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换,就是根据学习的需要适当打破文本的组织方式,以创意阅读和表达来重新整合文本,以提取新信息,创建新文本,获取新体验,它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是确立主体性、激发情感性、培养创意表达的有效途径。
一、转换角色,言由境生
《小露珠》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课文是以旁观者客观叙述的方式来写的。文中有小露珠、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等众多的动植物。那么,怎样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课文的第1节这样写道:
“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课文的主角是小露珠。根据课文的特点,如果让学生扮演小露珠,重新组织语言朗读课文,文本就转换成了小露珠们精彩的生活经历,学生读起来会更有新鲜感和成就感,听者也会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夜幕降临了。我们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渐渐长大了。我们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因为角色的需要和叙述方式的改变,文本就必须再造一个新语境,由此也相应地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主体根据自身角色表达的需要,迅速自觉地置身于文本之中,将自己置换成为“小露珠”,将文中的“小露珠”替换成“我们”,相应地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随机转述为“我们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渐渐长大了”。如此复杂多变的重新组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应变和再组织能力。这样的朗读既来自文本,基于文本,同时又是对文本理解的自然生发和提升,对主体来说很具有挑战的意味和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
当然,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同时担任文中不同的角色来读一读,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内容适时配上人物的表情、动作或心理活动,那么读起来会更加感同身受,情趣盎然。例如,课文最后一节说小露珠告别时:“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这句话可以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大家想一想怎样把小露珠留住呢?我们可以自由加动作进行表演。
向日葵:(微笑着点头,着急地)小露珠,小露珠,别走,别走!
白杨树:(不住地招手)小露珠,请你到我家来作客吧!
喇叭花:(吹奏着)朋友,朋友,我把你挽留,朋友,请你不要走!
……
学生一旦进入角色,也就进入了语言情境,自然得体的个性表达将文中抽象的概括性语言加以具体化和形象化,演绎出生动活泼的动人场景,解构出新的语言样本,催生主体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表达能力,点燃学生自主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转换人称,自主运用
大家很喜欢《哪吒闹海》这个神话故事,学完课文后,教师常常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们很喜欢听故事,但是一说到讲故事都感到很为难。但是讲故事正是学生积累语料、培养表达、发挥创造、积淀语感的有效方式。那么,怎样让学生想讲、会讲、乐讲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归纳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一闹,打死夜叉;二闹,裹住三太子。教师可以此为线索,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随时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等,自主自由地讲述,不受文本的约束,这样,就为学生的自主创意表达解除压力,减缓坡度,铺路架桥,学生才能自由顺畅地讲述。
我们来看文中的这句话:
“一天,小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
语言叙述简洁明了,但是缺乏故事性,不够吸引人。小哪吒是怎样的装束、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想法来到大海边的,混天绫和乾坤圈是怎样的法宝,这些空白点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丰富的表达内容和自主的创造表达天地。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积累和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再现了哪吒的形象:
“龙王,你兴风作浪,不管百姓的死活,真是太可恨了!今天,我就要让你尝尝我的厉害!”我手套金镯,腰围红绫,哈哈——我来到了大海边。”
这样的讲述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之中,也带入故事情境和人物形象之中。主体不受文本语言的约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想象和表达,开发了创意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将3个不同的人称:我(我们),你(你们)和他(他们)灵活地加以转换,以感受不同的表达视角,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感悟不同的表达效果,开阔学生的语言表达视野,激发学生的读说兴趣。如将《小稻秧脱险记》转换成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面对面地和小稻秧展开真情的对话;将《航天飞机》中的“飞机”转换成了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更能表现航天飞机的本领之大;将《卧薪尝胆》一文中的勾践换成第二人称“你”来叙述,不仅拉近学生和勾践之间的距离,也更能表达学生对勾践的敬佩之情……
三、转换语言,趣味无穷
“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句话的秘妙呢?
师:想一想,我们平时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
生:“啊,我听到了呼吸声和心跳声。”
对比着读一读,就会发现,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包含着不同的情感,也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真切地体会到雷奈克惊喜不已的心情。这就是语言文字表达的秘密。
师:我们再来练一练。《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如果是这样:“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这样有什么不同?文中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师:《军神》中有沃克先生的话:“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如果说“你是一个男子汉,一块钢板,一位军神,了不起”行吗?为什么?
转换语言形式,学生于比较中就能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内在力量,领悟语言的细微处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所谓的“毫厘之别”的趣味,从而在语言的运用中自觉地追求言语的精当和传神。
四、转换结构,融会贯通
(一)转换段落的结构
三年级段落训练为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然后逐步过渡到连段成篇的能力。连句成段时,就要让学生理清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懂得句句之间内在相联的秘密。转换段落结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把握段落叙述的特点,深入地体会段落结构规律和语言的运用规律。
下面是《东方之珠》一文的第4节。
“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这一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如果我们将其转换为“分——总”或“总——分——总”的叙述方式,将怎样表达,又会有怎样的效果,怎样的感受,教师不妨让学生试一试。
(二)转换篇章的结构
《军神》一文,学生对这个题目充满了好奇,如果用问句悬念法来开头,怎样叙述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学生早已学过了,文中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果用倒叙开头法,怎样叙述呢?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为了突出主人物,帮助读者了解孙中山,将人物介绍放在哪儿(下转第34页)(上接第24页)更合适呢?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篇章的转换稍感吃力,但是对学生的习作帮助很大,需在学有余力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五、转换体裁,创意生成
不同的语言表达形成不同的风格,形成于不同的文本体式。但是无论是什么体裁,它们之间都是相融相通的。教学中利用这一特点,将文本体裁巧妙地“变变脸”,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悟不同体裁的语言风格,增添创意表达的乐趣,可获得别样的感受。
《蒲公英》一文是童话故事。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蒲公英以及资料的搜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蒲公英制作名片或知识卡片,也可以为蒲公英创作一则谜语或一首小诗,还可以发动学生将文本编成课本剧演一演等。将一篇课文开发成多种文本体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选择,可丰富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增强学生自主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石榴》《航天飞机》《石头书》等这些包含知识性的文章,都可以转换成知识卡片等说明文的体式;《第八次》《世界上第一听诊器》《金子》等这些事件性的课文可以转换成新闻报道等体式;《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等景物类的文章可以转换成为导游词、诗歌等体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可以利用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情节,将其转换成书信等。
“创意表达”似乎是教师教学中始终难以企及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阅读是吸纳,是写作的基础。“创意表达”要以阅读为载体,以教师的创意教学为前提,以学生的乐于创意表达为动力和目标,循序渐进,并坚持不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意表达意识和能力,最终攀越创意表达的高峰的目标。
(责任编辑:符 洁)
一、转换角色,言由境生
《小露珠》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课文是以旁观者客观叙述的方式来写的。文中有小露珠、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等众多的动植物。那么,怎样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课文的第1节这样写道:
“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课文的主角是小露珠。根据课文的特点,如果让学生扮演小露珠,重新组织语言朗读课文,文本就转换成了小露珠们精彩的生活经历,学生读起来会更有新鲜感和成就感,听者也会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夜幕降临了。我们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渐渐长大了。我们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因为角色的需要和叙述方式的改变,文本就必须再造一个新语境,由此也相应地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主体根据自身角色表达的需要,迅速自觉地置身于文本之中,将自己置换成为“小露珠”,将文中的“小露珠”替换成“我们”,相应地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随机转述为“我们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渐渐长大了”。如此复杂多变的重新组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应变和再组织能力。这样的朗读既来自文本,基于文本,同时又是对文本理解的自然生发和提升,对主体来说很具有挑战的意味和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
当然,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同时担任文中不同的角色来读一读,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内容适时配上人物的表情、动作或心理活动,那么读起来会更加感同身受,情趣盎然。例如,课文最后一节说小露珠告别时:“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这句话可以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大家想一想怎样把小露珠留住呢?我们可以自由加动作进行表演。
向日葵:(微笑着点头,着急地)小露珠,小露珠,别走,别走!
白杨树:(不住地招手)小露珠,请你到我家来作客吧!
喇叭花:(吹奏着)朋友,朋友,我把你挽留,朋友,请你不要走!
……
学生一旦进入角色,也就进入了语言情境,自然得体的个性表达将文中抽象的概括性语言加以具体化和形象化,演绎出生动活泼的动人场景,解构出新的语言样本,催生主体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表达能力,点燃学生自主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转换人称,自主运用
大家很喜欢《哪吒闹海》这个神话故事,学完课文后,教师常常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们很喜欢听故事,但是一说到讲故事都感到很为难。但是讲故事正是学生积累语料、培养表达、发挥创造、积淀语感的有效方式。那么,怎样让学生想讲、会讲、乐讲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归纳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一闹,打死夜叉;二闹,裹住三太子。教师可以此为线索,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随时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等,自主自由地讲述,不受文本的约束,这样,就为学生的自主创意表达解除压力,减缓坡度,铺路架桥,学生才能自由顺畅地讲述。
我们来看文中的这句话:
“一天,小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
语言叙述简洁明了,但是缺乏故事性,不够吸引人。小哪吒是怎样的装束、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想法来到大海边的,混天绫和乾坤圈是怎样的法宝,这些空白点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丰富的表达内容和自主的创造表达天地。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积累和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再现了哪吒的形象:
“龙王,你兴风作浪,不管百姓的死活,真是太可恨了!今天,我就要让你尝尝我的厉害!”我手套金镯,腰围红绫,哈哈——我来到了大海边。”
这样的讲述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之中,也带入故事情境和人物形象之中。主体不受文本语言的约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想象和表达,开发了创意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将3个不同的人称:我(我们),你(你们)和他(他们)灵活地加以转换,以感受不同的表达视角,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感悟不同的表达效果,开阔学生的语言表达视野,激发学生的读说兴趣。如将《小稻秧脱险记》转换成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面对面地和小稻秧展开真情的对话;将《航天飞机》中的“飞机”转换成了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更能表现航天飞机的本领之大;将《卧薪尝胆》一文中的勾践换成第二人称“你”来叙述,不仅拉近学生和勾践之间的距离,也更能表达学生对勾践的敬佩之情……
三、转换语言,趣味无穷
“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句话的秘妙呢?
师:想一想,我们平时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
生:“啊,我听到了呼吸声和心跳声。”
对比着读一读,就会发现,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包含着不同的情感,也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真切地体会到雷奈克惊喜不已的心情。这就是语言文字表达的秘密。
师:我们再来练一练。《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如果是这样:“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这样有什么不同?文中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师:《军神》中有沃克先生的话:“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如果说“你是一个男子汉,一块钢板,一位军神,了不起”行吗?为什么?
转换语言形式,学生于比较中就能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内在力量,领悟语言的细微处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所谓的“毫厘之别”的趣味,从而在语言的运用中自觉地追求言语的精当和传神。
四、转换结构,融会贯通
(一)转换段落的结构
三年级段落训练为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然后逐步过渡到连段成篇的能力。连句成段时,就要让学生理清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懂得句句之间内在相联的秘密。转换段落结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把握段落叙述的特点,深入地体会段落结构规律和语言的运用规律。
下面是《东方之珠》一文的第4节。
“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这一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如果我们将其转换为“分——总”或“总——分——总”的叙述方式,将怎样表达,又会有怎样的效果,怎样的感受,教师不妨让学生试一试。
(二)转换篇章的结构
《军神》一文,学生对这个题目充满了好奇,如果用问句悬念法来开头,怎样叙述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学生早已学过了,文中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果用倒叙开头法,怎样叙述呢?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为了突出主人物,帮助读者了解孙中山,将人物介绍放在哪儿(下转第34页)(上接第24页)更合适呢?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篇章的转换稍感吃力,但是对学生的习作帮助很大,需在学有余力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五、转换体裁,创意生成
不同的语言表达形成不同的风格,形成于不同的文本体式。但是无论是什么体裁,它们之间都是相融相通的。教学中利用这一特点,将文本体裁巧妙地“变变脸”,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悟不同体裁的语言风格,增添创意表达的乐趣,可获得别样的感受。
《蒲公英》一文是童话故事。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蒲公英以及资料的搜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蒲公英制作名片或知识卡片,也可以为蒲公英创作一则谜语或一首小诗,还可以发动学生将文本编成课本剧演一演等。将一篇课文开发成多种文本体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选择,可丰富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增强学生自主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石榴》《航天飞机》《石头书》等这些包含知识性的文章,都可以转换成知识卡片等说明文的体式;《第八次》《世界上第一听诊器》《金子》等这些事件性的课文可以转换成新闻报道等体式;《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等景物类的文章可以转换成为导游词、诗歌等体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可以利用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情节,将其转换成书信等。
“创意表达”似乎是教师教学中始终难以企及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阅读是吸纳,是写作的基础。“创意表达”要以阅读为载体,以教师的创意教学为前提,以学生的乐于创意表达为动力和目标,循序渐进,并坚持不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意表达意识和能力,最终攀越创意表达的高峰的目标。
(责任编辑:符 洁)