台楼榭半弯月牙泉,不禁心生荒凉,当今社会没有奇迹,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跪在鸣沙山的月牙泉边,我把头埋在沙堆里,我亲吻唇边的细沙,也亲吻沙旁的月牙泉,想要饮尽千年的相思。指尖的流沙,我整捧的捧起又放下,唯有瘦成一弯月牙,世上的所有沙粒才不会有移开一寸的想法。天长地久有时尽,我的心里藏着忧伤无限,月牙泉换了容颜。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该庆幸看到了这梦中的海市蜃楼。”在这里,我读到的是作者那颗温柔伤感的心灵,那种对世间万事万物终将逝去的阵阵悲凉和缕缕惆怅。
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以一颗敏锐的心深情地边走边吟。这些文字记叙都是真实的,思想也是真实的。语言真实,描述真实,情感真实真是难能可贵。世界上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记得三毛说过:“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我希望作家韩玲继续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保守真诚和热爱,执着地在文艺百花园里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